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平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17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早期癫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探讨其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相关的因素有术前癫痫史、病理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及瘤周水肿(P <0.05)。术前无癫痫史者,术后早期癫痫发作风险降低,OR 和95% CI 分别为0.198与0.096~0.410。病理级别越高者,术后早期癫痫发作风险越低,OR 和95% CI 分别为0.695与0.529~0.911。位于额颞叶的肿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风险高,OR 和95% CI 分别为0.833与0.701~0.991。肿瘤越大、瘤周水肿带越宽者,术后早期癫痫发作风险越高,OR 分别为2.552、2.048。结论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少伟;夏雷;高长庆;谢煜;王安帮;董发达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8例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西医的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观察2组2周内病死率、住院时间以2周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病死率为10.3%,观察组为2.6%,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36.4±9.68)d ,观察组为(24.8±8.45)d ,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59.0%,观察组为87.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可明显降低病死率、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7例,在康复训练3个月后根据 Brunstrom 运动功能评分评定患者肢体康复情况,分为康复成功组与康复失败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康复的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结果康复成功107例,康复失败20例。康复成功组年龄≥60岁比例、高血压史比例、冠心病史比例、吸烟史比例、抑郁比例、焦虑比例明显低于康复失败组,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比例以及从事脑力劳动比例明显高于康复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文化程度、脑力劳动、抑郁、焦虑是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独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文化程度、脑力劳动、抑郁、焦虑均会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产生影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高玉翠;肖雪娜;欧阳晓慧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与经颞中回入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07‐10—2014‐08收治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经侧裂入路组与经颞中回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及随访 GOS 评分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3.3±0.6)h vs(5.5±1.3)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经侧裂入路组血肿清除率>90%、再出血率分别为60.0%、8.0%,较经颞中回入路组的40.0%、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侧裂入路组恢复良好率、病死率分别为24.0%、8.0%,较经颞中回入路组的15.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与经颞中回入路血肿清除率均较高,且预后效果类似,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恢复良好率相对高,病死率相对少,可作为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治疗的优先手段。
作者:薛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 HIE 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8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2组新生儿的全血总淋巴细胞数、血清免疫球蛋白 IgG 、IgM 、IgA 、补体 C3、C4水平。结果观察组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并与疾病程度具有相关性,HIE 患儿的各项体液指标与出生体质量、羊水状况、出生5 min 的 Apgar 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HIE 患儿表现为体液免疫功能的下降,且其下降程度与患儿的病情可能具有相关性,出生体质量、喂养方式、出生5min 的 Apgar 评分、羊水污染情况等均为影响 HIE 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相关因素。
作者:黄志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退行性变导致的一种疾病,以运动障碍、步态异常、静止性震颤为发病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55~70岁人群发病率已达1.2%。在临床实践中,往往重点关注患者锥体外系症状,而忽略了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便秘发病率高,为93.8%,并可能先于运动症状出现[1],其病情较功能性便秘更为顽固,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以泻下通便药物为主,但常引起胃肠功能及电解质紊乱,笔者以院内制剂通秘合剂治疗帕金森病便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会举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致延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双侧椎动脉夹层致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表现有持续的头颈部血管性疼痛,随后出现延髓梗死;DSA 检查显示双侧椎动脉夹层并重度狭窄。结论中青年人持续的头颈部血管性疼痛和后循环脑卒中应考虑椎动脉夹层所致可能,及时的 DSA 检查能协助诊断。
作者:李文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多导睡眠图将110例 ACI 患者分为观察组(67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合并 OSAHS ,对照组未合并 OSAHS 。再根据呼吸暂停通气指数(AHI)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A 组38例,为轻度 OSAHS ;B 组18例,为中度 OSAHS ;C 组11例,为重度 OS‐AHS 。结果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巴塞尔指数(BI)、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mR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BI 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A 组 NHISS 评分、mRS 评分均显著低于 B 组与 C 组,BI 均显著高于 B 组与 C 组(P<0.05)。治疗前,B 组与 C 组 NIHSS 评分、BI 、mR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B 组 NHISS 评分、mRS 评分均显著低于 C 组,BI 均显著高于 C 组(P<0.05)。结论 OSAHS 可影响 ACI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残障程度的恢复,且影响程度与 OSAHS 严重度有关。
作者:申长兴;宋小莲;谢栓栓;王昌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佳护理方式,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面护理,观察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情况、治疗效果以及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结果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且2组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全面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减轻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压力,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红妍;仵荣会;王静;刘小晶;王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临床实习是护生向护士成长的关键时期,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阶段,是阻止护生流失和培养护生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带教的质量关系到护理人员的质量与护理队伍的发展。我科于2010年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融入临床带教过程中,围绕护生的工作、生活、心理、习惯展开探讨,现分析如下。
