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辛克盛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在小儿心力衰竭(CHF)患儿诊断、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儿41例,根据ROSS心功能分期将CHF患儿分为心衰早期、心衰期、恢复期.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浆BNP及CTnI水平;同时观察血浆BNP水平与CHF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心衰早期患儿血浆BNP、CTnI即开始升高,心衰期达高峰,恢复期逐渐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衰早期、恢复期患儿血浆BNP阳性率(92.7%,90.2%)较CTnI阳性率(63.4%,58.5%)有显著性差异(P<0.01);BNP持续>500 ng/L的心脏事件发生率(66.7%)明显高于BNP<500 ng/L的心脏事件发生率(21.4%)(P<0.01).结论 BNP、CTnI可反映心肌损伤程度;血浆BNP在心衰早期诊断方面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CTnI,血浆BNP可作为诊断和判定小儿心衰预后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作者:刘慧;辛克盛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引起新生儿感染的输血传播病毒(TTV)ORF1区基因序列特征.方法 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TTV-DNA,15例中国新生儿确诊为TTV感染;对新生儿感染的TTV(中国株,C01~C15)ORF1区进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引起新生儿感染的中国株TTV与日本株N22比较,同源性达87 1%~97.7%,但存在着点突变,如112、113位点的GG→TT和236~240位点的TTATC→CCTAT.结论 TTV中国株与日本株具有同源性,某些TTV基因突变可增强其致病性,可导致新生儿肝功能损害和结合胆红素升高.
作者:周冬;肖昕;王文祥 刊期: 2006年第24期
少突胶质细胞(OL)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细胞,脑白质的OL对缺氧缺血损伤高度敏感,且具有明显的成熟依赖性,是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病变中关键的靶细胞,在PVL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OL成熟依赖易损性的机制,有助于为PVL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作者:何柳芳 刊期: 2006年第24期
根据乙酰胆碱(Ach)、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等主要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生理及病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些神经递质在脑性瘫痪(CP)及与之相关疾病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总结了其在CP发生发展中可能的病理作用机制,着重分析了CP患者肌张力增高的可能病理机制及目前相关的临床干预措施.
作者:黄金华;吴建贤;张海峰 刊期: 2006年第24期
近年来,随着对癫(癎)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诊断技术的提高,抗癫(癎)新药的发现,治疗方法的改进,血药质量浓度监测的开展,使小儿癫(癎)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本文就小儿癫(癎)的远期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总结如下.一、小儿癫(癎)的远期预后1.预后预测及缓解率目前综合各种因素对小儿癫(癎)的远期预后进行预测尚在探讨研究中.Geelhoed等[1]评价了分类树模型(classification tree models)和逐步逻辑回归产生的预测模型(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produced predictive models)在推断儿童期起病的癫(癎)患者预后的准确性,认为根据现有的临床和脑电图变量预测儿童癫(癎)的预后较困难,约1/3不正确.
作者:王纪文;刘春荣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CT冠状位多平面重建表现,对比与普通X线透视、CT轴位及冠状位扫描的差异.结果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出气管支气管腔内异物的位置、形态,阳性率(19/19例)高于传统X线透视(13/19例),CT轴位扫描(17/19例)及冠状位扫描(11/19例).结论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中较普通X线透视、CT轴位及冠状位扫描有更大的优势.
作者:李新民;张鹏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强迫症中学生认知倾向、D型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认知倾向问卷(CAOT)、D型人格量表(DS)及家庭环境量表(FES)对119例中学生强迫症和108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认知倾向、D型人格和家庭环境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并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强迫症学生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分析.结果 1.强迫症组认知倾向两因子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D型人格两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1);家庭环境中亲密度、成功型、知识性等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矛盾性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1).2.强迫症组初中学生乐观因子得分高于高中学生(P<0.05);D型人格消极情感、社会抑制得分低于高中学生(P<0.01,0.05);家庭环境中知识性、道德观得分高于高中学生得分(P<0.01).3.相关分析发现,乐观因子与消极情感、社会抑制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71,-0.50 P均<0.01);与矛盾性呈显著负相关(r=-0.29 P<0.01),与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36,0.31,0.38 P均<0.01).消极情感与社会抑制呈显著正相关(r=0.59 P<0.01);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r=-0.36 P<0.01);与矛盾性呈正相关(r=0.25 P<0.01).结论 中学生强迫症的认知倾向、D型人格与家庭环境因素相互影响,认知倾向可能作为中介发挥作用.
