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泥灸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应用及对外周血血浆PGE2和PGF2α的影响

谢寒;明荷

关键词:药泥灸, 寒凝血瘀, 原发性痛经, PGE2, PGF2α
摘要:目的 观察药泥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血浆中的PGE2和PGF2.的影响.方法 选取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治疗组采用药泥灸作用于小腹部和腰骶部;对照组32例,直接服用布洛芬胶囊.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前列腺素PGE2和PGF2.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32例,治愈17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5.63%,两组比较P<0.05.两组的外周血血浆中的PGE2和PGF2α均下降到正常范围,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药泥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不易复发,同时能有效降低血浆中的PGE2和PGF2α含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与分类研究进展

    亚健康已成为当今困扰全球的一个社会问题.有效的对亚健康进行干预可预防其不适状态进一步发展成为疾病状态.对亚健康进行有效干预需要对亚健康状态有总体的辨别与认识.目前西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主要在于亚健康的检测与分类,而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着重在于辨识与干预治疗.本文就亚健康的诊断方法、亚健康的归类探讨及亚健康中医证候体质分类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罗劲娜;黄鹂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滋阴通络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57例

    目的 观察采用滋阴通络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滋阴通络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包括AST、ALT、血清白蛋白、血肌酐以及24h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滋阴通络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改善良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慧心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研究

    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早的记录始于东汉时期.中医药辨证治疗急性传染病的基础是《伤寒杂病论》,其中很多方法都流传于后世,如清热保津、活血解毒等法.中医药将急性传染病归类于“戾气”,认为扶正祛邪是医治的关键.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在清朝时期发展到高峰,其温病学说为现代中医传染病学奠定了基础.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善用活血药,为后世治疫有很大的影响.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在人类不断与其斗争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并且自成体系,本文从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现状,论治体系等角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作者:肖祥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一)穴位埋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

    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主要取穴:颈夹脊穴(第三四颈椎夹脊)、肺俞、迎香、大椎、曲池、足三里、印堂,如肺、脾气虚型配脾俞、膈俞、太溪;肺经郁热型配合谷、列缺;肾阳亏虚型配命门、志室、关元.第三四颈椎夹脊神经根支配鼻部,埋线颈夹脊时松解、放血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压迫神经根状态解除,可以从根本上调节鼻炎的症状.以上各穴经埋线后,既有针刺效应,又有长效针感效应,各穴合用共奏疏风解郁,宣肺利鼻通窍的作用,本病在治疗时应避免过敏因素的刺激,同时预防感冒,生活要有规律,增强体质,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杨才德;包金莲;龚旺梅;田瑞瑞;宋建成;于灵芝;程涛;魏兵;高振政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仙鱼汤合四君子汤配合G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7例

    目的 观察仙鱼汤合四君子汤加减配合GP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加化疗)和对照组(仅化疗),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的病灶、生活质量评分、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病灶稳定率、生活质量评分、体重方面,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仙鱼汤合四君子汤加减配合GP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作者:肖玲;王雄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糖尿病湿性坏疽中医证型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湿性坏疽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细菌感染的相关特点,为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将234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3型,并对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利用(培养仪器型号)自动细菌生长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分析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细菌感染的特点和规律性.结果所有患者感染细菌几率: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混合感染.其中G+菌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x2=7.6,P<0.01);在G-菌感染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x2=9.1,P<0.01);在厌氧菌感染中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x2=11.8,P<0 01);在真菌感染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细菌(x2=7.1,P<0.01).三种中医辨证分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型主要感染菌为革兰阳性菌(F=8.2,P<0.01);热毒湿盛型主要感染菌群为革兰阴性菌(F=21.7,P<0.01);气血两虚型主要感染菌群为真菌或混合感染(F=41.1,P<0.01;F=10.0,P<0.01).结论 根据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细菌感染特点可辅助中医对该病辨证分型;亦可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提高易感染菌的预防能力.

    作者:范洪;王元松;王庆海;张金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医古文对学习中医的影响

    本文以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视角,分别从培养语言技能、了解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习医信心以及打开经典之门五方面论述医古文课程对于学习中医的影响,认为医古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医籍阅读能力、提高中医文化素养和医德修养、树立专业信心、重视经典阅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提示该课程是引领学生学好中医的重要基础.

