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部损伤68例分析与急救护理体会

刘淑梅

关键词:胸部损伤, 急救, 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胸部损伤的急救护理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胸部损伤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治愈64例(治愈率为94.1%),转院4例.结论:对致危因素和致命症状首先施护;及时发现复合伤;严密观察血气胸的病情变化及闭式引流异常情况的分析与处理,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为讨论脑卒中患者甲状腺激素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42例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及20例正常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脑卒中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组随着病情加重,T3逐渐降低.结论:提示甲状腺激素变化对脑卒中患者的患病程度和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郭树清;王双;刘满堂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文献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在于并发症[1],如能及时发现和正确治疗各种并发症,可明显降低死亡率,现就文献将其并发症的防治综述如下.

    作者:吴晓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责任护士的沟通技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在逐步不断更新,向更高的整体化护理模式迈进.我院心血管科自1998年10月开展整体化护理模式病房以来,笔者一直在责任护士这个岗位上工作,常常感觉到病人在我的精心护理下,病情好转较快,心情舒畅.笔者对回顾几十年来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分析,认为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术操作外,突出的一点就是良好的沟通技巧.

    作者:章玉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护理程序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动态的,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它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而且,也适应于我们的临床带教工作,由于护士来自于不同的护校,学习程度的差异,对临床具体护理工作的领悟性不同,对同一实习目标的实习效果也不尽相同,运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则弥补了以往带教方式中的不足,做到了因人施教,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赵秀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研究证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其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IS),特别是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直接或间断地参与HIE的病理过程.纳洛酮(Naloxone,NLX)是OLS的拮抗剂,在HIE中具有良好作用.我科应用NLX治疗HIE 87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华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TNF-α水平变化的关系

    测定了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阳MC)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按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将其分为IS>0.6及IS≤0.6两组,经与正常对照比较,发现糖尿病患者TNF-α水平升高,IS≤0.6组升高更明显(P<0.01),相关分析发现,TNF-α与IS呈负相关(r=0.39),从而提示TNF-α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作者:周尊海;李荣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成人胆总管自发性穿孔1例

    患者男性,47岁.因突发上腹剧痛6h伴呕吐入院.体检:T37.4℃,P90次/min,R21次/min,BP13/8kPa;急性痛苦面容,全腹压痛,以上腹及右侧腹为著,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存在.B超检查显示:腹腔内游离积液.腹穿抽出淡黄色液体.

    作者:马云龙;贾清海;王华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内科疾病伴脑损伤的高压氧治疗(附93例报告)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内科疾病伴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常规采用压力0.25MPa,吸氧60 min,每日1次;急性期采用0.22MPa,吸氧60min,每日2次.结果:治愈54例(58.1%),显效21例(22.5%),有效11例(11.8%),总有效率93.5%.结论:高压氧治疗内科疾病伴脑损伤疗效显著,选择佳治疗时机及合理治疗方案能够提高疗效.

    作者:喻道元;张祥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肥胖的治疗进展

    肥胖是指以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肪组织在体内过多积聚和/或分布异常而呈现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一种多重病因的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肥胖已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因此,肥胖的治疗已引起世界各国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以2000年发布的亚太地区肥胖及其防治指南为主要参考资料对肥胖的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刘福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退热合剂治疗外感高热52例临床观察

    应用本院中药制成的退热合剂治疗外感高热52例临床观察,并与西药青霉素或病毒唑作为对照,结果提示:退热合剂治疗痊愈率高达76.9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退热时间及白细胞复常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合剂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作者:冼建平;周晓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长段型巨结肠根治术5例

    经肛门一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由于具备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好等优点而被小儿外科医师青睐,但该方法多局限于普通型巨结肠,而对于占20%的小儿长段型巨结肠,由于病变范围广泛,经肛门游离、拖出结肠十分困难,多需开腹手术.基于此,笔者应用电视腹腔镜技术游离结肠,解决了这一难题,已实施5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居胜;高桂香;蔡坤;吴瑞婷;方爱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糖分析

    对观察组7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对照组74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糖监测,入院时未接受葡萄糖静脉滴注或使用激素,检出观察组低血糖38例(35.1%),高血糖15例(20.3%),对照组低血糖10例(13.5%),高血糖4例(5.3%),两者差异显著.提示对新生儿HIE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及时纠正,避免血糖异常,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作者:孟玮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儿童抽搐106例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本文对106例儿童临床抽搐原因及脑电图、脑电地型图分析.1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106例,年龄1~14岁.第一组:42例,抽搐呈阵发性发作,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临床诊断为癫痫;第二组:38例,年龄1~6岁,抽搐于发烧时发作,临床诊断为高热抽搐;第三组:26例,抽搐时意识清楚,血钙离子降低,临床诊断为低钙抽搐.

    作者:韦素梅;韦立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静脉留置针在化疗病人中不同静脉径路的应用比较

    我科2000年6月~12月,对食道贲门癌术后化疗病人分别经颈外静脉和上肢静脉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用药,分别观察并对比其炎症反应情况.经比较,颈外静脉更适用于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给药途径.现报告如下.

    作者:庞溯摈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我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其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达到合理配置,调整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市场,扩大服务功能,方便病人就医,提高社会效益.

    作者:房宁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套管针在化疗输液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为了解套管针在化疗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30例化疗输液患者采用套管针与头皮针输液方法的比较,观察其静脉穿刺率及各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使用套管针输液在化疗输液1疗程不同时期内,其重复穿刺率仅为13%~26%,且Ⅰ级静脉炎发生率为13%,远低于头皮针输液.结论:套管针应用于化疗输液,能降低静脉穿刺率和Ⅰ级静脉炎发生率.

    作者:黄梨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急性胆囊扭转诊治分析(附3例报告)

    急性胆囊扭转临床少见,有其独特的临床解剖学基础.近年我院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岩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儿童HBsAg携带者与其家庭成员的相关性

    为了探讨儿童HBsAg携带者与家庭成员的相关性,笔者对677名儿童及其同胞与父母进行了HBV感染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儿童携带HBsAg与父母关系为密切,父亲HBsAg阳性不仅与母亲阳性一样对子女感染构成威胁,而且同样也是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作者:陈茂余;韩勇;华棠;何佳;衡德芳;宋培钦;鄢利梅;李亚一;陈立;王远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辨虚治本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辨虚治本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60例患者与常规服用止咳、化痰、平喘中成药60例患者作对照.结果:观察1年内治疗组无急性发作者38例,发作1次者14例,2~4次者8例;对照组分别为12例、21例、27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分别为8例、24例、28例,总有效率为5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虚治本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其急性发作次数和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杜秀英;段淑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病毒性肝炎血清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胆汁酸的生成和代谢与肝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某些肝脏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发生紊乱,致血清中胆汁酸含量发生变化,因此它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诊断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12月20日5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血清胆汁酸含量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云飞;卢积良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