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强效镇痛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估

赵玉顺

关键词:双锁定钢板内固定, 强效镇痛, 肱骨远端C型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强效镇痛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8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强效镇痛方法实施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管型钛板内固定方法实施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6%,而对照组为80.6%,观察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强效镇痛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吡格列酮干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吡格列酮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抵抗情况及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结果:治疗4、12周后观察组2hPBG、HbA1c、Homa IR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改善2型糖尿病的症状,降低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作者:谭淑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本刊对文章作者署名的要求

    1.作者署名书写要正确无误,不可含糊。前后顺序应无争议。2.在稿件处理期间,若作者署名需作变动,应由第一作者(对文章负全责的作者)亲笔写信说明(不要打印件),以便编辑部存档备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对本科护生获取临床实践机会相关因素的调查

    目的:调查影响本科护生获取临床实践机会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策略,为提高本科护生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科护生认为实践机会的获取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临床教师和自身,而临床教师则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来自护生自身和患者。结论:调动本科护生临床实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专业思想观;注重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临床护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行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学模式等将有助于本科护生实践机会的获取。

    作者:余爱维;辛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胃镜下钛夹联合药物保守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胃镜下钛夹联合药物保守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后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7例行胃镜下钛夹联合肾上腺素注射的方法治疗,对照组16例单纯行胃镜下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组为8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现发热、感染、周围循环衰竭分别为18.3%、10.8%、2.1%,对照组分别为40.1%、38.6%、17.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胃镜下钛夹联合药物保守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止血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蔡方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经腹和经阴道联合超声诊断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经腹经阴道联合超声检测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疑似子宫瘢痕妊娠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做经腹经阴道超声检查后得出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0例患者经检查后有86例确诊为子宫瘢痕妊娠,其余为宫颈处妊娠。经腹经阴道超声诊断后有效率达95.56%(86/90),并确诊48例患者属于混合性包块型,另38例患者属于孕囊型,误诊率较低。结论:经腹经阴道联合超声对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诊断能更精准的辨识,过程操作简便,具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吴小琼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重建阴道微生态对阴道假丝酵母菌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重建阴道微生态对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门诊接诊的RVVC患者104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接受单一抗真菌干预治疗,试验组于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之上接受抗真菌后重建阴道微生态干预治疗,对两组病例停药1周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3个月内复发率实施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病例停药1周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P均<0.05。结论:抗真菌治疗基础上的重建阴道微生态干预方案可提高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利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对慢阻肺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对比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38例,其中A组患者选择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进行治疗,B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泼尼松龙,采集治疗前及治疗10d后两组患者 FEV1、PaO2、PaCO2,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PaO2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PaCO2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A组患者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A组患者降低效果较B组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均可显著改善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但布地奈德在改善肺功能指标以及降低临床症状评分中表现较泼尼松更为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史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循环微小 RNA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microRNA ,miR)在体液中可稳定存在,其表达谱和表达量的变化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病理分型、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生物标志分子。miR的检测手段和检验流程还需要标准化,以保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达到较好的检验灵敏度、特异度和重复性。已有部分miR表达谱被证实可以作为各种恶性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有望应用于常规临床疾病诊断。

    作者:尤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子宫切口妊娠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对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断价值,提高早期诊断率,为临床医生早期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联合应用对18例切口妊娠患者进行检查,对子宫进行纵、横多切面探查,分辨妊娠的部位,明确妊娠物与子宫下段切口的关系。结果:18例患者中有15例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切口妊娠,3例误诊为难免流产(2例)和不全流产(1例),诊断准确率为83.33%。结论:切口妊娠易与不全流产残留物、难免流产胎囊滞留于子宫峡部及宫颈妊娠相混淆。超声检查大大提高了诊断符合率,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指导价值。

