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羽
目的:探讨螺旋C T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阳性率为55%,二次CT平扫复查阳性率为100%。C T表现为:22例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大面积梗死,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表现浮云征、脑回征或假肿瘤征;12例为血栓脱落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并且阴影沿血管走行;6例为外伤所致脑梗死,表现为在损伤基础上的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往往累及灰白质。CT 血管造影示大脑前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7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8例,两动脉同时闭塞患者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病变血管支配的脑实质范围比CT平扫所见梗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准确、省时,联合CT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艳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清PCT、CRP及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细菌性脑膜炎及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3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PCT、CRP及 TNF‐α的差异。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PCT、CRP及TNF‐α均较病毒性脑膜炎组、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在病毒性脑膜炎组及对照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TNF‐α在病毒性脑膜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一个敏感指标,联合检测PCT与CRP、TNF‐α则更具临床价值。
作者:王素梅;齐旭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4‐05来我院门诊治疗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0. 1%他克莫司软膏适量,2次/d外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mg,1次/d口服(晨起顿服),2组疗程均为8周,并统计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评估2组患者神经性皮炎主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 7%、78. 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5. 2%、48. 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林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64例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的老年慢性肾衰患者(治疗组)与无神经精神症状的慢性肾衰患者(对照组)的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血透失衡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及尿毒症脑病患者的透析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尿毒症脑病患者的肾功能血肌酐水平、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与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有一定关系。
作者:梁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新生儿在围生期窒息而导致的脑缺氧或缺血性损害,是新生儿期后患儿脑瘫、癫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1‐2]。笔者在对患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志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恩必普(NBP),又名丁苯酞胶囊,为我国在心脑血管领域第一个具有自主国家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由于恩必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性耳鸣及痴呆性疾病等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性高,所以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青睐[1]。近年来,有关药物与恩必普联合用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老年痴呆、卒中后癫痫等疾病的报道日益增多,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江霞;张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若患者出现脑卒中、缺氧、昏迷、脑外伤症状后TNF‐α 水平上升,且升高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1 ] 。本文选取154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高压氧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益群;杨涛;李建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防治策略。方法选择213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并发脑卒中与否分为并发脑卒中组78例和无并发脑卒中组135例。观察并比较2组年龄、性别、腹膜透析龄,并检测血红蛋白(Hb)、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糖尿病、高血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尿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等,比较分析各指标与腹膜透析并发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发脑卒中组年龄、血压,入院时 NIHSS评分和Glasgow 评分与无并发脑卒中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脑卒中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血清尿酸浓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无并发脑卒中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尿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均为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作者:陈家斌;陈文慧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于我院就诊的颅骨生长性骨折患儿2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死亡,随访3个月,仍无死亡患者;其中1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该患者由于地震埋压,又进行性加重,导致颅骨骨折复发,复发率为4.55%,给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和死亡;经过术后C T检查发现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脑积水现象,并给予积极治疗,取得满意度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脑颅缺损评分均显示存在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不全,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骨折采用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预防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彦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应用盐酸文拉法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萘普生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评分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而言,应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明显改善,降低了嗜睡、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晋予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重症肌无力(M G )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的易疲劳性,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可部分缓解,80%~90%的全身型MG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chR‐Ab[1]。AchR‐Ab可用于MG的诊断,但其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胸腺瘤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近来研究发现,T itin抗体、RyR抗体、MusK抗体等抗骨骼肌抗体在MG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发病年龄、性别、预后具有相关性。
作者:崔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静安口服液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04—2013‐01收治的61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选取3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静安口服液治疗,对照组采用硫必利片剂治疗。比较3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结果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治疗后NE和GABA水平上升,GLU、HVA和5‐HT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GLU、ASP、5‐HT和DA水平降低,GABA和NE水平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ASP、GLU、HVA和5‐HT水平均明显增高,GABA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枢神经递质失衡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存在密切关联,而静安口服液可有效改善各神经递质水平。
