学术投稿

应用序列探针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异常

李倩;杜兵;杨军军;刘国君;季抗挺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位点特异性FISH, 常规细胞遗传学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基因异常.方法:用两种序列特异性探针D13S272(13q14.3)、ATM(11q23),一种着丝粒探针,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选择性的对28例CLL进行检测,并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比较.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检出10例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5例检出+12,仅一例检出13q-,其余均为未涉及13q-、11q-的异常.两种位点特异性探针检出12例(44%)异常,del(13q14.3)9例,del(11q23)7例.12号着丝粒探针检出6例有+12,而且D13S272(13q14.3)、ATM(11q23)缺失常发生在常规检测正常的核型.3种探针异常检出率为57%(16/28).结论:FISH技术可以检测出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无法检出的较小片段缺失,因此,位点特异性FISH是检测CLL患者基因异常的有效手段.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利用CHROMagarTM沙门菌显色平板快速分离3株普顿沙门菌

    于2005年8~10月间在从业人员肛拭体检中分离到3株非A-F群沙门菌,经CHROMagarTM沙门菌显色平板分离培养和特征菌落、形态、生化、O-I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学试验证实均为沙门菌普顿血清型(Salmonella ser putten,13,23:d:l,w),为本地区首次检出.

    作者:党劲梅;许学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鸭蛋、鸡蛋中苏丹红色素快速定性方法探讨

    苏丹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油溶性的化工染色剂.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会导致鼠类患癌,也可能导致人类患癌,是食品中禁用的色素.蛋黄的颜色与饲料密切相关,如饲料中含较多青叶或黄色玉米,胡萝卜素会吸收到蛋黄中,散养的鸭、鸡的蛋黄颜色较深.有人利用蛋黄富集脂溶性色素的特点,在饲料中添加化工用色素来加强蛋黄的颜色.近期,国家质检总局检出某省等地的红心鸡蛋鸭蛋含有苏丹红色素.因此,有关检验机构检测鸭蛋、鸡蛋是否含有苏丹红色素极为重要.目前,食品中苏丹红的检验方法是GB/T19681-2005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仪器昂贵,一些实验室未能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笔者通过用石油醚提取检品中的油溶性色素,然后用羊毛线吸附色素,根据被吸附的羊毛线与各种试剂的变色反应,判断检品是否含有苏丹红色素,此定性方法操作简便,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蔡梦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基因分型及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辽宁省汉坦病毒的分子特征,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基因库.方法:用RT-PCR方法对间接免疫荧光阳性鼠肺标本进行目的基因的扩增并测序,与标准汉坦病毒(HV)株一起进行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23株扩增产物与L99 HV同源性在78.5%~99.6%之间,属汉城型(SEO)型HV,除[01]Shenyang-Yuhong/5/2005/sewer-r,[02]Shenyang-Yuhong/4/2005/sewer-r,[03]Shenyang-Yuhong/7/2005/sewer-r外,同源性均在94%以上.获得的23株HV序列在系统发生树上的遗传距离较近,同源性也均在94.7%以上,基本属于同一亚型.各株与LR1 HV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同源性仅在26.7%~43.7%之间.结论:辽宁省是以SEO型HV为主的SEO和汉滩(HTN)混合型疫区,且SEO型汉坦病毒变异较小,稳定性较高.

    作者:秦彩明;姚文清;吴少慧;刘芸;孙英伟;郭军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面制食品中Al的荧光光度法测定

    目的:应用荧光技术建立测定面制食品中铝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对食品进行前处理,用荧光光度计检测消解液的荧光强度和透射光强度测定铝的含量.结果:方法检出限为0.034μg/ml;在0.01~1.00 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回收率在95.0%~106.4%之间;测定结果相对偏差RSD均在0.72%~1.72%.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干扰少、检出限低,试剂用量少,适用于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