    作者:马玉莹;赵舒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应用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

    目的 通过开设“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改实验班”,实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对2010级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中医综合和英语考试遴选出前30名学生,实施教学方式,管理模式,教学设计等方面改革.结果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促进了师承能力的培养,强化了临床学院教师教改团队的建设.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刘爱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急危重症护理学》期末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

    目的 评估护理本科生《急危重症护理学》期末考试试卷的质量,探讨教学方法.方法 对106名护理本科生《急危重症护理学》期末考试成绩用统计软件SPSS18.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6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53分~94分(75.69分±8.09分);试卷总体难度为0.8,信度系数为0.738,学生总失分率为24.31.结论 考试成绩可以信赖,试卷质量总体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但教学和命题仍需进一步改进.

    作者:倪春燕;何咏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名老中医侯玉芬教授应用蜂房经验

    蜂房作为常用动物药,在中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名中医侯玉芬教授在临证过程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人制宜,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来应用蜂房,即重视蜂房的攻毒、止痛、止痒之效,又利用蜂房抗菌、消炎及免疫调节的作用;在具体临床应用中多途径给药,力达病所,即组方内服,又组方外洗患处,充分发挥蜂房药物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程志新;张玥;张玉冬;刘政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共1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引流管留置时间、静脉输液时间、焦虑自评指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0.55±2.73 vs 14.71±2.58)d、(5229.36±1108.13 vs 7402.64±1380.93)元、(3.66±1.71 vs 4.26±2.21)d、(5.94±1.85 vs 9.28±2.33)d、(0.35±0.17 vs 0.7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手术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慧琴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张运克教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闪电样、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为特点,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张运克教授认为本病治疗重在调和肝脾、柔筋止痛、清肝泻热,以小柴胡汤、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加减,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杨丽丽;张运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腹部按摩配合消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

    目的 观察腹部按摩配合消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予以腹部按摩配合加味烂积丸,2周后进行疗效、不良反应及症状积分的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30例,好转15例,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24例,好转17例,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腹部按摩配合加味烂积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加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淑君;谢秀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医全科医学内涵的探析

    中医全科医学是基于中医思维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学医学思想中贯穿着全科医学的印记,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精髓.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模式阐述其内涵.

    作者:孟毅;贾刘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磁圆梅针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30例

    目的 观察磁圆梅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中风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行磁圆梅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的86.7%(P< 0.05).两组治疗后肢体感觉障碍总积分、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P<0.05),以上各项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 0.05).结论 磁圆梅针配合常规针刺是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穆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药泥灸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应用及对外周血血浆PGE2和PGF2α的影响

    目的 观察药泥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血浆中的PGE2和PGF2.的影响.方法 选取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治疗组采用药泥灸作用于小腹部和腰骶部;对照组32例,直接服用布洛芬胶囊.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前列腺素PGE2和PGF2.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32例,治愈17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5.63%,两组比较P<0.05.两组的外周血血浆中的PGE2和PGF2α均下降到正常范围,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药泥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不易复发,同时能有效降低血浆中的PGE2和PGF2α含量.

    作者:谢寒;明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化痰通络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6例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沈阳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均符合入组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贝那普利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方治疗.持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痰通络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同时具有降低血脂功能,且安全可靠.

    作者:郭鸿雁;张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新安医家对老年痹证辨治特点的探讨

    新安地属山越,气候潮湿,老年人多聚居;老年痹证病机特点多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营血凝滞,而风、寒、湿邪趁虚侵袭,后期发展易化热、化瘀、伤阴.新安医家辨治老年痹证具有鲜明特色,包括首重脾胃、补益精血、祛风散湿、化痰行瘀以及清热、散寒不一诸法.

    作者:赵黎;许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傅金英教授治疗子嗽的经验

    目的 介绍傅金英教授中医药治疗子嗽的经验.方法 跟师学习,总结经验.结果 傅金英教授认为子嗽主要责之于“阴虚肺燥”.对子嗽的治疗主要采取以下治疗方法:强调辨证论治;灵活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避风寒,调饮食,畅情志,慎起居.结论 傅金英教授中医药治疗子嗽的临床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复发率低.

    作者:苏纪春;徐方方;李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王义成主任中医师学术经验管窥

    撷取并整理王义成治疗脉管病的学术经验,包括创新从“积”论治痛风理论,用实验证实并阐述了中医治疗痛风的科学依据,总结细化“奚氏清法”及制定趾(指)动脉狭窄的诊疗标准.

    作者:徐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