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峰;罗广立
目的 研究血清DLC-1基因与肝细胞癌(HCC)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间73例HCC及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HCC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依据临床以及病理学特征分为高侵袭组和低侵袭组;采用PCR对所有血清标本DLC-1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HCC高侵袭组DLC-1基因表达明显低于低侵袭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19,P<0.05).短期随访发现DLC-1阴性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期低于阳性表达患者,且易复发(χ2=3.85,P<0.05).结论 定期动态监测高危人群的血清DLC-1基因表达可能对肝癌患者早期转移复发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朱卫华;张素青;刘继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长骨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方法选择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中病灶刮除+无水乙醇(或50%氯化锌)灭活+植骨17例,复发4例(17例手术,1例失访);瘤段切除5例,无复发;截肢2例,其中1例死于脑溢血.结论 骨巨细胞瘤瘤段切除、病灶清除+无水乙醇(或50%氯化锌)灭活+植骨是良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作者:梅昆三;王笔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对癌性疼痛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32例未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的癌性疼痛给予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50~100 mg/d静脉推注,应用1周以上,分别根据疗效以及毒副反应等进行评价.结果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率(CR+PR)为56.25%,生活质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未见嗜睡、返酸、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便秘、尿潴留及呼吸抑制等.结论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治疗癌性疼痛效果理想,毒副反应少.
作者:张毅;吴一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对27例穿刺活检和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对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成份、边缘、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及增强扫描后CT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CT显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敏感性达100%,定位正确率为77.8%(21/27),良恶性定性诊断率为66.7%(18/27).结论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及良恶性的判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黄洪华;冯峰;夏淦林;施冬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女性,24岁,因宫内孕34+5周,阴道流液1 h伴少量出血,于2007年11月29日住院.
作者:牛凤萍;李浩;曹婉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点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术后病理、术前MRI资料.结果 16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发生于小脑蚓部11例,小脑半球5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可呈单纯囊肿型、囊肿附壁结节型或瘤囊型.MRI平扫肿瘤境界清楚,无明显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囊壁瘤结节或瘤体部分明显强化,囊壁光滑、强化或不明显强化.显微镜下瘤组织内致密、疏松区双相交替,瘤细胞呈细长梭形,致密区见数量不等Rosenthal纤维,疏松区有微囊样结构、嗜酸性小体形成;肿瘤免疫组化GFAP强阳性.结论 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影像表现和病理组织学具有特征性,把握其病理特点有助于术前影像诊断.
作者:黄文才;李国雄;曾晓华;金德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首发大出血和穿孔急腹症贲门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1990-2004年39例首发急症贲门癌临床治疗情况,其中首发大出血28例,首发穿孔11例;男32例,女7例,年龄48~73岁;确诊后均急诊手术治疗,单纯开腹修补穿孔2例,其余37例均采用左后外开胸贲门癌切除.病理:早期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16例,黏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3例;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9例,Ⅲ期22例,Ⅳ期4例.结果 39例无手术死亡,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7.7%(21/31)、48.0%(12/25)、28.6%(6/21)、11.1%(1/9).结论 首发大出血或穿孔急症的贲门癌并不代表肿瘤属于很晚期不能切除,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宜尽早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可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方卫红;焦广根;宋金祥;魏金昌;焦付林;许江锋;李振宇;李建林;申海松;杨旭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的疗效.方法 以30例Ⅰb~Ⅱb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为实验组,予紫杉醇、顺铂/卡铂化疗1~2个疗程,随后行根治性手术;以30例同期同条件直接给予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复发率及生存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76.67%,实验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7);实验组的无瘤生存时间及术后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71,P=0.308).实验组化疗有效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与化疗无效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复发率显著低于化疗无效者(P=0.001);化疗有效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及术后生存时间则显著长于化疗无效者(P=0.0366、P=0.0309).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可降低淋巴结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是有效的治疗方法.TP方案可作为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方案.
作者:冯文;房瑜;黎群;蔡明;杨成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HBV-DNA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血清肝酶学水平变化对并发症发生的评估与防治的关系,以期寻找简便指标预测并发症的发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1998-2005年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HBV-DNA阳性HCC肝切除术60例,HBV-DNA阴性HCC肝切除术36例.所有病例进行肝功能评估,分别于术前、术后1 d、7 d、14 d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PCR法检测HBV-DNA.生化指标均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 并发症组HBV-DNA阳性肝切除术患者与HBV-DNA阴性肝切除术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显著增高(P<0.05),而无并发症组HBV-DNA阳性肝切除术术患者与HBV-DNA阴性肝切除术患者血清ALT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同血清HBV-DNA水平组间肝切除术后ALT、AST、GGT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HBV-DNA水平越高ALT、AST、GGT峰值亦越高(χ2=6.578,P<0.05).不同血清HBV-DNA水平组间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有显著性差异,HBV-DNA水平越高肝功能恢复时间越长(χ2=11.32,P<0.05).结论 术前血清HBV-DNA高水平将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而肝功能敏感指标则为相应的血清肝酶学水平的变化,手术前后动态监测肝癌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血清肝酶学水平对预测病情发展尤其是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峰;刘继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1998-2008年期间的48例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中,中位年龄46岁(15~82岁),原发部位依次为胃肠道、眼眶、甲状腺、腮腺、韦氏环、乳腺、肺,全组病例没有B症状,PS评分≥2仅4例,伴LDH升高2例,Arbor分期Ⅲ、Ⅳ期共9例,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有4例,单纯手术或局部放疗23例,局部治疗联合化疗21例,单纯化疗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70.8%,总有效率100%.随访3~180个月(中位51个月),有11例复发,伴有大细胞转化2例,死亡2例,5年总生存率94.2%,5年无进展生存78.2%,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无进展生存的预后因素为Arbor分期Ⅲ、Ⅳ期,而与是否接受化疗及近期疗效无关.结论 黏膜相关淋巴瘤是一种可侵犯结外多种器官的惰性淋巴瘤,预后不利因素少,单纯手术或放疗可获长期生存,本组中影响无进展生存的预后因素为Arbor分期Ⅲ、Ⅳ期,而与是否接受化疗及近期疗效无关.