作者:宿艳琴;李红飒;毛灵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丘脑是大脑皮质下辨识感觉性质、定位和对感觉刺激作出情感反应的一个重要神经结构,是大脑的重要交通枢纽,也参与对运动平衡的调节。临床上丘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梗死的3.1%,而丘脑出血发病率较高,约占脑出血的20%~25%,受损时感觉障碍是其主要突出的症状。由于丘脑体积较小,病变时常同时影响多个神经核团,这对于单个神经核团的功能很难研究,本文搜集了临床中遇到的3例丘脑微小病灶卒中,包括2例脑出血和1例脑梗死,希望能对丘脑神经核团的功能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程平荣;蒋元模;何凤麟;刘嘉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安眠药中毒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82例安眠药中毒患者根据急诊滞留时间分为2组,观察组急诊滞留时间>3 h ,对照组急诊滞留时间≤3 h ,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诊滞留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服药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就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MEW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气管插管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严重内科病史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安眠药中毒患者急诊滞留时间与年龄、服药剂量、就诊时间、MEWS 评分、GCS 评分以及气管插管情况和内科病史呈正相关。观察组轻度昏迷2例,中度昏迷8例,重度昏迷29例,平均清醒时间(23.42±4.34)h ;对照组轻度昏迷9例,中度昏迷18例,重度昏迷16例,平均清醒时间(28.31±5.21)h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安眠药中毒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因素有年龄、服药剂量、就诊时间、MEWS 评分、GCS 评分以及气管插管情况和内科病史,且急诊滞留时间长的患者多为昏迷程度较重者,且清醒时间越长。
作者:张仁荣;叶李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前后路手术的选择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14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前入路手术组(A 组,n=72)和后入路手术组(B组,n=72)。 A 组予以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 组予以后路复位减压内固定、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比对2组术程、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差异,行为期12个月随访,记录其骨折脱位复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组创口直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程、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均明显低于 B 组(P<0.05);(2)2组 Cobb 角及水平位移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JOA 评分则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0%,但 A 组平均融合时间明显短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前、后不同入路的植骨融合术,均可获得理想的复位及植骨融合效果,临床应根据患者脊髓损伤位置及类型选择佳入路以提高其预后质量。
作者:谷慧敏;杨豪;余正红;都帅;孟庆良;郭中华;史栋梁;冉阿否;杜旭召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防治水平。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4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心房颤动病史。收集患者的基线病史资料、临床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以出现脑卒中为重点事件,评估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62例患者随访2 a ,共58例发生脑卒中,总发生率12.55%。进一步比较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发现,脑卒中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吸烟和未抗凝治疗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分别为1.322(95% CI 1.129~2.145);2.365(95% CI 1.603~3.198);2.975(95% CI 1.687~3.856);1.724(95% CI 1.258~2.509)和3.667(95% CI 1.974~6.702)。结论房颤发病的危险因素除年龄因素外,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积极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以及戒烟、正规的抗凝治疗对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显得非常必要。
作者:杨改宁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壳核出血所致大面积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壳核出血合并大面积脑水肿患者50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法,穿刺抽出部分血肿,硬脑膜扩大缝合,去除骨瓣,术后控制血压、常规脱水等药物应用。结果3例1周后死于脑出血后脑梗死,7例2个月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0例恢复满意,其中28例生活能自理,余12例生活需要帮助。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能有效缓解高血压脑壳核出血所致的继发性大面积脑水肿,缓解颅高压状态,预防脑疝形成,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永生;申明峰;郭士琨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康复疗法联合银杏叶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3—2014‐04于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康复疗法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疗法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祖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96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家庭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护理前吞咽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得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组护理后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焦虑及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并降低负性情绪和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是更为合理的护理方式。
作者:刘绿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及吸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血药浓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 ICD‐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6例,根据单纯随机方法分为利培酮组(对照组)66例,利培酮+丙戊酸钠组(研究组1)70例;将有吸烟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入利培酮+吸烟组68例(研究组2)。3组均给予利培酮4 mg/d 治疗,研究组1在应用利培酮同时即使用丙戊酸钠片,剂量1周内加至400~600 mg/d ;研究组2每日吸烟量控制在6~20支。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于治疗2、4、8周末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不良反应并测定利培酮血药浓度。结果3组组间利培酮血药浓度在治疗4、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对照和研究组1组间利培酮血药浓度在各周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2较对照组、在治疗4周末(P <0.05)、8周末(P<0.01)均下降;3组组间 PANSS 评分在治疗4、8周末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8周末3组显效率分别83.33%、80.00%、60.00%,研究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间 TESS 评分在治疗2、4、8周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3组组内各时点 PANSS 和 TES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利培酮血药浓度与 PANSS 减分率在4周末与8周末、利培酮血药浓度与 TESS 评分在4周末均具有弱相关性(r =0.211,P<0.05;r =0.259,P<0.05;r =0.245,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血药浓度、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吸烟会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血药浓度、疗效,但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减少。
作者:李猛;张淑芳;贾娟;邱松伟;张勇;朱俊敬;付慧鹏;李玉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娱乐康复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娱乐康复护理方案。观察比较2组在生活质量、心态状态、应对方式、康复积极性以及满意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积极应对治疗、康复积极性、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娱乐康复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积极性,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作者:田万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多沙普仑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性脑病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性脑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2组各55例,对照组予无创通气治疗,研究组予多沙普仑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神智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多沙普仑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性脑病疗效显著,可改善动脉血气功能及肺功能,且可改善预后。
作者:马五林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