作者:易安宝;林道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应用于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5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插管前即刻(T 1)、插管后即刻(T2)、切皮(T3)、切开硬脑膜时(T4)和拔管时(T5)各时间点的 HR和MAP变化;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结束手术至患者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与F组相比,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R组MAP值在T2~T4时较F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快、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
作者:沈彦坡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3—2013‐06收治的的11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所采用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全身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B组采用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C组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比较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6 d、12 d、24 d、48 d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及C组3组镇痛效果有效率分别为68.4%、78.9%、92.1%,C组的镇痛效果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 组、B组及C组3组患者常见并发症(低血压、恶性呕吐、嗜睡、呼吸抑制、死亡及头晕)的发病率分别为34.2%、15.8%、7.90%,C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较全身静脉麻醉对脑卒中的镇痛效果有显著提高,对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有显著改善,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辉;刘建宇;吴永刚;任国玲;孟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8—2014‐08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共11例,女9例,男2例;年龄14~39岁,平均23.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自主运动和精神行为异常,10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8例合并癫痫发作,4例合并低通气,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脑脊液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和蛋白均正常,1例脑脊液麻疹病毒抗体阳性。所有患者脑脊液 NMDA 受体抗体阳性,1例患者血清 NMDA 受体抗体阴性。脑电图显示正常或慢波,头颅M RI基本正常或在颞叶内侧面、丘脑等显示轻度异常信号。肿瘤筛查中3例合并畸胎瘤,1例发现卵巢囊肿,余未见阳性发现。合并畸胎瘤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所有患者均给予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等治疗。临床资料见表1。
作者:邓文静;张运周;李梦;李佳佳;王昭旖;滕军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为实验组,以在我院体检的4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血清尿酸水平(374.5±99.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2.4±74.5)μmol/L ,且实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脂、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较高,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出诊断。
作者:黄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保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治疗后进行Brunnstrom评价,并对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各项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更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97.45±8.45)分,护理满意率为91.11%;对照组护理质量(85.96±6.47)分,护理满意率为80.00%。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且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值得运用。
作者:徐凤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在EAE大鼠体内存活、增殖、分化,探讨BMSCs对EAE的神经再生的修复作用及迁徙分化情况。方法 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EAE模型组20只,正常对照组5只, EAE模型BMSCs移植组20只。重组免疫蛋白MBP68‐86诱导建立EAE的动物模型,在免疫后早期第5天静脉输注Wistar大鼠的BMSCs(4×106/只,0.4 mL)。观察输注后大鼠神经功能变化和组织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间脑脊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2’,3’‐环腺苷酸‐3’‐磷酸二酯酶(CNPase)表达,观察BMSCs移植后EAE大鼠体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数量。结果 EAE大鼠免疫后早期移植BMSCs ,神经功能评分无论是高峰期评分还是平均评分显著低于EAE模型组。BMSCs移植组在第7天NSE阳性细胞数较EAE模型组表达水平增多,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而第15天、第21天和第30天NSE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EAE模型组的表达水平(P<0.05)。BMSCs移植组各时间点CNPase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EAE模型组的表达水平(P<0.05),随着时间迁移,BMSCs移植组CNPase染色阳性细胞数表达逐渐增加。BMSCs移植组各个时间点GFAP阳性细胞数与EAE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病理检查显示EAE大鼠免疫后早期移植BMSCs可使脑组织炎症反应减轻,脱髓鞘病灶的数目也明显少于EAE模型组。结论预防性静脉输注BM SCs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抑制免疫反应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减少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不能排除仍有部分BMSCs在局部微环境信号的诱导下向脱髓鞘区迁徙并分化为髓鞘形成细胞的可能。
作者:何展文;刘木金;孟哲;李平甘;罗向阳;李栋方;梁立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疗法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水肿带的疗效。方法对8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血肿清除率、水肿带的变化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及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水肿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穿刺引流疗法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方面具有清除血肿率高、改善水肿带明显及神经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钱洪波;吴高远;殷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患者120例,餐前15 min测第1次血压,进第1口餐开始计时,20 min、4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各测1次血压,以餐后血压变化大值为餐后血压。采用彩色多普勒测量颈动脉分叉处10 m m内左右颈动脉的各项指标,包括内径、小流速、大流速、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IM T )、有无颈总动脉体斑块、颈总动脉窦部斑块(以大斑块为准),并将服用降压药、颈动脉有无斑块等因素对进食后血压变化进行偏相关分析。将120例患者分为:(1)餐后低血压组(PPH组,97例)和餐后无低血压组(对照组,23例),比较颈总动脉各项指标;(2)单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无斑块组;(3)单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无斑块组;比较各组进食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PPH组左右颈动脉窦部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6、2.196,P=0.025、0.030)。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与颈动脉窦部斑块相关( r=0.223,P=0.015;r=0.235,P=0.010)。早餐后颈总动脉体单、双侧斑块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32,P=0.028;t=-3.309,P=0.001)。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早餐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24,P=0.036;t=2.762,P=0.007)。结论颈总动脉斑块与早餐后舒张压变化、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及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有关。
作者:开金津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