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月;杨明生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以往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或钡餐(GI)检查诊断,本文应用超声检查肥厚性幽门狭窄,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陈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总结24例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并行临床分期.依据类型、分期选择治疗方案.结果23/24例为晚期NHL.3例小无裂细胞型均为B细胞型,5例淋巴母细胞型均为T细胞型,大细胞型8例显示不均一的表现.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为94.4%(17/18例).10例长期治疗患儿目前无病存活7例.结论依据病理、免疫类型及分期采用强化多药联合的大剂量化疗治疗小儿晚期NHL,可以达到较高的长期无病存活率.
作者:卢新天;孙桂香;朱英华;华英;杨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mRHa)缓释剂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ICPP)的疗效.方法以达菲林针1100ug/(28 d@kg)肌注两次,随机改用40~50ug/(28d@kg);与随机改用80~100ug/(28 d@kg)治疗ICPP女童各10例,每例共12次,疗程1年.起始年龄(8.3±0.9)岁;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性征、身高、骨龄及预测成年身高及性激素、生长激素(GH)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性征均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骨龄增长受抑;两组预测成年身高改善相似.结论小剂量达菲林治疗ICPP能有效抑制中枢性性早熟,改善患儿成年身高,较大剂量具有更实用、经济的优点.
作者:杨立础;张宇;李温慈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BNA)和脑干诱发电位(BAEP)对诊断胆红素脑病的意义.方法55例足月黄疸儿按血清胆红素(TSB)分为3组,检查其NBNA和BAEP.结果1.实验组NBNA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BAEP除I波潜伏期(PL)外,余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IPL)较对照组延长(P<0.05),BAEP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2.NBNA评分、BAEP各波PL、IPL及其异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实验组黄疸消退后NBNA评分普遍提高;BAEP除Ⅲ~Ⅴ波间期外,余各波PL及IPL缩短(P<0.05);4.实验组60%以上NBNA评分≤37分,BAEP异常率明显增高.结论NBNA和BAEP可用于早期诊断胆红素脑病,应该对TSB>171μmol/L、NBNA评分≤37分的新生儿检查BAEP,并对NBNA、BAEP异常者积极干预.
作者:刘华君;纳志云;魏群德;梁琨;马婉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意义及纳洛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72 h用放免法测定新生儿HIE 24例纳洛酮治疗(A组)、8例未用纳洛酮治疗的HIE对照组(B组)、13例正常对照组(C组)血浆VIP含量.结果入院时A组和B组VIP含量均明显高于C组(P<0.01);入院72 h A组VIP明显下降,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B组仍高于C组(P<0.05).结论HIE患儿血浆VIP升高,提示VIP可能参与了HIE的发病机制;纳洛酮治疗HIE的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浆VIP有关.
作者:刘宝琴;郭在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儿,女,7岁,因咳嗽1周入院,平素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前3 d刚停用静滴青霉素,双肺可闻及散在细小水泡音,胸片示双肺下野可见散在小斑点状阴影.入院诊断支气管肺炎.
作者:赵雪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1991年3月~2001年3月共收治15岁以下小儿胸外伤32例,在临床诊治中除具有一般胸外伤特点外,还有其特殊性,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永清;李建东;徐黎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高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通道(Kca)mRNA在妊娠晚期胎鼠和新生CD1 小鼠动脉导管(DA)上的表达情况,以期阐明Kca在小鼠DA关闭调控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Southem杂交方法,检测了经剖宫产分娩的妊娠d17、d18和d19 CD1胎鼠,以及自然产d1新生小鼠DAKc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KcamRNA表达于胎鼠DA,以d19表达水平高,但新生小鼠DA无Kca mR-NA表达.结论KcamRNA在胎鼠DA有表达,但出生后无表达,提示在宫内低氧环境中Kca可能是维持DA开放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生后无表达则可能与DA的关闭有关.
作者:袁粒星;高举;廖清奎;刘瀚晻;卓嘉颖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脏在肾病综合征(NS)低白蛋白血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23只大鼠随机分为经典阿霉素肾病组(A组)、新建大量蛋白尿模型组(B组)及对照组(C细),采用Northern blot分析,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白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A组肝组织白蛋白mRNA水平升高,达对照组的2.58±0.78倍;B组肝组织白蛋白mRNA水平显著升高,达对照组的4.55±1.01倍;三组之间两两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典阿霉素肾病大鼠中,阿霉素对肝脏的直接损伤影响了肝脏白蛋白合成的代偿功能,以至于产生NS时的低白蛋白血症.
