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蕴琦;郭蕴岚;吕云;陈正跃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过头位牵引治疗儿童伸直性、闭合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适应证、优点及其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本组87例,均为伸直性、闭合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伴尺偏型68例,桡偏型19例,并旋转者18例.均行尺骨鹰嘴过头位牵引治疗,术后第2、5天床旁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术后7 d内根据X线片提示的骨折断端位置进行三维方向调整牵引重量和角度,以达到骨折复位要求.其中5例术后因神经血管受压症状明显,改为切开复位.术后第14天摄片了解骨痂形成情况,拔出牵引钢针,行石膏固定肘关节功能位置,2周左右拆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87例中67例均在门诊获得1.5 a的随诊,未发现肘内翻畸形.入院时存在神经损伤者,除1例尺神经损伤不恢复,于术后4个月再次行尺神经前置术外,均在出院3个月内恢复.结论 尺骨鹰嘴过头位牵引能增加肘关节活动,迅速减轻肘部肿胀和疼痛,改善上肢力线,操作简便,预后良好.但在骨牵引的前5 d应特别警惕,若考虑骨折断端间嵌顿有血管、神经或软组织,应立即改为切开复位.
作者:孙客;唐盛平;于薇;刘宝萍;韩镜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肥胖更对其成长和健康产生持久和远期的影响.要控制未来慢性病发展趋势、减轻疾病负担,就要在儿童期着手预防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本文对儿童期肥胖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概述,并简要介绍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危险因素及健康危害.
作者:陈芳芳;米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确定当前3岁以下儿童主要的营养问题,为制定营养改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在本院儿童保健中心定期进行体检的386例6~36个月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及智力发育检测,并同时进行膳食分析.结果 膳食中能量、蛋白质、视黄醇、硫胺素、抗坏血酸及铁、钙的摄入均达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标准,膳食锌平均摄入量未达到DRIs的80%.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高是婴幼儿肥胖的一个危险因素.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越多,智力发育指数越高.结论 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膳食状况良好,父母要注意培养婴幼儿科学的膳食习惯.
作者:隋静;童笑梅;张文丽;王朝虹;张惠敏;魏燕玲;王雪梅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儿童浮膝损伤的手术方法和时机选择.方法 分析36例浮膝损伤病例,按Letts分型分为5型.评价不同手术时机、不同术式的功能恢复情况.按Karlstrom标准评价治疗结果 .结果 随访时间19个月~7 a,平均25个月.一期固定优良率为94.12%(16/17例),分期固定优良率为78.95%(15/19例),二期固定优良率为60%(6/10例).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器治疗儿童浮膝损伤,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一期完成骨折固定为佳手术时机.
作者:高志增;廖翔;张志宏;杨东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人白血病细胞K562中Aurora A与端粒酶表达的相关性,阐明Aurora A在人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Aurora A全长基因,采用Fugene 6转染试剂介导将其转染入K562细胞中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urora A和人类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表达水平,端粒酶检测试剂盒Telomerase PCR ELISA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监测Aurora A表达升高的阳性细胞hTERT和端粒酶活性变化.将针对Aurora A mRNA的DNA核酶导入Aurora A高表达的K562细胞以抑制Aurora A表达,检测Aurora A表达下调后细胞hTERT和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 Aurora A全长基因转染K562细胞后,各阳性克隆Aurora A表达均上调,并伴hTERT及端粒酶活性增加.DNA核酶转染Aurora A高表达的K562后,能显著下调细胞Aurora A表达,hTERT和细胞端粒酶活性也同步下降.结论 在人白血病中,Aurora A表达增加可引起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同步增加,可能是Aurora A导致白血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作者:屈艺;李熙鸿;毛萌;张林;黄翔;赵凤艳;母得志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将1990年1月-2004年12月资料完整的KD患儿81例,根据有无应用丙种球蛋白分为2组,分别监测其治疗前,病程20、40 d其血液流变学变化,同时检测患儿血清球蛋白(Glb),应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其有无冠脉损害.结果 应用IVIG患儿20 d,其血浆蛋白水平增多,血浆黏度增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指标增高.结论 应用IVIG可在一定时间内增加血液黏度,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发生明显变化,会抵消丙种球蛋白部分作用,有可能引起冠脉损害,需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舒琼璋;吴丽敏;王艳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先天性巨结肠(HD)及同源病(HAD)术后患儿直肠肛管测压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6例巨结肠术后患儿,包括32例HD和24例HAD,进行随访,并根据排便功能分为正常组、污粪组及便秘组.同时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根据不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及随访时间比较分析测压结果 .结果 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AIR)重现率为55%,术后1 a内RAIR重现率明显低于1 a以上患儿(P《0.05).HD术后患儿肛管直肠蠕动频率明显大于HAD(P《0.05).按主观症状将患儿分为正常、污粪和便秘组,便秘组肛管/直肠静息压之比及高压带长度与前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a《0.01).结论 部分患儿术后RAIR可恢复,并与术后时间有关,HD术后肛门功能改善优于HAD.影响术后测压结果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作者:吴晓娟;魏明发;郭先娥;黎润光;易斌;冯杰雄;覃宇冰;宣晓琪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患儿,男,2个月,因右侧腋下胸壁肿块2个月入院.患儿出生时发现其右侧腋下胸壁有一质软肿块,约乒乓球大小,随后肿块迅速增大,入院查体:包块25 cm×15 cm×10 cm,基底部较宽,前界到胸骨右缘,后界至右侧肩胛下线,上界为腋下,下界平肋弓.肿块处皮肤颜色较正常皮肤色深,呈暗褐色,局部可见桔皮样改变,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表皮无破溃见图1.
