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插管和非气管插管麻醉在改良Miccoli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王松;钟焕晖;蒋忠军;包铮;王永东;罗平;曾娟;卢先州

关键词:非气管插管麻醉, 超声引导下颈丛阻滞, 改良Miccoli术式, 甲状结节疾病, 前瞻性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和非气管插管麻醉方法在改良M icco li甲状腺术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的收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行改良M icco li术式的甲状腺肿瘤患者66例,其中研究组32例行非气管插管麻醉,对照组34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主要研究终点:(1)非气管插管麻醉中转为气管插管麻醉的比率;(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和术后6h VAS疼痛评分比较;(3)改良Miccoli术式中转为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比率;(4)术后并发症比较:喉返神经功能和甲状旁腺功能;(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次要研究终点:(1)手术时间比较;(2)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d引流量比较。结果:非气管插管麻醉中转为气管插管麻醉的比率为0%;术中VAS疼痛评分研究组要高于对照组[(2.5±0.2)分VS (1.7±0.1)分,P<0.05],而术后6h VAS疼痛评分对照组要高于研究组[(3.7±0.4)分 VS (2.2±0.2)分,P<0.05];对照组由改良Miccoli术式中转为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比率高于研究组(χ2=4.8529,P=0.0276);研究组术后发生短暂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短暂性甲状旁腺功能降低1例,对照组分别为4例和1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d引流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丛阻滞辅助局部浸润麻醉”是适应改良M icco li术式的非气管插管麻醉方式,具有安全有效、术后舒适度高、便于术中监测喉返神经以及更改为传统甲状腺手术方式比率低等优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在矛盾日益升级的医患纠纷中,医患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储备力量,关注其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有效途径的探讨,强调其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作者:徐静;向茜;李勤;栾艳;孙海滨;张弢;丁丽莉;张晋;黄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斑秃的治疗现状

    斑秃是皮肤科较为常见的损容性、精神相关性疾病,以突然发生的斑片状脱发为特征,病因至今不明,病程缠绵难愈,临床尚缺乏良好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中西医治疗斑秃常用的药物及治疗方法作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斑秃诊治的未来方向。

    作者:徐桃桃;左英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抗菌药物组合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目的:对不同抗菌药物组合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药物经济学问题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0例,依据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三组,治疗A组(阿奇霉素+头孢呋辛钠)、治疗B组(阿奇霉素+头孢噻肟钠)、治疗C组(阿奇霉素+头孢他啶),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A组、治疗B组、治疗C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病原菌清除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通过开展成本-效果(C/E)分析,C组的C/E值、抗菌药物平均费用明显低于A、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开展治疗过程中,在保证其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的情况下,应用阿奇霉素联合头孢他啶的方案开展治疗,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作者:郑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治疗研究进展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产生的脾脏肿大占位效应以及血细胞的过度消耗、骨髓抑制等诸多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抗病毒的治疗。本文综述了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临床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为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覃祖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96例手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治疗,研究组则为患者提供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姜志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巩膜隧道切口对角膜散光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在不同位置进行巩膜隧道切口对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晶体植入术治疗的70例白内障患者,根据术中巩膜隧道切口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颞侧行巩膜隧道切口,研究组患者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角膜平均散光度、视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前,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术后患者的恢复较好,同时对角膜散光影响较小。

    作者:沈林雄;郭静;陈君;万银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48例观察

    目的:探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将96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予艾司唑仑片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2%,明显低于研究组的9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酸枣仁汤加减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状态,效果显著。

    作者:姚瑞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实习护士锐器伤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实习护士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以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通过问卷对156名实习护士在2014年11月期间受到锐器伤的情况及自我防护意识进行调查。结果:锐器伤发生率78.85%;锐器伤发生的高危环节为掰安瓿(31.25%)、给针头重新套上针帽(17.19%)、操作后整理用物(11.98%)等;82.93%的实习护士在锐器伤发生后不能正确处理伤口;污染锐器损伤后81.43%的实习护士未上报;一半以上的学校和实习医院没有对实习护士针对锐器伤预防进行相关培训。结论:实习护士无临床经验,护理操作不熟练和不规范,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在教学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实习护士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高防护意识,可有效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影响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目的:观察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临床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150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预后判断;将GCS预后评分4~5分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预后良好),评分1~3分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预后不良),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AP)、体温(T)、血钠(Na+)、血糖(Glu)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入院T、Na+、Glu水平高于对照组,MAP低于对照组(P均<0.05),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结论: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多种多样,应实施针对性措施,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玉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2种不同手术方法用于治疗急性胃穿孔的效果观察与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2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对急性胃穿孔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定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1日住院部收治的6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腹腔镜下胃修补术)和对照组(30例,开腹胃修补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胃溃疡恢复和并发症、血清胃泌素水平及胃肠功能的恢复。结果:研究组在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等指标上恢复较对照组良好,组间数据经统计学 t检验,P<0.05,差异明显。研究组胃溃疡总恢复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术后并发症率(6.67%)均低于对照组(16.67%),组间经统计学χ2检验,P<0.05,差异明显。结论:腹腔镜下胃修补术在急性胃穿孔的治疗中较开腹胃修补术疗效显著,有效恢复患者胃肠功能,且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中优先选择使用。

    作者:陈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例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表现报告