作者:陈道光;杨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恶性高钙血症患者发病原因和诊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23例并发高钙血症危象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予以讨论.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高血钙危象的发生,以肺癌和乳腺癌的发生率较高,骨髓瘤和淋巴瘤次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骨髓转移灶和高钙血症相应的神经、肾脏和胃肠道神经功能失调三大症状,并予以适当的水化、利尿、应用骨溶解抑制剂、透析、化疗等措施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组23例中,疗效好、有效、疗效差、无效、死亡病例分别为7例(30.4%),9例(39.1%),4例(17.4%),1例(4.3%),2例(8.7%).结论 恶性高钙血症危象,以肺癌、乳腺癌及骨髓瘤和淋巴瘤患者多见,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临床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旦明确诊断立即行降钙治疗,能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作者:姚卫东;宋诸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伊班膦酸钠(艾本)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均用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结果 患者疼痛总缓解率为84%,骨病灶控制总有效率为29%,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是目前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优选方案.
作者:张长弓;张勇;李高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GP方案胰腺区域性动脉灌注与静脉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 将53例晚期胰腺癌采用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胰腺区域性动脉灌注组26例和静脉化疗组27例,平均化疗2.6个周期.结果 胰腺区域性动脉灌注组有效率为53.85%(14/26),中位缓解期为1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静脉化疗组有效率为33.33%(9/27),中位缓解期为6.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胰腺区域性动脉灌注组有效率、中位缓解期及中位生存期均高于静脉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区域性动脉灌注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1.54%(16/26)、42.31%(11/26),静脉化疗组分别为77.78% (21/27)、59.26% (16/2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方案胰腺区域性动脉灌注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方案,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刘华强;李勇;黄瑞文;黄晓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染色质中基本的重复单位就是核小体核心颗粒,它包含147 bp的DNA包绕在中心组蛋白八聚体周围.
作者:童汪霞;廖爱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神经胶质细胞和被神经支配的组织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 NT),其本质为蛋白质,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及营养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及预防由于损伤、毒素及病理性改变所导致的神经元细胞退行性改变.
作者:段斌;张文斌;刘建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全身化疗联合腹腔化疗对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24例卵巢癌,用紫杉醇135 mg/m2,卡铂400 mg/m2静滴,每4周重复1次,共化疗2个周期,顺铂60 mg,地塞米松10 mg腹腔化疗,每2周1次,进行2~3个周期,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9个月(5~12个月),无复发生存期5个月,观察每次化疗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 24例中CR 12例、PR 7例,RR 79.2%,毒副反应为剂量限制性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结论 全身化疗联合腹腔化疗对晚期卵巢癌有较好疗效.
作者:黄卫兵;朱敏;成美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与常规开放性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方法 将39例低位直肠癌分为腹腔镜组(17例)和开放组(22例),比较两组在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功能性神经保护、近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保肛率为100%,术中出血量为60~250 mL,术后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30 h,住院时间平均10 d,患者术后均未应用止痛剂,无因术后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例,各方面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开腹手术组. 结论用腹腔镜方法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不仅可达到开腹根治术的目的 ,而且具有操作安全、微创、恢复快、保肛率高的优点.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于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观察.
作者:侯军辉;阮俊钢;李光来;孟塬;张雷;魏民;安谱光;程博;杨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40岁以下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岁以下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以农村吸烟男性为主,肺癌以小细胞癌为主,表现常被肺结核所掩盖.结论 40岁以下肺癌的发病与肺结核、吸烟有关.对肺结核患者常规治疗无满意疗效时,宜尽早行肺癌相关检查.
作者:张强;解记臣;魏志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 对57例合并PVTT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手术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计算术后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结果 手术采用肝癌切除术联合门静脉癌栓摘除术,术后总的1、2、3年生存率为57.6%、14.3%和7.9%, 术后定期行门静脉或肝动脉灌注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3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以5 cm为界限)对术后生存有影响.结论 手术治疗可明显延长合并患者的生存时间,对没有禁忌证者应为首选,术后应常规进行化疗.
作者:王群;敖娟;岳德亮;赵永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和核仁形成区相关蛋白银染技术测定64 例宫颈癌手术前后血清IAP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宫颈癌组治疗前较对照组血清IAP增高[(688.5±53.3) μg/mL vs (479.1±48.4) μg/mL],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降低[(6.24±0.64)% vs (8.33±0.7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根治性手术组(35例)术后血清IAP显著性降低[(511.3±54.8) μg/mL vs (668.2±44.2) μg/mL](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显著性增高[(6.96±0.34)% vs (6.12±0.51)%](P<0.01);而姑息性手术组(29例)血清IAP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则无显著性变化[(657.2±58.3) μg/mL vs (674.9±48.7) μg/mL;(6.12±0.41)% vs (6.18±0.37%)](P>0.05).结论 提示宫颈癌患者血清IAP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和病程有关,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二者的变化,有助于估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作者:王旭平;黄文;朱伟;艾雅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