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穿刺引流术中应用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 )的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HICH 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 CT 定位下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注入常规剂量(2万~3万 U )尿激酶引流,观察组予大剂量尿激酶(10万 U),比较2组治疗后血肿体积变化、再出血发生率及近期预后。结果2组术后1 d 、7 d 血肿体积均明显缩小,且观察组血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8.57%,近期预后优良率为45.71%,与对照组的5.71%、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穿刺引流术治疗老年 HICH 患者时加大尿激酶剂量可加快脑血肿的溶解液化速度,起效快,同时不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熊章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快速衰老小鼠空间学习能力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4月龄SAMP8鼠随机分为丰富环境组(EE)和标准组(SE),通过 Morris 水迷宫、开场试验观察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焦虑因素;应用 Westernblot 、Real‐time PCR 对 SAMP8海马区一氧化氮合成酶及其 mRNA 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行为学上 EE 组与SE 组比较,Morris 水迷宫试验中 EE 组的潜伏期及游泳路程减少(均 P <0.01),开场试验中的直立次数明显增多(P <0.01),但未发现平均速度、粪便颗粒数、理毛数、穿格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子生物学检测上,丰富环境增加了 nNOS 及eNOS 表达、eNOS 的 mRNA 表达水平(均 P<0.01),但 iNOS 的表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 SAMP8加速衰老期,丰富环境可能调节 nNOS 及 eNOS 的表达而改变其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吴晓强;王琰萍;余波;官俏兵;张晓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多导睡眠图将110例 ACI 患者分为观察组(67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合并 OSAHS ,对照组未合并 OSAHS 。再根据呼吸暂停通气指数(AHI)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A 组38例,为轻度 OSAHS ;B 组18例,为中度 OSAHS ;C 组11例,为重度 OS‐AHS 。结果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巴塞尔指数(BI)、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mR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BI 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A 组 NHISS 评分、mRS 评分均显著低于 B 组与 C 组,BI 均显著高于 B 组与 C 组(P<0.05)。治疗前,B 组与 C 组 NIHSS 评分、BI 、mR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B 组 NHISS 评分、mRS 评分均显著低于 C 组,BI 均显著高于 C 组(P<0.05)。结论 OSAHS 可影响 ACI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残障程度的恢复,且影响程度与 OSAHS 严重度有关。
作者:申长兴;宋小莲;谢栓栓;王昌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 CT 灌注成像联合 CT 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3例,于症状发作后7 d 内采用东芝320排螺旋 CT 行头部 CT 灌注成像以及 CT 血管造影,观察并比较感兴趣区以及镜像区 CT 灌注成像各参数,以及两种影像学检查的符合情况。结果比较感兴趣区与镜像区 CT 灌注成像各参数发现,感兴趣区与镜像区脑血容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兴趣的脑血流量显著低于镜像区(P<0.05);感兴趣区的造影剂通过时间显著短于镜像区(P<0.05)。 CT 血管造影发现责任血管狭窄54例,其中灌注异常患者43例,CT血管造影未发现责任血管狭窄9例,灌注异常3例,CT 灌注异常在有责任血管狭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责任血管狭窄(P<0.05)。结论 CT 灌注成像可反映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灌注状态,CT 血管造影可用于检测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CT 灌注成像联合 CT 血管造影可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以及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陈跃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前后路手术的选择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14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前入路手术组(A 组,n=72)和后入路手术组(B组,n=72)。 A 组予以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 组予以后路复位减压内固定、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比对2组术程、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差异,行为期12个月随访,记录其骨折脱位复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组创口直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程、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均明显低于 B 组(P<0.05);(2)2组 Cobb 角及水平位移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JOA 评分则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0%,但 A 组平均融合时间明显短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前、后不同入路的植骨融合术,均可获得理想的复位及植骨融合效果,临床应根据患者脊髓损伤位置及类型选择佳入路以提高其预后质量。
作者:谷慧敏;杨豪;余正红;都帅;孟庆良;郭中华;史栋梁;冉阿否;杜旭召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凋亡因子 bcl‐2、bax 和 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丁苯酞组,丁苯酞组大鼠在造模前3 d 给予80 mg/(kg ? d)丁苯酞,其他组大鼠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并使用 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bcl‐2、bax 和 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丁苯酞组脑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轻于模型组,大部分线粒体膜较完整,空泡少,内质网形态较正常,高电子密度颗粒较少,染色质出现轻度聚集,核仁可见;假手术组、丁苯酞组和模型组凋亡细胞指数依次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丁苯酞组和模型组 bax 和 caspase‐3依次升高,各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丁苯酞组 bcl‐2依次升高,各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超微结构,使细胞凋亡减少,其发挥药效可能是通过对 bcl‐2、bax 和 caspase‐3水平的调节实现的。
作者:张晓璇;邱海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腺苷钴胺对老年糖尿病(T2DM )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单纯性糖尿病组、周围神经病变组,对照组为我院同期收治的30例非糖尿病患者,采用ELISA 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周围神经病变组给予腺苷钴胺1 mg 肌内注射治疗,1次/d ,14 d/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的 Hcy 水平及神经电生理水平。结果周围神经病变组的 Hcy 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围神经病变组血清 Hcy 水平及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腺苷钴胺可明显降低 T2DM 患者的血清 Hcy 水平,同时改善周围神经的传导异常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万欢;任汉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立哌唑对氨磺必利所致血清催乳素水平升高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门诊和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分为氨磺必利组(对照组)和氨磺必利+阿立哌唑组(研究组),每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末、8周末行 PANSS 评分和 TESS 评分,测定血清催乳素(Prol)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值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4周末、8周末 PANSS 评分均明显下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41);2组 TESS 评分治疗4周末、8周末均明显上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催乳素治疗后均大幅上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治疗4周末和8周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小剂量阿立哌唑提高氨磺必利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但可能不会降低不良反应和催乳素水平。
作者:徐东;朱俊敬;万宏颖;李猛;付慧鹏;赵中健;张淑芳;邱松伟;贾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栓通在改善脑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正常内皮细胞组)、血栓通组(血栓通+正常内皮细胞组)、缺氧组(模拟缺氧内皮细胞)和缺氧血栓通组(血栓通+模拟缺氧内皮细胞)。采用 CCK‐8试剂盒观察各组内皮细胞的活性,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应用血栓通培育内皮细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内皮细胞活性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与血栓通组比较,缺氧组内皮细胞活性明显下降;在血栓通干预后各个时间点的细胞活性逐渐增加,以24 h 效果显著。与常规缺氧对照组比较,缺氧血栓通组内皮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降低,而缺氧诱导因子抑制 HIF 的表达后,缺氧内皮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后在血栓通处理后,其内皮细胞的凋亡率显著较血栓通未处理的缺氧诱导因子抑制组明显降低。结论血栓通可以明显提高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当内皮细胞处于持续缺氧状态时,还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具体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春燕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脑外伤后综合征(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指脑外伤患者已经恢复,但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或精神性方面等一系列症状的存在,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仍然有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集中障碍、神经过敏等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并未发现异常情况,若脑外伤后患者在3个月以上仍持续存在以上症状且无明显好转则为脑外伤后综合征[1]。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为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高,主要症状为头痛与头晕,近年来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本文旨在研究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颈椎损伤的致病机制。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光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安眠药中毒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82例安眠药中毒患者根据急诊滞留时间分为2组,观察组急诊滞留时间>3 h ,对照组急诊滞留时间≤3 h ,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诊滞留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服药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就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MEW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气管插管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严重内科病史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安眠药中毒患者急诊滞留时间与年龄、服药剂量、就诊时间、MEWS 评分、GCS 评分以及气管插管情况和内科病史呈正相关。观察组轻度昏迷2例,中度昏迷8例,重度昏迷29例,平均清醒时间(23.42±4.34)h ;对照组轻度昏迷9例,中度昏迷18例,重度昏迷16例,平均清醒时间(28.31±5.21)h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安眠药中毒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因素有年龄、服药剂量、就诊时间、MEWS 评分、GCS 评分以及气管插管情况和内科病史,且急诊滞留时间长的患者多为昏迷程度较重者,且清醒时间越长。
