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兆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在微创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拟行微创抽吸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3)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术,观察组(n=43)行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麻醉术;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同时记录围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对照组更佳(P<0.05);观察组 T3和 T4时刻的PaO2高于对照组(P<0.05),且T3和T4时刻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在微创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麻醉中有较好的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较小的呼吸抑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艾伦;李世多;李立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我院2013‐01—2014‐01急性脑出血病78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78例为研究对照,检测2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段的血清VEGF水平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反应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与脑出血量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后。
作者:陈光远;何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it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2—2015‐01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降血糖、降脂及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给予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对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密西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及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6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治疗前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显著加快,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观察组患者的MDNS评分显著下降,对照组患者的 MDNS评分无显著变化;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MDN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应用于DPN的治疗疗效显著,显著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病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谈雪梅;范文闯;王宏伟;郭海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卡巴拉汀联合硫辛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 )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01—2014‐01间我院收治的AD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卡巴拉汀治疗,观察组予以卡巴拉汀联合硫辛酸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6周,观察组的MMSE及AL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DAS‐cog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3.95%,与对照组的9.3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巴拉汀联合硫辛酸治疗AD疗效显著,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莹;魏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09来我院住院的8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对照组行基础护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0例,对照组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45.3±6.8)d ,对照组(67.2±5.9)d ,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预防老年梗死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且能够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对早日康复及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建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8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2)加用阿托伐他汀片,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盐酸小檗碱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结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IMT值、Crouse积分、不稳定性斑块数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ACI患者的血脂水平和Crouse积分,具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王强;苑晓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不同亚型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与神经认知功能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将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59例按PANSS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顶叶认知功能采用木块图测验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额叶认知功能采用连线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颞叶认知功能采用逻辑记忆测验和视觉再生测验。结果在各项认知功能测定上,阳性组和阴性组均不同程度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连线测验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阳性精神症状与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完成分类数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阴性精神症状与连线B时间、思维灵活性、持续性错误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完成分类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不同亚型精神症状与神经认知功能存在差异,顶叶及额叶认知功能与阴性症状关系密切,颞叶认知功能与阴性、阳性症状关系密切。
作者:孙振芹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杜宏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脑卒中后抑郁为临床常见情况,发生率占所有卒中患者的25%~60%,且漏诊率高达75%[1],诊断准确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卒中后抑郁缺少特异性生物学指标及严格的诊断标准[2]。本次研究对脑卒中后抑郁、脑卒中后无抑郁、健康人三类群体的高压液相色谱法分析,探讨抑郁程度与血浆、脑脊液单胺类弟质的关系。
作者:籍玉红;刘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究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妇女临床诊疗方法及妊娠结局,为临床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10来我院就诊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妇女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临床诊疗方法以及妊娠结局。结果31例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妇女中6例癫痫,7例急性病毒性脑炎,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3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3例脑血管动脉瘤,2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2例脊髓动静脉畸形,1例脊髓炎,1例重症肌无力,1例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妊娠期患者死亡4例(12.9%),生存27例(87.1%)。妊娠妇女21例(77.8%)经引产或者药物引流终止妊娠,1例(3.7%)行开宫取胎术,5例(18.5%)诊疗结束至足月剖宫产,母亲和胎儿状况正常,在随访过程中,2例3 a内再次妊娠,3例5 a内再次妊娠,胎儿正常。结论妊娠中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症状严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采取合理、及时、全面、综合诊疗方法可以提高胎儿和患者安全性,在必要时可采取引产或药物引流方法终止妊娠。
