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及氧化应激的关系分析

陈彦

关键词:依帕司他, 甲钴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摘要: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来我院治疗的9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使用单双号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7例.给予甲组患者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给予乙组患者依帕司他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甲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患者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明显低于乙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能有效抑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下肢神经病变恶化,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其疗效与氧化应激抑制有关.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对石棉肺小气道改变研究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对石棉肺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行吸气末扫描,观察石棉肺患者小气道的改变特点;评价石棉肺小气道改变是否随分期增长而发生明显变化.方法:所有受试者于深吸气末屏住气行全肺扫描,对比分析两组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内径、外径、管壁厚度与支气管外直径比和管壁面积与支气管截面积比的差异.结果:石棉肺组管壁厚度与支气管外直径比、管壁面积与支气管截面积比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进一步SLD法两两比较发现:石棉肺Ⅰ期管壁厚度与支气管外直径比、管壁面积与支气管截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9,P=0.040),Ⅱ期明显大于Ⅰ期(P=0.035,P=0.043),Ⅲ期明显大于Ⅱ期(P=0.043,P=0.046).结论:石棉肺早期出现小气道壁增厚且随分期增长而明显增厚.

    作者:梁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胎儿电子监护在胎儿宫内窘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胎儿电子监护在胎儿宫内窘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84例2014年1月 -2015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胎儿电子监护的产妇,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可疑组.对比观察三组羊水粪染、剖宫产、胎儿窘迫、新生儿评分情况.结果:本文中,阳性组20例,可疑组47例,阴性组317例.阳性组、可疑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羊水粪染(Ⅱ‐Ⅲ度)率、新生儿评分7分或以下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 .05),阳性组胎儿窘迫率、羊水粪染(Ⅱ‐Ⅲ度)率、新生儿评分7分或以下发生率明显高于可疑组(P<0 .05).结论:使用胎儿电子监护,能在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

    作者:李翠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针对性护理管理对婴幼儿静脉输液安全隐患的管控作用

    目的:总结针对性护理管理对婴幼儿静脉输液安全隐患的管控作用.方法:对常规护理的婴幼儿静脉输液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梳理,对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和管理,分析针对性护理和管理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针对性护理管理实施前,发生不良事件13例次,分别是药液外渗8例次、一次穿刺不成功4例次和家长对护士态度不满意1例次;实施后发生不良事件4例次,分别是药液外渗2例次、一次穿刺不成功2例次.实施前、后总不良事件和药液外渗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和4.00,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管理能有效管控婴幼儿静脉输液期间安全隐患,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郑卫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和分析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CRP)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M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34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甲组和乙组,各67例.两组均行TCRP,甲组加用曼月乐.比较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比术前和术后4周子宫内膜厚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后24周、48周子宫内膜厚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复发率低于乙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效果确切,有效降低了子宫内膜厚度和复发的风险,值得推广.

    作者:董晓鸽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经过复检以后出现较大误差的102例临床生化检验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整理,对比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和相应对策.结果:对比发现,检验前发生误差数为86例,占84.3%,在检验过程中发生误差数为12例,占11.8%,而在检验后发生误差数为4例,占3.9%,其中检验前主要影响因素为:送检时间延迟为23例,占26.7%,标本储存过程中行为不规范为22例,占25.6%,标本发生严重的溶血为20例,占23.3%,标本采集方式不恰当为19例,占22.1%.检验中实验室环境、检验仪器、加样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检验后的核对和反馈为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检验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都存在着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其中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是在检验前,检验工作人员应按要求正确规范的采集标本,按规定储存标本并及时将标本送检,避免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切实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李自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合理的抗脓毒症治疗方案,包括治疗原发病、规范抗生素使用方法、维持基础营养供给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对照组患者则用生理盐水进行替换.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3d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PCT)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基本体征的恢复,阻断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从而更有利于脓毒症患者的康复.