作者:张仁荣;叶李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 O3)脂质体对荷瘤大鼠血脑屏障(BBB)的透过率及其对大鼠脑胶质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应用超声薄膜分散法制备 As2 O3脂质体,检测其包封率;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分别给予 As2 O3脂质体和As2 O3,应用原子荧光法检测给药后大鼠脑组织中的砷浓度,以判定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性,并与给予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相比,从电镜、TUNNEL 、MRI 影像及大鼠的生存状态等方面研究 As2 O3脂质体对 C6胶质瘤的影响。结果 As2 O3脂质体组砷的血脑屏障透过性明显提高,电镜及 TUNEL 法检测示肿瘤细胞凋亡率(20.03%)高于其他2组(3.92%、4.09%);大鼠中位生存时间(70 d)优于生理盐水组(21 d)和 As2 O3组(23 d)。结论 As2 O3脂质体可以明显提高鼠脑内 As2 O3浓度,并能诱导胶质瘤细胞的凋亡,抑制大鼠脑胶质瘤的生长,从而延长荷瘤大鼠的生存时间。
作者:张旭;陈岩;赵世光;任颖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及吸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血药浓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 ICD‐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6例,根据单纯随机方法分为利培酮组(对照组)66例,利培酮+丙戊酸钠组(研究组1)70例;将有吸烟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入利培酮+吸烟组68例(研究组2)。3组均给予利培酮4 mg/d 治疗,研究组1在应用利培酮同时即使用丙戊酸钠片,剂量1周内加至400~600 mg/d ;研究组2每日吸烟量控制在6~20支。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于治疗2、4、8周末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不良反应并测定利培酮血药浓度。结果3组组间利培酮血药浓度在治疗4、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对照和研究组1组间利培酮血药浓度在各周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2较对照组、在治疗4周末(P <0.05)、8周末(P<0.01)均下降;3组组间 PANSS 评分在治疗4、8周末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8周末3组显效率分别83.33%、80.00%、60.00%,研究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间 TESS 评分在治疗2、4、8周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3组组内各时点 PANSS 和 TES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利培酮血药浓度与 PANSS 减分率在4周末与8周末、利培酮血药浓度与 TESS 评分在4周末均具有弱相关性(r =0.211,P<0.05;r =0.259,P<0.05;r =0.245,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血药浓度、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吸烟会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血药浓度、疗效,但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减少。
作者:李猛;张淑芳;贾娟;邱松伟;张勇;朱俊敬;付慧鹏;李玉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谵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谵妄量表对130例老年性谵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测评,并通过与未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进行对比探讨老年性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不同谵妄类型间的症状差异包括行为变化出现速度,睡眠‐觉醒障碍,幻觉,思维松散破裂、注意力和语言清晰度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内向、生活事件刺激、高龄、急性起病、低氧分压是老年性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性谵妄患者的临床特征较为特殊且与多种因素相关,若患者存在内向、生活事件刺激、高龄、急性起病、低氧分压等危险因素则应当给予预防性的护理和治疗,防止老年性谵妄的发生。
作者:刘文德;陈职堂;周锦华;徐春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壳核出血所致大面积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壳核出血合并大面积脑水肿患者50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法,穿刺抽出部分血肿,硬脑膜扩大缝合,去除骨瓣,术后控制血压、常规脱水等药物应用。结果3例1周后死于脑出血后脑梗死,7例2个月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0例恢复满意,其中28例生活能自理,余12例生活需要帮助。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能有效缓解高血压脑壳核出血所致的继发性大面积脑水肿,缓解颅高压状态,预防脑疝形成,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永生;申明峰;郭士琨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老年脑出血昏迷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2例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期间继发 MODS 情况分为 MODS 组和非 MODS 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 GCS 评分、APACHE‐Ⅱ评分、血清 IL‐6、IL‐10、血糖水平。结果 MODS 组 IL‐10水平、APACHE‐Ⅱ评分、脑出血体积、血糖显著高于非 MODS 组,GCS 评分显著低于非 MODS 组,随受累器官数目增加,病死率显著升高。老年脑出血昏迷继发 MODS 与患者血清 IL‐10、IL‐6,血糖、APACHE‐Ⅱ评分、脑出血体积显著相关。结论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血糖、脑出血体积、APACHE‐Ⅱ、血清 IL‐10与 MODS 发生密切相关,为继发 MODS 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祝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临床高频超声评估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6—2014‐06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100例为 A 组,无周围神经病变100例为 B 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 C 组。采取高频超声观察3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内部回声与结构,并测定神经的横截面积。结果C 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均呈现圆形或椭圆形高回声或中等回声,内部超声显示细小低回声,伴有类似蜂窝状改变,纵切面显示条状高回声或中等回声,内部见伴有平行、被高回声断续分隔低回声线状的结构;3组神经内部回声均明显降低,A组较 B 组降低更明显。 A 组正中神经各个观察点的 CSA 均高于 C 组,且腕横纹处、豌豆骨、沟骨的 CSA 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尺神经各观察点的 CSA 均高于 C 组,且上臂远端和上臂近端的 CSA 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桡神经各观察点的 CSA 均高于 B 组和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够准确评估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一周期后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变化,并于出院后3个月统计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黄海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行管石复位术并均复位成功的 BPPV 患者120例,对比头晕组和无头晕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并发症等。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较高、BBPV 时间较长、治愈次数较多的 BPPV 患者治愈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较高,χ2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OR =1.320,95% CI =1.094~1.594)、BBPV 时间(OR =1.439,95% CI =1.149~1.803)、治愈次数(OR =1.353,95% CI =1.147~1.595)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BPV 时间、治愈次数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管石复位术成功后残余头晕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降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
作者:王纪彪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02—2014‐08收治的于发病24 h 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82例,按损伤的程度分组,轻、中型颅脑损伤组44例,重型颅脑损伤组38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72 h 和7 d 时的血清 IL‐1β及 ICAM‐1水平,并检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 IL‐1β及 ICAM‐1水平作对照。结果各颅脑损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 IL‐1β及 ICAM‐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1β水平在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 h 处于上升趋势,入院后72 h 时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ICAM‐1水平在患者入院时有所升高,在入院24 h 时达高峰,持续72 h 时逐渐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 IL‐1β及 ICAM‐1水平在各个时段均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血清 IL‐1β及 ICAM‐1水平可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炎症损伤程度,其水平变化与病情程度有密切关系。急性期监测这些指标的水平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崔波;吴健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9例。实验组采取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七叶皂苷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通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2组治疗后脑水肿、脑血肿均显著降低,实验组脑水肿面积、脑血肿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七叶皂苷钠联合治疗脑出血疗效显著,且可降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周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DTT )技术在分析皮质脊髓束(CST )损伤在偏瘫患儿童粗大功能影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偏瘫型脑瘫患儿进行扩散张量成像及 DTT ,测量健侧和患侧 CST 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估 CST 的移位、连续性及损伤情况;并评估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 ),分析 CST 损伤程度与偏瘫型脑瘫患儿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软化灶与 CST 的关系分3级,CST1级,FA 值降低,ADC 轻度增高(P >0.05);CST2级和3级, FA 值明显降低,ADC 明显增高(P <0.05);患儿 CST 分级越高,GM FM 值越低,患儿的预后越差。结论 DTT 可以显示CST 与软化灶的损伤关系,并能对偏瘫型脑瘫患儿的预后作出评价。
