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颖;于嫦琴;李胜男
小儿颅脑外伤引起的脑梗死临床上较少见,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将我们收治的以颅脑外伤就诊的脑梗死23例的头颅CT、临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万淑英;程进前;庞冬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妥泰快速增量法用于婴幼儿期频繁发作的癫癎治疗.方法对43例年龄2个月17 d~2岁的多种发作类型的婴幼儿期癫癎患儿,从1~2 mg/(kg@d)起始,以每2~3 d或3~7 d快速增量,分别在1、2或3周达目标剂量或大疗效,观察分析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均完成1~3周增量期.大剂量2.2~10 mg/(kg@d)[平均4.9±1.0 mg/(kg@d)].除3例治疗后4~8周中断外,观察时间均为3~9个月.1周后达大剂量者19例(44.2%),2周或3周者分别17例(39.5%)或7例(16.3%).26例为妥泰单药治疗.发作减少50%以上的总有效率为83.3%,其中51.2%发作完全控制.22/43例(51.2%)发生35人次不良反应,以食欲减退(9/22例)、嗜睡(7/22例)和体重减轻(6/22例)常见,次为出汗减少和哭吵不安(各4/22),汗少伴发热或轻泻(各2/22例),皮疹和睡眠减少(各1/22例)等.除1例因无汗伴发热和1例与卡马西平联用发生皮疹自行停药外,均继续用药,并在2~7周消失.结论无论单药或联合用药,对频繁发作的耍儿期癫癎,采用快速增量法既不影响疗效,且安全可行.食欲减退和嗜睡是常见的早期副作用.应根据病情需要和个体耐受力决定不同剂量和增量速度.考虑婴幼儿生理特性,应对快速加量者作更多临床和实验室监测.
作者:冯永嘉;蔡方成;钟佑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儿,女,1岁6个月,因反复抽搐1.5年,流涕3 d入院.系足月顺产,有脐带绕颈,生时窒息5 min,生后因颅内出血住院治疗1个月后好转出院,住院期间无抽搐发作.
作者:邓亚仙;高宝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新生儿心力衰竭(心衰)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其临床表现常受原发病的影响,往往不能在早期得到确诊和治疗.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深认识,现就近年来该领域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柳国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单纯性肥胖儿童生长激素水平及身高的变化,探讨发生这种变化的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分别时3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及23例同龄正常儿童的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及C-肽(CP)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对包括上述儿童在内的117例肥胖儿童及正常儿童的身高进行3年的动态观察.结果肥胖组与对照组比较,GH水平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身高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肥胖儿童GH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但目前并未发现生长障碍.肥胖儿童GH水平升高与Ins、血脂水平降低三者之间互为因果,与肥胖形成恶性循环.基于GH的融脂作用,近年来应用GH治疗肥胖成为新的探索途径之一.
作者:张新颖;于嫦琴;李胜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预防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佳方案.方法检测预防组1(乳母口服维生素K)20例、预防组2(婴儿口服维生素K)20例和对照组脐血及1、2个月时血浆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IVKA-Ⅱ)阳性率(酶联免疫法)、预防组1在1、2个月时母乳维生素K含量(高压液相层析法加荧光法).结果预防组1在1、2个月时母乳维生素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1个月时血浆PIVKA-Ⅱ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X2=1.762 P>0.05);预防组2在1、2个月时血清PIVKA-Ⅱ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X2=6.695 P<0.01).结论婴儿口服维生素K是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的佳方案.
作者:冯红旗;杨静丽;樊栓妮;高清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研究通过超声造影法诊断肠道疾病[1,2].
作者:胡勇军;杨红;王丹;康瑾;呼景好;欧阳春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在应用必可酮、舒喘灵吸入抗哮喘基础上,加用左旋咪唑涂布剂(LMS-L)治疗32例哮喘患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凌昕;刘兴国;孔可;曾素茹;赵艳梅;许苏丹;杨东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儿血培养检出茵的菌种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1995~2000年我院血液病痛房住院病人血培养结果,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610份血培养标本中,阳性标本93份,2份为复数茵,共检出病原茵95株,阳性率为15.2%.其中大肠埃希茵占首位共31株,占32.6%.大肠埃希茵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大肠埃希茵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产生率为66.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茵居第2位,共19株占20%,对苯唑青霉素耐药率为70.6%;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10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结论血液病患儿血培养的病原茵主要以低毒力的条件致病茵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茵占首位,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普遍较高,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茵,对苯唑青霉素耐药率达70.6%.