作者:黄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3—2013‐05来我院诊治的40例脑卒中实验组患者和同期的40例对照组非脑血管患者,分别采集实验组治疗前后、对照组静脉血2 mL ,检测2组人群血清NT‐proBNP和 Hcy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为(410.10±73.50)pg/mL ,Hcy水平(19.50±1.10)μmol/L ,均较对照组患者的((65.10±45.50)pg/mL、(10.10±5.50)μmol/L)显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其 NT‐proBNP水平为(140.40±35.40)pg/mL、Hcy水平(13.40±1.20)μmol/L ,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和 Hcy可作为诊断脑卒中患者患病程度的两项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卢义娥;朱中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1‐03—2014‐10采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3例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三叉神经痛2例,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0例。结果术后症状完全消失35例(81.40%)(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34例),症状明显减轻5例(11.63%)(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例),无明显缓解3例(6.98%)(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2例),有效治愈率93.02%;1例左侧三叉神经痛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嘴角疱疹,面肌痉挛术后听力下降或轻度面瘫2例,无死亡病例,给予临床治疗后可自行痊愈;术后复发2例(面肌痉挛)。结论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有效安全方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袁雪松;卞晓星;魏文锋;刘平;包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丁苯酞序贯疗法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3—2014‐07收治的12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线微酸性蛋白(GFAP)、S100B蛋白(S‐100B)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SE(7.6±1.8)μg/L、GFAP(0.8±0.4)ng/L、S‐100B(0.5±0.1)μg/L较对照组(9.7±2.1)μg/L、(1.3±0.3)ng/L、(0.7±0.2)μg/L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有效率90.32%较对照组72.58%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能降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NSE、GFAP、S‐100B表达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李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64例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奥拉西坦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3例行常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基础疾病,脱水控制颅内压,神经保护药物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奥拉西坦药物治疗,2组患者连续治疗1月,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和BI指数评定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的MMSE评分及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3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1%)。结论脑卒中后应用奥拉西坦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田欣;张志全;杨新国;王彩宁;赵欣欣;郝玉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及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发生迟发性水肿和甘露醇应用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其脱水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甘露醇脱水,对照组应用呋塞米联合甘油果糖脱水。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发生迟发性脑水肿明显重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长期大量应用甘露醇脱水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迟发性脑水肿。
作者:张建容;周瑜;杨清武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人群的一级预防现状,分析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从2013‐03—09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的患者中筛选出危险人群,收集其临床特征,调查慢病的知晓、治疗、控制情况,并于登记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治疗的依从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本调查共入组615例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人群,其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为66.5%,治疗率为53.2%,控制率为19.9%;糖尿病的知晓率为44.8%,治疗率为38.4%,控制率为17.4%;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为58.2%,治疗率为25.5%,控制率为11.0%。3个月随访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75.8%、72.0%、19.8%;6个月时分别为68.6%、56.0%、12.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974,P=0.045)、医保(OR=1.973,P=0.047)与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好相关;高龄(OR=4.573, P=0.012)与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好相关;高龄(OR=3.094,P=0.025)、居住于城市(OR=2.982,P=0.042)与血脂异常治疗依从性好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人群一级预防的现状仍不理想,尤以血脂异常的治疗和依从性差。
作者:吕翔;陶定波;曹华;刘佩佩;阎烁;韩璐;潘玉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神经内科2013‐06—2014‐06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脑卒中诊断符合国家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胰岛素泵进行血糖控制。
作者:刘冬梅;刘丽梅;齐纪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依照发病24 h内 Hcy水平将114例ACI患者分为 Hcy正常组(n=38)和 Hcy高水平组,其中Hcy高水平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n=38)和干预治疗(n=38);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后的Hcy水平、Barthel指数、NIHSS评分。结果干预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Hcy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同时期常规治疗组比较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Hcy正常组和干预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 Hcy水平的ACI患者的预后差,给予必要的干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CI患者预后。
作者:闫琼红;刘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外伤截瘫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06—2015‐04住院治疗的80名外伤截瘫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膀胱功能恢复效果情况。结果实验组膀胱功能恢复效果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对外伤截瘫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显著,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王祺;崔快;池红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64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1我院接收治疗的64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麻醉处理,对患者的麻醉药物、麻醉时间、患者清醒时间和麻醉管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64例患者麻醉诱导平稳,术后苏醒较迅速。术前呼吸正常、意识存在的患者,术毕清醒后经吸痰拔出气管导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呛咳、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前意识障碍较重、病情较重的患者术后仍存在意识障碍,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或器官插管。手术期间所有患者均未死亡,术后14例因合并伤严重或病情过重死亡,6例出现肺部感染,4例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成为植物人。结论对于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当及时全面的进行病情评估,积极控制颅内高压,迅速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加强麻醉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手术麻醉的风险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方琴;赵正兰;王炎林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