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艳
目的探讨婴幼儿淋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特征、感染途径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表现为外观分泌增多,外阴瘙痒的200例女童,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培养及多聚全酶链反应(PCR)检查.予头孢曲松钠针静滴,同时3%硼酸液坐浴.结果 35例为淋菌感染.间接接触感染占60.0%(21/35);异常行为感染占5.7%(2/35);经阴道分娩感染占8.6%(3/35);行剖宫产出生时感染占2.9%(1/35);不明原因感染占22.9%(8/35).35例患儿经1~2周治疗,均治愈.结论 诊断女童阴道炎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分泌物培养作为依据.静脉点滴抗生素加外阴阴道冲洗为首选方法.
作者:阎培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早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弥散加权像(DWI)变化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演变规律.方法 3日龄新生猪1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用1.5T磁共振仪行DWI和T2WI检查;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区ADC值;应用SP法计数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结果缺氧缺血组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体征.缺氧缺血后3 h DWI有高信号,ADC图有低信号.各组中心区与周边区ADC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氧缺血后3 h出现HSP70阳性细胞,6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组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计数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DWI结合ADC值可以敏感而准确地显示HIE病灶;HSP70表达提示早期HIE病灶周边区有可逆的脑组织区域.
作者:程英;刘国瑞;关计添;郭岳霖;吴仁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发病机制已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温度对HIBD程度的影响.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HIBD前出现发热(高温)会加重HIBD,而HIBD后或缺氧缺血过程中降低脑部温度则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邵肖梅;王来栓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新生儿心脏急症主要包括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围生期窒息后心力衰竭、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严重心律失常等.这些疾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降低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国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新生儿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NICU和普通新生儿病房血培养分离到101株CNS的9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NS在儿科血培养检出菌中占64.6%,居首位.新生儿病房占全院血培养CNS的24.0%.90例中51例(56.7%)诊断为CNS菌血症.与CNS污染菌患儿相比,CNS菌血症者住院时间明显长(P<0.01),万古霉素用药较其他药物多(13.7% vs 2.6%,P=0.034),在NICU病房比例大(6/7 vs 1/2,P=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早产儿比例、发热情况、采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阳性检出时间、血培养中CNS(%)、葡萄球菌种类、头孢菌素类用药和抗生素敏感性(氯霉素除外)均无显著差异.CNS菌血症的感染症状不明显.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溶葡)位居前2位,溶葡的多重耐药更为明显.结论 CNS在新生儿菌血症中感染率高,治疗困难,故应加强对CNS菌血症临床特点的了解,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CNS感染增多.
作者:李奕;张美和;沈叙庄;杨永弘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婴儿出生季节与动作发育的关系.方法将4000例足月、顺产、健康,3、6、9个月龄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测验与访谈法进行研究.结果 1.随婴儿出生季节不同,3、6、9个月龄婴儿的动作发育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效应.2.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气温效应,季节效应主要来源于气温效应.结论气温与婴儿的动作发育存在密切联系,夏季可促使婴儿的动作发育,季节性气温变化是造成季节效应的主要来源.
作者:张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孕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鼠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52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HIE组(B组)、药物预防组(C、D、E组).动物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再吸入8%氧气和92%氮气混合气体2.5 h,建立HIE动物模型.C、D、E 3组分别于建立模型前30 min给予不同剂量孕酮溶液.24 h观察各组新生鼠海马水肿情况的变化.结果 C、D、E 3组海马Na+含量明显低于B组,且D组K+含量明显高于B组(P<0.05),而A、E组K+含量与B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孕酮对新生鼠HIE引起的脑水肿有明显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作者:王小引;赵春澎;李东亮;郭学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基因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将68例CHB患儿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保肝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予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HBeAg、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ALT复常率和HBsAg转阴率无明显差异(P>0.05);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CHB患儿疗效与ALT水平、HBV-DNA含量、年龄、性别有关.结论重组干扰素α-1b是治疗CHB的有效药物.
作者:孙彩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患儿,男,9 d,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我院NICU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呼吸机支持治疗.入院d9因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25 mg/(kg·次),静滴,1次/8h.
作者:陈光明;陈新民;叶礼燕;任榕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和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测定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32例)和哮喘息儿30例,并将同期的肺炎和正常儿为对照组,应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和ECP浓度测定.结果过敏原筛查阳性率(Phadiatop):喘支组68.8%,哮喘组76.7%,肺炎组10 0%,正常组15.0%,喘支组与哮喘组比较无显著差异(x2=0.17 P>0.05);而喘支组与肺炎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19.8 P<0.01);血清ECP水平喘支组为(22.20±12.55)μg/L;哮喘组为(28.44±18.5)μg/L;肺炎组为(4.23±4.10)μg/L,喘支组与哮喘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1.563 P>0.05);喘支组与肺炎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t=7.47 P<0.01).结论喘支多数有吸入过敏,可能是哮喘的早期表现,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试验及ECP测检对诊断喘息性疾病有重要价值.
