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

刘飞;陈文彬;崔书平

关键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上尿路结石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泌尿外科2008年1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经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520例。其中男318例,女202例,年龄23~65岁,结石大小100~1480mm2。结果:M PCNL术后总结石清除率91.6%,行ESWL辅助治疗后结石清除率为93.3%,手术时间30.0~240.0min ,住院时间7~30d。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程度慢性宫颈炎应用LEEP治疗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针对不同程度的慢性宫颈炎患者应用LEEP治疗方法后的效果。方法:从进入我院2011-2013年就诊的慢性宫颈炎患者中随机选取105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按病情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糜烂患者,另外从病理分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糜烂患者。结果:对慢性宫颈炎患者应用LEEP治疗的首次治愈率达到99.12%,有效率达到100.00%,在出血量统计上和术后结痂脱落方面各病情病理阶段患者都有差异。结论:对不同病情程度和不同病理的患者应用LEEP治疗后复发几率小,治疗安全,但容易发生宫颈狭窄问题。

    作者:郝仕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在自然分娩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在自然分娩过程中采取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接生,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保护会阴方法,对比两组的会阴侧切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会阴裂伤程度。结果:观察组的会阴侧切率及新生儿窒息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接生的产妇会阴完整率明显高于传统的保护会阴组,两组产妇会阴完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自然分娩过程中采取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可降低会阴侧切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会阴完整率,减少了母婴损伤,促进自然分娩。

    作者:丁玲玲;胡金英;吴慧;谭艳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肺癌血清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

    目的:建立肺癌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方法:对肺癌血清蛋白质2-DE的IPG胶条选择、上样量、聚焦参数、样品缓冲液、沉淀处理等各方面进行调整、优化。结果:获得了稳定的肺癌血清蛋白质2-DE图谱。结论:已建立的肺癌血清蛋白质2-DE图谱,可以为进一步开展肺癌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雪华;刘燕青;谷彦军;刘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本社区范围内149例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情况以及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规范服药率、控制率。结果:本组149例高血压患者经社区随访干预后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随访干预后患者的各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患者的规范服药率和血压控制率分别为95.3%和63.1%,均显著高于干预前的46.3%和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干预效果较好,在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浓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92例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工作医院收治的92例新生儿气胸患者及同时期未发现气胸的新生儿中随机选择700例进行临床回顾分析,对孕妇怀孕期间情况、患儿出生特征及出生后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其与气胸发生与防治的关系。结果:出生第1天发生症状的有64例,占发病患者的69.57%;出生后2~3d发病的有27例,占29.35%;出生后大于3d发病的有1例,占1.09%。在气胸患者中,大量肺压缩的34例(>50%),单侧气胸58例(左侧19例,右侧39例),双侧气胸35例,气胸合并纵隔气肿12例。结论:新生儿气胸常常发生在早期新生儿中,其中胎龄、剖宫产、产时窒息复苏、肺炎、湿肺、机械性通气等因素与气胸发生的关系密切。故在早期新生儿护理中,要重点观察有上述症状的新生儿,尽可能降低新生儿气胸的发生。

    作者:张柱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产科处理临床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就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的产科处理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3年4月所收治的10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51例患者为自然临产,B组50例患者为宫缩素引产,对其分娩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患者的分娩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顺产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B组患者的胎儿窘迫发生率与A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在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进行产科处理时,尽量选用阴道分娩,此类分娩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对母婴均有一定的好处,因此,在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进行处理时,可以对阴道自然分娩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作者:苏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实施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营养支持护理、对症护理、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健康教育。结果:经治疗护理60例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好58例(96.67%);合并恐惧、焦虑不良心理反应5例(8.33%);未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护理并发症,住院15~35d ,平均(17.76±4.04)d ,患者对护理满意59例(98.33%);无护理纠纷发生。结论:对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实施有效护理,能够提高依从性,减少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降低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陶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71例,患者具体分型及损伤部位情况均按照AO/ASIF分型。本组选用的内固定物均应用解剖钢板,根据患者股骨、胫骨以及肱骨干骺端骨折处于肢体的左、右侧,远、近端,骨折的类型,选取不同长度以及不同类型的解剖钢板。结果:手术后复查X线结果表明,解剖复位患者66例(92.96%),功能复位患者5例(7.04%),随访出院后患者60例,随访半年~2年。随访的患者中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均愈合(100%)。结论: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具有固定牢固、益于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手术简便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方法。

