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调节作用在T波的反映

张媛;马淑英;徐韬

关键词: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电图, 湿性罗音, 临床诊断, 肺呼吸音, 心肌酶, 颈静脉, 胸闷, 图示, 体检, 男性, 检查, 患者, 导联
摘要:患者男性,21岁.因胸闷2d就诊.体检:BP 120/75mmHg,神志清,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肌酶检查正常,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T改变.稍作休息后再做心电图,ST-T无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搏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早搏后第1个窦性搏动的T波发生改变现象已经有报道,但对其临床意义的探讨却不多.现将我们收集的临床资料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以期判断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震民;杨晓冉;李秀芹;李天振;宋士柏;夏振健;杨燕雯;杨震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16例超声心动图左心扩大的心电图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图与心脏超声诊断左心扩大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16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期检查的心脏超声及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心电图对左心房扩大的诊断阳性率在窦性心律者为59.3%,房颤(Af)者则左房显著扩大,对左心室扩大的诊断阳性率仅为17.5%.结论心电图对左心房扩大的敏感性为60%左右.对左心室扩大不敏感,但两者特异性均较强.

    作者:李维本;厉秀玲;张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50例高钾血症致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高钾血症在临床上比低钾血症少见,一旦发生则为内科急症,同时因其临床症状常无特异性而易忽视.现对我院自1987年8月~2003年8月以来收治住院的高血钾症所致的各种心律失常50例临床心电图分析,早期及时识别十分重要,以便紧急处理.

    作者:崔红;王希良;孙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慢性心包炎首次心电图误判因素分析

    心包疾病约占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1.5%~6%,它常是某种疾病的部分表现或并发症,可被原发疾病的临床症状所掩盖.病因很多,既往常见的如风湿热、细菌感染和结核已明显减少,而病毒感染、肿瘤有所增多.各种心包病变的诊断,在临床上一般并不困难.但是,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肿瘤晚期转移引起的心包炎,尤其近十几年来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增加,因心电图诊断思维偏差所致误诊,而导致临床延误治疗.为提高本病的心电图诊断率,本文总结、分析误诊病历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误诊的常见原因.

    作者:袁美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栓塞的治疗与监护

    风湿性心脏病因合并瓣膜损害,心房颤动或心内膜炎等,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均发生改变,导致心腔、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进入并嵌顿于外周动脉或肺动脉,造成血流中断,组织缺血、坏死或器官功能障碍.

    作者:姜红滨;刘敏;袁琳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4例肺栓塞临床心电图分析

    肺栓塞(PE)或称肺动脉栓塞,系指静脉系统的血栓性或其它性质的栓塞(如气体、羊水、脂肪)顺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P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流行病学的特点是漏诊率、误诊率和死亡率高.本文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24例PE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熙刚;张念英;陈美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前QRS波电压改变对预后的评价

    目的应用心电图这一简便而直接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对病情预后的评价.方法将本院4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前1W所记录的心电图(ECG)与以往不定期检查的ECG对比.结果有31例(约占75%)患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QRS波电压可见明显减低.其降幅于肢导联为33%~60%,平均49.5%;胸导联为40%~90%,平均65%.并发现QRS波电压降幅在50%以上且合并肢、胸导联QRS波电压减低(尤其是R波)的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占19%.结论心电图QRS波电压减低或QRS波低电压在病因上并无特异性,但对某些类型的冠心病如AMI、变异型心绞痛等,却能起着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

    作者:陈敏;邓志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预激综合征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析(附1例)

    患者男,36岁,无器质性心脏病.5年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室上速(PSVT),2003年3月11日上午又因心悸,眼前发黑突然发作就诊.伴有恶心、胸闷.体检:一般情况好,心率188次/min,律匀齐.肺无罗音,肝脾未扪及.

    作者:时莉;李乐燕;马景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监测及生活行为指导的临床意义

    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的昼夜规律和发作时行为状态的关系,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正确指导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对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2000~2002年门诊及住院26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6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与行为状态的关系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君;解京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成对室早与室性心动过速

    目的探讨成对室早(PVS)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近2年问记录的85例成对PVS的联律(R-R1)间距,易激指数[(R-R)·(Q-T)/(R-R1)],成对PVS之间的间距(R1-R2)以及易激指数(R1-R2)/(Q-T1)参数与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的关系,并就其病因和伴随的其它心电图异常及预后等作为探讨.结果85例成对PVS中的50例(54%)出现VT;其中8例呈尖端扭转型,R-R1间距自0.35~0.73s不等;出现VT者的R-R1平均0.65s,不伴VT者为0.43s.易激指数自0.35~1.38s(平均0.55s);伴VT者为0.56s,不伴VT者为0.52s.第2个VT的早搏指数自0.87~2.01s(平均1.35s);出现VT者为1.42s,不伴VT者为1.18s.8例同时存在高度到完全性房室阻滞,均并发VT;心房颤动(Af)、心房扑动(AF)5例,其中2例出现VT;6例出现VT的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结论除R落T上和R落P上可作为VT的危险指标外,联律间距长,其后又紧接另一个PVS者,在心肌严重损害时,易出现短阵VT.联律间距与2个早搏间间距相接近者,可能出现早搏型或室性自主心律型VT,后者频率慢、预后较好.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VT的预后差.

