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英;张媛;赵东华;孙熙璇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右侧胸痛1月,加重伴呼吸困难4h人院.既往体健.体检:T 36.4℃,P 130次/min,R24次/min,BP 80/60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口唇紫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扩大,心率130次/min,律齐,心音不低钝,未闻及杂音,P2不亢进.
作者:谢绍峰;朱恒青;丁于海;谢旭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室早(PVS)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现将我院1994年10月~2001年10月间的500例PV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李莉;胡伟;任景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中,冠脉造影已成为金标准.作为无创性的辅助诊断方法,活动平板试验(TET)因其简便、实用、可靠也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其敏感性和预测准确性可达75%[1].
作者:孙秋月;俞蓉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EH)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的昼夜变化规律.方法74例高血压患者中30例发生脑出血(A1组),44例发生脑梗死(A2组).以47例Ⅰ期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B组).均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A1组与A2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均较B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A1组与A2组的血压昼夜节律或消失或减弱,SBP与DBP夜间下降值均明显小于B组.但A1组较A2组更明显,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A1、A2组血压昼夜波动规律明显不同.前者呈双峰双谷型,后者峰谷消失,A1组尤甚.结论血压的昼夜波动变化特点与发生脑卒中的类型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玉冰;李海珍;莫丽丽;杨健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例1男,20岁.因感冒后咳嗽、胸闷5d,于1999年2月17日到本院就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P(或R-R)间期不规则(0.62~0.98s),R-R逐渐缩短又突然延长,长R-R间期<短R-R间期的2倍,周而复始.
作者:笪星星;阮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阿托品试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照分析42例SSS(A组)及50例正常人(B组)阿托品试验大心率(HR)及心律改变,比较其对SSS的诊断价值.结果出现交接性心律阳性变化4例,均见于器质性SSS.以HR<90次/min为阳性(假阳性2/50例),≥90次/min为阴性(假阴性14/42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82.6%、93.3%,但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低,分别为66%及77.4%;改以HR>100次/min为阴性,则可降低假阴性为4/42例,提高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与91.8%(均具有显著差异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稍降低却无显著差异性,而阳性预测值保持不变.结论心律改变对SSS仅具阳性诊断意义,而心率参数中,以HR<90次/min为阳性(>90次/min为阴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但存有较高的假阴性亦见有假阳性,必须结合临床及电生理检查综合判断,改以HR>100次/min为阴性可降低假阴性,而阳性诊断价值可维持不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申万红;刘子文;熊望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定义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持续性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心电图特征,称为Brugada波.类似RBBB、持续性右胸导联ST段抬高伴发室速、室颤和猝死,称为Brugada综合征.
作者:卢喜烈;石亚君;朱力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对V1、V2导联R/S>1的102例进一步明确诊断.多次行心电图检查,部分参考心脏彩超及心电向量图.V1、V2导联R/S>1,可见于正常变异、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右心室肥厚(RVH)、心肌梗死(MI)、间隔支传导阻滞、室间隔肥厚、A型预激综合征(WPW)、右位心、气胸、急性肺栓塞、Brugada综合征.
作者:乔燕燕;汪吉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60岁.因心悸来院就诊.心电图为就诊时记录,心率107次/min,P波顺序出现,P-P匀齐,P-R长短交替,每间隔1次出现有δ波的宽QRS伴P-R缩短;无δ波的正常窄QRS伴正常的P-R.
作者:张利敏;耿旭红;靳芬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为探讨特发性房颤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1995~2002年间,32例特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也有偶尔发作,还有未再发作者,少数为冠心病.
作者:袁佩芬;王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20岁.左后背部被架子车砸伤10h入院.入院前患者不慎被5m高处的架子车掉下砸伤左后背部.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较差,面色苍白,痛苦病容.
作者:杨军玲;张新;张波;毛鹏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PVS)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比150例(A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PVS及100例(B组)有心脏病的PVS心电图.结果A组的QRS波大部分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型,光滑、无切迹,振幅≥20mm,时限<0.14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且升降支不对称.结论A组在心电图上存在许多有鉴别意义的特征.
作者:李业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经验和教训,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1996年3月~2003年2月治疗的446例RFCA.快速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7例,占33%,房室旁道参与心动过速272例,占61%,其中显性旁道60例(A型预激43例,B型预激17例),隐匿性旁道212例(左侧隐匿性旁道139例,右侧隐匿性旁道7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5例,占1.1%.右室特发性室速4例占0.9%,房性心动过速7例占1.6%,心房扑动5例占1.1%,均先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佳靶点进行消融.结果消融总成功率为97.4%,总复发率为2.6%,并发症发生率为1.3%,无死亡病例.结论RFCA已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简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目的地预测和降低并发症,识别和正确处理分析特殊病例,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杨承健;张月军;曹佳宁;徐欣;杨政杰;黄伟;胡世文;郑义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心肌炎在我国可谓多发病、常见病,且大多为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为主)所引起.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特异性差,确诊有一定的困难,心电图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报告如下.
作者:黄雪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心率变异性(HRV)是窦性心动周期变异程度及规律的反映,是分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方法;是判断多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相对独立、与心源性猝死相关性较好的指标.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约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或诱发因素[1].这部分患者除预激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以外,Brugada综合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此综合征是以心电图V1~V3导联ST段抬高、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性室性心动速(VT)或心室颤动(VF),和晕厥的反复发作、心脏性猝死为特征的一组患者.
作者:石建平;杨永忠;赵梦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82岁.因咳嗽、咳痰1W伴气喘加重入院.临床诊断: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Ⅲ期,冠心病.图示:V1导联连续记录,上行P1、2,下行P5、6系窦性P波,P-P间距0.90s及0.86s,P-R间期0.22~0.24s.上行P′3、6、9,下行P′2、4、10形态高尖,联律间期为0.82s的同源房早,下传的P′-R间期为0.12s.
作者:刘中龙;张良洁;李景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47岁.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电图Ⅱ导联(图1)示:P波消失,代以大小一致,均齐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心房率350次/min,为Ⅰ型心房扑动.
作者:蒋勇;向芝青;王福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7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气促加重2d于2001年9月14日入院.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4年.体检:BP 150/80mmHg,P 42次/min,R 18次/min.
作者:吴莉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性,60岁.劳累后心前区及上腹部刺痛20余天,就诊前一天,无劳累而发生上述症状4次,每次持续10min左右就诊.查体:BP 140/90mmHg.心率72次/min律整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
作者:于爱莉;赵相叶;张建秋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