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脑出血41例的治疗作用

郝清华;杨苗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 脑出血, 意识障碍, 发热
摘要: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脑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型脑出血41例,与常规治疗的40例作比较.10~15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特征、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及体温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 68%,显效率为82 92%;对照组分别为77 5%和55 0%,经χ2检验两组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5);治疗组的意识障碍及发热的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 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增强脑细胞活力,改善供氧,对急性重型脑出血有良好疗效,特别是对伴有意识障碍及发热者效果更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一氧化氮与癫癎的研究进展

    癫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引起癫癎的病理机制复杂.目前一氧化氮(NO)参与癫癎的发作已得到公认,但具体机制不明,现就NO与癫癎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立克;生学明;宋秀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颈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颈动脉溶栓及静脉溶栓的疗效,寻求更好的溶栓途径和方法.方法将入选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颈动脉溶栓组(简称A组)50例,给以尿激酶30万U,用普通输液针由病灶侧颈动脉穿刺推注;静脉溶栓组(简称V组)50例,将尿激酶120万U稀释后静滴,两组辅以相同的常规治疗,14d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基本痊愈18(36%),显效21例(42%),总有效率为92%.V组:基本痊愈11例(22%),显效14例(28%),总有效率74%.A组出血发生率为4%,V组出血发生率为10%.结论颈动脉溶栓的疗效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的疗效(P<0 05),且出血发生率低.

    作者:王慎付;赵岚;文斌;秦志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IR)及纤溶活性异常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抗高血压药物对其影响目前报道较少.本文观察了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培哚普利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及纤溶活性的改变,探讨这些因素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邹广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尿潴留的分析及护理

    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尿溜留在精神科临床上较多见,为掌握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对26例尿潴留病人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护理病人,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带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手背岛状皮瓣修复拇、食指掌侧皮肤缺损

    近年来随着个体手工业发展,又不注重安全生产,手外伤呈明显增多趋势.我院1997 08~2002 08开始利用带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丛的手指岛状皮瓣修复拇指、食指掌侧缺损2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汪瑞东;汪爱群;李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三叉神经鞘瘤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三叉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为三叉神经损害症体和体征,主要依靠CT及MRI诊断,本组中颅窝型9例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切除,后颅窝型6例采用枕下乳突后入路切除,哑铃型6例分别采用颞下入路、枕下乳突后入路、或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切除.本组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2例.结论三叉神经鞘瘤显微手术是佳方法,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是肿瘤全切除的前提条件.

    作者:李尧;邱永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的关系初探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引起广泛关注.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成为脑梗死预防的关键一环.我们对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头颅CT或MRI、颈动脉超声及血脂等检查,并分析了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永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复方新诺明致痉挛性斜颈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80岁.因腹痛、腹泻口服复方新诺明2片,6h后出现头颈部向右侧扭转,同时发现全身多处散在圆形及椭圆形皮下红斑于2002年6月27日入院.病前未服过任何药物.

    作者:王东生;庞亚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颈内动脉注射降纤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60例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注射降纤酶进行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6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采用国产降纤酶颈内动脉加压推注,并对其疗效分析.结果28例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8 33%.结论本疗法对进展型脑梗死具有良好效果,且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作者:杨国东;刘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治疗体会

    我们对1996年以来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进行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牛金霞;张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对48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伴左室肥厚(HLVH)患者及3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他们的心功能情况.结果HLVH组反映左室功能障的LVEF,CI明显减低;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E峰)、E/A、舒张早期减速显著减低.结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衰密切相关,积极改善左心室重塑有助于延缓心衰的发生.

    作者:刘志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20例疗效观察

    自1999年3月以来,我院采用丽珠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20例,并与脉络宁、复方丹参各20例进行疗效观察对比,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红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伴有左室肥厚者、63例高血压病不伴有左室肥厚者及51例正常对照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心率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时域分析指标及心率变异指数均比正常人明显降低.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心率变异性降低,而且其心率变异性降低程度与心脏受损程度有关.

    作者:李锦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血栓形成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体会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脑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NS 100ml+尿激酶100万U,iv gtt 结果22例溶栓患者中,溶栓后半小时肌力增加2级者12例,增加1级者8例,肌力无变化者4例,未发现出血等严重副作用.结论脑血栓形成用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可靠.

    作者:张德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特拉唑嗪胶囊与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目的目前国内外均重视长效降压药的降压治疗.比较氨氯地平片及特拉唑嗪胶囊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6例,氨氯地平组(A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53 5±1 7岁.特拉唑嗪组(B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平均54±2 5岁.A组单用氨氯地平片5 10mg,每晨1次口服,连服12周.B组单用特拉唑嗪2 4mg,每晚1次口服,连服12周.结果A组总有效率88 9%,B组总有效率90 4%.2组间比较有效率无差异性(P<0 05).2组对血脂代谢及血糖均有改善作用.不良反应轻.结论氨氯地平及特拉唑嗪均具有安全、方便、长效、不良反应少、病人顺从性好等优点,可作为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特别是伴有高血脂症及糖尿病病人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

    作者:刘华玲;孟健;冉华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浆C-反应蛋白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血浆C 反应蛋白水平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观察650例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对其中58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未复发的脑梗死患者行血浆C 反应蛋白测定.测定方法为火箭电泳法测定.统计学方法为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复发性脑梗死患者C 反应蛋白的均值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 001).结论血浆C 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可做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预测指标.

    作者:张钦昌;王希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异位妊娠破裂腹腔内出血并休克的护理

    目的异位妊娠破裂腹腔内出血并休克的护理.方法对病人必须紧急救治,以熟练操作技能,积极扩容,从速完成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止血,同时做好各项护理.结果密切监测病情动态变化,认真做好各项护理,促进术后早日康复.结论落实各项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洪春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从根本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作者:王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12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与高血压病的关系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现认为是常见的一种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也愈来愈常见.现就我院近3年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综合分析,探讨其与高血压病的相关因素.

    作者:惠大贵;郭香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8例临床分析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在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们于1994~2001年间收治的38例脊前动脉综合征病例总结如下:

    作者:杨海申;陈志荣;张玉静;谭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