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urvivin在白血病中表达及其与CasPase、Fas相关性研究

肖延风;刘雅;田玮;任利芬

关键词:白血病, survivin, 凋亡, 基因表达, 蛋白印迹法, Fas, Caspase-3
摘要:目的研究Survivin在白血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白血病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18例白血病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组患儿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Survivin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Fas和Caspase表达;运用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进行Survivin表达与白血病患者临床特点和Fas、Caspase表达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白血病患者18例中13例Survivin表达阳性(72.2%),正常对照组10例Survivin检测均为阴性.Survivin表达在不同白血病类型、WBC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2.白血病患者18例中,9例Fas表达阳性.经统计学分析,Survivin表达与Fas表达无相关性(P=0.116).3.白血病患者18例中5例Caspase-3表达阳性,两者比较(P=0.002),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urvivin基因可选择性的在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而在对照组中无Survivin表达,表明Survivin表达与白血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Survivin表达情况可能成为白血病临床诊断、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Survivin的作用位点可能不在Fas水平,而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3表达,在凋亡途径的下游发挥抗凋亡作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提高对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肝脾大,血常规二系或三系减少;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清铁蛋白(SF)增高;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功能障碍;CD4/CD8下降,非杀伤细胞比例降低,高细胞因子血症.骨髓中找到噬血细胞.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治疗后,好转7例,死亡5例,4例放弃治疗.结论早期诊治是提高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李原;周海霞;王菊香;钱江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真菌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患儿,男,9岁.反复不规则发热、牙龈出血10余天.既往体健,无家族史.体温39℃,心率11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95/65 mm Hg.全身浅表淋巴结大,皮肤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肝肋下5.0 cm,剑突下3.0 cm,质中等,边缘钝,无压痛;脾肋下7.0 cm,质中等,边缘钝,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叶新青;宋云;欧阳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与功能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与功能训练治疗脑性瘫痪(脑瘫)的疗效对比.方法设研究组144例,对照组76例,两组年龄均为6个月~7岁,病残程度为中、重度.研究组应用小量VitB1、VitB12,按照脑解剖及神经生理功能在头部的投射区(位点),结合临床表现选择部位,四肢按照局部肌肉功能选择注射位点.下肢瘫痪较重患儿,可加选L4、L5椎间隙,轻度刺激神经根.对照组应用功能训练.两组均为4个疗程,每疗程23 d.结果两组经18个月的随访观察,研究组总有效率96.52%,对照组总有效率73 63%.结论药物注射疗法疗效好,见效快,无不良反应.

    作者:万国兰;朱登纳;孙莉;王遐;谷艳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发生率.方法 2003年6~9月在无锡市3个行政区随机抽取2376名3~12岁健康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3~12岁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1.16,10.91,10.68,10.27,9.81,9.67,9.61,9.57,9.60,9.61 h.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25 5%,其中睡眠频繁鼾症发生率为7 8%,磨牙7 7%,张口呼吸6 6%,喉头哽咽0.63%,睡眠呼吸暂停0.34%,梦呓4.2%,梦游0.63%,遗尿1.4%,睡眠中肢体抽动3 2%,睡眠不安6.2%.结论无锡市儿童睡眠时间普遍减少,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

    作者:谢娟娟;陈灏健;钱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遗传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可能的遗传方式.方法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模型理论方法估计54个ADHD家系各级亲属遗传度和ADHD再病风险.结果 1.ADHD的平均遗传度为(102.47±9.78)%;2.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增高(23.0%)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2.6%),各级亲属患病率随着与先证者的亲属关系级数递增而剧减.结论 ADHD的遗传方式可能是具有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其遗传因素在决定疾病易患性变异上可能有重要作用,除微效、累加的多对基因外,可能还存在主基因效应.

    作者:高雪屏;杜亚松;李雪荣;苏林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儿童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恶性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占小儿恶性肿瘤的15%~20%,居第3位.其中HD:NHL为1:1.5~3.0.1992~1996年上海统计HD发病率为2.39/100万,NHL为8.94/100万,与国外报道一致,国内NHL发病率亦呈逐年增长趋势.