作者:余祖滨;张国强;姚珂;彭胜祖;闵家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检测青春期前隐睾患儿手术前后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探讨AsAb与睾丸位置、手术、单/双侧和伴输精管/附睾畸形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隐睾患儿50例,取腹股沟斜疝患儿和腹股沟区正常儿童各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患儿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采用AsAb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其血清AsAb IgG、IgM水平.结果 隐睾组术前及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后AsAb的阳性率分别明显高于腹股沟斜疝组术前及术后和健康对照组(Pa《0.01).睾丸下降固定术、单/双侧隐睾、术前睾丸位置及伴输精管和(或)附睾畸形均与AsAb无显著相关(Pa》O.05).结论 青春期前隐睾患儿血清AsAb阳性率显著升高,与手术、术前睾丸位置、单/双侧隐睾及是否伴输精管/附睾畸形无显著关系.
作者:冯东川;贾瑞鹏;李林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与健康儿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差异.方法 以听觉靶和非靶刺激为诱发事件,对ADHD和健康儿童各25例进行听觉电位P300检测.结果 ADHD组N2、P3波潜伏期长于健康对照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a《0.01),P3波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未见降低(P》0.05).结论 ADHD儿童听觉P3波潜伏期延长,提示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杨庆南;杨玲;郭新胜;穆俊林;姜文涛;张宁;杜好瑞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气雾剂对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哮喘发病率的作用.方法 急性毛支临床缓解后患儿54例,采用布地奈德气雾剂200 μg/d局部吸入治疗,1次/d,疗程6个月,观察1.5 a时患儿哮喘发病率、喘息发生情况及干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变化.并以64例毛支患儿作对照.结果 随访1.5 a,观察组哮喘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X2=19.063 P《0.01),发生喘息病例数明显减少(X2=8.914 P《0.01),喘息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0.01),平均首次喘息复发时间推迟(P《0.01);且随访观察0.5 a,其血清总IgE水平恢复正常(P《0.01).结论 急性毛支患儿临床缓解后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200 μg/d、疗程6个月进行哮喘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哮喘发病率.
作者:姚臻;李欣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对比观察直接喉镜经口和经鼻气管插管对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患儿,随机平均分成经口和经鼻组各30例.在全身麻醉诱导后采用直接喉镜实施气管插管操作.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后,气管插管和气管插管后5 min内血压和心率(HR),计算观察时间点的二重指数(RPP)及观察期收缩压(SBP)和HR的变化率,记录观察期SBP和HR达大值的时间及其气管插管后恢复至麻醉诱导后值的时间.记录气管插管操作时间.结果 经鼻组气管插管时间较经口组显著延长.麻醉诱导后二组血压、HR和RPP,均显著降低.气管插管导致二组血压、HR和RPP较基础值和麻醉诱导值显著升高.但二组观察期所有时间点的血压、HR和RPP及其大值均无显著差异.SBP和HR达大值的时间在经鼻组较经口组显著延长,但是气管插管后SBP和HR恢复至麻醉诱导后时间二组无显著差异.SBP和HR变化率及RPP》22 000的发生率在二组间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经鼻和经口气管插管在全身麻醉小儿可引起类似的血压增高和HR增快反应.
