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联合检测对SLE和RA的诊断价值

徐礼杭;叶火铨;蔡汝满;李秀兰

关键词:SLE, RA, ANA, ds-DNA, ENA多肽抗体谱, anti-CCP, RF, 自身免疫抗体
摘要:目的:探讨包括ANA、ds‐DNA、ENA多肽抗体谱、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因子(RF)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抗体的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在本院确诊为SLE的患者132例、RA患者82例、健康对照组40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 ELISA 法检测 ANA 和 ds‐DNA ,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多肽抗体谱,化学发光法检测anti‐CCP、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结果:SLE患者的ANA、ds‐DNA、ENA多肽抗体谱、anti‐CCP、RF及5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8.6%、66.7%、68.9%、3.0%、6.8%、95.4%;RA患者以上项目的阳性率分别为31.7%、14.6%、24.4%、75.6%、46.3%、87.8%;健康对照组仅出现1例 ANA 阳性。结论:以上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在SLE和 RA 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同时不同的自身免疫抗体在SLE和RA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也不同,联合检测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对SLE和RA患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监测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我院门诊用药干预前后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我院门诊用药干预前后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以2014年为界,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1200张(干预前),2015年1200张(干预后),对所选处方不合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不合理用药178张(14.83%)共203处,其中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多,为152张,占85.39%,其次为骨科用药,共20张,占11.24%。干预后不合理用药50张(4.17%)共54处,同样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多,为41张,占82.00%,其次为骨科用药,共6张,占12.00%。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不合理出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理之处主要为剂量、给药、联用、无指征用药、配伍等。结论:对门诊处方用药进行有效的干预,可提高合理用药力度,从而使药物资源得以科学应用。

    作者:汪石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欣母沛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欣母沛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5月接收并诊治行剖宫产产妇77例,按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催产素20 U+生理盐水500ml行静脉滴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250μg欣母沛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产中、产后2h、产后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h、24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加欣母沛治疗,可有效减少产妇术后出血率,降低术后出血量,对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综合护理配合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疾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配合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2010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抗心律失常联合胺碘酮治疗,同时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药物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疗效、药物依从性及生活质量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在胺碘酮治疗的同时,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宏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对偏瘫患者躯干姿势异常模式的观察

    目的:统计偏瘫患者躯干姿势异常的模式。方法:对45名偏瘫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摄影,并对头部、肩部、髋关节倾斜角度测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出血与脑梗死偏瘫患者均引起了头部、肩部、髋部的姿势异常,在冠状位以肩部姿势异常明显,且肩部的倾斜角度与患者肢体的功能康复呈负相关。结论: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加强肩部姿势的纠正,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尹璇;王宝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12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 n‐R H‐α)治疗,B组给予术后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体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痛经评分、子宫活动度、子宫内膜厚度及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痛经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69%,显著高于B组的10.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α或米非司酮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均能取得理想疗效。与米非司酮比较,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α治疗痛经效果更为显著,但应用该药并发症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联合药物以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作者:徐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复杂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分期治疗策略

    目的:总结分期治疗GustiloⅢ型胫腓骨骨折的手术时机、方法及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5例GustiloⅢ型胫腓骨折患者治疗经过。患者经彻底清创和血管修复,骨折经螺钉钢丝或克氏针临时有限固定并用VSD治疗创面1~3次,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后,Ⅱ期植皮或转移皮瓣修补创面。待感染消除、创面愈合后后期采用微创技术更换Liss钢板或内侧锁定钢板。结果:本组55例创面经清创、应用VSD后,4例发生感染、骨外露、肌腱外露等并发症,应用VSD 1~3次,创面出现新鲜肉芽组织,细菌培养阴性,经植皮或皮瓣修复后创面愈合;随访12~36个月,4例因感染、复位不良,骨折不愈合经植骨后愈合。骨折Ⅰ期愈合43例,延迟愈合8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9.3个月。根据Johner‐Wruhs评分[1],优良率为94.5%。结论:GustiloⅢ型胫腓骨骨折Ⅰ期清创结合VSD处理伤口并采用有限内固定可降低创面感染风险,缩短创面修复时间,有利于后期微创技术固定骨折端同时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及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妊娠合并梅毒3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在孕期规范治疗对妊娠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于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的患者315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按孕期治疗情况及孕妇RPR滴度,观察新生儿结局,分析孕母RPR滴度与新生儿RPR阳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孕期治疗与新生儿RPR阳性率的关系。结果:新生儿血清中RPR的阳性率与孕母RPR的滴度成正相关,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与其治疗的早晚呈正相关。结论:对孕前检查妇女应加强梅毒知识的宣教和检测,妊娠期梅毒患者一旦诊断应及时正规治疗,以避免分娩梅毒新生儿。

    作者:李素文;苏立;孙丽娟;李荣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治疗分析32例

    目的:观察及分析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组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接诊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2例进行临床分析,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16例)与研究组(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牵引复位治疗,研究组患者则给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肢体恢复载重能力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华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失禁性皮炎护理的影响