作者:张勇;李恒芬;杨世昌;邹韶红;云珍;贾福军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癫(癎)的疗效及其对癫(癎)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38例患儿予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并密切观察其发作控制的程度、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予患儿智商、P300测定,与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 完全控制18例(47.4%),显效11例(28.9%),有效6例(15.8%),无效3例(7.9%),总有效率92.1%;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癫(癎)组智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6个月癫(癎)患儿的P300潜伏期、波幅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儿童癫(癎)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无明确的不良反应,且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向不明显.
作者:何艳;赵峥;郭田荣;王夏红;穆俊林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GCV)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的疗效.方法 将65例婴幼儿HFM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GCV.观察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56.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9.87 P<0.01);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治疗组分别为32%、27%,对照组分别为9%、3%,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GCV治疗婴幼儿HFMD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作者:刘素琴 刊期: 2006年第24期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采用机械通气或氧气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衰竭后并发的慢性肺疾病.病因包括肺不成熟、氧中毒、感染、气压伤及容量伤等.主要病理特征为肺泡结构简化和血管生长异常.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具有抗氧化、抗感染、抗凋亡及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功能,对高氧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深入研究EPO在高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不仅可进一步完善BPD的发病机制,也为早产儿BP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晓蕾;薛辛东 刊期: 2006年第24期
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izures plus,GEFS+)为家族性遗传性癫(癎)综合征,由澳大利亚 Sheffer和Berkovic于1997年首先在国际上报道[1].近年来,国际上有关本病的家系报道逐渐增多,其分子遗传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内也有相关报道[2,3].
作者:张月华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内生肿瘤神经节苷脂(Gls)及整合素α2β1对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SK-N-SH与胶原蛋白(Col)黏附反应中pp125焦点黏附激酶(pp125FAK)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葡萄糖苷神经酰氨合成酶抑制剂(D-PDMP)抑制SK-N-SH细胞株Gls合成,采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印迹技术,观察肿瘤内生Gls和抗整合素α2及β1单克隆抗体后对该细胞黏附于胶原蛋白后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暴露于D-PDMP6 d后,细胞Gls几乎完全清除,Mg2+为1 mmol/L条件下,SK-N-SH细胞与胶原蛋白黏附后,肿瘤细胞Gls清除组较未清除Gls组pp125FAK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肿瘤细胞神经节苷脂主要成分GD2一定程度能增加细胞黏附后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采用anti-α2单克隆抗体6F1和anti-β1单克隆抗体可降低肿瘤细胞黏附于Col后pp125FAK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论 内生肿瘤Gls调节肿瘤细胞对Col的黏附作用中pp125FAK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其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整合素α2β1的功能而发挥作用.Gls增强肿瘤细胞整合素α2β1的信号传导可能通过促进pp125FAK的酪氨酸磷酸化而起作用.
作者:刘智屏;文飞球;陈亦欣;邹彩艳;周克英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胆红素脑病血清S-100蛋白(S-100)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7日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胆红素200 mg/kg,制备胆红素脑病动物模型.应用酶联免疫法动态观察胆红素脑病仔鼠血清S-100水平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动态观察胆红素脑病仔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S-100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12 h仔鼠血清S-100水平升高(P<0.001),24 h达峰值,至72 h仍高于对照组,96 h降至正常组水平;造模后仔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S-100蛋白的表达阳性面积的变化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结论 S-100可反映胆红素脑病仔鼠神经胶质的损伤程度,是判定胆红素脑病的可靠指标.
作者:胡丽娜;姜志梅;李晓捷;高晶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癫(癎)是大脑神经细胞群反复超同步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紊乱,是小儿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据统计<14岁小儿癫(癎)的年发病率为46~83/10万,而<9岁高达72~86/10万[1].由于放电起源部位及异常波在脑内扩散方式不同,癫(癎)可呈现多种临床发作形式.借助脑电图(EEG)可从头皮直接获得大脑皮层的正常和异常放电,从而对癫(癎)的诊断、临床发作分型及病情转归分析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是诊断与防治癫(癎)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加上其无创性、操作简单、花费少等优点,已日益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肖农;邹欣;蔡方成 刊期: 2006年第24期
Rasmussen脑炎(RE)临床少见,但症状严重.该病病因至今不明,目前资料提示是由免疫介导的脑功能障碍导致的单侧脑半球萎缩,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难治性癫(癎).RE的诊断依据临床、脑电图和MRI,部分患者还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目的是减少癫(癎)发作和阻止进行性神经系统损伤.
