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探索

丁庆刚;辛琪;高金良

关键词:浅表性胃炎, 中医药疗法, 西医, 病因, 诊疗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侵袭机体造成的胃黏膜浅表性的慢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等.论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辨证分型和治疗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对本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流式细胞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根据目前医学院校实验教学的需要,开设了流式细胞术的实验技术课程,同时结合流式细胞术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流式细胞术的教学探索与应用.教学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了解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掌握这一方便快捷、应用广泛的新技术,并能够利用流式细胞仪完成基本的检测工作.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展科研思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流式细胞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

    作者:宋军营;袁永;张钟允;闫敏;刘文第;张振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痞满性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通过对《脾胃论》 《兰室秘藏》的学习,对脾胃病的诊治又有了新的理解,脾胃病有表现胃痛、有表现胀满、有表现痞塞、有表现噪杂等,我们医院经过对前期20年有不同表现的脾胃病1551例进行统计发现,表现胃痛的占44%为682例;痞、满性胃病占37%为537例(其中痞塞为主的229例、胀满为主的308例);胃中噪杂的占12%为186例;其他不适感的占7%为110例.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以胃痛为主症的脾胃病占的比例多以外,其次就是以痞满为主症的居多,因此我们把它称作“痞满性胃脘痛”.自2010年起,4年来我们对痞满性胃病进行研究,通过对方剂的改良、剂型的改变,总结出以行气消痞为主法,用行气消痞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324例此类患者,收效显著.

    作者:武卫东;衣尚国;王晓艳;陈立明;焦利星;张墨晗;陆晶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结合实际探讨中医院校本科生双语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医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有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中医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教学现状,学生需求,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使中医院校双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吕美君;贾连群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研究

    目的 研究中医学中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四个重要问题.方法 根据《内经》记载的和太极拳修炼者真气在体表运动时的生理现象,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生物电原理,分析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的实质.结果 人体中的Ca2+运动和α1肾上腺素的分泌,与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密切相关.结论 真气是人体中的Ca2+运动;经络是Ca2+在体表传递的感觉路线;经脉是由血管、淋巴管、神经管三个组织共同组成;循经感传的源动力,是来源于细胞中的Ca2+运动.

    作者:程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医学人文教育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在医学生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学是蕴含人文知识十分丰富的一门学科,通过在中医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融入相关的人文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完美结合.

    作者:周泠;王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中医药本科生毕业课题和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课题的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院校实践性教育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本科生来说这一过程尤为重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是其下一步融入工作岗位的良好切入点,文章分析了目前中医药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课题和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为提高中医药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提供建议和意见.

    作者:李玉洁;孙曙光;张明昊;李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45例

    目的 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3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对症处理和特异性治疗(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药配合三辨施治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14%,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4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7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尹秀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豆诃贴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脾肾阳虚型48例

    目的 观察豆诃贴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95例门诊患儿,其中48例应用豆诃贴治疗,47例接受丁桂儿脐贴治疗,两组患儿均配合饮食调理,3天后比较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 豆诃贴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丁桂儿脐贴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3.8%.结论 豆诃贴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较好,值得借鉴.

    作者:贾国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 将14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70例,对照组经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予以2组患儿护理干预措施,对观察组实行中医按摩的干预措施.对比2组患儿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1%,治疗后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血清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体重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对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中西医治疗配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恢复,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作者:何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七珠展筋散联合平乐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39例

    目的 探讨七珠展筋散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七珠展筋散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5.6%,VAS直观模拟量表判断疼痛变化评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七珠展筋散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崔敬虹;饶耀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培养学生中医科研能力的《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以“人参补气摄血作用”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例,就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与反馈和教学体会等几方面展开讨论与总结.这种新型模式实验教学,不仅极大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实验技能.期待为中医院校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新的道路.

