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及根除治疗现状与进展

刘东振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疾病, 药物疗法
摘要:距离幽门螺杆菌(H p )首次被发现和分离已经30年了,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感染率高的细菌之一,H 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等密切相关外,还与一些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肾病、胆石症、肝性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贫血、发育迟滞、婴儿猝死等有关,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案,Hp根除治疗有效地改变了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预后,迄今开展根除治疗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的现状是H p对常用的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耐药率明显增加,由此而导致使用广泛的传统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已经下降至不可接受的水平。国内外探索了一系列的根除治疗方案,本文对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护理效果和体会。方法:回顾5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术前、术后分别进行精心的护理。结果:经过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无1例发生并发症,随访1~6个月无复发,恢复良好。结论:及时、有效地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唐宝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现状及进展

    艾滋病(AIDS )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细胞免疫系统损害和各种机会性感染的综合征[1]。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广泛流行,人们谈“艾”色变,不仅艾滋病患者受到社会的普遍歧视,甚至对艾滋病家庭也畏而远之,恐避之而不及。人们逃避与歧视艾滋病的原因一是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并不完全了解[2],另一方面是至今没有治愈的方法。因此,一旦染病将终生服用抗病毒药物,而且随时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A IDS的病因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目前已知的病毒感染途径有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三种方式[3]。患者感染 HIV 后,病毒会侵犯淋巴细胞CD4T ,发生免疫功能缺陷[4],引起一系列以条件性感染或肿瘤为特征的致死性疾病[5]。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我国艾滋病的发病人数剧增,报道显示[6],我国已进入艾滋病的高发期,每2年递增率为9%[7]。目前新研究认为抗病毒治疗能够减少艾滋病传播[8],然而抗病毒治疗成功的关键主要是依从性提高[9],随着抗病毒治疗时机深入研究,有人认为合并急性机会性感染时提前抗病毒比推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死亡率[10],然而机会性感染尚未治愈即抗病毒治疗,服药的种类增加会增加药物毒性反应,副反应增加[11],随着抗病毒治疗副反应增大便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因此,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工作已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我国艾滋病的护理现状及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邓梅花;方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的临床应用。方法:对98例女性不孕症患者行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术,并将其诊断结果与碘油造影诊断结果相比较,评价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的临床价值。结果:98例中,双侧输卵管通畅22例,双侧输卵管阻塞者35例,单侧通而不畅者27例,双侧通而不畅者14例。其诊断结果与HSG诊断符合率接近。结论: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操作简易、安全、准确、无辐射危害、对设备要求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谭嘉莉;钟嘉荣;陈红虹;郑珊珊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内镜下上消化道取异物72例分析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疗效。方法:根据异物的性质和状态对72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酌情选用相应器械取出。结果:66例成功取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成功率92%。结论: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安全有效,是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义生;汪文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羊水细胞培养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羊水细胞培养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B超引导下抽取羊水,对细胞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5例行羊水细胞培养检测的孕妇中,羊水培养成功33例,羊水培养成功率为94.3%,失败2例。培养成功的染色体正常核型31例,异常核型2例,异常检出率为6.1%。结论:羊水细胞培养在诊断胎儿遗传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产前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张欣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CT 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C T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性,为结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3月确诊的60位肺结核患者的普通X线检查和C 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C T扫描时均发现肺部有病灶,部位与X线摄片的显示一致。相比而言,CT还能比较清晰的显示X线没有显示病灶的纵隔旁区3例,心影后区4例,肺尖区1例;发现28例共有49个空洞;32例见支气管播散灶、有胸水者20例,19例胸膜肥厚粘连者,钙化灶16例,合并支气管扩张6例,肺气肿大还有肺大泡各4例。CT扫描比X线扫描具有明显优势。结论:CT扫描对显示肺结核病变的部位、形状、数量以及各种合并症有显著优势,在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任玉臣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导致宫颈糜烂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导致宫颈糜烂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宫颈糜烂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79例同期妇科门诊体格检查妇女作为对照人群,比较两组人群相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宫颈糜烂组应用避孕套20.25%低于健康体检组的36.71%;首次性交年龄小于20岁41.77%、孕产次超过3次27.85%、初中以下文化26.67%、应用带尾丝节育环25.32%高于健康体检组的12.66%、11.39%、13.92%、8.86%( P<0.05),以上原因是引起宫颈糜烂的相关因素。结论:宫颈糜烂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的措施减少宫颈糜烂的发生。

    作者:王蔚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需手术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短,止痛药使用率低,术后下床时间短,平均住院时间短,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1年随访囊肿复发率分别为3例(5.77%)和4例(7.69%),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疗效确切、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术式。

    作者:房丽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136例胎儿窘迫剖宫产分析

    目的:探讨适度宽限胎儿窘迫诊断、适时剖宫产,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14日-2013年1月14日住院分娩孕妇,对发生胎儿窘迫的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院2011年1月14日-2013年1月14日期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5.48‰,以胎儿窘迫为指征剖宫产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71‰,其他指征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06‰,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71‰,结果表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内同期报道。结论:适度宽限胎儿窘迫诊断、适时剖宫产能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夏叶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舒适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舒适度和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舒适度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初产妇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 )评分和术后康复(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住院天数)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GC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GC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显著改善剖宫产初产妇的舒适度,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任韦帆;何花;陶爱琴;叶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早产儿早期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与早产儿死亡有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制定更为合理的护理与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对2012年在我院妇产科出生及转诊于我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和早产儿死亡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在产科护理及转新生儿科治疗的早产儿,以胎龄、出生体重及孕期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各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早产儿病率、早产儿病死率均有降低,在早产儿病死率的多因素中,硬肿及并发症为早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病率及死亡率高,高危因素众多,是外环境及内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早期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的佳策略。