作者:罗会玉;沈照波;汤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前降温期行不同血气管理方法动物模型进行脑电图监测,探讨利于脑保护的体外循环血气管理方法.方法上海种白猪18头,年龄4~5周,体质量6~8kg.随机分为A组、P组、PA组,每组各6头.基础麻醉后监测鼻咽部温度.胸部正中切口,显露心脏按临床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分别按下述方法转流降温20 min至鼻咽温度18℃.A组用α-稳态血气管理;P组用pH-稳态血气管理;PA组前15min用pH稳态,后5min用α-稳态血气管理.停循环60min后各组均用α-稳态;灌注流量100 mL/(kg·min);灌注温度20~25℃复灌,5 min后复温至鼻咽温36℃.术中及降温期连续监测脑电图变化.结果脑电图监测示复温末P组脑电活动恢复快,A组脑电活动无恢复.结论在实施DHCA的降温有限时间内,应用pH-或应用pH后用α稳态血气管理较用单纯α-稳态血气管理方法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许静;张志芳;白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快速可靠的方法.方法新生7 d SD乳鼠2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及缺氧缺血组.每组7只.每组又根据处死时间点随机分成3,6 h,1,3,7,14,21 d时7个小组.缺氧缺血组:结扎新生7 d SD大鼠左颈总动脉,置于8%浓度的低氧环境中2 5 h.单纯缺氧组缺氧2.5 h.采用HE染色及光镜技术观察3组SD大鼠脑组织结构改变.结果缺氧缺血组3 h出现轻度脑损伤,d1病变严重,d3出现胶质细胞增生,14、2l d出现神经元大量丢失,皮层、纹状体、海马丘脑等部位形成胶质瘢痕,病灶中心仍可见大量固缩核和核碎片,7 d病灶中心仅见少量固缩核,周围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较3 d时增多.结论左颈总动脉结扎后置8%浓度低氧环境是简单、快速、可靠制备HIE模型的方法,且重复性好.
作者:尹晓娟;巨容;封志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长骨X线摄片对早期新生儿无症状性先天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4月2004年5月收治的26例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在作血液梅毒抗体等各项检查同时,行长骨X线摄片检查,并总结分析其临床及X线特征.结果无症状先天性梅毒患儿26例,就诊时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呼吸困难、惊厥等临床表现.入院后发现,24例(92%)已有异常体征和(或)骨质破坏等改变.10例(38%)四肢长骨已存在损害.其中5例为单纯X线骨梅毒征象;骨损害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四肢长骨多发的干骺端炎、近骨端骨质对称性虫蚀状破坏.结论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梅毒的临床表现在就诊时不突出,但多数患儿骨骼、血象、肝脾等已存在一项或多项异常;骨损害的X线有其特征性表现,长骨放射异常可作为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梅毒活动的一个征象.有梅毒感染史或抗体阳性的母亲其出生的新生儿应常规行长骨X线摄片检查.
作者:叶环;王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的肺炎支原体(MP)肺炎诊疗方法.方法对16例大叶性肺炎为表现的MP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P肺炎患儿16例X线均呈单侧大叶性肺炎表现,2例并少量胸腔积液,血MP-IgM均阳性,阿齐霉素单药或联合治疗3~6周,患儿均痊愈.结论典型的X线表现及血MP-IgM阳性为MP肺炎主要的诊断依据,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作者:李慧;陈述英;殷宪敏;董振英;梁秀玲;亓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左启华修订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及自编<家庭情况问卷>,对市内4所幼儿园527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幼儿社会适应能力高常及优秀25.3%,正常68.9%,边缘状态4.7%,轻度低下1.1%.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有影响的因素为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管教态度和婚姻关系.结论开展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筛查,及早发现问题非常必要;良好的教养方法和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陶公民;朱晓琴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各种后遗症发生率也增多.据国外资料报道,极低出生体质量(VLBW)儿脑性瘫痪发生率为5%~10%,而且10%~25%发生认知功能缺陷[1].
作者:曹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及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其常见原因;房性期前收缩11例中8例于生后2周~3个月内消失,余3例仍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4例及结性期前收缩2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中4例治愈,2例先天性心脏病仍在随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于发作24 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未再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中,1例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治愈.传导异常12例中9例痊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作者:李月梅;马夫天;李艳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KD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行血常规、血培养及肾功能检查.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二维超声进行诊断.结果入院1 d确诊8例,入院2 d内确诊13例.余21例于入院后3~10 d确诊.36例行心脏彩超检查,有冠脉改变者15例,早在病程的d3诊断冠脉扩张,56.7%冠脉扩张在病程10 d内诊断.结论 KD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且多见于小婴儿.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发现KD的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作者:张馨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985~2003年我科经尸检证实深部真菌感染的曾行机械通气的18例新生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新生儿中,曲霉菌感染8例,白色念珠菌感染6例,毛霉菌4例.肺部真菌感染12例,肝脏真菌感染4例,脑部、胃肠道真菌感染各2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肺部和肝脏真菌感染.结论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不容忽视,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早期诊断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秋平;黄海燕;王斌;封志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重复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用BTX-A对30例重度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2次局部肌肉注射,2次注射间隔为3个月,注射剂量4 U/(kg·次).以改良阿氏量表(MAS)评定肌张力,以运动评价量表(PRS)评定运动功能.分析注射前、2次重复注射后3个月的肌张力、PRS分数变化.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TX-A第2次治疗前后肌张力、PRS分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论局部重复肌肉注射BTX-A能有效治疗重度痉挛型脑性瘫痪,提高运动功能.
作者:王雅洁;高宝勤;杨伟力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