作者:贠国俊;曹建国;刘青;曾洪武;杨雪;王玉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商丘市居民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筛查分析,为制定商丘市脑卒中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商丘市年龄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6011例为筛查对象,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测,分析脑卒中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梁园区平原社区、虞城县李老家乡高危人群分别为14.56%、17.55%;脑卒中患病率分别为1.38%、1.50%;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超重、运动缺乏、脑卒中家族史、房颤的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8.46%、24.67%、26.11%、7.02%、7.96%、2.21%、2.00%、0.51%、1.06%;女性分别为20.01%、23.58%、29.96%、7.02%、7.96%、2.01%、3.35%、0.35%、1.96%。结论商丘市筛查人群中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超重者患病率高,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开展戒烟、健身运动是降低脑卒中患病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路文革;方岩;张建平;李春燕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及分析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将患者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 组,n =102)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 组,n=59);比较2组一般资料、餐后胰岛素敏感性(Matsuda 指数)、空腹胰岛素抵抗(HOMA‐IR)、空腹及糖耐量实验(OGTT )后各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素及 C‐肽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DPN 组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 、LDL‐C 水平均高于NDPN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tsuda 指数、HOMA‐IR 、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OGTT (0 min)]均高于 NDPN组(P<0.05),OGTT (120 min)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 NDPN 组(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RI)水平、HOMA‐IR 、Matsuda 指数与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而 OGTT (120 min)胰岛素水平与其呈负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抵抗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患者餐后胰岛素抵抗则可能对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
作者:马丽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2012‐03—2014‐05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比较2组多导睡眠仪(PSG)检查指标和神经恢复功能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2组神经功能均有很大程度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 PSG 检查指标增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和残障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急性脑梗死合(OSAHS)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以纠正患者夜间缺氧状况改善睡眠,也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丽春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中药薰蒸结合局部中药外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结合局部中药外敷疗法。结果治疗组痊愈率90%,总有效率97.5%;对照组痊愈率42.65%,总有效率79.41%。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痊愈病例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局部中药外敷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作者:刘晓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原发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癫痫患者为病例组,选取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病例组临床特征及2组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AIS‐RC)各子项评分及言语智商(VIQ )、操作智商(PIQ )及总智商(FIQ )等指标。结果病例组 WAIS‐RC 量表各子项评分及 VIQ 、PIQ 、FIQ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 =3.014~11.881,P<0.05),FIQ 与患者受教育年限(标化回归系数=0.532)、发作时间(标化回归系数=-0.253)、病程(标化回归系数=-0.227)和用药数量(标化回归系数=-0.238)具有相关性(P <0.05), VIQ 与患者受教育年限(标化回归系数=0.627)和用药数量(标化回归系数=-0.281)具有相关性(P<0.05),患者的 PIQ 与患者的受教育年限(标化回归系数=0.337)、发作时间(标化回归系数=-0.274)、年龄(标化回归系数=-0.265)和用药数量(标化回归系数=-0.257)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癫痫患者可表现为显著的认知功能障碍特征,其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多种因素具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对患者的高危因素予以高度关注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作者:薛涛;郭改艳;王娟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17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早期癫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探讨其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相关的因素有术前癫痫史、病理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及瘤周水肿(P <0.05)。术前无癫痫史者,术后早期癫痫发作风险降低,OR 和95% CI 分别为0.198与0.096~0.410。病理级别越高者,术后早期癫痫发作风险越低,OR 和95% CI 分别为0.695与0.529~0.911。位于额颞叶的肿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风险高,OR 和95% CI 分别为0.833与0.701~0.991。肿瘤越大、瘤周水肿带越宽者,术后早期癫痫发作风险越高,OR 分别为2.552、2.048。结论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少伟;夏雷;高长庆;谢煜;王安帮;董发达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无抽搐电休克(MECT )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难治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 rTMS 组(rTMS +度洛西汀)30例和 MECT 组(MECT +度洛西汀)30例,2组均观察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评分,以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末 MECT 组 HAMD 总分减分率显著大于 rTMS 组(P<0.05),4周末、8周末2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 与 MECT 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相当,且 rTMS 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作者:康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术前影像学评估对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肿瘤生长位置、直径大小、神经血管是否包绕、边界是否规整、是否发生转移、形状是否规则及肿瘤信号增强程度是否均匀,找出影响肿瘤切除程度、并发症及患者死亡与否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肿瘤生长部位、肿瘤直径≥5 cm 、已发生转移、肿瘤形状不规则、肿瘤信号增强程度是否均匀是判断肿瘤是否有残留的独立危险因子,其中肿瘤已发生转移是主要的危险因子;肿瘤生长位置、肿瘤直径≥5 cm 、神经血管包绕、肿瘤增强程度不均匀是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生长位置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肿瘤生长位置、肿瘤直径≥5 cm 是判断患者死亡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生长位置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前进行全面影像学评估,全面了解肿瘤生长位置、直径大小、侵袭性及神经血管包绕情况对脑膜瘤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瑞金;江桂华;张玉忠;冼雪芳;曾剑兵;王新正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糖尿病血脂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的差异,并比较2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检出率差异。结果糖尿病组的 HDL‐C 值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 <0.05),LDL‐C 、Apo(b)、hs‐CRP 、IM T 显著的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 TG 、TC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为79.59%(78/98),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67.33%(136/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IM T 值与 HDL‐C 、Apo(a)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 LDL‐C 、Apo(b)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这一因素与患者血脂指标进一步不良改变有关。
作者:吕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脑室钻孔引流术是神经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经常实施的术式,虽然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但高龄患者大多并存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的,全麻手术风险较高[1],尤其是肌松药作为全麻辅佐药时,麻醉后肌松药残余可导致低通气、误吸窒息,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2]。2012‐05—2014‐05我院对接受脑室钻孔引流术的高龄患者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全麻,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月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病原学特征和临床抗菌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5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进行脑脊液的微生物培养检测,统计分析临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抗菌药的应用情况。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致病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但细菌感染比例较大占75.82%,其中以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为主(67.27%),且患儿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抗菌药使用频率较高为77.78%,抗菌药物联用率为54.62%,存在抗菌药应用不合理情况。结论病原学检查和进一步夯实抗菌药的应用知识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合理用药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朱小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导致各种并发症,其中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称为脑心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等症状,或仅出现心电图异常而无任何症状,随着脑卒中的好转而恢复正常的心电图,如不及时纠正可导致患者死亡[1]。本文对72例急性脑卒中伴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王晓莉;张维文;孟伟建;崔永健;魏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鲍曼不动杆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在非发酵菌中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而位居第二,而在不动杆菌属中分离率高[1]。由于住院患者尤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术后自身免疫力降低,容易造成机会性感染,该菌属可导致脑膜炎、伤口感染、菌血症等严重后果。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使该菌属对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见抗菌药物产生泛耐药性[2],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研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化,对于临床用药和预防该菌感染有较大意义。