    目的:探究在住院患者失禁性皮炎护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张家港澳洋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住院患者中的12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住院患者中的128例作为观察组。分析2013年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对住院患者失禁性皮炎护理的影响,对活动前、后两组患者皮肤破损发生率、大便失禁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主动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大便失禁几率为32.03%,相比对照组的59.38%差异明显,而观察组患者失禁性皮炎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皮肤完好率为87.8%,对照组为60.53%,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促进了护理人员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对护理过程更为细心、努力,可有效降低患者失禁性皮炎的发生几率和治疗时间。

    作者:王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n=8),持续性高血糖组(MS组,n=8)和血糖波动组(MF组,n=8),MF组通过饮食干预造成血糖波动大鼠模型。血糖波动12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N组相比,MS组及MF组逃避潜伏期及潜伏期距离均升高(P<0.05),空间探索实验显示120s内穿越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均下降(P<0.05)。MF组和MS组相比,逃避潜伏期及潜伏期距离明显延长(P<0.05),120s规定时间内穿越平台所在位置次数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血糖波动可加重糖尿病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韩慧慧;刘国荣;梁芙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在产妇分娩中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于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将入选产妇根据促子宫收缩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采取单用缩宫素和联合使用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2h、24h及总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要少(P<0.05);实验组产妇的子宫收缩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同时在产后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宫缩素和米索前列醇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辉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联合检测对SLE和RA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包括ANA、ds‐DNA、ENA多肽抗体谱、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因子(RF)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抗体的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在本院确诊为SLE的患者132例、RA患者82例、健康对照组40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 ELISA 法检测 ANA 和 ds‐DNA ,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多肽抗体谱,化学发光法检测anti‐CCP、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结果:SLE患者的ANA、ds‐DNA、ENA多肽抗体谱、anti‐CCP、RF及5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8.6%、66.7%、68.9%、3.0%、6.8%、95.4%;RA患者以上项目的阳性率分别为31.7%、14.6%、24.4%、75.6%、46.3%、87.8%;健康对照组仅出现1例 ANA 阳性。结论:以上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在SLE和 RA 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同时不同的自身免疫抗体在SLE和RA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也不同,联合检测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对SLE和RA患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监测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礼杭;叶火铨;蔡汝满;李秀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甲泼尼龙辅助治疗30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辅助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 PP)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60例RM P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地嗪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热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P<0.05);治疗组热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甲泼尼龙辅助治疗是临床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一种常用药物,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消退时间,值得临床医生借鉴。

    作者:熊学艳;王艳;沈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诊治的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来氟米特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疗效。结果:2个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关节压痛数、肿胀关节数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和治疗期间,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研究组有1例患者发生皮疹,两组患者均未中断治疗,不良反应消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凤艳;冯红卫;代立友;姜淑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U F-500i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尿路感染(U T I)的效果。方法:对382份2型糖尿病患者新鲜中段尿液标本,分别行细菌培养和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结果:随着 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细菌计数值的增加,尿培养阳性率也相应增加。当细菌计数值>4000/μl时,其诊断率高(88.1%),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3%和90.3%,阴性预期值达94.2%。结论:U 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细菌定量计数可作为2型糖尿病早期UTI的一项快速筛查指标。

    作者:宋创业;李润奇;陈加琳;孟艳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对急性胃穿孔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对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急性胃穿孔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6例。A组采用单纯修补术治疗,B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B组短(P<0.05);A组的出血量显著较B组少(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B组的复发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都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有效方式,单纯修补术恢复较快,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较少复发,故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朱跃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袖损伤患者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外科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配合中药熏洗,观察患者肩袖损伤后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以后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肩袖损伤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欠佳2例,对照组4例(P<0.05);两组患者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经过康复治疗后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与治疗前比较有很大的提高,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的患者疗效明显,同时可提高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毛利军;林灵飞;陈世宏;朱贤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68例

    目的:探讨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治疗的136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月经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秀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几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患者7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的疗效,分析手术体会。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发症率、VAS、SSD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改良缝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作者:丁国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例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表现报告

    血管母细胞瘤比较少见,我院到现在为止仅发现1例,诊断存在误诊的几率相当大,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加重伴头昏痛、站立不稳1个月入院。主要表现为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头昏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呈喷射性呕吐,伴站立不稳。查体:BP 166/107mmHg (1mmHg=0.133kPa),慢性病容,精神欠佳,双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直径约3mm ,右眼对光反射迟钝,右眼内收受限,视物模糊。我院CT :双侧小脑见两类圆形低密度影显示,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影,四脑室受压变窄,其上三脑室、双侧脑室显示增宽、圆钝,脑中线结构居中,颅骨骨质未见异常,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伴四脑室受压及梗阻性脑积水。M RI:双侧小脑半球多发结节性、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小结节位于右侧小脑半球,呈T1低信号为主,T2高信号为主,FLAIR呈环状稍高信号,周围见大片水肿带环绕,类圆形病灶呈 T1低 T2高信号,FLAIR呈等低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病灶边界清晰,大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大小约2.5cm ×2.3cm ,邻近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积水,中线结构居中,诊断意见: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四脑室受压变形,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张积水,考虑为脑寄生虫病?感染性病变?后患者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M RI示:双侧小脑占位性病变,脑积水,后病理结果,双侧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作者:张华权;吴修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