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涛;梁幼生;戴建荣;李洪军;纪长生;神学慧;李龙根;殷芳
目的了解脑囊虫病患者抗囊虫治疗后的疗效以及囊尾蚴在脑CT影像上的转归.方法根据抗囊虫治疗前脑囊虫病患者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与抗囊虫治疗后囊尾蚴在脑CT影像的表现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抗囊虫治疗前脑CT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脑组织内囊尾蚴在CT影像上出现不同的转归.Ⅰ型大部分患者抗囊虫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小部分出现钙化,临床显示几乎全部治愈;Ⅱ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好,CT显示小部分患者病灶完全吸收,大部分患者见1-2个或多个钙化灶,治疗效果良好;Ⅲ型和Ⅳ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稍差,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差.结论各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虫治疗后囊尾蚴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钙化等影像变化,对预测病人预后及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凤菊;吴晓燕;戴伟;孙广平;胡颖新;刘玉磊;马巧荣;高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长江江苏省如皋段江滩能否孳生钉螺及该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方法采集长江如皋江滩及长江扬州江滩的水、土样,分析两者的理化性质;调查分析两者水文、植被、气象因子有无差异;用两者的水、土在室内饲养钉螺,比较两者的钉螺存活率及雌螺产卵率、螺卵孵化率;在如皋段及内河环境人工控制现场饲养钉螺,比较两者存活率.结果如皋段江水的Ca2+、总硬度、Mg2+、氯化物和土样的SO2-4均显著高于扬州段;两者钉螺半年、1年存活率及雌螺产卵率均无显著差异;如皋段通过人工控制能孳生钉螺.结论因长江潮汐顶托和江滩无植被钉螺难以向下游扩散,长江如皋段以东江滩无需查螺或只需用少量经费监测,以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作者:杜松如;江哲;尤玉民;闵仁华;沈健;杨建斌;申桂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掌握南京市周家山1989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流行后,江滩钉螺的感染情况,提供采取防治措施的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法调查江滩钉螺分布,用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并现场调查野粪.结果1990-2003年钉螺阳性率分别为0.76%、0.48%、0.28%、0.15%、0.05%、0.05%、0.17%、0.14%、0.14%、0.04%、0.16%、0.62%、0.38%和0.18%.2003年调查367框(0.1 m2),有螺框出现率88.8%,钉螺密度4.46只/0.1 m2.收集野鼠粪便27份,1份检出血吸虫卵.结论江滩出现阳性钉螺与人群活动和野生动物,特别是野鼠有关.
作者:钱翠英;徐国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西昌市属四川省大山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每年均有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现将1992-2002年急性血吸虫病90例,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林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属碘缺乏病区,1995年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的行政干预.2000年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为制定和完善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现对前阶段防治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蒋金瑞;林志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钉螺在自然环境中完成世代发育的有效积温.方法将钉螺按常规方法饲养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其从螺卵生长发育至成螺并产卵所需的发育历期与积温,并按公式T=∑(TiC)计算其完成世代所需的有效积温.结果钉螺从螺卵发育至成熟产卵(即完成世代发育)的平均历期为(334.22±7.52)d、平均积温为(5 821.38±70.05)日度,平均有效积温为(3 846.28±32.59)日度.结论本方法观测的钉螺发育有效积温较精确,为气候变暧影响日本血吸虫病传播的预测模型提供了理论参数.
作者:洪青标;周晓农;孙乐平;杨国静;杨坤;黄轶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3种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在低度流行区应用的费用-效果.方法在江苏省江滩型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选择一自然人群,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双面胶纸环卵沉淀试验(DGS-COP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进行检测.以粪便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氏法阳性确诊病人作为金标准,运用卫生经济学方法,评价3种免疫学诊断方法的费用-效果.结果3种方法总费用相近,DDIA每查出1例血吸虫病人的费用和漏检病人造成的损失分别比ELISA少7.17%和200%,查出1例血清学试验阳性者费用和人均检查费用分别比ELISA多5.8%和23.16%.DGS-COPT各项费用均比DDIA和ELISA为高.粪检阳性者中,DDIA、DGS-COPT和ELISA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4.4%、72.2%和83.3%.结论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胶体染料试纸条法经济实用.
作者:宋鸿涛;梁幼生;戴建荣;李洪军;纪长生;神学慧;李龙根;殷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浙江省常山县弓形虫感染流行情况和流行特点以及对人体的危害.方法采用弓形虫血清ELISA三联诊断试剂对居民及肉用生猪进行血清学调查.按照不同地理方位在1 8个乡镇居民及孕产妇、新生儿、肉类食品从业人员等相关人群中开展调查.结果共调查居民1 102人,人群弓形虫感染率14.61%;孕产妇感染率22.50%;男性感染率11.60%,女性感染率16.88%,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屠工及肉类食品从业人员感染率达34.41%,农民为15.66%,高于其它职业人群(P<0.01).结论弓形虫感染在人群中甚为普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计划生育和人口优生优育,应当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开展防治工作.
作者:詹福初;邵坚强;韩成星;卢斌;占庄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2年6月-2001年11月采用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食管静脉曲张4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邹宝俭;程娟芳;郑惠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家用卫生杀虫剂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在数千年前即有用各种天然植物矿物烟熏火燎驱杀蚊虫的记载.经过数千年的演变,现在被广泛用于防治蚊虫的制剂主要有蚊香,电驱蚊香,液体蚊香,气雾剂,喷雾剂等[1].