作者:赵永静;杨俊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恢复后反复头痛发作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9‐01—2014‐12我院小儿科门诊收治的病毒性脑炎后反复头痛发作10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2∶1的比例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匹配,将门诊就诊的53例神经系统发育正常且无病毒性脑炎病史、无血液系统疾病和近期感染的患儿为对照。分别留取患儿静脉血后,运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目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支原体抗体(MP‐IgM )和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比较不同组别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实验组49例(46.23%)M P‐IgM 阳性,对照组3例(5.67%)M P‐IgM 阳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19,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平均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71.24±98.36)×109/L 和(214.62±79.01)×109/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2,P<0.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6.42±0.92 vs 8.77±1.29,t=-9.432,P<0.001);2组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8±0.24 vs 0.56±0.21,t=1.402, P<0.001)。结论支原体感染、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与病毒性脑炎患儿恢复后反复头痛发作相关,在临床中应注意早期识别和防治。
作者:孙岩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研究[2‐3]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卒中、致死和致残的风险显著增加,且预后不佳。2 a 病死率为5%,4 a 高达10%。但由于 TIA 起病隐匿,发作突然,预防非常棘手,因此,如何提高广大居民对短暂性脑缺血的认知率是 TIA 一级预防的关键措施。本研究以体检人群为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广大居民对 TIA 类型和症状的认知情况,以期提高 TIA的防治水平。
作者:李晖;孔晓丽;刘晓丽;张惠珍;王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 HIE 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8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2组新生儿的全血总淋巴细胞数、血清免疫球蛋白 IgG 、IgM 、IgA 、补体 C3、C4水平。结果观察组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并与疾病程度具有相关性,HIE 患儿的各项体液指标与出生体质量、羊水状况、出生5 min 的 Apgar 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HIE 患儿表现为体液免疫功能的下降,且其下降程度与患儿的病情可能具有相关性,出生体质量、喂养方式、出生5min 的 Apgar 评分、羊水污染情况等均为影响 HIE 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相关因素。
作者:黄志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不同步行锻炼方案在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出血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 A 、B 、C 3组各30例,A 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法,B 组通过拐杖辅助进行步行训练,C 组进行常规性步行训练。在实施锻炼方案前以及实施6周、12周后,分别采用10 m 大步行速度(MWS)、FMA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DL 评分评价患者锻炼效果。结果相对锻炼前,锻炼6周、12周后,3组10 m 大步行速度(MWS)、FMA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DL 评分均显著改善;A 、C 2组效果优于 B 组,A 组效果优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还能够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自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的解剖基础,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局部解剖正常成人湿性尸体标本30具(60侧,男22具,女8具),显露梨状肌、梨状肌上、下孔及穿过的血管和神经等,并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梨状肌上孔呈斜向外下的裂隙状;梨状肌下孔呈导致的三角形的裂隙状,均有多条血管和神经穿过;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位置有变异。结论任何原因使梨状肌上、下孔变小,或穿过的血管神经变粗,均可导致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位置变异是梨状肌综合征发生的解剖基础。
作者:王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年龄对重度颅脑创伤患者认知功能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3—2014‐03我院收治的105例颅脑创伤患者,按照年龄不同分为4组,比较4组的认知功能和康复效果。结果4组 MBI 评分、MMSE 评分、FM 运动评分、FM 平衡评分均有显著差异,认知功能情况差异显著;4组入院时 DRS 评分、出院时 DRS 评分、DRS 差值均有显著差异,年龄越大 DRS 评分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影响重度颅脑创伤患者认知功能和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认知功能和康复效果更好。
作者:刘旭;匡涛;郑涛;朱家伟;廖洪民;黄建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方式对头部 CT 扫描患者辐射防护的价值。方法159例头部 CT 扫描患者分别用标准条件(120 kV ,500 mA)、低剂量条件(120 kV ,200 mA),在征得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CT 扫描,详细记录每组 CT 扫描自动生成的剂量参数,比较剂量长度乘积 DLP 和 CT 剂量指数 CTDI 平均值的差别。结果在其他扫描参数固定一致情况下,辐射量从500 mA 降为200 mA 时,CTDI 、DLP 分别从65.8、790.5降为27.4、334.6,其分别下降了58.4%、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图像质量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条件(120 kV200 mA)既可降低58%左右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又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作者:王刚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10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入院后根据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在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CT 值和血清 MMP‐9水平及2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9%(50/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4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P=0.030)。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 NBNA 评分和 CT 值均升高,MMP‐9水平均降低;观察组 NBNA 评分和 CT 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 MMP‐9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能有效降低血清 MMP‐9水平,具有保护神经细胞,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孝桥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8例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西医的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观察2组2周内病死率、住院时间以2周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病死率为10.3%,观察组为2.6%,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36.4±9.68)d ,观察组为(24.8±8.45)d ,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59.0%,观察组为87.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可明显降低病死率、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患者心电图 P 波离散度(Pd)及校正 QT 间期离散度(QTcd)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高血压前期患者130例为研究组(A 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30例为对照组(B 组),结合2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测量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中 P 波的大、小时限及校正 QT 间期的大、小值,并计算 P 波离散度和校正 QT 间期离散度。结果与 B 组相比,A 组 P 波大时限[(110±12.5)ms vs (106±8.6) ms ,P=0.0015]、P波离散度[(41±4.5) ms vs (38±9.3) ms ,P=0.0005]、校正 QT 间期离散度[(32.1±6.3) ms vs(29.6±4.5) ms ,P=0.0001)]均增加;A 组与 B 组比较,心率、P 波小时限、校正 QT 间期大值、校正 QT 间期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心电图 P 离散度、校正 QT 间期离散度较血压正常者均增高,提示二者可作为高血压前期患者心脏病电学异常改变指标。
作者:王亚莉;黄菊香;聂连涛;李世锋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比较原发性和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 BPPV 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原发性和继发性 BPPV 的发病率、发病原因、性别比、年龄段、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原发性与继发性 BPPV 分别占77.5%、22.5%;男∶女比例分别为1∶2.82、1∶1.38;有效率分别为87.9%、75.8%;复发率分别19.1%、34.0%;治疗后头昏后遗症状发生率9.6%、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 BPPV虽然比例少,但发病年龄高于原发性,对治疗的效果不如原发性,同时具有复发率高、头昏症状多等特点,需要临床更加重视。
作者:罗阳;范罡;张晓莉;赵芝宝;冯为菊;路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防治水平。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4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心房颤动病史。收集患者的基线病史资料、临床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以出现脑卒中为重点事件,评估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62例患者随访2 a ,共58例发生脑卒中,总发生率12.55%。进一步比较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发现,脑卒中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吸烟和未抗凝治疗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分别为1.322(95% CI 1.129~2.145);2.365(95% CI 1.603~3.198);2.975(95% CI 1.687~3.856);1.724(95% CI 1.258~2.509)和3.667(95% CI 1.974~6.702)。结论房颤发病的危险因素除年龄因素外,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积极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以及戒烟、正规的抗凝治疗对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显得非常必要。
