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赵坤
目的 观察针刀松解下脑户穴(枕骨隆凸下缘之凹陷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疗效.方法 将5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刀组)25例和对照组(针刺组)25例.观察组采用针刀松解下脑户穴,间隔7d进行第2次治疗,14d观察疗效;对照组采用辨证取穴的针刺拔罐常规治疗方法,每日1次,14d判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刀松解下脑户穴治疗腰突症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常规的针刺拔罐治疗.
作者:李华;文蕾;张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中主观针感强度与改善脑卒中手痉挛状态疗效的关系以及视觉针感量表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住院的脑卒中伴随手痉挛的患者中,在合谷穴进行针刺,观察病人手痉挛改善情况,评定治疗效果,用视觉针感量表对主观针感强度进行评分,比较不同针感强度与所取得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强针感获得更好的缓解手痉挛的治疗效果,而中等强度的针感刺激不能很好地缓解手痉挛,弱强度的针感几乎不能改善患者手痉挛的状态.强针感人数占完全改善患者数82.1%,中等针感人数占完全改善患者数17.85%,两者相比较,强针感治疗效果突出(P值<0.01).结论 在卒中后手痉挛的针刺治疗中,不同针感强度治疗结果差别明显,强针感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视觉针感量表可作为评定针刺强度的一种简便实用的主观量表工具.
作者:王军;王铁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医内科学见习主要包括搜集四诊资料和书写病历两大部分,前者是基础,问诊在四诊中尤为重要,而学生对于见习内容的掌握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将自编自演学生标准化病人(SSP)教学模式引入见习课程,结果发现,该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问诊能力,加深了对病证的理解,提高了病历书写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而且促进良好的医患沟通,提升了团队意识,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关秋红;肖永华;朱立;孙慧怡;赵进喜;储真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电针手法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选择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全身麻醉复苏后及术后连续7d予以术后常规治疗,电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电针百会、内关穴.于术后第1、3、7d比较2组患者社会功能问卷FAQ和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结果 2组患者术前FAQ、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 05).术后第1d,两组患者FAQ、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变(P<0.05).术后第7d,两组患者 FAQ、MMSE评分均恢复至术前水平,2组间MMSE评分与FAQ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后予电针百会、内关穴可改善全身麻醉术后老年患者MMSE评分和FAQ,并加快其认知功能恢复.
作者:王婧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建立心肺复苏术情景式教学模型,探讨其在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7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8人,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对照组38人,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课程结束后,考核2个班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成绩.结果 实验组学生理论与实践成绩均高于对照组,2组之间比较,P<0.05.结论 情景式教学模型的应用与传统的课堂讲授配合实训练习相比,显著提高了心肺复苏术的教学效果,在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急救操作水平和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方面取得了优势.
作者:贺文静;王威;吴秋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通过1例典型病例,介绍赵坤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的诊疗思路、处方用药,认为本病以虚为主,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治宜益气养阴、化痰祛瘀为主,疗效较好.
作者:李芸;赵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和CT影像学表现在脑梗死(CI)中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CI患者144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组(A组,n=64),痰瘀阻络组(B组,n=43),阴虚阳亢组(C组,n=37),观察并比较3组CT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与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经CT检查结果显示,3组病灶均于基底节区分布比例较高,而在丘脑及脑干分布比例相对较低,且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B组脑叶区病灶比例、腔梗病灶比例及大面积病灶比例均显著高于A、C组(P<0.05),而腔隙性病灶比例显著低于A、C组(P<0.05),且A组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3组间局灶性病灶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3组基底节区低密度型病灶比例、脑叶区腔梗病灶比例差异显著(X 2=6.06,P<0.05;X2=7.41,P<0.05);而其他部位病灶不同性质类型的病灶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I患者头颅CT病灶性质及部位与标准证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将其作为CI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刘国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的常见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收集整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门诊药房差错,对出现的差错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发现差错的原因主要有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不牢固,未能及时与医师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结论 加强对药师的责任心教育和知识学习,提高药师的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确保儿童安全有效用药.
作者:彭诗荣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痹证(Arhralgia)包括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中医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中药内服与外治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优势显著.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十年来痹证理论与论治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深入分析其研究近况,提出展望,以期补充与完善.
作者:吴迪;王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中医西化、中药创收率低等现状分析导致中医诊疗技术参与度低的原因.结合中医药诊疗技术的优越性,探讨中医院组建以中医为核心的院内医疗团队对增加中医药诊疗手段的参与度,对提高临床诊疗效果、提升基层中医院中医特色.
