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20例老年患者房性心律失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曾清涛

关键词:老年患者, 房性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患者, 动态心电图, 老年人, 显示
摘要:为了了解老年人房性心律失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本文对2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右室心肌病心电图及临床特征(附2例报告)

    心肌病(CM)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脏病,但以右心扩大为主要表现的CM则较为少见.我院于近期收治了2例CM病人,现将其心电图(ECG)及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王俊芬;王燕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头胸导联心电图对90例右室梗死诊断价值的探讨

    近年来右室梗死(RMI)逐渐被人们重视,其诊断方法越来越多,如右心导管检测、彩超ECT、磁共振、Park等,但成本越来越高,给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作者:刘远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50例单硝酸异山梨酯静脉点滴对缺血性T波的影响

    硝酸盐类之扩冠作用毋庸置疑.我们在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酸(鲁南欣康)过程中,发现其改善缺血性T波作用十分突出.现总结58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可安;贾兆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导管射频消融室上速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室上速(PSVT)时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方法记录80例射频前及射频成功后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测定QTd、JTd间期.结果室上速射频前、后的QTd、JTd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对PSVT患者的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无影响.

    作者:张丽;李为东;蒋树中;韩冰;孙祥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昼夜心率变化规律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者昼夜心率变化规律.方法对34例AMI者昼夜心率变化与2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AMI者昼夜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健康者有显著差异(P<0.05).

    作者:张君;邱奋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房早引起慢-快型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69岁.自诉反复心慌,胸闷10余年,加重2月,门诊以冠心、心绞痛收入院.心电图(ECG)分析:入院第3d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可见阵发性心动过速,2:28时示:窦性心律,P-R间期0.20s,第4个为提前出现的P′-QRS-T波为房早(PAS),在此后心率加速,QRS波之后可见逆行P-波,R-P-间期为0.12s,P--R间期0.36s呈慢-快型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马伟;贾邢倩;王凤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波形态呈反面镜向时左房速1例

    患者女,24岁.10年前开始有游走性关节痛,曾患风湿性全心炎.1年前因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入院.体检: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入院.体检:二尖瓣面容,口唇轻度紫绀,心尖搏动于左六肋间锁骨中线外5cm处,可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明显扩大,HR 82次/min,律齐,P2>A2,心尖部闻及双期杂音,肝大.x线胸片见左房、右室、左室增大、食管吞钡见左房段明显压迹.心电图(ECG)(图A)示:窦性心律,82次/min,P-R间期0.20s,P波时限0.13s,电轴+58°,PI、Ⅱ、Ⅲ、avL、avF、v3.6直立,呈双峰,后峰明显高于前峰;PaVR倒置,Pv1、v2、v3R正负双相,Pffv1=-0.05mm@s;V1呈RS型,R/S<1,R波见明显切迹,V5呈qRS型,SI、aVL、V4-6较宽.

    作者:钟慧民;江声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QT离散度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入院时心电图QT离散度(QTd)作分析,评价其与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VR)的关系.

    作者:亢小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饮酒致窦房结至房室结游走心律及短阵交接区心律1例

    大量饮酒可致各类心律失常,现就我院体检中发现饮酒后引起窦房结至房室结游走性心律1例进行报告.

    作者:刘晓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00例健康成人HV1~HV与V1~V5 R导联QRS波形对比分析

    对100例健康成人用尹炳生[1]创建的HC导联与可用右胸导联同时记录,进行QRS形态对比分析,探讨两者QRS图象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萌苏;刘树红;张丽丽;彦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室速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例

    患者女,42岁.因头晕、心悸、胸闷11h,晕厥1h入院.入院诊断为:迷走神经性晕厥.入院时心电图(图略):窦律,HR 100次/min,Ⅱ、Ⅲ、aVF、V3~V6导联T波直立.入院后突然出现室速(VT)(图略):Ⅱ导联呈宽大的QS型,宽0.12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经静注利多卡因100mg后转为窦律.

    作者:李艳琴;仪忠直;闫方明;刘先仕;乔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加速性房室交接区心律伴3:2双向同步阻滞1例

    患者男,21岁.1W来心慌无力,门诊拟诊心肌炎,因故拒绝住院而失访.P1是窦性P波,第1个心搏为正常的窦性心搏,此后未见窦P,全部被逆行P波所代替,长P--P-间期恰好是短P--P-的2倍,短P--P-为0.42s,长P--P-为0.84s.R-R呈二联律状态,长与短的R-R间期分别恒定,但长R-R却小于短R-R的2倍.

    作者:鲁艾;许静;朱小红;梁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3例围产期心肌病心电图及其临床

    围产期心肌病(PNCM)是于妊娠后期至产后5个月内发生的、原因不明而主要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心衰综合征.其病理改变是心肌纤维分裂、浸润.现对13例PNCM心电图及其临床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小秀;牛丽娟;赵玉梅;赵晋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T-T改变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ST-T改变的形态和QRS综合波形成交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患者(男30、女38例)进行男、女比较,按年龄分为(≤30、31~40、41~50、51~60、≥61)5组.结果男性肢体导联伴左胸导联ST-T改变占66.7%,女性单纯性肢体导联或单纯性左胸导联ST-T改变占57.9%.男性ST-T改变交角及形态明显大于女性.结论提示ST-T改变与年龄、性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龙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老年心电图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探讨老年心电图(ECC)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对1640例老年人行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异常者771例(47.01%).其中心律失常321例,占异常心电图41.64%(321/771),房早9.21%(71/771),窦缓8.70%(67/771),右束支阻滞(RBBB)7%(54/771),一度房室阻滞(Ⅰ°AVB)4.93%(38/771).其它依次为低电压22.44%(173/771),ST-T改变15.71%(121/771),电轴中度以上左偏占10.12%(78/771).结论老年心电图改变占半数以上,及变化复杂,常提示有器质性病变.

    作者:王永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室晚电位预测扩张性心肌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意义

    心室晚电位(VLP)是心室局部心肌延迟除极产生的碎裂电位,文献表明VLP在心肌梗死(MI)和心肌病中检出率高,测定VLP有助于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尤其是AMI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关扩张性心肌病(DCM)和VLP的关系报道不多.现将我们的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叶忠;张克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DDD起搏器心电图60例分析

    通过正常运作的DDD起搏器60例心电图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患者自身病变与心律失常变化对起搏器心电图的影响与重新程控的原因.

    作者:刘泽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运动平板负荷试验的运用及其进展

    运动负荷试验(TET)是诊断缺血性心脏病者的一种重要无创性检测手段,1928年Feil和Siegel就已认识到运动心电图的诊断性应用价值[1].

    作者:巩燕;何秉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海绵窦炎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3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畏光、流泪、胀痛、心慌、胸闷,未作任何治疗后1W入院.查体:T 36.5℃,脉搏47次/min,BP120/80 mmHg,双眼无红肿,结膜无充血,右眼瞳孔扩大5mm,眼球压痛明显,对光反减弱,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双肺未闻及罗音,心界无扩大,心律不齐,HR47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抗链O、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心电图(ECG)示:

    作者:袁光华;邓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心电描记技术和疑难图片分析方法的见解

    心电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较高的诊断能力,还需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有些操作问题属于经验性的,如胸导联吸盘过松或过紧都会造成波形失真,但是大多数属于基本技术上的不成熟或不认真原因,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同时审阅图形质量,并及时找出原因重新描记出高质量图纸.

    作者:毕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