    作者:栾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的日本综合疗法

    目的探讨日本治疗方案:强烈诱导化疗、自体骨髓移植及维A酸对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疗效.方法观察5例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1岁1例,为筛查出病例,年龄大5岁,发病时间7 d~4个月;原发于肾上腺4例,腹膜后1例;均有多处转移;尿中3甲-4羟-苦杏仁酸/肌酐升高2例,5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均升高,MYCN致癌基因扩增>10倍3例.均采用诱导化疗、手术、放疗、自体骨髓移植及维A酸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儿于诱导化疗结束后均达完全缓解.随访4~33个月,5例均持续完全缓解状态,其中,3例无病生存,2例轻度肾功能不全.结论以强烈诱导化疗、自体骨髓移植及维A酸为主综合疗法是治疗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春风;ShitaraT;ShimadaA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4、-6、-8变化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L)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ITP 35例患儿和正常儿童20例血清IL-4、-6、-8含量.结果 ITP患儿血清IL-4、6、8均高于正常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42 P<0.05;t=3.091 P<0.01;t=3.452 P<0.01).结论 IL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作者:张树人;冯建飞;盛光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毒鼠强中毒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

    例1,女童,3岁,因抽搐、昏迷8 h入院.入院查体: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减弱,颈部抵抗感,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率102次/min,心音有力,腹软,四肢肌张力高,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阳性.

    作者:赵立建;张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胡桃夹现象的彩色血流显像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彩色血流显像(CDFI)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CDFI对13例患儿行不同体位检查,观察左肾静脉(LRV)受压后内径变化,血流速度及狭窄处的峰值压差变化.结果 13例患儿均见左肾静脉受压现象.受压部位前可见扩张,扩张部位,内径(b)/受压部位内径(a)比值,Va/Vb比值及狭窄处峰值压差△P值随仰卧位、直立位、脊柱后伸位及俯卧位的体位改变而呈增高、再增高及下降的动态变化过程.5例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5例表现为直立性蛋白尿,2例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伴直立性蛋白尿,1例表现为肾小球性血尿伴持续性蛋白尿.结论 CDFI可直接观察LRV受压征象,方法简单、无创伤,为临床提供准确信息.

    作者:曹渝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紫癜性肾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冲击疗法治疗重症紫癜性肾炎(HSPN)疗效.方法选择40例重症紫癜性肾炎患儿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予CTX 8~10 mg/(kg·次),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2 d为1个疗程,间隔30 d,共用4个疗程.对照组常规采用泼尼松1.5~2.0 mg/(kg·d),双嘧达莫1~2 g/(kg·d)治疗.结果冲击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尿明显降低,冲击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 01).结论采用小剂量、长间隔CTX冲击方法治疗重症HSPN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毛云英;王赛娟;徐尔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分析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了解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5名确诊为再障的患儿取外周血作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再障组CD4+%,CD8+%,CD4/CD8分别为29.53±8 94,34.25±10 38,0.96±0.53,对照组为35.25±5.16,25 08±4 34,1.48±0.46,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而重型再障的细胞表型CD4/CD8、γδT细胞百分率、HLA-DR+%则更高于慢性再障,两者有显著差异.CD3+%两组分别为69.53±24.35和69.98±5 79,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再障患儿存在严重的免疫异常,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可行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王美娟;何海龙;廖健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积水型无脑畸形1例

    患儿,男,5个月,因头大畸形、前囟隆起3个月,加重伴哭闹不安、呕吐1周入院.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时无窒息抢救史,头颅大小正常,2个月后进行性增大,无抽搐发作.1周前患儿出现哭闹不安,喷射性呕吐3~4次/d.母亲妊娠早期、中期曾患感冒,无服药物史.

    作者:苏军;常会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学龄期儿童病毒性肝炎胃黏膜变化观察

    目的探讨学龄期儿童病毒性肝炎胃黏膜病变的规律.方法对病毒性肝炎100例行胃镜检查,男68例,女32例;年龄10~12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采用OlympusGIF-K2型纤维胃镜,由专人操作,观察胃底、胃体、胃窦部,分别在以上各处钳取黏膜组织2~6块,HE染色镜检.结果观察组胃黏膜损伤发生率86.0%,对照组为20.0%(x2=11.26 P<0.05).胃黏膜病变弥散而广泛,随病情加重而加重,随病情好转而改善.结论胃黏膜病变是病毒性肝炎全身病变的一部分.进行胃镜检查有利于病毒性肝炎判断病情、制订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张小兆;张翠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细胞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骨髓细胞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于d12每只小鼠采集尾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后断颈处死小鼠,取出尺骨及股骨,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并行尺骨组织学切片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微环境受损,治疗组能明显改善骨髓增生程度,修复骨髓微环境,增加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当归注射液能通过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改善骨髓微环境对免疫诱导AA小鼠进行保护作用.

