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插管和非气管插管麻醉在改良Miccoli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王松;钟焕晖;蒋忠军;包铮;王永东;罗平;曾娟;卢先州

关键词:非气管插管麻醉, 超声引导下颈丛阻滞, 改良Miccoli术式, 甲状结节疾病, 前瞻性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和非气管插管麻醉方法在改良M icco li甲状腺术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的收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行改良M icco li术式的甲状腺肿瘤患者66例,其中研究组32例行非气管插管麻醉,对照组34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主要研究终点:(1)非气管插管麻醉中转为气管插管麻醉的比率;(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和术后6h VAS疼痛评分比较;(3)改良Miccoli术式中转为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比率;(4)术后并发症比较:喉返神经功能和甲状旁腺功能;(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次要研究终点:(1)手术时间比较;(2)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d引流量比较。结果:非气管插管麻醉中转为气管插管麻醉的比率为0%;术中VAS疼痛评分研究组要高于对照组[(2.5±0.2)分VS (1.7±0.1)分,P<0.05],而术后6h VAS疼痛评分对照组要高于研究组[(3.7±0.4)分 VS (2.2±0.2)分,P<0.05];对照组由改良Miccoli术式中转为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比率高于研究组(χ2=4.8529,P=0.0276);研究组术后发生短暂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短暂性甲状旁腺功能降低1例,对照组分别为4例和1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d引流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丛阻滞辅助局部浸润麻醉”是适应改良M icco li术式的非气管插管麻醉方式,具有安全有效、术后舒适度高、便于术中监测喉返神经以及更改为传统甲状腺手术方式比率低等优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30例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的体会和探讨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与手术术式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随机选取的30例甲状腺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其中1例术中发现误切甲状旁腺,予以种植;1例出现喉返神经挫伤,经治疗,3个月后好转;1例多发性甲状腺腺瘤者,术后2年发现甲状腺新发腺瘤。其余病例均治愈。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和评估、选择合理的术式、精心的手术操作、术后的护理和观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俊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U F-500i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尿路感染(U T I)的效果。方法:对382份2型糖尿病患者新鲜中段尿液标本,分别行细菌培养和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结果:随着 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细菌计数值的增加,尿培养阳性率也相应增加。当细菌计数值>4000/μl时,其诊断率高(88.1%),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3%和90.3%,阴性预期值达94.2%。结论: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细菌定量计数可作为2型糖尿病早期UTI的一项快速筛查指标。

    作者:宋创业;李润奇;陈加琳;孟艳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优质护理对冠心病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对冠心病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治疗总依从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4%,经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 P<0.05。结论:优质护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还可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洪清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治疗分析32例

    目的:观察及分析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组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接诊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2例进行临床分析,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16例)与研究组(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牵引复位治疗,研究组患者则给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肢体恢复载重能力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华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例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表现报告

    血管母细胞瘤比较少见,我院到现在为止仅发现1例,诊断存在误诊的几率相当大,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加重伴头昏痛、站立不稳1个月入院。主要表现为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头昏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呈喷射性呕吐,伴站立不稳。查体:BP 166/107mmHg (1mmHg=0.133kPa),慢性病容,精神欠佳,双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直径约3mm ,右眼对光反射迟钝,右眼内收受限,视物模糊。我院CT :双侧小脑见两类圆形低密度影显示,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影,四脑室受压变窄,其上三脑室、双侧脑室显示增宽、圆钝,脑中线结构居中,颅骨骨质未见异常,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伴四脑室受压及梗阻性脑积水。M RI:双侧小脑半球多发结节性、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小结节位于右侧小脑半球,呈T1低信号为主,T2高信号为主,FLAIR呈环状稍高信号,周围见大片水肿带环绕,类圆形病灶呈 T1低 T2高信号,FLAIR呈等低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病灶边界清晰,大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大小约2.5cm ×2.3cm ,邻近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积水,中线结构居中,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张积水,考虑为脑寄生虫病?感染性病变?后患者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M RI示: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脑积水,后病理结果,双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作者:张华权;吴修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在产妇分娩中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于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将入选产妇根据促子宫收缩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采取单用缩宫素和联合使用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2h、24h及总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要少(P<0.05);实验组产妇的子宫收缩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同时在产后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宫缩素和米索前列醇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辉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12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 n‐R H‐α)治疗,B组给予术后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体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痛经评分、子宫活动度、子宫内膜厚度及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痛经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69%,显著高于B组的10.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α或米非司酮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均能取得理想疗效。与米非司酮比较,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α治疗痛经效果更为显著,但应用该药并发症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联合药物以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作者:徐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5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参数S/D值、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进行测定,并对两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PI、RI、S/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胎儿窘迫、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等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因为胎盘循环功能异常,脐动脉血流阻力增加,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脐动脉血流情况,有利于预测胎儿宫内情况及新生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童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浅析医学英语在中医药院校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探讨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在医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各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与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本校专业英语(医学)教学、生理学双语教学实践,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医学英语教学明显提高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果,是双语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徐慧颖;王珺楠;王微;刘智;王冰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在矛盾日益升级的医患纠纷中,医患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储备力量,关注其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有效途径的探讨,强调其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作者:徐静;向茜;李勤;栾艳;孙海滨;张弢;丁丽莉;张晋;黄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白介素17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3例重度稳定期COPD合并P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清IL‐17、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6min步行实验(6MWD)、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IL‐17、PASP较对照组降低(P<0.05);6MWD、FEV1/FVC和FEV1%则增加(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降低IL‐17水平,降低PASP ,改善肺功能,提高COPD合并PH患者的运动耐量。