作者:杨改宁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需氧不发酵糖的革兰氏阴性菌,为医院环境和自然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近些年来随着侵袭性诊疗技术的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日益增多。鲍曼不动杆菌的生命力强,在医院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感染,如手传播、器械污染、吸痰管、颅内钻孔引流管等,严重者导致患者死亡[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合并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39例、同期无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39例为临床观察对象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洪亮;崔琳;李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脑膜癌病(M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脑脊液细胞学特征。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0.4岁,起病前均无前驱感染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四肢乏力、智能下降、癫痫、视物模糊。3例颅脑磁共振(MRI)增强检查发现局部脑膜呈明显线状强化,余2例颅脑 MRI 检查未见明显异常。5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发现肿瘤细胞。结论 MC 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其中脑脊液中检出肿瘤细胞是诊断的金标准,反复腰椎穿刺检查可提高阳性率。
作者:刘建锋;张杰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达标理论(theory of goal attainment )由伊莫詹妮? M ?金于1981年创立,受到系统论、符号互动论和多学科范式的影响,基于人是开放系统这一哲理,由动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环境、社会等抽象概念发展而来[1‐2]。近年来,金的达标理论已经广泛运用于护理研究[3]、护理实践[4]和社会学研究[5]中。尤其是在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中,达标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对达标理论的核心内容、我国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理论的优点及局限性综述如下。
作者:臧格;时秋英;徐甜甜;董永欣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血出微创术后局部亚低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观察2组血糖、大脑动脉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 指数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血糖水平、出血侧 PI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出血侧 Vm 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BI无明显差异。同时,观察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可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出血术后的应激反应,并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陈华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7例,在康复训练3个月后根据 Brunstrom 运动功能评分评定患者肢体康复情况,分为康复成功组与康复失败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康复的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结果康复成功107例,康复失败20例。康复成功组年龄≥60岁比例、高血压史比例、冠心病史比例、吸烟史比例、抑郁比例、焦虑比例明显低于康复失败组,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比例以及从事脑力劳动比例明显高于康复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文化程度、脑力劳动、抑郁、焦虑是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独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文化程度、脑力劳动、抑郁、焦虑均会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产生影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高玉翠;肖雪娜;欧阳晓慧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以2011‐02—2013‐07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微创组)和保守治疗手术(保守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 GCS 、ADL 评分,并记录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 GCS 、AD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 GCS 、ADL 评分明显升高,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48例,再次出血4例(8.33%),感染8例(16.67%),胃肠道出血6例(12.50%),高热3例(6.25%),死亡9例(18.75%);保守组48例,再次出血9例(18.75%),感染17例(35.42%),胃肠道出血13例(27.08%),高热8例(16.67%),死亡19例(39.58%)。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的优点。
作者:周春良;许干新;符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致伤原因及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眼科收治的91例(95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致伤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总有效率48.42%(46/95)。影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力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于伤后24 h 以上就诊,伤后无光感,蝶窦及筛窦出血,眶内出血及眶骨骨折。结论病情严重、未及时就诊是造成患者视力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对增强疗效、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孔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丘脑是大脑皮质下辨识感觉性质、定位和对感觉刺激作出情感反应的一个重要神经结构,是大脑的重要交通枢纽,也参与对运动平衡的调节。临床上丘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梗死的3.1%,而丘脑出血发病率较高,约占脑出血的20%~25%,受损时感觉障碍是其主要突出的症状。由于丘脑体积较小,病变时常同时影响多个神经核团,这对于单个神经核团的功能很难研究,本文搜集了临床中遇到的3例丘脑微小病灶卒中,包括2例脑出血和1例脑梗死,希望能对丘脑神经核团的功能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程平荣;蒋元模;何凤麟;刘嘉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及地塞米松治疗急性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急性发作多发性硬化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各组血清 IFN‐γ水平。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用药后 EDSS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清 IFN‐γ浓度相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2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多发性硬化急性发作疗效疗明显。
作者:冯淑曼;史晓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经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经侧裂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亚低温术后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27,P =0.0146)。2组 ESS 分值、Barthel 指数和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但对照组各项评分上升幅度较观察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2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经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愈率高,手术成功几率大,安全性较好,患者恢复时间短,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潘增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3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进行基础康复治疗,以二等分右侧偏离率及线段删除试验评定患者单侧空间忽略情况,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二等分右侧偏离率及线段删除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能有效改善对患侧视觉空间内事物及空间结构忽略的症状;对照组治疗前后二等分右侧偏离率及线段删除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础康复治疗对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效果不明显,包括视觉空间内事物及空间结构的忽略效果均不明显。结论电针能有效改善单侧空间忽略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黎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形态及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3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中40例后循环血管狭窄严重患者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132例患者中发现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者116例,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28例(24.14%),单纯后循环病变52例(44.83%),前后循环均病变36例(31.03%);40例病情较严重患者进行了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分别在1~10 d 内明显好转。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结合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
作者:祖井永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中药口服、刺血拔罐配合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医治疗组各34例。常规治疗组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配合心理疗法,中医治疗组口服柴胡舒肝汤加味、刺血拔罐疗法配合心理治疗。治疗40 d 后,记录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6%,常规治疗组为82.35%,中医治疗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中医治疗组复发率6.25%,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口服、刺血拔罐配合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明显,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艾绍军;孙正军;王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与经颞中回入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07‐10—2014‐08收治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经侧裂入路组与经颞中回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及随访 GOS 评分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3.3±0.6)h vs(5.5±1.3)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经侧裂入路组血肿清除率>90%、再出血率分别为60.0%、8.0%,较经颞中回入路组的40.0%、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侧裂入路组恢复良好率、病死率分别为24.0%、8.0%,较经颞中回入路组的15.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与经颞中回入路血肿清除率均较高,且预后效果类似,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恢复良好率相对高,病死率相对少,可作为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治疗的优先手段。
作者:薛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79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治疗中治疗后格拉斯哥结果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意识状态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格拉斯哥昏迷结果评分于治疗20 d 时比较无差异,治疗30 d 时治疗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及早联合高压氧能较好恢复患者意识,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韩小辉;李书恒;姜广亚;张洪亮;黄玮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类型与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情况进行 Young‐Burgess 分型,比较不同损伤类型和 Young‐Burgess 分型神经损伤分布情况。结果59例患者共72段神经损伤,其中牵拉伤中以坐骨神经损伤比率高,为44.83%,压迫伤中以坐骨神经和腰骶神经分布高,分别为42.86%、28.57%,撕裂伤中以腰骶神经分布高,比率为66.67%;APC 以腰骶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常见,分别占33.33%、37.04%,LC 也以腰骶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常见,分别占27.59%、58.62%,VS 以腰骶神经常见,占71.43%, CM 以腰骶干神经常见,占44.44%。结论骨盆骨折神经损伤发生率高,骨折类型与神经损伤分布具有相关性,不同损伤类型和 Young‐Burgess 分型神经损伤分布不同,在临床中应提高警惕。