作者:焦玉清;卢思广;董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未阐明,但其中细胞免疫参与了发病机制过程已得到多数人的共认.本文对6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B淋巴细胞进行测定,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作者:赵二要;吴英淑;丁智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小儿死亡和导致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295例新生儿窒息原因的临床分析,探索预防及改进预后的方法.
作者:范淑英;焦丽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正常血压青少年及有肥胖症时血浆内皮素(ET)和饮食习惯、体重、身高、克托莱指数、心率、血压等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有高血压家族史青少年及正常对照组血浆ET浓度.结果有高血压家族史青少年的体重、身高、克托莱指数、心率、血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饮食习惯中喜食咸肥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ET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有高血压家族史正常血压肥胖症者血浆ET明显增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症者血浆ET增高表明有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需积极干预.
作者:李涛;李芸;李艳;张家荣;潘同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改变、预后.方法对CIDP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11例CIDP 3例病前有上感史;病程为2个月~1年;男性及学龄期儿童多见;均有双下肢肌力下降,双上肢肌力下降者4例,感觉障碍者6例,肌萎缩7例,颅神经麻痹1例.均有神经电生理改变,脑脊液检查除1例外均有细胞-蛋白分离现象.结论CIDP与AIDP/RGBS不同,表现为起病慢,达高峰时间长,肌萎缩、感觉障碍多见,很少伴发颅神经损害和呼吸肌麻痹.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多见,电生理改变明显.坚持治疗者预后较好.
作者:吴正文;郭智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近年受到儿科医师关注,采用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小儿腹泻病、功能性便秘等疾病,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1,2].但在制剂选择方面比较盲目,说明对微生态调节剂的了解及掌握用药适应证、制剂选择等尚未深透.本文仅就微生态调节剂儿科临床应用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王茂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趋势及耐药分析.方法对我院1993~2001年确诊为SA感染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A感染呈下降趋势,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有所增加,SA易致多器官感染,其中肺部感染常见,尚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病例.结论MRSA已成为重要的感染菌群,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SA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毛兰;何勇;许峰;匡凤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低体重儿在新生儿中死亡率高、宫内及新生儿窒息率高、智力低下发病率高.为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降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现将我院收治的死亡的低体重儿41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吕修华;许重洁;鲍宗叶;郭学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TfR.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治组(24例)24.73±12.38 nmol/L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初治组(11例)27.09±19.37 nmol/L,正常对照组(20例)30.49±9.78 nmol/L.三者无显著差异(P>0.05);经4周化疗ALL完全缓解组(14例)为55.41±22.01 nmol/L,AML(5例)为50.71±20.99nmol/L,显著高于初治组及正常组(P<0.01);第8周末ALL(10例)为33.07±14.27 nmol/L,AML(5例)为30.99±12.90nmol/L,接近正常水平(P>0.05);ALL长期缓解组(13例)为33.07±16.¨nmol/L,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sTfR在小儿急性白血病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对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一定参考意义.
作者:曾利;刘玉峰;徐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造成婴儿智能发育障碍及脑瘫的重要原因.现将我科3年来应用早期干预方法对中、重度HIE患儿智能发育情况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杨明生;李文军;张进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扑热息痛和萘普生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方法各种原因发热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扑热息痛10 mg/kg、萘普生10 mg/kg和扑热息痛5 mg/kg+萘普生5 mg/kg口服一次,然后于用药后0.5 h、1 h、2 h和4 h测体温;比较3组体温变化,用SSPS统计分析.结果3组均获得较好的退热效果;但联合用药组在0.5 h退热效果优于萘普生治疗组,与扑热息痛治疗组相似,1 h和1 h以后退热效果优于扑热息痛治疗组、与萘普生治疗组相似.结论小剂量的扑热息痛和小剂量的萘普生联合口服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
作者:许建文;张光军;陈正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儿毒鼠强中毒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情况.方法用特异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80例轻、中度小儿毒鼠强中毒后d6、d21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含量变化,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并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轻、中度毒鼠强中毒患儿d6、d21各组与正常组及组间比较P>0.05.结论轻、中度小儿毒鼠强中毒对肾小管间质无明显损害.
作者:钟沛霖;盛慧球;孙向华;张玉霞;刑愚;吕传柱;邱泽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