    作者:范淑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重症神经损伤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析机械通气治疗重症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神经损伤患者10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机械通气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MAP、RR以及HR改善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预后有效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的pH、PaCO2以及PaO2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重症神经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不仅可以预防并发症,还能改善通气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彭建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经颅彩色多普勒监测评估瑞舒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干预作用

    目的: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监测评估瑞舒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检查,将颅内微栓子阳性者纳入本次观察,共计20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为营养神经、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溶栓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微栓子数量和阳性率及治疗后12个月再次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TCCD检查颅内微栓子数量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再次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明显,可以减少颅内微栓子数量,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晓萍;李文娟;李敏;樊佳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进展

    神经外科包括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危重患者,他们常出现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及基础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吞咽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患者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降低,影响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和功能代偿,加重脑损害,增加死亡率.本文就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的优点、适应证、途径、置管时机、材料选择、给予方式、营养液的选择、鼻胃管更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先晓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早期颅骨成形术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后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早期颅骨成形术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6月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早期组(n=34)与常规组(n=34).早期组在去骨瓣减压术后4~8周行颅骨成形术,常规组在去骨瓣减压术3~6个月行颅骨成形术.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成形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颅骨缺损综合征发生率、硬膜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17.53±4.48)分、14.7%、8.8%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0.69±3.55)分、38.2%、29.4%(P<0.05).结论:早期颅骨成形术可以促进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颅骨缺损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长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参与本次观察,按患者意愿分为奥氮平组与齐拉西酮组,每组40例.奥氮平组口服奥氮平治疗,齐拉西酮组口服齐拉西酮治疗.两组均以3个月为治疗疗程.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阴性症状和炎性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阴性症状和炎性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相当,临床医师可按照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作者:夏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小儿ARDS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的疗效.方法:以2014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接收的52例小儿ARDS病例为观察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将所选病例等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都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同时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观察两组血气指标变化,比较死亡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血气、血清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率为7.69%,对照组为23.08%,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小儿ADRS,有助于患儿血气指标与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减少死亡风险.

    作者:林益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综合放松训练对乳腺肿瘤手术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放松训练对乳腺肿瘤手术患者抑郁情绪的临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8例乳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4例术后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放松训练,对照组34例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采用抑郁自量表(SDS)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抑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抑郁自量表得分均高出手术当天以及术后得分.实验组手术当天以及术后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给予乳腺肿瘤手术患者综合放松训练可以减轻其术中及术后抑郁情绪的发生.

    作者:李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腹外疝的总称,常见的有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其中腹股沟斜疝为常见(占90%).如今,虽说随着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广泛应用,较传统开放性手术确实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不可忽视.因此,了解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对其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董宝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孕妇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孕妇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孕妇,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心理分析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孕妇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SDS评分与S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乙型肝炎孕妇,在心理分析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吴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急救患者麻醉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急救患者麻醉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急救的颅脑创伤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诱导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组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分析两组静脉注射前(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3)、完成1min(T4)、完成3min(T5)、完成5min(T6)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T1、T4、T5时BIS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6时BIS指标较T0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6时BIS指标较T0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颅脑创伤急救患者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脑电双频指数,镇静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永;于学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22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和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点以及叶酸、维生素B12定量检测结果,探讨巨幼细胞贫血细胞学形态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22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点及空腹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12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中,中、重度贫血占90.6%;多表现为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减少,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细胞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特点: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以幼巨红细胞为主,粒红巨三系细胞均有巨幼变、核分叶过多,各阶段巨幼红细胞细胞核增大更明显,核染色质疏松呈网状,核发育晚于胞质,成熟红细胞以卵圆形大红细胞为主;叶酸和/或维生素B12降低占96.9%.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形态学特点是细胞巨幼变的典型性和显著性与中重度贫血共存;大细胞性贫血伴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表现可作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初检标准;骨髓中巨幼细胞生成增多和叶酸、维生素B12测定是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巨幼细胞性贫血有显著的年龄特征,近年来中老年病例明显增多,传统的单纯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例已明显减少.

    作者:秦红群;马顺高;马稚强;杨国顺;何秋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目的:探索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方法:试验组采用基于微课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采用调查问卷对实验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愿意接受并适应将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教学.结论:将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石微;房德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关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的分析

    目的:探讨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相关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5年6月在我科进入临床规培的80名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实验组),采用临床培训结合科学考核进行数据分析,与同期本科室8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对照组)的培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掌握临床技能效果显著和良好占80%,一般和较差占20%;而对照组显著和良好占70%,一般和较差占3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经过正规培训,其学习效果优于同期本科室8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训质量.

    作者:钟南哲;孔金海;王君成;肖辉;孙正望;肖建如;钱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检测分析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3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其中70例出血者(出血组)与60例未出血者(未出血组),并选择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参数等.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参数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用于诊断肝硬化效果理想,且可有效反映患者肝脏出血情况,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旭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