作者:刘统治;金国娥;李万东;任明顺;沈明雷;朱文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本文结合我科实习模式探讨实习单位如何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答辩的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努力打造优秀教育团队,端正学风,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从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作者:谈超;葛朝亮;程钢;张申升;尤世年;夏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对针灸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总结方法与经验,提高教学效率.方法 将120名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班,B组为对照班,在经过不同教学模式的培养后,比较两组学生针灸实践操作,病例分析,笔试答题等多方面能力.结果 经过一学期不同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后,A组学生各项测试的平均水平高于B组学生,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新针灸学课程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针灸学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戴俭宇;王颖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解表法为《伤寒论》中治疗外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运用时机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出现表证则用解表剂外,其运用时机还要遵循以下规律:服后汗不出,可续用解表剂;汗后病不解,可续用解表剂;汗后病解,停用解表剂;汗后病去大半,可改用解表轻剂;汗后病解,而后复发,可复用解表剂;时发热自汗,先其时发汗;自衄后表证不解,可复发汗;特殊情况下可针药并用,等等.此外,对于阳气不足、津液不足、尺中不足、汗后疾病趋势改变及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解表剂.
作者:刘媛;郑韦莎;司国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口疮是口腔黏膜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又称“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非常剧烈,进食、说话困难,影响睡眠.具周期性发作的规律,称为“反复性口疮”.轻者数月1次,重者慢性迁延数年,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献报道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运用中医药治疗口疮取得了很好疗效,临床实践中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同病异治,中药具有解决这一难题的优势.
作者:李宏芸;杨慧屏;李其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背肌筋膜炎是以背部僵硬、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多采用推拿、针灸、理疗、封闭等方法治疗,效果不一.笔者运用“菱五针”埋线针刀治疗背肌筋膜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介绍了具体定点、操作方法及操作技巧.
作者:李彦蓉;张伟强;杨才德;宋建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参鹿的候丸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参鹿的候丸对本病的治疗有效性,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自月经第5d开始,口服参鹿的候丸,1次1丸,1日3次,连服14d.对照组给予克罗米芬,月经第五天开始口服,每次50 mg,每日1次,连用5d.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比较2组治疗后妊娠率、排卵率、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基础体温、优势卵泡及子宫内膜发育情况、血清激素,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FS)发生率的改变.结果 参鹿的候丸可促进卵泡发育,提高卵子质量;可改善生殖内分泌激素环境;可明显改善患者肾虚症状;调节月经;增加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
作者:薛俊宏;王光辉;张复瑾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旋复代赭汤结合艾灸治疗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治疗的反流性胃炎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与饮食调节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旋复代赭汤结合艾灸治疗,并对2组患者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3个月后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旋复代赭汤结合艾灸进行治疗的观察组84例患者中显效54人者占64.28%;有效28人,占33.33%;无效2人,占2.38%;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9人 (34.52%),有效42人(50%),无效13人 (15.47%),总有效率84.52%.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旋复代赭汤结合艾灸治疗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疗果显著,同时,艾灸还具有操作简单,毒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路雪枫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分析传统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践教学相对分离的教学体制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现状,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职业教育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方面的改进措施.实践教学改革实践初步表明,该项改革受到了学生、教师的广泛欢迎,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输送优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彭买姣;杨晶;夏新华;罗堃;焦筱淇;颜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通过对中医外科学学科特点的分析,我们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洞察能力为基础,分析、动手能力为核心,协作、创新能力为拓展,创立和不断完善5A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对能力培养过程进行分解细化,分别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途径,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在提高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梁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究以问题为导向(PBL)的教学法在中医肿瘤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2010级、2011级中医专业(五年制)且于本院中医肿瘤科进行临床实习的本科生76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与PBL教学组,各38人,分别实施传统模式教学法即讲授教学法(LBL)及PBL模式教学进行中医肿瘤教学.对2组学生进行统一的理论考核及临床操作考核,统计实习成绩,对比分析2组教学效果,并对2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与传统教学组比较,PBL教学组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操作考核成绩、实习成绩及总成绩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传统教学组比较,PBL教学组证候辨证准确率、理法方药统一率及授课内容及方法满意率均显著提高(P<0.01),而2组间西医鉴别诊断掌握率、西医新进展掌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传统教学组比较,PBL教学组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团队精神、情感交流与沟通技能等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 PBL教学法较传统模式教学法可在中医肿瘤教学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效果显著.
作者:周世繁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