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葡萄糖对围生期脑缺氧缺血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友;陈惠金

关键词:葡萄糖, 脑缺氧, 脑缺血, 围生期
摘要:葡萄糖不仅是人类(包括动物)在生理条件下维持脑代谢活动的极其重要和唯一的有机能量物质,也是提供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和脑代谢活动的重要物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脑梗死的头颅CT与临床的关系

    小儿颅脑外伤引起的脑梗死临床上较少见,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将我们收治的以颅脑外伤就诊的脑梗死23例的头颅CT、临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万淑英;程进前;庞冬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甘露醇致血尿1例

    患儿,女,9岁,因发热伴头痛2 d,呕吐3次入院.查体:体温37.9℃,脉搏9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90/65mmHg.神清,精神差.咽略充血,颈略抵抗,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柳宏波;张文旻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哮喘32例

    本文在应用必可酮、舒喘灵吸入抗哮喘基础上,加用左旋咪唑涂布剂(LMS-L)治疗32例哮喘患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凌昕;刘兴国;孔可;曾素茹;赵艳梅;许苏丹;杨东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实验室系列检查指标在早期诊断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敏感度选择

    目的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微量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α1-M)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胺酶(NAG)含量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观察HSP肾损害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和碱性苦味酸速率法对62例HSP惠儿进行尿MA、α1-M、NAG排量检测,同时做肾功能、肾B超、尿常规、尿12 h Addis计数相关实验室的检查,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HSP发生肾小菅受损的临床意义.结果1.HSP肾损害占80.60%,尿酶和尿两项特种蛋白、尿12 hAddis计数、尿常规、肾功能、肾B超对判断肾损害的敏感性分别为80.60%、76.00%、52.63%、48.39%、8.06%、7.14%;2.HSP患儿尿常规正常组(第1组)与异常组(第2组)间尿两项特种蛋白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对照组与第1、2组分别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对照组NAG含量与第1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AG和尿两项特种蛋白可敏感反映HSP肾损害情况,在某些程度上NAG的敏感性更高,可作为早期诊断HSP肾小管损害的判断指标.

    作者:雷晓燕;张宏;赛依帕;熊海金;王建平;王建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惊厥患儿血清S-100蛋白与脑损伤的关系

    随着惊厥发病率的增多,判定惊厥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早期予以干预治疗,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研究了各种原因的惊厥患儿治疗前后血清S-100的含量变化,并对预后进行随访,总结如下.

    作者:任善香;薛波;李府;刘焕贞;王耀珍;刘秀红;杨志英;顾艳;何恒霞;岳松梅;张燕;王海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妥泰快速增量治疗婴幼儿期频繁发作癫癎

    目的观察妥泰快速增量法用于婴幼儿期频繁发作的癫癎治疗.方法对43例年龄2个月17 d~2岁的多种发作类型的婴幼儿期癫癎患儿,从1~2 mg/(kg@d)起始,以每2~3 d或3~7 d快速增量,分别在1、2或3周达目标剂量或大疗效,观察分析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均完成1~3周增量期.大剂量2.2~10 mg/(kg@d)[平均4.9±1.0 mg/(kg@d)].除3例治疗后4~8周中断外,观察时间均为3~9个月.1周后达大剂量者19例(44.2%),2周或3周者分别17例(39.5%)或7例(16.3%).26例为妥泰单药治疗.发作减少50%以上的总有效率为83.3%,其中51.2%发作完全控制.22/43例(51.2%)发生35人次不良反应,以食欲减退(9/22例)、嗜睡(7/22例)和体重减轻(6/22例)常见,次为出汗减少和哭吵不安(各4/22),汗少伴发热或轻泻(各2/22例),皮疹和睡眠减少(各1/22例)等.除1例因无汗伴发热和1例与卡马西平联用发生皮疹自行停药外,均继续用药,并在2~7周消失.结论无论单药或联合用药,对频繁发作的耍儿期癫癎,采用快速增量法既不影响疗效,且安全可行.食欲减退和嗜睡是常见的早期副作用.应根据病情需要和个体耐受力决定不同剂量和增量速度.考虑婴幼儿生理特性,应对快速加量者作更多临床和实验室监测.

    作者:冯永嘉;蔡方成;钟佑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捂热综合征患儿心肌肌钙蛋白Ⅰ测定及其意义