作者:季根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的疫区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0年来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和近4年来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疫情指标,包括钉螺面积、血吸虫病人、晚期血吸虫病人、急性血吸虫病人、血吸虫病牛等,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23个县(市、区)中,有6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疫情回升,4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部分疫情指标出现反复.结论由于受洪涝灾害、人口流动频繁、有螺船闸扩散钉螺等自然和社会因素,使达标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因此应加强对传染源和钉螺扩散源头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作者:曹勤;余秉圭;王金国;廖洪义;钟国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沱江堵口建闸水淹灭螺效果.方法在43 km长的沱江上、下坝关闸前后观察其流域16个行政村所辖洲滩螺情.关闸蓄水时间持续8个月以上.结果关闸蓄水前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3%和21.5%;钉螺校正死亡率为16.2%.沱江上、下坝关闸后,蓄水量不能同时保证农田灌溉和水淹灭螺需要,优先前者,则后者效果欠佳.结论沱江综合治理工程已达到防洪保安、农田水利的预期目标.水淹灭螺起到一定作用,但暂时未达到血防的预期目标.
作者:佘力;陈杰;郭志贤;崔四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对胆囊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116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住院病人胆囊B型超声扫描的结果,与非肝病患者作对照.同时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人中有脾功能亢进与无脾功能亢进(切脾后)的病人的胆囊病变作对照.结果116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病人中胆囊B型超声扫描有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的分别为87.9%(102/116)及38.8%(45/116),对照组为36.6%(15/41)及19.5%(8/4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人中有脾功能亢进的病人中有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的分别为89.0%(73/82)及39.0%(32/82),切脾后的病人为85.3%(29/34)及38.2%(13/34),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与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的发病密切相关,但脾功能亢进并非主要原因.
作者:楼雅依;乌文琳;陆其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25%氯硝柳胺悬浮剂(SCN)的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方法在实验室和现场采用浸杀法和喷洒法进行SCN和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两种剂型的杀螺试验.结果实验室SCN 0.5 mg/L(有效浓度0.125 mg/L)和WPN 0.5 mg/L(有效浓度0.25 mg/L),浸杀24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有效浓度0.063 mg/L浸杀24 h,钉螺死亡率SCN为80.0%,WPN为66.7%.喷洒SCN 0.5 g/m2和WPN 1.0 g/m2,钉螺死亡率均为100%.现场浸杀SCN 0.5 mg/L和WPN 1.0 mg/L的钉螺死亡率均为100%.现场喷洒SCN 2.0 g/m2和WPN2.0 g/m 2,SCN有效成份含量为WPN的1/2,3 d和7 d杀螺效果均高于WPN(x23d=30.21,P<0.01;x27d=7.62,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15 d杀螺效果相近(x512d=0.02,P>0.05).SCN1.0 g/m 2与WPN 2.0 g/m2喷洒,SCN有效成份含量为WPN的1/4,杀螺效果相近(x23d=0.90,P>0.05;x27d=1.99,P>0.05;x215 d=0.03,P>0.05).结论现场SCN浸杀和喷洒有效药物剂量为WPN的1/4时,均能达到与WPN相同的杀螺效果,SCN是一种高效、使用方便、水溶性好的新型杀螺剂,值得在现场推广应用.
作者:张楚霜;李广平;阳桂芬;魏望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儿陈某,男,2岁4个月,玉山县林岗乡人.2001年8月23日因发热20余d,经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未见好转,疑血吸虫感染而转入我站诊治.
作者:徐立;廖玉生;李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根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关于认真做好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卫疾控综合便函(2002)123号]及卫生部<2002中国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及相关调查数据应用新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承担全国数据的汇总统计.
作者:陈贤义;吴晓华;王立英;党辉;王强;郑江;郭家钢;姜庆五;赵根明;周晓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方法1.1对象在1991年登记在册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基础上,进一步摸底,凡居住流行区有反复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血吸虫病查治史,现有腹水、脾肿大或曾有腹水、呕血、便血或脾脏切除史,以及疑为结肠增殖或发育障碍者为检查对象.
作者:谭敏华;郑水芳;陈饶生;王富宽;吴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1996-2002年共收治儿童急性血吸虫病(简称急血)58例,其中男54例,女4例,年龄小5岁,大15岁.感染方式:嬉水、游泳46例,捕鱼摸虾10例,打粽叶2例.
作者:朱玉芳;李秀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疫苗和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疫苗联合免疫对昆明感染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将制备的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疫苗和用特异性抗体筛选噬菌体随机1 2肽库获得的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疫苗联合或单独免疫昆明鼠,共3次,分别在0、2、4周进行.每次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0μg重组铁蛋白和/或1013pfu表位疫苗,第6周每鼠经腹部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42 d剖杀冲虫,计数成虫及肝虫卵数.在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从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反应.结果联合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获得了32.8%的减虫率和63.0%的减卵率;单独重组铁蛋白疫苗免疫组的减虫率为21.6%,减卵率为49.5%;单独表位疫苗免疫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17.1%和44.3%,显著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免疫组小鼠体内IgG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疫苗和表位疫苗联合免疫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铁蛋白免疫和表位疫苗免疫.
作者:王敏;易新元;曾宪芳;李先平;周东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