作者:陈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神经系统异常与儿童急性中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83例患儿,297例出现神经系统异常,随机分为治疗组168例,未治疗组129例,186例未出现神经症状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预后情况及病死率,分析神经系统异常的出现与急性中毒的关系。结果治疗组预后良好134例,死亡7例,未治疗组预后良好73例,死亡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预后良好129例,死亡12例。结论儿科急性中毒多并发神经系统异常,且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对并发神经系统异常的患儿进行紧急解毒治疗患儿预后良好,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作者:韦宁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情况进行随访,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各因素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面神经 House‐Brackmann 功能分级Ⅰ~Ⅴ级分别占9.38%、12.50%、20.31%、23.44%和3.13%。不同性别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8,P=0.497)。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和肿瘤大小是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风险比分别为1.325(95% CI 1.115~2.678)、1.839(95% CI 1.172~3.187)和2.497 ;(95% CI 1.716~4.037)。结论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是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特点的听神经瘤患者应手术方式个体化,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冯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脑出血微创引流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94例脑出血微创引流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和丙泊酚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2组麻醉诱导后(T2)、插管后(T3)的 HR 、DBP 、SBP 与麻醉前(T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 T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丙泊酚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脑出血微创引流术效果较好,可以减小丙泊酚用量,安全性较高。
作者:潘青松;刘西坤;屈慧启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多沙普仑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性脑病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性脑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2组各55例,对照组予无创通气治疗,研究组予多沙普仑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神智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多沙普仑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性脑病疗效显著,可改善动脉血气功能及肺功能,且可改善预后。
作者:马五林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选取4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实验组,45例健康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对2组新生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判断2组新生儿的早期症状。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率较高,且胆红素越高,异常率越高。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赛;程怀平;田兆方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前交通动脉瘤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介入组和手术夹闭组各15例,2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介入组给予介入栓塞治疗,手术夹闭组给予开颅手术夹闭治疗,6个月后随访,观察并记录看2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介入组有效率86.7%,手术夹闭组为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认知功能障碍均未得到改善,且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程度增加;介入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开颅手术夹闭组。结论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夹闭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手术夹闭治疗增加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
作者:耿建国;张玉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体内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60例癫痫患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VPA 血药浓度50~100 g/mL的患者中,总有效率90.32%,明显高于血药浓度<50 g/mL 和>100 g/mL 患者的22.22%和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组 VPA 血药浓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 血药浓度大多数控制在50~100 g /mL ;VPA 血药浓度>100 g/mL 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45%,明显高于血药浓度<50 g/mL 和50~100 g/mL 患者的5.56%和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100 g/mL 范围内疗效较好,血药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对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姜庆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预防颅脑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方法颅脑损伤术后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比较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4 d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8%,下肢肿胀发生率为14.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前馈控制,能够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陈晓娟;郑蔚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初步了解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风险因素。方法选取169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带状疱疹不同发病部位、表现类型、受累面积 PHN 的发生情况,并运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 PHN 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69例带状疱疹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于头面部、胸背部、腰腹部、四肢的患者 PHN 的发生率分别为30.65%、45.31%、60.71%和40.00%。依据皮疹表现类型分组,顿挫型、红斑丘疹型、大疱血疱型、播散型 PHN 发生率分别为2例(40.00%),50例(35.46%),18例(90.00%),1例(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8,P<0.001);进一步按照受累面积三九分法,>5%组 PHN 发生率达93.75%,显著高于≤3%和3%~5%组(χ2=38.19,P<0.001)。进一步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皮疹类型及受累面积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年龄、受累体表面积>5%和大疱血疱型带状疱疹是其危险因素。
作者:周武;李振鲁;李雪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脊髓神经鞘瘤是椎管内常见的肿瘤,其好发部位以髓外硬膜下为主,而发生在髓内的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根据文献统计其发生率仅占原发性髓内肿瘤的0.3%~1.5%[1]。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与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及常见髓内肿瘤有所不同,因此其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也应有所区别[2]。髓内神经鞘瘤手术危险性较大,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2005‐12—2013‐12收治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髓内神经鞘瘤11例,经积极手术治疗及完善的护理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彩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精神病患者经一段时间治疗和休养后,绝大部分精神症状得到控制,部分自知力与自理能力得到恢复,对自己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进入恢复期,此期患者的心理活动表现极为复杂,且变化无常[1]。我科2013‐01—2015‐01收治48例老年精神障碍恢复期患者,均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亚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索追踪方法学应用于妊高征产妇围产期心理干预流程中的效果。方法成立追踪方法管理小组,根据追踪方法查找妊高征产妇心理干预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并优化流程。结果应用优化后的心理干预流程,妊高征患者的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例数,患者满意度,较传统流程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妊高征产妇心理干预流程中应用追踪方法学降低了患者住院天数,减少了产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李霞;刘继萍;禹继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96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家庭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护理前吞咽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得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组护理后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焦虑及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并降低负性情绪和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是更为合理的护理方式。
作者:刘绿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临床实习是护生向护士成长的关键时期,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阶段,是阻止护生流失和培养护生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带教的质量关系到护理人员的质量与护理队伍的发展。我科于2010年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融入临床带教过程中,围绕护生的工作、生活、心理、习惯展开探讨,现分析如下。
