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2例

严霞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障碍, 快速心室反应, 心房颤动, 房室结, 发生率, 不应期, 猝死, 病例, 报告
摘要:预激综合征(WPW)并发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为11.5%~39%,当发生Af时,激动可沿房室结或旁道下传,由于旁道不应期较短,故可发生快速心室反应,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我们近遇到2例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病例,报告如下.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ST-T诊断

    冠状动脉(冠脉)循环改变可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心电图是早用于诊断急、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简称慢供)的方法.

    作者:仪忠直;王爱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与诊断体会

    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与鉴别,一直是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的重点.其诊断是否准确、及时,都将影响临床医师的处治,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病情的转归.所以,准确及时诊断宽QRS心动过速对每一位心电学者工作者都是基本功,曾有2例在诊断上不准确而影响治疗,现侧重谈谈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与鉴别体会.

    作者:林家弟;解惠蓉;徐素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16例文献资料分析)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AVB)者比较常见,引起二度AVB相对少见,并发三度AVB者更少.

    作者:姜锡平;常庆华;芮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Brugada波与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

    1定义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持续性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心电图特征,称为Brugada波.类似RBBB、持续性右胸导联ST段抬高伴发室速、室颤和猝死,称为Brugada综合征.

    作者:卢喜烈;石亚君;朱力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交接区并行心律致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发作性心悸1月余,近日加重收住院治疗.体检:体温37℃,呼吸22次/min,血压120/70mmHg,心率100次/min左右,律不齐.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

    作者:张良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国现代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创始人-陈新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迅猛发展,给临床心电学注入了活力,使这门古老的心电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心电图临床应用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应用广泛而深入.

    作者:卢喜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房室传导文氏周期1例

    患者男,24岁.发现有先心病多年,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12岁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97年曾发作过室上速,近来又感心悸、胸闷.

    作者:王春兰;赵东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3相左束支阻滞1例

    患者男,54岁.因心悸、胸闷4余年,加重3d入院.体查:P 80次/min,R20次/min,X光:右下肺感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平均65次/min,P-R间期0.12s,QRS间期0.08s,QT间期0.42s,当心率增快至81次/min时,心电图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作者:曹淑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446例分析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经验和教训,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1996年3月~2003年2月治疗的446例RFCA.快速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7例,占33%,房室旁道参与心动过速272例,占61%,其中显性旁道60例(A型预激43例,B型预激17例),隐匿性旁道212例(左侧隐匿性旁道139例,右侧隐匿性旁道7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5例,占1.1%.右室特发性室速4例占0.9%,房性心动过速7例占1.6%,心房扑动5例占1.1%,均先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佳靶点进行消融.结果消融总成功率为97.4%,总复发率为2.6%,并发症发生率为1.3%,无死亡病例.结论RFCA已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简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目的地预测和降低并发症,识别和正确处理分析特殊病例,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杨承健;张月军;曹佳宁;徐欣;杨政杰;黄伟;胡世文;郑义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平板运动试验心率上升缓慢的意义

    平板运动试验(TET)是心血管疾病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心率是终止运动的指标.在试验中常常遇到随运动量的增加而心率不相应上升的现象,对此现象的临床意义目前尚缺乏系统的分析报告.

    作者:李芬;冯宏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变异型心绞痛致ST段抬高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48岁.发作性胸骨后疼痛1年余,加重2月.疼痛难以忍受,伴出汗.常在凌晨4~5时或起床后发作.

    作者:刘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井下瓦斯爆炸所致CO中毒63例心电图分析

    1996年至今,共收治煤矿井下瓦斯爆炸致一氧化碳(CO)中毒者63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国丽;张国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00例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HRV)是窦性心动周期变异程度及规律的反映,是分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方法;是判断多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相对独立、与心源性猝死相关性较好的指标.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致非梗死性Q波

    进行性营养不良症是一种肌肉组织变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其心电图改变有时酷似心肌梗死,要引起高度警惕,以免误诊.

    作者:詹慧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T波交替与室性心动过速

    T波交替(TWA)是一种少见的心电图表现,它是每隔一个心搏的T波振幅或形态发生交替性的变化.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T波交替见于心包积液的患者.本文报道2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记录的体表心电图上,检测到T波交替,且都发生了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姚竟;吴为民;唐建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预激合并右束支阻滞3例

    例1男,20岁.因感冒后咳嗽、胸闷5d,于1999年2月17日到本院就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P(或R-R)间期不规则(0.62~0.98s),R-R逐渐缩短又突然延长,长R-R间期<短R-R间期的2倍,周而复始.

    作者:笪星星;阮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常规12导同步与单导心电图P-R间期异常检出率的比较

    许多医院使用的心电图机型各不相同,其中单导和12导同步仪都有使用.两者对P-R间期的测量方法不同,现对其异常检出率加以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黄志标;付金香;林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阻滞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心先安)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AVM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常规治疗,治疗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5%GS250ml+心先安150mg静滴1天1次,共14d.结果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心先安对AVM合并三度AVB疗效显著.

    作者:朱晓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的特征

    目的探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PVS)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比150例(A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PVS及100例(B组)有心脏病的PVS心电图.结果A组的QRS波大部分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型,光滑、无切迹,振幅≥20mm,时限<0.14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且升降支不对称.结论A组在心电图上存在许多有鉴别意义的特征.

    作者:李业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探讨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可能为心肌梗死(CMI)和猝死的先兆,早期发现可进行合理治疗,对预防MI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作者:郝冬娜;李枢;朱丽华;赵巧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