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常上腔静脉安装永久型心脏起搏器1例

袁光华;朱来武;刘琰;柳韶真

关键词:上腔静脉, 心电图, 窦房传导阻滞, 意识丧失, 心率, 窦性停搏, 动态心电, 阵发性, 双下肢, 收缩期, 颈静脉, 二尖瓣, 便失禁, 治疗, 杂音, 院外, 图示, 水肿, 患者, 肝脾
摘要:患者男,62岁,于20年前发现心率50次/min,未作任何治疗,近一个月相继三次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丧失,持续约10min,无大小便失禁,院外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室速、窦缓(心率40次/min)、窦性停搏2~3秒、窦房传导阻滞.于2000年6月8日入科查体: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未闻及罗音,心界略向左下扩大,HR42次/min,二尖瓣区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下传导,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ECG)示: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AMS)的DDD起搏器进行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要求.方法对2例患者植入Medtronic Thera DR 7964i DDD起搏器,进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治疗,定期起搏器程控和Holter复查了解近期及远期起搏各参数变化、起搏与自身心律的关系及对房性心律失常影响.结果 2例阵发房颤、房扑者,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双房-右室近期及远期起搏阈值测定良好,起搏器AMS发挥正常,但起搏程控检测冠状窦电极参数受限并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详情观察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双房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治疗因房内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MS的DDD起搏器适用于具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双房心脏起搏患者;为了更好观察冠状窦电极的稳定性及更确切判断该起搏术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待使用新型的转换器,并进一步探讨起搏器的连接方式.

    作者:唐安丽;马虹;董吁钢;杜志民;曾武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隐匿性室早二联律伴折返径路内不典型文氏现象1例

    患者女,30岁.因感冒数日,近感胸闷、心悸.来院就诊.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频率110次/min,频发2种形态不同的室早呈隐性二联律[1],并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即第1次早搏畸形程度较重,时间为0.16s,联律间期为0.45s;第2次早搏形态畸形程度较轻,时间为0.12s,联律间期为0.50s;以后连续出现3次窦性P-QRS波之后,又重复上述规律.

    作者:颜学红;喻士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Ⅰ SⅡSⅢ综合征临床意义的探讨

    SⅠ SⅡSⅢ综合征属心电图的一种异常表现,指在Ⅰ、Ⅱ、Ⅲ导联都出现S波的一组综合征.现对本院发现的SⅠ SⅡSⅢ综合征113例报告如下.

    作者:苗润泰;张贵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室速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例

    患者女,42岁.因头晕、心悸、胸闷11h,晕厥1h入院.入院诊断为:迷走神经性晕厥.入院时心电图(图略):窦律,HR 100次/min,Ⅱ、Ⅲ、aVF、V3~V6导联T波直立.入院后突然出现室速(VT)(图略):Ⅱ导联呈宽大的QS型,宽0.12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经静注利多卡因100mg后转为窦律.

    作者:李艳琴;仪忠直;闫方明;刘先仕;乔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0例心电图缺血改变与冠心病QT离散度关系的分析

    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离散程度[1-3].QTd异常增大,标志着心室肌复极化的不一致性增加,与室速(VT)的发生密切相关[4],被认为是发生室性折返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作者:谢华;何国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运动负荷试验QTC间期延长的意义探讨

    本文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观察冠心病诊断中,QTc延长与ST参数价值对比.

    作者:王莉真;刘亚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扩张型心肌病不同病期与心电图改变关系分析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心电图(ECG)改变十分常见,为探讨DCM不同病期对ECG的影响,对我院晚蜞DCM伴严重心力衰竭(HF),与无HF的早期DCM ECG作分析,以了解DCM严重度与ECG改变的关系.

    作者:邱桂湘;邱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阻滞性房室分离形态多变的心室波1例

    患者男,24岁.因头痛、发热、呕吐、咳嗽5d,伴短暂意识丧失半天,由外院转入我院内科.临床初步诊断:①中毒性菌痢;②中毒性肺炎;③感染性休克;④中毒性心肌炎.入院后第1d痰培养:腐生葡萄球菌.B超示:

    作者:严金龙;陈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巨大J波致心室颤动1例

    患者男,59岁.胸闷、胸痛5d,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曾诊断为冠心病.发病时胸痛较重,呈阵发性,每d 3~5次,每次2~3min缓解,有时伴有向双臂放射,且大汗.住院4d后突发室颤死亡.心电图(ECG)分析(图1):HR 62次/min,P-R 0.18s,QRS0.08s,Q-T 0.40s,平均心电轴+77°,Ⅱ、Ⅲ、aVF、V5、V6ST段压低0.1~0.2mV,V1~3上抬0.1mV.V1~3可见巨大J波,尤以V2导联为著,J波电压0.5mV,时间0.06s.