    作者:张彩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锁骨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方式。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10例锁骨骨折患者,分别用克氏针及钢板进行固定,各组均为55例,分析这两种内固定方式在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畸形愈合的发生率以及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使用克氏针固定组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多、费用低;钢板固定并发症少、无畸形愈合,但所需的治疗费用高,而且骨折愈合慢。结论:对某一具体的锁骨骨折患者要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部位、年龄以及经济情况,选择佳固定方式。

    作者:王冬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粤西地区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粤西地区幽门螺杆菌(H .pylori)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600例,取胃窦黏膜组织进行H .pylori培养鉴定,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检测。结果:H .pylori分离培养阳性率为78.5%;H .pylori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及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是77.5%、20.4%、8.9%和3.2%。结论:粤西地区H .pylori根除治疗的抗生素首选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避免使用甲硝唑,慎重使用克拉霉素。

    作者:梁宇锋;韦国麟;李松;梁大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肋骨骨折中肋软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肋软骨是骨性胸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8~10肋前段肋软骨形成肋弓与胸骨相连,第11、12肋前端游离,弹性大,不易折断[1]。但是肋软骨骨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由于肋软骨在X线摄片中不显影,容易漏诊。1995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肋软骨骨折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拥军;阙玉明;朱跃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钡餐检查、超声胃造影检查、胃镜检查对胃下垂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探讨钡餐检查、超声胃造影检查、胃镜检查在胃下垂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比较。方法:对2008-2012年间在我院影像科确诊检出4380例胃下垂患者的钡餐检查、超声检查、内镜检查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经过X线钡餐检查确诊4380例胃下垂患者,全部做胃超声造影检查,检出胃下垂4200例,与钡餐检查比较检出率95.9%,4380例患者中有1314例做胃镜检查,其中检出胃下垂653例,检出率49.7%。结论:对胃下垂的诊断方法中钡餐检查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检出率高于内镜检查。

    作者:王维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特殊部位异位妊娠40例分析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诊治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诊断正确率22.5%(9/40),阴道后穹窿穿刺阳性率60.0%(24/40),后穹窿穿刺阳性患者腹腔内出血率达100.0%(24/24),通过开腹或者腹腔镜手术治疗者36例(90.0%),B超引导下清宫3例(7.5%),药物+B超引导下清宫1例(2.5%)。结论:特殊部位异位妊娠误诊率为77.5%,误诊率高,临床应重视阴道后穹窿穿刺的应用,及时发现腹腔内出血。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汤丽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在普外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创伤后,往往手术获得成功,但病人终仍死亡。究其原因,是忽视了病人的生理状态。因此外科医师的理念应从传统的手术治疗模式中摆脱出来,将病人存活率而不是手术成功率放在首位。由此产生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DCO )”近年来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它既不同于常规手术,也不同于一般的急诊手术,是一种复杂外科问题的应急分期手术。由于与传统理论相悖,DCO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被人们所接受。“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 ,DCS )”的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到目前的临床广泛实践只有20年的时间,但发展之快超出人们的想像,其应用范围已覆盖至战伤、创伤及非创伤疾病的救治,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以普外科治疗为例对其进行综述。

    作者:赵士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加味芍药甘草汤离子导入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离子导入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观察组30例,给予加味芍药甘草汤药液离子导入治疗,1次/d ,50min/次;对照组20例,予20%甘露醇250ml ivdrip bid治疗;10d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7%,总有效率为97%,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离子导入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安全,非常适合急性腰扭伤早期治疗。

    作者:杨长伟;章慎磊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肝脓肿临床与MRI诊断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临床及M 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肝穿刺和手术后病理证实以及临床治疗后显著疗效的24例肝脓肿临床及M RI影像表现的特点。结果:24例肝脓肿单发病变5例,呈圆形、类圆形,多发性病变19例,呈大小不等的类圆形或圆形。病变呈长 T 1、长 T 2信号区,其信号不均匀。病灶中心区域可见更长T1、更长T2信号。病灶周围的肝组织内可见云雾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在动脉期肝脓肿边缘即有轻微的强化,此时周边肝组织有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与正常肝组织强化程度相同,脓肿的壁呈明显的环行强化,壁薄而规则,中心区域无明显强化。多发病灶呈多房状或蜂窝状,在动脉期病灶内即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环状强化,病灶中的分隔强化明显,其周边的肝实质内可见明显的强化区域,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强化逐渐增强,但在病灶的中央部分无明显强化,病灶周边的肝组织内充血带与正常肝实质的强化趋向均匀一致。结论:M RI对肝脓肿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和优越性。

    作者:姜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及根除治疗现状与进展

    距离幽门螺杆菌(H p )首次被发现和分离已经30年了,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感染率高的细菌之一,H 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等密切相关外,还与一些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肾病、胆石症、肝性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贫血、发育迟滞、婴儿猝死等有关,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案,Hp根除治疗有效地改变了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预后,迄今开展根除治疗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的现状是H p对常用的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耐药率明显增加,由此而导致使用广泛的传统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已经下降至不可接受的水平。国内外探索了一系列的根除治疗方案,本文对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东振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