    作者:陈丹;王碧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冠心病患者CD105、TGF-β1和MMP9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CD105、TGF‐β1和MMP9水平,分析研究其调控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诊断为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确诊的患者8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3例和冠脉造影正常(Control)患者19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每位患者血清CD105、TGF‐β1和MMP9水平。结果:ACS组CD105比SA组和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01),ACS组MMP9较SA组和Control组显著增高(P<0.001),SA组CD105较Control组降低(P<0.05),SA组MMP9较Control组增高(P<0.05),TGF‐β1在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CS患者较SA患者MMP9升高,CD105降低,可以推测出ACS患者血管壁上有更多易损斑块;(2)提示CD105减少后通过上调MMP9从而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致斑块易损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蔡荣耀;吴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诊治的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来氟米特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疗效。结果:2个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关节压痛数、肿胀关节数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和治疗期间,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研究组有1例患者发生皮疹,两组患者均未中断治疗,不良反应消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凤艳;冯红卫;代立友;姜淑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综合护理配合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疾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配合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2010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抗心律失常联合胺碘酮治疗,同时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药物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疗效、药物依从性及生活质量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在胺碘酮治疗的同时,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宏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气管插管和非气管插管麻醉在改良Miccoli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和非气管插管麻醉方法在改良M icco li甲状腺术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的收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行改良M icco li术式的甲状腺肿瘤患者66例,其中研究组32例行非气管插管麻醉,对照组34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主要研究终点:(1)非气管插管麻醉中转为气管插管麻醉的比率;(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和术后6h VAS疼痛评分比较;(3)改良Miccoli术式中转为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比率;(4)术后并发症比较:喉返神经功能和甲状旁腺功能;(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次要研究终点:(1)手术时间比较;(2)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d引流量比较。结果:非气管插管麻醉中转为气管插管麻醉的比率为0%;术中VAS疼痛评分研究组要高于对照组[(2.5±0.2)分VS (1.7±0.1)分,P<0.05],而术后6h VAS疼痛评分对照组要高于研究组[(3.7±0.4)分 VS (2.2±0.2)分,P<0.05];对照组由改良Miccoli术式中转为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比率高于研究组(χ2=4.8529,P=0.0276);研究组术后发生短暂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短暂性甲状旁腺功能降低1例,对照组分别为4例和1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d引流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丛阻滞辅助局部浸润麻醉”是适应改良M icco li术式的非气管插管麻醉方式,具有安全有效、术后舒适度高、便于术中监测喉返神经以及更改为传统甲状腺手术方式比率低等优势。

    作者:王松;钟焕晖;蒋忠军;包铮;王永东;罗平;曾娟;卢先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斑秃的治疗现状

    斑秃是皮肤科较为常见的损容性、精神相关性疾病,以突然发生的斑片状脱发为特征,病因至今不明,病程缠绵难愈,临床尚缺乏良好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中西医治疗斑秃常用的药物及治疗方法作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斑秃诊治的未来方向。

    作者:徐桃桃;左英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品管圈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临床上对手足口病患儿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患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观察对象,入院后均给予临床评估病情,同时由全科护士和辅导员组成品管圈小组并确定品管圈主题、圈名和圈徽,然后按照制定实施计划、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巩固措施以及后总结与检讨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及护理差错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度及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均有显著提高,卡片及病历书写错误等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耿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头位难产中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中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头位难产产妇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孕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单纯性徒手矫正,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体位改变,比较两组矫正胎方位总成功率及分娩情况。结果:实验组第一次转位成功率、转位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二次转位成功率、转位失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阴道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位难产孕妇分娩时在徒手矫正基础上联合体位改变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萍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8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χ2=4.06,P<0.05)。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刚;崔国胜;孙宝山;潘亮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清 VEGF 、ET-1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VEGF、ET‐1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20例作为HDCP组,正常妊娠者120例作为正常妊娠组,同时将妊娠高血压疾病组分为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记录患者血压、体重、身高、孕周、年龄等一般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EGF、ET‐1水平。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胱抑素C、VEGF、ET‐1均明显升高;与妊娠高血压组比较,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清VEGF、ET‐1均明显升高;与轻度子痫前期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VEGF、ET‐1亦明显升高。进一步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VEGF、ET‐1均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胱抑制素C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VEGF、ET‐1水平均明显升高,其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胱抑素C均呈明显正相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吕锡芳;杨军;何雄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