    作者:仪忠直;李民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头胸导联心电图对90例右室梗死诊断价值的探讨

    近年来右室梗死(RMI)逐渐被人们重视,其诊断方法越来越多,如右心导管检测、彩超ECT、磁共振、Park等,但成本越来越高,给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作者:刘远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房速伴不典型文氏型房室传导及阿什曼现象1例

    房速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AVB)较常见,同时伴阿什曼现象少见,现报告1例.

    作者:林加锋;陈晓曙;张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出血热致交接区逸搏心律1例

    患者男,21岁.因发热、头痛、腰痛伴全身乏力、恶心呕吐2d入院.T 39℃,P 88次/min,律齐,BP 14/9 KPa(105/65mmHg),实验室检查:尿Rt RBC+,蛋白+++,颗粒管型少许;B超显示双肾急性肾病改变,心电图(ECG)示正常.入院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入院第2d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头昏伴有少尿,查ECG示:P 50次/min,节律规则,P波在Ⅰ、Ⅱ、Ⅲ、aVF、V3-6上呈逆传型,P波在aVR、aVL、V1直立,并位于QRS波之后,R-P-间期<0.20s,P-波与QRS波无相互传导关系.

    作者:汪新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波形态呈反面镜向时左房速1例

    患者女,24岁.10年前开始有游走性关节痛,曾患风湿性全心炎.1年前因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入院.体检: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入院.体检:二尖瓣面容,口唇轻度紫绀,心尖搏动于左六肋间锁骨中线外5cm处,可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明显扩大,HR 82次/min,律齐,P2>A2,心尖部闻及双期杂音,肝大.x线胸片见左房、右室、左室增大、食管吞钡见左房段明显压迹.心电图(ECG)(图A)示:窦性心律,82次/min,P-R间期0.20s,P波时限0.13s,电轴+58°,PI、Ⅱ、Ⅲ、avL、avF、v3.6直立,呈双峰,后峰明显高于前峰;PaVR倒置,Pv1、v2、v3R正负双相,Pffv1=-0.05mm@s;V1呈RS型,R/S<1,R波见明显切迹,V5呈qRS型,SI、aVL、V4-6较宽.

    作者:钟慧民;江声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20例老年患者房性心律失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为了了解老年人房性心律失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本文对2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作者:曾清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室晚电位预测扩张性心肌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意义

    心室晚电位(VLP)是心室局部心肌延迟除极产生的碎裂电位,文献表明VLP在心肌梗死(MI)和心肌病中检出率高,测定VLP有助于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尤其是AMI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关扩张性心肌病(DCM)和VLP的关系报道不多.现将我们的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叶忠;张克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平板运动试验前后对缺血性心脏病QTd变化的探讨

    QT离散度(QTd)的产生与区域心肌细胞复极不均有关,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密切.对于心肌缺血和冠脉病变程度有一定诊断价值,本文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中QTd、QTcd的临床应用.

    作者:田瑞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昼夜心率变化规律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者昼夜心率变化规律.方法对34例AMI者昼夜心率变化与2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AMI者昼夜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健康者有显著差异(P<0.05).

    作者:张君;邱奋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体位对病毒性心肌炎者房室传导功能影向1例报告

    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机能改变有关.其临床及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有关体位对VMC(心电图多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AVB))房室传导的影响报道不多.

    作者:张永生;刘涌;苏广智;胡敏;庞继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加速性交接区心动过速伴前向文氏现象1例

    患者女,65岁.10年内常有一过性两眼发黑,嘴唇青紫、乏力现象.临床诊断冠心病.1997年10月24日本院门诊检查,心电图Ⅱ导联显示:未见窦性P波,有逆行P波(P-),P--P-间期匀齐为0.76s(频率79次/min,QRS波呈室上性,P--R间期由0.16s→0.20s→0.24s→0.54s逐渐延长到P-后QRS波脱漏,脱漏后P--R间期又缩短为0.16s,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R-R间期不规则,长的R-R间期<2倍短的R-R问期.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停搏或Ⅲ°SAB;②加速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前向文氏现象.

    作者: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86例不稳定心绞痛QT离散度的变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QT离散度(QT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发生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倍受临床重视.但对不稳定心绞痛QTd的变化报告较少.我们测定了86例不稳定心绞痛治疗前后QTd,旨在探讨不稳定心绞痛与QTd的关系.

    作者:孟立军;曹广智;王文英;刁树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