    作者:宋宏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提高急诊抢救室封闭式无陪伴病人及家属满意度的做法和体会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抢救室封闭式无陪伴病人及家属满意度的方法。方法: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合理排班、加强病人及家属沟通等方法来改善病人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改进措施实施后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由90%大幅度提高到99%,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结论:提高急诊抢救室封闭式无陪伴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能得到病人及家属的认可,体现了急诊科“窗口单位”的职业形象。

    作者:刘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异位妊娠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究异位妊娠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其与单独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选取异位妊娠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甲氨蝶呤肌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血β-HCG水平和平均包块大小显著低于或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较好,建议临床广泛使用甲氨蝶呤肌注联合米非司酮口服的方法治疗异位妊娠。

    作者:李燕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实验组 HBsAg 与 HBeAb 均阴性69例,占86.25%,对照组为57例,占71.25%;仅 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占12.50%,对照组18例,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占1.25%,对照组5例,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感染风险比较中,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9.09%,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13.0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新生儿感染率15.38%,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妊娠晚期肌注 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 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 HBsAg阳性率。

    作者:高争;谭乐静;王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阴道超声检查与腹部超声在妇科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和分析阴道超声检查与腹部超声在妇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此次收治的320例妇科疾病患者,按照所接受超声检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经阴道扫查组110例,经腹部检查组110例,经腹部联合阴道扫查组100例。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阴道B超和腹部B超以及联合检测三组的符合率分别为86.4%(95/110)、79.1%(87/110)、96.0%(96/1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临床妇科中,对患者采用阴道超声检查的效果要明显比经腹部超声检查好,而联合使用的符合率更佳,有利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治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近几十年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获得较大进展。钙剂及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症的基础药物,所有患者均应推荐使用。激素类药物因其严重不良事件,不能作为OP的一线治疗用药。二磷酸盐类、降钙素类临床应用较广,疗效肯定,用药依从性欠佳,也存在一些不良事件。新的抗OP药物,如狄诺塞麦、特立帕肽、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S rc激酶抑制剂等或许会有更好的疗效及用药依从性,但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本文就OP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治疗OP提供参考。

    作者:徐东红;齐燕;李佩岚;王惠芳;王培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脊柱损伤并发低钠血症42例临床护理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在脊柱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疗效,加强患者对脊柱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认识,有效提高脊柱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治愈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的42例诊断为脊柱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合理补钠和补水,在补液过程中,注意调整补钠速度及浓度,同时,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结果:通过采取合理补液及口服淡盐水的方法,42例脊柱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患者在3d后,血钠水平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预防脊柱损伤并发低钠血症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有效提高脊柱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慧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慢性胃溃疡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45例,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溃疡总有效率达95.56%,较单纯西药组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孙舜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电离子治疗宫颈尖锐湿疣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 )联合电离子治疗与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电离子治疗宫颈尖锐湿疣(CA)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宫颈C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ALA-PDT联合电离子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电离子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治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 P<0.01),复发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 P<0.01)。结论:A L A-PD T 联合电离子治疗宫颈C A比重组人干扰素凝胶联合电离子治疗宫颈CA治愈率高,复发率明显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多次复发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卫红;郑宝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12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变迁及来源分布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已成为临床治疗棘手的难题,其中鲍曼不动杆菌(ABA )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由于ABA在环境中生存能力极强且具有天然与获得多药耐药性的特点[1],给治疗带来严峻挑战。为此笔者对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2月112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耐药趋势及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作者:万琼;谢忆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健康教育联合电话出院指导对妇科肿瘤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联合电话出院指导对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妇科肿瘤出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联合电话出院指导,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出院后半年观察组患者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联合电话出院指导对妇科肿瘤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作者:杨建华;林叶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临床观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是一种非器质性消化不良,也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在无消化系统器质性损伤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以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恶心、腹胀、烧心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在社区较为常见[1]。祖国医学一般将其归入“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由于引起该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临床多采用辨证分型进行治疗。近年来,笔者对临床收治的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辨证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临床骨科实施循证个体化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在临床骨科实施循证个体化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患者50例和10名年轻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瞻性自身对照方法对循证个体化治疗在临床骨科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实施循证个性化治疗后,患者获得的治疗方案是佳的,住院平均费用显著下降;医护人员对病情认识明显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结论:临床骨科实施循证个体化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费用支出,为患者提供佳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起到较显著的作用。

    作者:温志刚;梁志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