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一;彭新民;朱南屏
目的应用McAb-Dot-ELISA检测牛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循环抗原并观察其与现场粪孵结果的符合情况.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日本血吸虫单抗SSJ14;应用McAb-Dot-ELISA检测现场和实验室感染牛日本血吸虫血清循环抗原.结果检验酶标单抗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显示该株单抗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用实验室感染血吸虫病的阳性牛血清及阴性血清检测有100%的符合率,检测现场采集血清的循环抗原的结果和粪孵结果对比,总符合率达到82.91%.结论 SSJ14单抗和由此研制的McAb-Dot-ELISA方法能应用于牛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循环抗原的检测.
作者:傅志强;石耀军;刘金明;李浩;陈永军;叶萍;林矫矫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吴某,男,1946年出生,桐城市黄铺乡黄铺村人.1997年8月23日因下腹部疼痛,解粘液脓血便到桐城市人民医院就诊.医院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行阑尾切除手术,切除物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为阑尾壁、腔内均有大量血吸虫卵沉积,茚三酮染色检查为近期变性虫卵(病理检验号971011),于该年9月10 日转入我院.
作者:江龙志;赵爱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钉螺属软体动物门(Phylum Mollusca)、腹足纲(Class Gastropoda)、前鳃亚纲(Subclass Prosobranchia)、麂眼螺超科(Superfamily Rissocea)、圆口螺科(Family Pomatiopsidae)、圆口螺亚科(Subclass Pomatiopsinae).根据形态学上的特征,钉螺属又分为两个种: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和微小钉螺(Oncomelania minima)[1].
作者:许静;郑江;周晓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阳光曝晒对杀虫丁灭螺效果的影响.方法将药液配制、稀释并置入阳光下曝晒不同时间后移至室内,采用浸泡法进行杀灭钉螺的实验观察.结果阳光曝晒2-24 h(3 d)后,钉螺接触1.0、2.0 mg/L杀虫丁药液24、48 h和72 h的死亡率与相同浓度的未晒组相比,分别下降21.41%-100.0%、23.86%-88.18%;0-92.56%、3.30%-85.74%;0-77.78%、0-44.8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01和P<0.05).结论经阳光曝晒后的杀虫丁溶液,其浸泡24h的杀螺效果随曝晒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浸泡48 h以上的杀虫丁溶液仍具有一定的灭螺作用.因此,建议在实际使用时,应避免强烈阳光,好选择多云或阴天使用该药进行灭螺,以确保灭螺质量.
作者:吴锋;洪青标;孙乐平;戴建荣;黄轶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对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执行情况及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于1999年进行了评估,结果报告如下.1疫区概况潜江市疫区人口55.32万人,钉螺面积12 km2,其中易感地带7.9 km2.1992年血吸虫病人28 758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316人,急性感染295人,病牛2 248头.
作者:张汉忠;王文梁;田祖洪;刘凤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掌握农村儿童蛲虫感染现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用透明胶纸肛门周围粘贴法检查蛲虫卵,采用甲苯咪唑集体服药加健康教育进行综合防治.结果幼儿与低年级小学生蛲虫感染率27.76%(83/299),其他人群在5%以下;阳性儿童家庭的感染率38.62%(95/246),阴性户感染率则为1.67%(5/299);甲苯咪唑400mg顿服10 d阴转率90.57%,3次服药1年后为78.46%;综合防治群体的蛲虫感染率从25%降至9.24%,原阳性者家庭感染率从38.62%降至4.12%.结论盐城市农村蛲虫感染的主要人群是儿童,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在感染率较高地区,对幼儿园与低年级小学生及阳性者家庭采用定期集体服药驱虫加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
作者:夏秒英;丁郑春;陆明;曾玉林;陆志明;张继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无为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北岸,江岸线长118km,属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地区之一.1992-1998年实施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现将执行情况和效果评估报告如下.