    捂热综合征存在心脑并发症对其预后有重大影响.本文对31例捂热综合征患儿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进行测定,同时还测定了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以探讨CTnI与捂热综合征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霞;薛海蓉;惠晓霞;宋雪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素和硝苯吡啶联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过敏性紫癜(AP)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应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62例AP患儿和35例健康儿童血内皮素(PET)、尿内皮素(UET)和尿β2-微球蛋白(Uβ2-M).用肝素和硝苯吡啶联合治疗32例AP患儿,与常规治疗30例患儿时比.结果AP患儿PET和24 hUE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AP患儿血、尿ET及Uβ2-M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AP患儿PET与UET比较无相关性;PET与Uβ2-M呈非常显著正相关;UET与Uβ2-M比较呈非常显著正相关.恢复期AP患儿肝素组PET和UET与常规组比较,P<0.05.结论ET参与了AP的发病过程.UET反映了肾脏损害的程度.肝素和硝苯吡啶联合治疗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谢雪兰;曲凡;曹艳霞;王二惠;石瑄;柏金秀;杜长江;苏剑;闫俊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损伤后行为变化和海马结构突触素的表达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学习记忆行为功能与突触可塑性之间的关系.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缺氧缺血(HI)组21只和正常对照组15只.HI组大鼠通过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吸入8%的氮氧混合气体2 h,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模型.饲养至80d左右时,采用Y-迷宫实验检测分辨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马结构突触素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HI组大鼠分辨学习能力和记忆保持百分数分别为33±8和(59±2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7±7和(80±19)%(P<0.01,P<0.05);海马、齿状回突触素免疫染色出现明显的免疫板层分布,HIE组海马CA1区始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及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产物校正光密度(COD)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分别降至41.2%,27.2%,10.5%和38.9%.结论HIBD后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可能与海马结构突触素减少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作军;谢集建;常燕群;杨勇;陈宝芳;麦根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维生素E缺乏与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E(VitE)是多种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总称.根据甲基在色原烷醇环上的数目和位置,又分α、β、γ和δ等.

    作者:詹学;王绍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肝脏损害37例

    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近年来RV引起肠道外感染也渐引起重视,对我院收治的389例RV肠炎患儿肝脏受损情况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珊;卢中朝;张晶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室间隔缺损并二尖瓣返流的病因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并二尖瓣返流(MR)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应用HP-500或2000型超声心动图常规探查,明确有无VSD.确诊后应用二维超声、脉冲多普勒叠加彩色血流多切面探查二尖瓣口有无异常返流信号.结果1787例单纯VSD患儿中233例并MR,其中82.0%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且感染次数越多,MR程度越重;9.9%VSD患儿二尖瓣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VSD越大,重度MR者越多;手术者MR消失率(78.3%)较非手术者(37.4%)明显提高(P<0.001).结论反复感染、瓣膜先天性病变、大的左向右分流与VSD和并发MR密切相关;适时关闭VSD或修补瓣膜可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徐学翠;李自普;石秀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NO)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病毒性脑炎60例脑脊液中NO的含量,与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5例惠儿作对照组,用t检验进行时比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惠儿脑脊液中NO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者脑脊液NO含量明显低于未用地塞米松治疗者.结论1.NO参与病毒性脑炎脑损伤的过程;2.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治疗中,若能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使NO调控在一个适当的范围,既能抑制病毒复制,又不引起脑损伤,将是一种新的治疗措施;3.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也应予以重视.

    作者:朱风华;朱凤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TSG-6基因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目的鉴定TSG-6基因在正常和肥胖儿童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该基因与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正常和肥胖儿童皮下脂肪组织中TSG-6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测序鉴定.结果TSG-6基因表达于儿童的脂肪组织,且肥胖组患儿皮下脂肪组织中TSG-6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TS口6基因是一个新的与肥胖发生相关基因,可能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共同调节肥胖的发生.

    作者:丁胜利;郭锡熔;陈荣华;费莉;龚海霞;池霞;倪毓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7‰~9‰,未经治疗者1/4于新生儿期死亡[1],是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谢宗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白百破疫苗致癫癎1例

    患儿,女,1岁6个月,因反复抽搐1.5年,流涕3 d入院.系足月顺产,有脐带绕颈,生时窒息5 min,生后因颅内出血住院治疗1个月后好转出院,住院期间无抽搐发作.

    作者:邓亚仙;高宝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及免疫学特点

    目的探讨感染及免疫功能紊乱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0例JRA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30例JRA中全身型占63.3%(19例);病原检出率迭56.7%(17/30例),病毒为第1位,依次为EB病毒(EBV)、柯萨奇病毒(CVB)、乙肝病毒(HBV),细茵以溶血性链球菌及肠道球、杆菌为主,同时检出2种及3种病原各1例;活动期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P<0.01),免疫球蛋白IgG、Ig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增高(P<0.05),CD+3、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均<0.01),CD+4无显著变化(P>0.05),自然杀伤细胞(NK)、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均<0.001).结论持续感染反复抗原刺激可能破坏了机体的免疫自稳,启动病理性免疫应答,与JRA的发生发展有关.JRA患儿机体自身免疫监控能力下降.

    作者:欧阳建华;方凤;汪隽瑛;蒋瑾瑾;单铮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单纯性肥胖儿童生长激素及身高的变化

    目的研究单纯性肥胖儿童生长激素水平及身高的变化,探讨发生这种变化的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分别时3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及23例同龄正常儿童的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及C-肽(CP)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对包括上述儿童在内的117例肥胖儿童及正常儿童的身高进行3年的动态观察.结果肥胖组与对照组比较,GH水平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身高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肥胖儿童GH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但目前并未发现生长障碍.肥胖儿童GH水平升高与Ins、血脂水平降低三者之间互为因果,与肥胖形成恶性循环.基于GH的融脂作用,近年来应用GH治疗肥胖成为新的探索途径之一.

    作者:张新颖;于嫦琴;李胜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生儿窒息后心脏损害的诊疗进展

    新生儿窒息一直是新生儿科医师所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窒息所产生的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常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

    作者:吴本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甲泼尼松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儿,女,6岁,体重20kg,因间断发热、左踝关节肿痛0.5年入院.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作者:王菊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