作者:金芳;张美和;周萱;王艳;甄景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过敏性紫癜(AP)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应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62例AP患儿和35例健康儿童血内皮素(PET)、尿内皮素(UET)和尿β2-微球蛋白(Uβ2-M).用肝素和硝苯吡啶联合治疗32例AP患儿,与常规治疗30例患儿时比.结果AP患儿PET和24 hUE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AP患儿血、尿ET及Uβ2-M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AP患儿PET与UET比较无相关性;PET与Uβ2-M呈非常显著正相关;UET与Uβ2-M比较呈非常显著正相关.恢复期AP患儿肝素组PET和UET与常规组比较,P<0.05.结论ET参与了AP的发病过程.UET反映了肾脏损害的程度.肝素和硝苯吡啶联合治疗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谢雪兰;曲凡;曹艳霞;王二惠;石瑄;柏金秀;杜长江;苏剑;闫俊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990~2001年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163例,现就其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华;杜太平;王慧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并二尖瓣返流(MR)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应用HP-500或2000型超声心动图常规探查,明确有无VSD.确诊后应用二维超声、脉冲多普勒叠加彩色血流多切面探查二尖瓣口有无异常返流信号.结果1787例单纯VSD患儿中233例并MR,其中82.0%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且感染次数越多,MR程度越重;9.9%VSD患儿二尖瓣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VSD越大,重度MR者越多;手术者MR消失率(78.3%)较非手术者(37.4%)明显提高(P<0.001).结论反复感染、瓣膜先天性病变、大的左向右分流与VSD和并发MR密切相关;适时关闭VSD或修补瓣膜可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徐学翠;李自普;石秀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咳嗽伴气促3 d入院.查体:体温38℃,体重10 kg,呼吸36次/min,神清.无发绀,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无黄染,咽充血,双肺背底部闻及细湿罗音,心音有力,腹软,肝脾不大.
作者:高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儿,女,10岁.因间断皮肤出血点3个月,首次来我院就诊.查体:发育、营养正常,体格如同龄儿.
作者:金越;施晓红;唐丽萍;罗定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小儿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曾被误诊的小儿恶性淋巴瘤23例.结果误诊为结核病8例,白血病6例,肠套叠、淋巴结炎各2例,脊髓炎、睾丸炎、出血性鼻炎、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过敏症各1例.结论对原因不明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骨痛及肝脾肿大、原因不明的截瘫、睾丸肿大、皮肤肿块,应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
作者:麦水强;黄仍颂;陈铭珍;郑德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毒性胸膜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胸膜炎症及渗出,临床病情和结核性胸膜炎相似而多被误诊.我科1995年5月~2001年10月收治胸腔积液患儿52例,其中病毒性胸膜炎7例入院前被误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文传;陈亚萍;糜丽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对儿童颅内肿瘤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漏诊、误诊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作者:李梦周;王琳;陈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婴幼儿患重症肺炎时机体明显缺氧、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死亡.
作者:高秀敏;张国宪;蔡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NO)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病毒性脑炎60例脑脊液中NO的含量,与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5例惠儿作对照组,用t检验进行时比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惠儿脑脊液中NO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者脑脊液NO含量明显低于未用地塞米松治疗者.结论1.NO参与病毒性脑炎脑损伤的过程;2.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治疗中,若能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使NO调控在一个适当的范围,既能抑制病毒复制,又不引起脑损伤,将是一种新的治疗措施;3.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也应予以重视.
作者:朱风华;朱凤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在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RNS)治疗中的抗复发作用.方法48例肾病综合征(N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均采用标准强的松长程疗法,观察组加用BCG-PSN肌肉注射,0.5~1 mg/次,每周3次,共12周.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首次尿蛋白转阴平均天数、疗程中和疗程结束1年内复发的平均次数分别为14.92±3.50 d和21.50±9.10 d,0.42±0.65次和1.92±1.47次,0.67±0.87次和3.25±2.64次,P均<0.005或<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频复发例数、不频复发例数和无复发例数分别是1、7、16例和5、14、5例,P分别>0.05、<0.05和<0.005.结论BCG-PSN治疗SRNS的抗复发疗效显著.其机制认为与BCG-PSN能改善惠儿的Th1/Th2失衡和减少感染作用有关.
作者:林广裕;马廉;曾虹;吴毅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