作者:刘毅;薛富善;刘鲲鹏;许亚超;李成文;孙海涛;张国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胆道闭锁术后胆管炎是难处理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对预后影响大.其发生原因未完全明了,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期与晚期胆管炎,二者不但发生时间不同,且对患儿的影响也不同.胆管炎的病原体不同,处理也不同.如能在胆管炎发生前采取干预措施可防止其发生,所以应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作者:刘钧澄;冯运红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IHS)与肝外胆道闭锁(EHBA)早期鉴别诊断极为重要.二者早期鉴别诊断EHBA就能早期手术,重建胆道,恢复胆流;淤胆型HIS就能避免手术创伤导致的肝损害加重.淤胆型IHS与EHBA早期鉴别诊断需依靠临床及辅助的检查方法综合评估.
作者:黄志华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癫痫发作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模型,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比色法检测NOS水平.结果 NOS在1、24 h有2个分泌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细胞凋亡出现时间稍晚,在6 h左右开始升高,至24 h达到高峰,48 h后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PTZ致痫大鼠模型NOS早期可能参与癫痫发生和脑保护,后期可能参与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刘月影;邓星强;徐庄剑;李瑞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水解酶(PAF-AH)基因突变与不同类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相关性.方法 94例PNS患儿,依据对激素治疗的效应分为激素敏感型NS(SSNS)组37例,激素耐药型NS(SRNS)组26例,激素依赖型NS(SDNS)组31例,239例健康对照组儿童作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的方法 检测其PAF-AH基因第9外显子-994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同时对各种PAF-AH基因型的PNS患儿的病情反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TNS患儿血浆型PAF-AH基因-994位点基因突变频率显著高于STNS及健康对照组;所有PNS及SSNS、SRNS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PAF-AH基因第9外显子-994位点基因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NS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及SSNS组;PAF-AH基因第9外显子-994位点基因GT型或TT型第1年内反复次数显著高于GG型者.结论 血浆型PAF-AH基因第9外显子-994位点基因突变的PNS患儿在临床类型上多为NTNS,且易于在以后的治疗中出现依赖倾向.
作者:周春;经承学;李铭芳;谢湘芝 刊期: 2007年第23期
随着现代联合化疗方案、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的进展,儿童白血病的诱导缓解率和5 a生存率均有了显著提高,但仍有约20%白血病患儿复发.诸多研究表明,微小残留病(MRD)是儿童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通过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方法定量检测MRD,对儿童白血病疗效的评价、化疗方案的确定、预后的判断、复发的监测和移植物的净化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对儿童白血病MRD定量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赵玮婷;高怡瑾;杨毅 刊期: 2007年第23期
例1,男,3岁,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标危.DOLP早期强化[门冬酰胺酶(L-Asp)6 000 U/次].1个月前曾予左侧股静脉置管,早期强化开始将导管拔出.应用L-Asp 5次后出现左下肢无疼痛肿胀,累及腹股沟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髂静脉未显影,诊断左髂静脉血栓形成见图1.
作者:何海龙;范俊杰;赵文理;李祯萍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可调式房间隔内漏术在先天性心脏病(CHD)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术中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7例重度CHD患儿.男19例,女8例;年龄4~14岁;体质量13.7~42.0 kg.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1例,室间隔缺损(VSD)1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Ebstein畸形伴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术前经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有双向分流的重度PH的CHD,常规手术属于禁忌证.结果 经可调式房间隔造瘘和畸形矫正处理,14例手术结束关胸时闭合造瘘口,7例术后第2天、3例第3天闭合造瘘口,1例第4天闭合,但术后并脓胸,感染控制后出院,1例VSD造瘘口永久开放,1例PDA术后死于低心排.手术总有效率92.6%,接近常规手术效果和风险.结论 可调式房间隔造瘘术简便易行,能有效控制术后PH风险,为多数近终末期分流型CHD创造手术机会.
作者:石开虎;陈鑫;史宏伟;穆心苇;肖立琼;赵海鹏;邵俊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生后24 h内体温改变的因素.方法 分别于新生儿出生后3、6、12、24 h检测体温,体温》37.5℃及《35℃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其临床因素与体温异常的关系.结果 初生24 h内新生儿体温异常以低体温为主,主要发生在出生后3 h内,而发热者很少,且仅在出生后24 h内发病.结论 新生儿生后24 h内的体温异常与母亲孕期感染、胎儿宫内感染、早产、出生时窒息复苏、低出生体质量及出生时产房处理、保温等密切相关.
作者:黄雪群;刘绍基;黎小玲 刊期: 200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