    作者:石清照;徐之良;汪晖;江钟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和动态排毒观察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作用.方法病程≤2 d、年龄6个月~2岁、有典型临床表现及大便轮状病毒阳性患儿7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更昔洛韦针5~10 mg/(kg·d),加入1/2张葡萄糖盐溶液100 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3 d为1个疗程.治疗3 d后每日用ELISA方法复测大便轮状病毒,直至转为阴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1.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20.42 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排毒时间分别为9 d和16 d,治疗组显著缩短;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更昔洛韦是影响大便排毒的主要因素.治疗组胃肠外并发症发生率2.94%,对照组20.45%,有显著性差异(χ2=45.2 P<0.05).结论重症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早期短程静脉予更昔洛韦治疗,可缩短大便排毒时间,对减少传染源及胃肠外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作者:卫海燕;张耀东;高铁铮;王群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三氧化二砷诱导K562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慢粒细胞系K562细胞株凋亡是否与线粒体跨膜电位(△ψm)改变有关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联合应用As2O3和巯基还原剂--二巯基苏糖醇(DTT)、谷胱甘肽(GSH)耗竭剂--丁硫堇(BSO)处理K562细胞株,通过测定细胞内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I)/Rhodamine123(Rh123)的色强度分析线粒体跨膜电位(△ψm),通过测定细胞活力、亚G1期细胞含量及形态学观察等鉴定细胞凋亡.结果 As2O3砷可明显诱导K562细胞线粒体△ψm下降.BSO可加强As2O3砷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和线粒体△ψm下降,而DTT则有部分拮抗作用.在2×10 6mol/L As2O3处理72 h的K562细胞,细胞膜完整但线粒体△ψm下降的凋亡细胞(PI-Rh123)达(26.0±2.5)%,当1×10-3mol/LBSO同时处理时,PI-Rh123-细胞和凋亡细胞数上升达(37 2± 5.7)%和(39.1±4.5)%;而当2×10-4mol/L DTT同时处理时,PT-Rh123-细胞和凋亡细胞数分别降至(11.5±1.3)%和(15.4±3.5)%.结论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是As2O3砷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关键环节,其机制可能与巯基氧化有关,巯基可能是As2O3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分子靶子.

    作者:王颖超;曹励之;张朝霞;徐学聚;殷小成;盛光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儿横纹肌肉瘤

    起源于中胚层、间叶的横纹肌母细胞(rhabdomyosar-coma),为小儿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小儿颅外肿瘤中位于神经母细胞瘤、Wilm′s瘤后,居第3位.在美国15岁以下年发病率为4~7/100万,其中6岁以下占2/3,男女比例为1.3~1.4:1,并与家族、种族有关[1,2].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与年龄有关,发生于头、颈部横纹肌肉瘤常见于8岁以下儿童,多属于胚胎型;发生于四肢多见于青春期,病理类型多为腺泡型;而发生于膀胱、阴道则主要属于胚胎型中的葡萄状型,多见于婴幼儿.我国尚缺乏此类统计数据.

    作者:王建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意义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方法 4例患儿(男3例,女1例)均符合HPS诊断标准.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与正常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4例患儿ALP均增高,且与病情反复并加重呈正相关.结论提示ALP可作为判断HPS病情的早期指标,同时对预后判断有意义.

    作者:杨劲威;曹媛;李云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儿癫癎睡眠期癎样放电及睡眠结构变化

    癫癎患儿的睡眠结构与癫癎发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睡眠不仅促进癫癎的发作,增加发作间期癎样放电,而且这种影响与睡眠时相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癫癎也改变着睡眠结构,引起睡眠障碍,而抗癎药物对睡眠也产生明显的影响.

    作者:吴革菲;刘智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