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静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我院分院内科诊治的4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影响肺部感染发生的因素、痰培养结果、肺部感染的治疗及预后。结果:表现为典型呼吸系统感染者29例(60.42%),表现为胸闷、气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烦躁者19例(39.58%)。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脱水剂应用时间、实施侵入性操作、应用制酸剂、预防应用抗生素、意识障碍均高于无肺部感染组,是引起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痰培养阳性32例,包括革兰氏阴性杆菌19例、革兰氏阳性球菌10例、真菌3例;本组48例患者中死亡5例,死亡率为10.42%。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程度的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因素多,病原菌构成复杂,不但会对原发病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应实施相应措施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钱志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伊曲康唑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真菌的三唑类药物,在临床上已使用多年,皮肤科主要应用于系统性真菌感染和甲癣的治疗,该药副作用轻微,在笔者10多年的临床应用中,除了个别有胃部不适外,未发现其他严重副作用,近日,笔者在门诊遇到1例伊曲康唑引起全身浮肿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治疗的136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月经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秀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急性白血病多以贫血常为白血病的首发症状,但有个别病例临床表现变得非常不典型,给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本文就我院所遇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误诊漏诊原因分析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作者:游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VEGF、ET‐1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20例作为HDCP组,正常妊娠者120例作为正常妊娠组,同时将妊娠高血压疾病组分为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记录患者血压、体重、身高、孕周、年龄等一般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EGF、ET‐1水平。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胱抑素C、VEGF、ET‐1均明显升高;与妊娠高血压组比较,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清VEGF、ET‐1均明显升高;与轻度子痫前期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VEGF、ET‐1亦明显升高。进一步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VEGF、ET‐1均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胱抑制素C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VEGF、ET‐1水平均明显升高,其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胱抑素C均呈明显正相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吕锡芳;杨军;何雄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几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患者7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的疗效,分析手术体会。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发症率、VAS、SSD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作者:丁国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辅助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 PP)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60例RM P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地嗪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热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P<0.05);治疗组热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甲泼尼龙辅助治疗是临床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一种常用药物,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消退时间,值得临床医生借鉴。
作者:熊学艳;王艳;沈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96例手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治疗,研究组则为患者提供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姜志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包括ANA、ds‐DNA、ENA多肽抗体谱、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因子(RF)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抗体的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在本院确诊为SLE的患者132例、RA患者82例、健康对照组40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 ELISA 法检测 ANA 和 ds‐DNA ,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多肽抗体谱,化学发光法检测anti‐CCP、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结果:SLE患者的ANA、ds‐DNA、ENA多肽抗体谱、anti‐CCP、RF及5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8.6%、66.7%、68.9%、3.0%、6.8%、95.4%;RA患者以上项目的阳性率分别为31.7%、14.6%、24.4%、75.6%、46.3%、87.8%;健康对照组仅出现1例 ANA 阳性。结论:以上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在SLE和 RA 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同时不同的自身免疫抗体在SLE和RA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也不同,联合检测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对SLE和RA患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监测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礼杭;叶火铨;蔡汝满;李秀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在孕期规范治疗对妊娠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于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的患者315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按孕期治疗情况及孕妇RPR滴度,观察新生儿结局,分析孕母RPR滴度与新生儿RPR阳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孕期治疗与新生儿RPR阳性率的关系。结果:新生儿血清中RPR的阳性率与孕母RPR的滴度成正相关,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与其治疗的早晚呈正相关。结论:对孕前检查妇女应加强梅毒知识的宣教和检测,妊娠期梅毒患者一旦诊断应及时正规治疗,以避免分娩梅毒新生儿。
作者:李素文;苏立;孙丽娟;李荣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对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急性胃穿孔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6例。A组采用单纯修补术治疗,B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B组短(P<0.05);A组的出血量显著较B组少(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B组的复发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都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有效方式,单纯修补术恢复较快,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较少复发,故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朱跃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在产妇分娩中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于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将入选产妇根据促子宫收缩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采取单用缩宫素和联合使用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2h、24h及总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要少(P<0.05);实验组产妇的子宫收缩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同时在产后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宫缩素和米索前列醇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辉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诊治的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来氟米特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疗效。结果:2个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关节压痛数、肿胀关节数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和治疗期间,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研究组有1例患者发生皮疹,两组患者均未中断治疗,不良反应消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凤艳;冯红卫;代立友;姜淑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的患者150例,采用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再手术率以及护理效果。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再出血率与再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行脑出血手术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术后再出血的发生,降低再手术率,有助于提高术后护理效果。
作者:郭盼盼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8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χ2=4.06,P<0.05)。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刚;崔国胜;孙宝山;潘亮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未作此声明者,本刊视为作者已同意文章被收录在上述数据库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5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参数S/D值、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进行测定,并对两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PI、RI、S/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胎儿窘迫、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等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因为胎盘循环功能异常,脐动脉血流阻力增加,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脐动脉血流情况,有利于预测胎儿宫内情况及新生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童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在不同位置进行巩膜隧道切口对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晶体植入术治疗的70例白内障患者,根据术中巩膜隧道切口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颞侧行巩膜隧道切口,研究组患者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角膜平均散光度、视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前,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术后患者的恢复较好,同时对角膜散光影响较小。
作者:沈林雄;郭静;陈君;万银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M‐POSSUM 评分与血浆CRP水平变化关系。方法:跟踪观察行中等程度以上手术的普外科150例患者围手术期M‐POSSUM 评分与血浆CRP水平,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M‐POSSUM评分和血浆CRP水平,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01);术前血浆CRP水平≥10mg/L和<10mg/L的患者,其M‐POSSUM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术后血浆CRP水平≥100mg/L和<100mg/L的患者,其M‐POSSUM 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01);术前及术后M‐POSSUM评分与术前血浆CRP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围手术期M‐POSSUM评分与CRP水平呈正相关,它们在预测手术风险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在临床上应将二者结合以综合评估手术风险。
作者:高晓明;郝春燕;朱培华;王军静;严鹏;陈荣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血管母细胞瘤比较少见,我院到现在为止仅发现1例,诊断存在误诊的几率相当大,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加重伴头昏痛、站立不稳1个月入院。主要表现为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头昏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呈喷射性呕吐,伴站立不稳。查体:BP 166/107mmHg (1mmHg=0.133kPa),慢性病容,精神欠佳,双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直径约3mm ,右眼对光反射迟钝,右眼内收受限,视物模糊。我院CT :双侧小脑见两类圆形低密度影显示,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影,四脑室受压变窄,其上三脑室、双侧脑室显示增宽、圆钝,脑中线结构居中,颅骨骨质未见异常,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伴四脑室受压及梗阻性脑积水。M RI:双侧小脑半球多发结节性、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小结节位于右侧小脑半球,呈T1低信号为主,T2高信号为主,FLAIR呈环状稍高信号,周围见大片水肿带环绕,类圆形病灶呈 T1低 T2高信号,FLAIR呈等低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病灶边界清晰,大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大小约2.5cm ×2.3cm ,邻近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积水,中线结构居中,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张积水,考虑为脑寄生虫病?感染性病变?后患者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M RI示: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脑积水,后病理结果,双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作者:张华权;吴修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