    作者:梅立荣;苏亚娟;吴文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实验室内部质控方法及效果比较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是保证实验室提供准确可靠分析结果的必要基础,只有作好内部质控才能及时发现随机因素和系统因素对检测工作的影响,以便随时采用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实验室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王玫;韩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的制备和使用是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重要环节,培养基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文章就目前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制备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基的水化、灭菌、平板的制备、接种和培养、物理学和生物学质量控制及贮存等方面,讨论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春梅;蔡芷荷;吴清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饮料中的人工合成色素

    目的:建立饮料中8种人工合成色素日落黄、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诱惑红、酸性靛蓝和亮蓝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饮料样品经加热驱除二氧化碳或乙醇后直接过膜进样,以甲醇+乙酸铵(0.02 mol/L,pH=4.0)为流动相,梯度淋洗分离,电喷雾(ESI)离子化,选择反应监测方式(SRM)定性和定量.结果:样品处理简单,定性、定量准确,检测灵敏度高,回收率98.2%~101.6%,RSD 0.3%~1.2%,相关系数0.9991~0.9999,检出限0.4~13 μg/L.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适用于饮料中这8种人工合成色素的确证和定量分析.

    作者:李帮锐;冯家力;潘振球;王一红;李欣;丁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试剂盒法快速测定食品中铝

    目的:建立铝的试剂盒法测定食品中铝的新方法.方法:将食品样品以HNO3-H2O2进行前处理,样液用铝的试剂盒法进行测定.结果:样品中铝浓度在0~0.5 mg/L时,摩尔吸光系数ε=2.9×105 L/mol·cm.检出限为0.5μg,加标回收率95.0%~97.5%,相对标准偏差(RDS)均小于10%.结论:该方法实现了铝的快速测定,方法简便、准确,为测定食品中铝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陈素军;郭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量培养板不同保存时间对霍乱弧菌培养效果的观察

    目的:通过用霍乱弧菌不定期地对冰箱内保存的微量培养板进行测试,观察不同保存时间微量板对细菌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微量板佳保存时间.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平行实验,比较霍乱弧菌小检出浓度.结果:用两株菌作为测试菌,每月1次共做了6批实验,微量板长保存时间201 d.微量板培养法细菌小检出浓度为100~102 cfu/ml;常规培养法细菌小检出浓度为101~102 cfu/ml,两法对霍乱弧菌检测试验结果的敏感性较为一致.保存长达201 d的微量板未发现有培养基干裂、杂菌污染及颜色改变,并且也未影响检测结果.结论:微量培养板可以用于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证实微量板可在冰箱保存6个月以内使用.

    作者:吴以华;徐景野;李岳良;王汀;刘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钙-氨溶液使用期限对硫酸盐测定的影响

    硫酸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一般地下水及地面水均含有.大量摄入硫酸盐后出现的主要的生理反应是腹泻、脱水和胃肠道紊乱.饮用水中的硫酸盐能影响口感,也会对输水管道造成腐蚀.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硫酸盐的卫生标准定为不超过250 mg/L.

    作者:曹贺涛;张轶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生活饮用水中三卤甲烷

    目的:研究生活饮用水中三卤甲烷定量快速分析方法.方法:水样直接进样,用毛细管柱色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采用内标法定量,可同时测定水中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结果: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低检出浓度<1 μg/L.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检验要求.结论:方法快速、简便、准确.

    作者:孙润泰;孙晓红;于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戊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用于无偿献血筛查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无偿献血HEV筛查的必要性和选择适当的方法.方法:使用抗-HEV IgG和抗-HEV IgM检测方法对绍兴市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3 701份街头无偿献血标本进行检测,对阳性标本进行RT-PCR确认是否为病毒血症.结果:3 701份标本抗-HEV IgG和抗-HEV IgM阳性率分别为29.91%和1.35%,与RT-PCR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0.45%和12.00%.结论:在目前献血人群中确实存在HEV病毒血症,有必要增加相应的检测项目,抗-HEV IgM检测相比抗-HEV IgG检测更适合作为无偿献血人群的HEV筛查方法.