作者:宿艳琴;李红飒;毛灵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前、护理1周后与护理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评分)情况,并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护理1周后与护理4周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增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李治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压疮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7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压疮发生的情况及患者家属的满意率。结果干预组发生Ⅰ期压疮3例,Ⅱ期2例,压疮发生率5.9%,对照组发生Ⅰ期压疮9例,Ⅱ期5例,Ⅲ期4例,压疮发生率2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老年脑卒中患者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作者:王丽娜;古长维;张亚茹;毕晓菊;王维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超声引导下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经颅内或眶部CT 或 MRI 检查确诊的46例颅内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颅内肿瘤切除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及 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 KPS 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4.178,P=0.002)。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减少超声引导下颅内肿瘤切除术住院时间,并显著提高患者 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对改善预后具有一定帮助。
作者:刘洁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我院2012‐06—2015‐06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以预见性护理为导向的系统综合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 SAS 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实施系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状态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丽娟;田秀峰;刘劭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或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局部缺血性坏死,具有病情重、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率呈持续增加趋势[1]。临床实践表明,除常规治疗外,护理措施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实施行为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慧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佳护理方式,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面护理,观察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情况、治疗效果以及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结果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且2组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全面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减轻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压力,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红妍;仵荣会;王静;刘小晶;王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娱乐康复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娱乐康复护理方案。观察比较2组在生活质量、心态状态、应对方式、康复积极性以及满意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积极应对治疗、康复积极性、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娱乐康复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积极性,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作者:田万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脑肿瘤放疗患者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01行射波刀放射治疗的脑肿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2组护理前后3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 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测评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的社会功能、语言交流、心理健康、自我护理、行走及肢体运动功能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3个月后的 SDS 和 SAS 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行射波刀放射治疗脑肿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玉华;马艳会;周梦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评价美多芭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采用美多芭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对照组53例,仅采用美多芭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UPDRS Ⅱ(日常活动)、UPDRS Ⅲ(运动功能)、UPDRS Ⅳ(治疗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多芭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好,可有效提高患者日常活动及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雪;刘欣欣;许宏侠;张峰菊;郭芬;商慧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将93例 ASA Ⅰ~Ⅱ级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随机分为 A 、B 、C 3组各31例,均给予右美托咪定+生理盐水至4μg / mL 静脉恒速泵入,3 mL/min ,A 、B 、C3组右美托咪定总剂量分别为0.3、0.5、1.0μg/ mL 。对比3组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3组 T1~ T3时点 SAS 评分均显著低于 T0(P<0.05),尤以 B 、C 组显著;拔管时,3组血压、心率均上升,B 、C 组低于 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C 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0.5μg/kg 右美托咪定能够显著减少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岳海龙;彭小静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高压氧对脑卒中后痴呆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9例脑卒中后确诊痴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增加高压氧治疗,采用 MMSE 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痴呆评定量表分别对比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痴呆程度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3月末 MMSE 评分、ADL 评分均提高,CDR 评分降低,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高压氧对脑卒中后痴呆患者认知能力效果确切,能够通过改善脑组织代谢水平和降低脑组织神经细胞损伤改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痴呆程度。
作者:冯玉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银杏叶片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仅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给予多奈哌齐联合银杏叶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脑电图(EEG )异常率25%,对照组为46.7%,观察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 MMSE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片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可显著改善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部活动的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扬;刘春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神经节苷脂在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 ,VE)患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114例 VE 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均采用常规抗病毒、降温治疗,单一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联合组采用更昔洛韦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有效性。结果联合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包括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脑电图恢复正常时间、脑膜刺激时间、头痛消失时间、止吐时间显著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组(94.74% vs 77.19%,P<0.05)。结论采用更昔洛韦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 VE ,可显著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疗效显著。
作者:张晓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联合 B 族维生素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 B12(甲钴胺)治疗,评估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记录2组治疗前后发病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及发作频率分别为(2.85±1.09)分、(3.05±2.61)次/a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癫痫药物联合甲钴胺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疗效确切,可减少发作频率。
作者:魏宏世;郭云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经口间歇胃管置管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营养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鼻饲营养法,2组均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14 d 后进行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为5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间歇胃管置管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国平;杨玉峰;侯玉琴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退行性变导致的一种疾病,以运动障碍、步态异常、静止性震颤为发病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55~70岁人群发病率已达1.2%。在临床实践中,往往重点关注患者锥体外系症状,而忽略了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便秘发病率高,为93.8%,并可能先于运动症状出现[1],其病情较功能性便秘更为顽固,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以泻下通便药物为主,但常引起胃肠功能及电解质紊乱,笔者以院内制剂通秘合剂治疗帕金森病便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会举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 P‐2)和 MM P‐9的水平及其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轻型55例、重型40例)和5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血清中MMP‐2和 MM P‐9的水平,并分析两者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MMP‐2和 MM P‐9水平分别为(79.40±22.07)μg/L 、(49.08±5.61)μg/L ,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别为(143.23±35.12)μg/L 、(107.63±10.37)μg/L ,均高于对照组的(33.24±7.25)μg /L 、(12.78±2.79)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 MMP‐2和 MM P‐9水平高于轻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均 P<0.05)。轻型、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MMP‐2和 MM P‐9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654、0.730,P <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 MMP‐2和 MMP‐9高水平表达,两者在病毒性脑炎的疾病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能对病毒性脑炎的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辅助价值。