    血管母细胞瘤比较少见,我院到现在为止仅发现1例,诊断存在误诊的几率相当大,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加重伴头昏痛、站立不稳1个月入院。主要表现为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头昏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呈喷射性呕吐,伴站立不稳。查体:BP 166/107mmHg (1mmHg=0.133kPa),慢性病容,精神欠佳,双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直径约3mm ,右眼对光反射迟钝,右眼内收受限,视物模糊。我院CT :双侧小脑见两类圆形低密度影显示,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影,四脑室受压变窄,其上三脑室、双侧脑室显示增宽、圆钝,脑中线结构居中,颅骨骨质未见异常,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伴四脑室受压及梗阻性脑积水。M RI:双侧小脑半球多发结节性、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小结节位于右侧小脑半球,呈T1低信号为主,T2高信号为主,FLAIR呈环状稍高信号,周围见大片水肿带环绕,类圆形病灶呈 T1低 T2高信号,FLAIR呈等低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病灶边界清晰,大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大小约2.5cm ×2.3cm ,邻近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积水,中线结构居中,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张积水,考虑为脑寄生虫病?感染性病变?后患者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M RI示: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脑积水,后病理结果,双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作者:张华权;吴修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几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患者7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的疗效,分析手术体会。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发症率、VAS、SSD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作者:丁国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特征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我院分院内科诊治的4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影响肺部感染发生的因素、痰培养结果、肺部感染的治疗及预后。结果:表现为典型呼吸系统感染者29例(60.42%),表现为胸闷、气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烦躁者19例(39.58%)。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脱水剂应用时间、实施侵入性操作、应用制酸剂、预防应用抗生素、意识障碍均高于无肺部感染组,是引起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痰培养阳性32例,包括革兰氏阴性杆菌19例、革兰氏阳性球菌10例、真菌3例;本组48例患者中死亡5例,死亡率为10.42%。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程度的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因素多,病原菌构成复杂,不但会对原发病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应实施相应措施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钱志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术与开颅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小骨窗开颅术,观察组行微创穿刺术,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中风量表评分分别是12.29±5.57、11.85±5.23,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分别是17.68±2.34、29.30±6.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Rankin量表评分分别是4.12±0.50、4.08±0.43,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分别是1.66±0.20、2.50±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微创穿刺术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能显著改善中风症状,提升生活能力,优势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存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浅谈医院设备档案的科学管理

    医院设备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现代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设备管理的好与坏,对医院的诊疗水平和医术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医院设备档案的科学管理是医院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医院设备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医院设备档案的范围及管理的意义,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设备档案科学管理方法,以期为日常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的依据。

    作者:宓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对偏瘫患者躯干姿势异常模式的观察

    目的:统计偏瘫患者躯干姿势异常的模式。方法:对45名偏瘫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摄影,并对头部、肩部、髋关节倾斜角度测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出血与脑梗死偏瘫患者均引起了头部、肩部、髋部的姿势异常,在冠状位以肩部姿势异常明显,且肩部的倾斜角度与患者肢体的功能康复呈负相关。结论: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加强肩部姿势的纠正,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尹璇;王宝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预防中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的患者150例,采用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再手术率以及护理效果。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再出血率与再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行脑出血手术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术后再出血的发生,降低再手术率,有助于提高术后护理效果。

    作者:郭盼盼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频超声对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乳腺囊性病灶,探讨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乳腺囊性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资料,分析声像图特点。结果:误诊为乳腺囊性增生性疾病的9例病变中外形欠规则5例,4例纵横比(L/S )≥1,囊壁粗糙或部分增厚7例,囊内见厚薄不均分隔5例,囊内见细小光点沉积3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6例,且皮质局部增厚、淋巴门偏移或不清晰。结论:乳腺囊性病灶病理类型繁多,但恶性病变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运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技术综合评判,有助于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王君芳;杨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n=8),持续性高血糖组(MS组,n=8)和血糖波动组(MF组,n=8),MF组通过饮食干预造成血糖波动大鼠模型。血糖波动12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N组相比,MS组及MF组逃避潜伏期及潜伏期距离均升高(P<0.05),空间探索实验显示120s内穿越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均下降(P<0.05)。MF组和MS组相比,逃避潜伏期及潜伏期距离明显延长(P<0.05),120s规定时间内穿越平台所在位置次数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血糖波动可加重糖尿病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韩慧慧;刘国荣;梁芙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复杂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分期治疗策略

    目的:总结分期治疗GustiloⅢ型胫腓骨骨折的手术时机、方法及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5例GustiloⅢ型胫腓骨折患者治疗经过。患者经彻底清创和血管修复,骨折经螺钉钢丝或克氏针临时有限固定并用VSD治疗创面1~3次,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后,Ⅱ期植皮或转移皮瓣修补创面。待感染消除、创面愈合后后期采用微创技术更换Liss钢板或内侧锁定钢板。结果:本组55例创面经清创、应用VSD后,4例发生感染、骨外露、肌腱外露等并发症,应用VSD 1~3次,创面出现新鲜肉芽组织,细菌培养阴性,经植皮或皮瓣修复后创面愈合;随访12~36个月,4例因感染、复位不良,骨折不愈合经植骨后愈合。骨折Ⅰ期愈合43例,延迟愈合8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9.3个月。根据Johner‐Wruhs评分[1],优良率为94.5%。结论:GustiloⅢ型胫腓骨骨折Ⅰ期清创结合VSD处理伤口并采用有限内固定可降低创面感染风险,缩短创面修复时间,有利于后期微创技术固定骨折端同时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及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