    作者:桑列勇;傅立强;方放;吴士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巨泌乳素测定在高泌乳素血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巨泌乳素测定在高泌乳素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门诊106例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及正常体检者98例的血清进行泌乳素值测定,血清经聚乙二醇(PEG)沉淀后再次测定其泌乳素值,并对两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高泌乳素血症患者血清中,巨泌乳素的检出率为18.9%(20/106),正常对照组中巨泌乳素的检出率为1%(1/98),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单体泌乳素组血清经PEG处理前后的PRL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含有巨泌乳素的血清处理前后的PRL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巨泌乳素是造成高泌乳素血症的常见原因,用PEG沉淀法筛查巨泌乳素是一种有效和实用的方法.在PRL增高的标本中,应用PEG法常规筛查巨泌乳素对提高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与O139霍乱弧菌血清交叉凝集的麦氏弧菌

    目的:对基层实验室上送的6株疑似O139霍乱弧菌进行检测及研究.方法:参照1999年《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及相关资料进行检测.结果:该6株菌均系与O139霍乱弧菌血清有交叉凝集的麦氏弧菌.结论:该批菌株不是O139霍乱弧菌,而是麦氏弧菌.

    作者:章乐怡;李小春;洪程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化学干扰的消除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非光谱干扰,包括电离干扰、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等,这些干扰作用与火焰光度学的物理、化学过程密切相关;第二类是光谱干扰,包括光谱干扰和背景吸收,它引起待测元素的吸收强度发生变化,导致测量误差.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普遍的干扰是化学干扰,化学干扰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干扰中主要的干扰来源,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消除和降低的方法也较多.本文介绍化学干扰及其产生、来源及几种消除和降低方法.

    作者:刘圣昔;李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茶叶中硒

    目的:建立茶叶中硒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方法.方法:茶叶经硝酸-高氯酸消化后,在铁氰化钾-盐酸体系中,选用佳测定条件,采用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结果:该法线性范围为0~120 μg/L,检出限为0.17 μg/L,回收率为88%~112%,相对标准偏差为4.7%~7.7%.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快速,是测定茶叶中硒的理想方法.

    作者:查河霞;于平胜;缪吉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蔬菜及水果中12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抽检结果与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蔬菜及水果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情况,为有关部门加强农药生产销售及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从而提高农产品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地市售蔬菜及水果按国家标准方法[1]进行12种常见有机磷农药残留抽检,对抽检结果按国家卫生标准[2]进行评价分析.结果:90件蔬菜及水果共检出有机磷农药10种,检出其残留超标的有机磷农药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合格样品61件,合格率67.8%.结论:本地市售蔬菜及水果的生产过程中有机磷农药的不正当使用和滥用情况严重.

    作者:罗军;向晓霞;周江;李世荣;程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应用序列探针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异常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基因异常.方法:用两种序列特异性探针D13S272(13q14.3)、ATM(11q23),一种着丝粒探针,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选择性的对28例CLL进行检测,并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比较.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检出10例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5例检出+12,仅一例检出13q-,其余均为未涉及13q-、11q-的异常.两种位点特异性探针检出12例(44%)异常,del(13q14.3)9例,del(11q23)7例.12号着丝粒探针检出6例有+12,而且D13S272(13q14.3)、ATM(11q23)缺失常发生在常规检测正常的核型.3种探针异常检出率为57%(16/28).结论:FISH技术可以检测出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无法检出的较小片段缺失,因此,位点特异性FISH是检测CLL患者基因异常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倩;杜兵;杨军军;刘国君;季抗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猪肝中克伦特罗残留的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猪肝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方法:使用四级串联质谱(MS/MS)的多反应监测(MRM)技术测定.结果:方法线性范围为1.0~50.0 ng/ml(r=0.9995),检出限为0.20 μg/kg,3个浓度的回收率在75.0%~100.0%.结论:该法灵敏、准确,可用于猪肝中克伦特罗残留的分析.

    作者:迟少云;杨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检测方法进展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具有侵袭性[1],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2],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3].该菌的生化反应很不典型[1].引起的痢疾样腹泻依然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可爆发流行或散发,亦可引起食物中毒(主要是O28ac)[1],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报告,因而其病原学的诊断对该病的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包芳珍;方叶珍;徐丹戈;高海明;黄世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