作者:刘奇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98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治疗,10 mg/次,1次/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1袋/次,3次/d ,2组均连续治疗30 d 。观察2组治疗前后 VAS 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VAS 评分和疼痛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对偏头痛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晓丽;张宁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干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脑干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加用神经生长因子针剂18μg 肌内注射,1次/d ,30 d 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活动等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3%,对照组为8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用于治疗脑干损伤,可显著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作者:石磊;张曙光;潘天鸿;任光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注射液对脑卒中并发肺炎患者炎症反应和预后的影响。方法75例脑卒中并发肺炎患者随即分为2组:A 组(41例)进行常规的营养神经和抗感染治疗,B 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比较2组用药前及用药后14 d 的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及30 d 内病死率。结果所有患者的 TNF 、CRP 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治疗后上述指标有所下降, B 组上述指标水平在用药14 d 后低于 A 组,30 d 内病死率也低于 A 组。结论乌司他丁注射液对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炎症反应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孙永;苏建;付志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黛力新治疗肺癌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0例肺癌失眠患者分为黛力新组和艾司唑仑组,每组100例。治疗8周,停药后观察12周。采用匹兹堡睡眠治疗量表给予睡眠治疗评估,观察临床疗效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黛力新组总有效率为96%,显效率为80%;艾司唑仑组总有效率为80%,显效率为50%;黛力新组显效率显著高于艾司唑仑组(P<0.05)。黛力新组停药2周后复发率为10%,艾司唑仑组为80%。黛力新组不良反应少于艾司唑仑组。结论黛力新治疗肺癌失眠疗效明显好于艾司唑仑,不良反应较少,药物戒断的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作者:张爱兰;裴永菊;单海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 试验检测并比较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 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 MMP‐3、MMP‐9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MMP‐3、MMP‐9水平分别为(89.6±23.1)ng/mL 、(285.3±78.4)ng/mL ,均高于健康体检者的(15.3±3.3) ng/mL 、(78.6±15.7)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MMP‐3、MMP‐9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病情越重,两者表达水平越高(P <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MM P‐3、MMP‐9水平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0.453,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MMP‐3、MMP‐9水平明显升高,且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检测。
作者:庞超;尹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双抗联合降脂治疗急性腔隙性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降脂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使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治疗,对比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危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联合降脂治疗急性腔隙性梗死,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吴丽娟;虞炳庆;庄月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 Bobath 疗法联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5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75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用 Bobath 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用 Bobath 疗法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治疗28 d 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采用四肢简化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 Barthel 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7%,对照组为78.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3,P=0.0001)。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70.23±13.52)分和(65.59±14.46)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obath 疗法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临床疗效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常晓军;武雷;于景川;梁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略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200/S 全血黏度切变率、I/S 全血黏度切变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脑梗死对止血检验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纤酶联合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止血指标变化。结果入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溶酶及纤维蛋白原活性等止血检验指标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降纤酶治疗脑梗死部分血栓能够有效改变患者止血检查指标水平,改善患者的纤溶凝血情况,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作者:周志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丹参川穹嗪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丹参川穹嗪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1例。在入院完善急诊检查项目后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脱水、降颅压、降血压、抗凝、调脂、营养神经及支持药物治疗,丹参川穹嗪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穹嗪针,分别于入院的第1天在接受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促凝管采静脉血,离心后留取血清,运用 ELISA 法进行 IL‐6和TNF‐α测定。结果治疗2周后,丹参川穹嗪针组血清 IL‐6和 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P<0.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丹参川穹嗪针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 IL‐6和 TNF‐α的水平,具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组织损伤,改善预后。
作者:王红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康复疗法联合银杏叶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3—2014‐04于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康复疗法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疗法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祖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将98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成 C 组、Z组各49例,分别在常规治疗后采用常规护理、早期干预。结果干预后 C 组总有效率63.27%,Z 组为89.80%。干预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 Z 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 C 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 C 组,干预后 2周、1个月、3个月 Z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运动、语言、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
作者:林秀丽;伍秀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的患者(观察组)及8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年龄、病史、LAD 、大面积脑梗死、NIHSS 评分及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LAD 增大明显,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高,NIHSS 评分高、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低(P<0.05)。结论 Af 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易致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应加强房颤致心源性卒中的筛查识别,及时给予相应的抗凝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李建宁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状态。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7.78%和8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和62.22%(P<0.05)。治疗第7、14天后,观察组 PSV 、EDV 、Vm 显著高于对照组,PI 显著高于对照组,RI 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加奥扎格雷钠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脑血流供应,提高疗效。
作者:王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评定患者营养状况,为临床制定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NRS2002量表分别在患者入院24~48 h 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随机调查患者治疗期间的营养干预情况,以判断其营养支持的合理性。结果1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营养风险筛查,其中 NRS ≥3分81例(45%),无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3分)99例(55%)。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干预治疗率分别为69%和19%。结论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NRS‐2002量表简单、易行,可有效用于筛查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单秋菊;袁双凤;孙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致延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双侧椎动脉夹层致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表现有持续的头颈部血管性疼痛,随后出现延髓梗死;DSA 检查显示双侧椎动脉夹层并重度狭窄。结论中青年人持续的头颈部血管性疼痛和后循环脑卒中应考虑椎动脉夹层所致可能,及时的 DSA 检查能协助诊断。
作者:李文辉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