    作者:丛培玮;郭隽馥;苗兰英;王俊岩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基于蒽酮-硫酸法则测定多糖含量的天麻饮片佳炮制方法探讨

    目的 优选天麻饮片炮制方法.方法 通过鲜切法加工工艺及传统加工炮制方法进行天麻饮品的加工,并采用葸酮-硫酸法进行饮片中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不同炮制方法使方法天麻饮片中多糖含量高低不一致,其中真空冷冻干燥饮片多糖含量高,余下自高到底排序为:鲜切饮片、蒸制饮片、半润透饮片、润透饮片.结论 鲜切法加工工艺天麻饮片中多糖含量优于传统加工炮制方法.通过不同炮制方法,测定天麻饮片中多糖含量的研究,为天麻饮片炮制工艺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梁秀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通窍活血汤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83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均为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取通窍活血汤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率为76.19%,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为56.10%,治疗总有效率为82.93%.两组患者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通窍活血汤加减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确切,患者痊愈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黄时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消化性溃疡胃镜表现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析消化性溃疡的胃镜表现和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中结合患者病症进行中医证型分型,同时进行胃镜检查,以对中医证型和胃镜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消化性溃疡疾病中,溃疡类型和溃疡面积在中医证型上无显著差别,P>0.05;溃疡色泽方面,脾胃虚寒型与寒邪犯胃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白色更多,肝胃气滞型以及胃阴亏虚型、胃热炽盛型患者更多为黄色,食滞胃肠型与瘀阻胃络型患者在溃疡色泽上无显著差别,P>0.05;此外,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比率差别突出,P<0.05,其中,胃热炽盛型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比率高,约为88%.结论 消化性溃疡胃镜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具有较为突出的临床诊断价值作用和意义.

    作者:唐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张元素诃子应用经验

    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在脏腑辨证、药物理论、制方理论等方面均有创新,对诸多药物有独到见解.对于诃子,认为气温味苦,主要作用是消痰下气,通利津液,可用治胸膈结气、大便秘涩等证,将诃子归入“湿化成”类,而当今常用的敛肺、涩肠作用反而应用较少;其弟子李东垣和王好古认为诃子苦重酸轻,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其他医家对诃子的论述可概括为“兼具通、涩之用,生、煨功效有别”,但中医对诃子的认识和应用,远不及藏医、蒙医深入、广泛.

    作者:赵敏菡;孙钢;周计春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中医药研究生传承教育的思考与探讨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中医教育,中医药研究生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分析中医药院校学生教育现状,结合中医传承的特点,分析现阶段研究生传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并给出建议,提出运用中医药模式培养现代化的中医人才,将传承教育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思路,以期为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及中医药传承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贾树;陈广涛;刘磊;郭华星;张建勋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 对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后来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方法 根据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对患者进行分类,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视神经萎缩患者100人,共147眼,其中外伤10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3眼,炎症31眼,遗传性34眼,青光眼21眼,占位性病变20眼,不明原因18眼,对所有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视力、视野的好转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病因的视神经萎缩进行治疗后,患者的视力好转率为:外伤6眼(60.0%),缺血性9眼(69.2%),遗传性20眼(58.8%),炎症19眼(61.3%),青光眼7眼(33.3%),不明原因11眼(611%),占位性病变8眼(40.0%).视野好转率:炎症23眼(74.2%),外伤7眼(70 0%),缺血性8眼(615%),青光眼6眼(28.6%),遗传性11眼(32.4%),占位性病变12眼(60.0%),不明原因10眼(55.5%).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患者视力、视野好转并不完全同步,疗程越长,疗效越好.且治疗前后患者视力、视野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视神经的电生理功能,保护视神经.其中炎症、外伤、缺血临床疗效较好,治疗成本更低,此法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饶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中医饮食调护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中医饮食调护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2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根据饮食调护方法分为两组(n=31例),观察组予中医饮食调护措施,对照组予常规饮食调护措施,统计分析不同组别患者饮食调护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饮食护理后营养指数优良率、护理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水平、饮食营养生活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0.3%、(111.3±32.2) g/L、(36.2±5.1) g/L、93.5%,同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饮食调护措施可显著改善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杨宏辉;王喜华;冯春古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四季抗病毒合剂治疗普通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护理

    目的 观察四季抗病毒合剂对小儿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临床诊断及病原学特点的120例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四季抗病毒合剂,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经过悉心护理及治疗后5~7天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季抗病毒合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显著改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曾伟红;邓代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基于岗位的护理伦理学教学分析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开展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护理伦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和基础课程,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情感、护理工作实践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来说,在医学院护理伦理学教学中仍存在着学时安排少、教材较少、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对此,如何在医学教学改革中,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开展护理伦理学教学成为目前医学院护理专业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基于岗位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作者:刘道中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