    作者:翟建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3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VESD、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鄂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强效镇痛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估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强效镇痛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8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强效镇痛方法实施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管型钛板内固定方法实施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6%,而对照组为80.6%,观察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强效镇痛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赵玉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佛山地区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方法:收集佛山地区三级综合医院2013-2014年度完整健康体检报告分别为2181份和2196份,调查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分析疾病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13年度高脂血症、高甘油酯血症和高血糖检出率均高于2014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2013年度冠心病待排检出率低于2014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与年龄、性别、职业、工作年限和夜班频率有关,其中年龄越大、女性、医生、工作年限≥10年和夜班频率>4d/周的医护人员疾病检出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职业特殊性和工作压力等因素严重影响医院医务人员健康状况,提高自身健康的重视并采取相应预防对策以改善健康状况。

    作者:黄洁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全程分期健康教育沟通卡在眼科病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全程分期健康教育沟通卡在眼科病房护理中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100例眼科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开展口头式健康教育,研究组开展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并利用全程分期健康教育沟通卡,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相关疾病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合理用药知识以及日常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分别是82%、82%、84%、78%,对照组分别是58%、56%、60%、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全程分期健康教育沟通卡在眼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与专业知识掌握率。

    作者:程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48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结果,提高临床对其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诊断资料,观察其病理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法检测CD34、CD117的表达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病变以胃和小肠多;其中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23例;CD34阳性者37例(77.1%),CD117阳性48例(100.0%)。结论:CD117和CD34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而肿瘤大小及核增殖活性情况是评价其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疝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同对照组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显著,具有疼痛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复发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徐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本科医学生实习前临床综合技能培训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本科医学生临床综合技能培训的科学方法。方法:对第二临床医学院三个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前临床综合技能强化训练的考核成绩进行分析比较,查找在临床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四大穿刺站和心肺复苏站成绩低,原因多为操作不熟练、不规范等。各站考核成绩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重视程度和培训效果有所提高。结论:近三年实习前临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分析对以后的临床实践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作者:林鸿程;陈俊虎;吴柱国;梁馨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不同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可靠方法,以便能够为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其他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将2009年12月-2013年1月132例来自我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分别采用氨溴索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和氨溴索治疗。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措施后的咳嗽消失时间、痰液恢复正常时间和湿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整体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1)治疗组患者的咳嗽消失时间、痰液恢复正常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3.8333,P=0.0002)。结论:采用氨溴索联合多索茶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的理想选择。

    作者:温慧玉;刘啟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乙肝病毒 ELISA 定性及荧光定量 PCR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的ELISA定性检测与荧光定量 PCR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71例为观察对象,使用ELISA定性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的乙肝病毒前抗原(Pre‐S2)、乙肝病毒DNA及乙肝两对半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比较不同两对半模式下的乙肝病毒检出情况。结果:61例HBsAg阳性患者中,Pre‐S2阳性48例,HBeAg阳性31例,HBV‐DNA阳性43例,Pre‐S2阳性率与 HBV‐DNA相似,二者均高于HBeAg。结论:将ELISA定性与PCR定量联合运用于乙肝病毒的临床检测中,可更清楚反映出 HBV的复制与传染性,需引起重视。

    作者:陈丽;汪芳;叶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记录肺隔离症的部位、类型,并使用MIP、MPR、VR and CPR等重建技术观察异常供血动脉。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肺叶内型,6例位于右肺下叶,9例位于左肺下叶。3例为囊性,7例为实性,5例为囊实性。15例均查见异常供血动脉,其中胸主动脉12例(80%),腹腔干1例(6.7%),腹主动脉上段2例(13.3%)。结论: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有助于肺隔离症的诊断,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作者:陈伟;王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妊娠中晚期阑尾炎的早期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讨论妊娠中晚期阑尾炎早期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34例妊娠中晚期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为腹腔镜组,10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为开腹组。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1d的患者出现早产、流产、阑尾穿孔的概率高于发病至手术时间≤1d的患者( P<0.05);经腹腔镜手术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优于开腹组的60.00%(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妊娠中晚期并发阑尾炎治疗中疗效显著,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林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