作者:孙若鹏;刘心洁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6只,将大鼠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A组A1~A5)、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B1~B5)、假手术组(C组).采用四条血管阻断方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分别开始予腹腔注射胰岛素2 IU/(kg·d),加50%葡萄糖注射液2 g/(kg·d);B组在相同时间点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d).同时监测术前及术后3、6、12、24 h血糖,使之保持在3.5~6.5 mmol/L.动物均于再灌注d7处死.各组大鼠断头后取脑组织匀浆上清液,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一氧化氮(NO)水平,取海马组织制作电镜标本.结果 大鼠脑组织NSE水平比较,假手术组NSE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组织NO比较:假手术组明显低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电镜结果:治疗组(A1、A2)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B1,B2).结论 胰岛素能促进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的修复,且愈早应用损伤愈轻.
作者:于哩哩;陈玉敏;毕长柏;徐丽瑾;王桂霞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85%高体积浓度氧暴露对早产新生大鼠肺组织中线粒体DNA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动态表达的影响.方法 早产SD大鼠生后d2随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 85%氧气中,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内常压空气中.两组分别于暴露满1、4、7、10和14 d时,提取肺组织RNA,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COXⅠ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Westem-blot)法检测COXⅠ蛋白表达.结果 1.与空气组相比,高氧d1和d4COXⅠ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0.01),其后开始下降,d7时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d10时较空气组显著降低(P<0 01),d14时又增高(P<0.01).2.COXⅠ蛋白水平表达,与空气组相比,高氧d1和d4时,COXⅠ表达显著增强(P<0 01,0 05),d7时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后开始下降,d10和d14时较空气组显著降低(P<0.01,0.05).结论 85%高体积浓度氧暴露诱导早产新生大鼠线粒体DNA编码COXⅠ异常表达,这种变化可能参与高氧肺损伤的发生.
作者:姜娜;常立文;卢红艳;李文斌;彭琼玲;蔡成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借助于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在进行性肌纤维化的发展中作用,揭示PAI-1在肌营养不良(MD)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免疫荧光标记和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 5例 Duchennc型肌营养不良(DMD)、3例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9例先大性肌营养不良(CMD)和4例正常活检冷冻肌肉标本中PAI-1的表达和细胞定位.结果 PAI-1只在正常肌肉的血管内皮细胞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分析均表明PAI-1在大多数MD的萎缩肌肉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肌肉.双免疫标记显示PAI-1在再生肌纤维的细胞浆和细胞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的坏死纤维中强烈表达,在DMD和CMD肌肉中的肌内膜和肌束膜中的某些激活的成纤维细胞中明显表达.结论 PAI-1在萎缩肌肉中过度表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PAI-1在MD病变肌肉的局部表达增强及其明显的分布类型为PAI-1参与MD的病变提供了依据.
作者:孙桂莲;姜红堃;赵爽;张菁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胎盘Hofbauer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 外周血HBsAg和HBV-DNA均阳性孕妇175例,根据其新生儿外周血HBsAg及HBV-DNA检测结果,33例归为垂直传播组,142归为非垂直传播组;另选40例外周血HBsAg和HBV-DNA均阴性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应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胎盘Hofbauer细胞结构变化及其与HBV感染的关系.结果 1.垂直传播组和非垂直传播组Hofbauer细胞散在分布于胎盘间质中,其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对照组胎盘组织中未发现Hofbauer细胞.2.垂直传播组胎盘Hofbauer细胞总数及结合HBV的Hofbauer细胞数明显高于非垂直传播组(P=0).3.单个或多个病毒颗粒、病毒包涵体和病毒抗原颗粒仅出现在垂直感染组胎盘Hofbauer细胞胞质空泡和细胞间隙内.结论 HBV可通过胎盘Hofbauer细胞介导HBV母婴垂直传播.
作者:刘杰波;肖昕;晏路标;林坚;董晓梅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对高危儿进行早期行为发育评价及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出生1个月的298例高危儿进行发育商(DQ)测定,并予感知觉及精细动作训练、婴儿被动体操、粗大运动功能训练、言语及社会交往训练.6个月后行发育商测定,对干预前后发育商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前DQ在75分以下者占58%;76~85分者占36%;干预后分别降至17%,32%.干预前DQ较低时干预效果较好,而干预前DQ在正常范围时干预效果不明显.结论 早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干预,发育商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发育迟缓越明显,干预效果越明显.
作者:李季华;王洪雁;甘瀛 刊期: 200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