    作者:陈海霞;胡伟国;顾水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306例围术期老年病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

    动态心电图(DCG)不仅可以用来监测心脏节律活动,也可以用来监测短暂的ST改变,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平静短时的心电波形变化而不能发现突发、短暂的心律失常,心肌供血的不足,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如合并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时危险性增大.现对306例60岁以上老年病人术前DCG监测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欧阳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常规低盐、强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以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12.5mg 2次/d或1次/d,记录ECG,治疗前后均以DCG检查,疗程为4W.结果治疗组显效5例(26.3%),总有效15例(78.9%);对照组分别为2例(10.5%)、10例(52.6%),x2=4.66,P<0.05.结论认为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联合应用美托洛尔是一种有利的方法.

    作者:陈云;任亚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ST段抬高的鉴别诊断

    ST段是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反映心室肌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曲线上为2相,相当于缓慢复极期,其形成主要是Ca2+缓慢内流的结果.正常情况下,ST段亦可抬高,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不应超过0.1mV,V1~V3导联不应超过0.3mV.ST段抬高程度超过正常范围是心肌损伤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作者:周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近几年来,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已经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多数研究认为,根据心电图病理性Q波改变所确定的MI范围与尸体解剖所示的确切范围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故有必要探讨反映梗死面积的其他心电图指标.国外研究认为,下壁AMI伴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梗死面积较大,而并不存在前壁MI.本文旨在通过对38例AMI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程度及其动态变化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壁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磊;张鑫;徐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60例多发、频发室性早搏(PVS)患者进行PVS后窦性心律震荡分析以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PVS后窦性心律加速即震荡(TO)=(RR1+RR2)-(RR-1+RR-2)/(RR-1+RR-2),TO中性值为0,TO>0为无加速,TO<0为加速.测定PVS后窦性心律减速即震荡斜率(TS),首先测定PVS后的前20个R-R窦性间期值,并以R-R间期值为纵座标,R-R间期序号为横座标,绘制R-R间期值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窦性心律的R-R间期值计算并做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大斜率为TS结果,TS中性值为2.5ms/R-R间期,TS<2.5ms R-R间期为无减速,TS>2.5 R-R间期为减速.结果60例中,TO异常18例,其中冠心病占13例,高血压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TS异常2例均为冠心病.TO、TS均异常5例,冠心病4例,高血压1例,TO、TS均正常35例,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20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8例,心肌炎1例.结论PVS后窦性心律震荡异常者均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特别以冠心病多见,提示PVS后窦性心律震荡的测定对PVS危险性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刘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栓塞的心电图变化及其意义

    肺栓塞不仅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而且因其缺乏比较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故其误诊率、漏诊率也很高.目前因多数医院,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心电图仍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了解肺栓塞发病后心电图的一系列动态变化、特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现将我院2002年收住的10例肺栓塞的心电图变化进行简要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嵘;冯艳;滕化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44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分析

    本文对1996年以来我院44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全组男31例、女13例;年龄7~14岁6例,20~45岁36例,58岁以上2例;先驱疾病上感24例、扁桃体炎1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乙型肝炎1例.

    作者:轩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二尖瓣狭窄术中麻醉用药及监护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外科疾病,手术选择的麻醉方式同样是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对颅脑肿瘤、血肿、胸科和心血管疾病一般采用全身麻醉,诱导麻醉应避免用对心脏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麻醉剂,加强心电监护.

    作者:于继鸣;王志强;袁琳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心脏移植术后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

    患者女,12岁.胸闷、活动后气喘、腹胀、不能平卧反复发作3年余,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Ⅳ级,住院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体检:BP 100/70mmHg,R 19次/min,P 105次/min,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饱满,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前区舒张期奔马律,双下肢凹性水肿.手术采用不保留自体窦房结和心房组织的方法,术中顺利,术后采用环孢素、硫唑嘌呤、强的松三联抗排异治疗,当日心电图(图1)示同一导联中现2种形态、频率相异的P波,一种P波较大正向,且P-P间期规整,频率81次/min,P波后继以QRS-T波,P-R间期0.16s,为植入心脏的窦性心律,是主导节律.另一种P波频率38次/min,均不能下传心室,有时与主导心律的P波形成不同程度的重合,使主导心律的P波形态发生改变,但未见融合波.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心房内阻滞.连续3d复查心电图无变化,第4d第2种P波消失,多数导联T波倒置(图2).

    作者:于黎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以V2、V3、V4导联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的右后侧壁心梗1例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多,而老年AMI的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易误诊漏诊,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尤其是心电图中不常见的非典型MI诊断水平十分重要,兹报告1例V2~V4导联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的右后侧壁MI如下.

    作者:杨妙珍;李楠;史可伟;金秋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