作者:陈淮生;胡平安;王宗明;杨业璜;汪晓翔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糖蛋白抗原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SDS-PAGE、银染色、PAS及脂类染色对SIEA组分进行分析,并根据标准分子量迁移率Rf值,用半对数坐标纸绘图,测算各区带的分子量.结果 SIEA有10种糖蛋白分子,其分子量为101、97、91、87、77、74、66、62、56、50 kDa;1条37 kDa脂蛋白区带.结论 SIEA含有蛋白、糖蛋白、脂蛋白等抗原分子,可能在宿主的免疫应答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作者:汪世平;朱平安;刘立鹏;曾宪芳;徐绍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374例脑囊虫病患者中,男200例,女174例,年龄1-68岁.374例患者均有食生肉、生菜史.就诊前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经头颅CT扫描提示脑囊虫368例.就诊时主诉头痛、头昏115例,占30.75%.癫痫发作247例,占66.04%,其中局限性发作42例,全身性发作205例.有12例患者表现为意识不清,失语,大小便失禁,偏瘫,半身不遂.
作者:杨秀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门静脉内径宽度及其压力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我们对51例晚血脾切除手术患者和1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病人进行了对照观察.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51例晚血行脾切除手术病人中,男36例,女15例,年龄16-60岁,平均37岁.手术中取肝组织作病理检查,其中血吸虫肝纤维化34例,混合型肝硬化17例.
作者:杨军;张命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幸福垸总面积59.7 km2,南北长10.0 km.1996年7月下旬,长江、东洞庭湖出现高洪,使垸堤于7月21日相继出现北、南两处溃口,钉螺随洪水扩散至垸内.为了解溃堤后钉螺扩散情况,我们于1997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并连续进行了4年灭螺,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世一;彭新民;朱南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SjC23 DNA疫苗和SjC23蛋白疫苗联合免疫对C57BL/6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分别构建和制备SjC23 DNA疫苗(pcDNA3.1-SjC23)和蛋白疫苗(SjC23大亲水片段融合蛋白GST-HD).48只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2只.A组(SjC23DNA+GST-HD联合应用组)每只小鼠分别在第0、2周经股四头肌注射100 μgSjC23质粒DNA,在第4周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0 μg GST-HD+50 μg CFA;B组(SjC23 DNA组)每只小鼠分别在第0、2、4周经股四头肌注射100 μg SjC23质粒DNA;C组(蛋白疫苗组)于第4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0 μg GST-HD+50 μg CFA 1次;D组(对照组)每鼠分别在第0、2、4周肌注100 μg pcDNA3.1.各组在末次免疫后30 d每鼠以45±2条/只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攻击后45 d剖杀小鼠,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数.在免疫前、末次免疫后和攻击后从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Western-blot法检测抗体反应.结果联合组与质粒对照组相比,获得了36.9%的减虫率和30.7%减卵率;而单独SjC23 DNA疫苗组的减虫率为26.9%,显著低于联合组(P<0.05)和22.2%的减卵率,单独蛋白疫苗组(GST-HD)为15.2%和12.2%,均显著低于联合组(P<0.05).末次免疫后(攻击前),联合组抗体水平与单独SjC23 DNA组相比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SjC23 DNA疫苗和蛋白疫苗联合免疫可诱导C57BL/6小鼠产生较单独应用DNA疫苗或蛋白疫苗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DNA疫苗和蛋白疫苗联合免疫是一种有价值的免疫方法.
作者:任建功;朱荫昌;D.A.Harn;余传信;司进;殷旭仁;何伟;梁幼生;徐明;华万全;许永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常德市1992-1 999年血吸虫病流行情况.方法在高、中度流行村用KatoKatz法、在低度流行村用IHA检查居民,耕牛进行粪便孵化及Kato Katz法定量检测,对捕捉到的钉螺进行解剖.结果各流行村与1 989年相比,居民和耕牛的粪便阳性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感染螺密度下降明显.结论应继续实施疾病监测,强化质量控制,加强流动人口的监测,防止血吸虫病向城市蔓延.
作者:刘德山;田子英;肖俊文;姚孝明;屈贵顺;周应彩;张孝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云南大山区阳性螺点灭螺后螺情动态变化规律,为今后螺情的监测及控制血吸虫病提供依据.方法对云南山区1个阳性螺点1次定点灭螺后的螺情进行了11年的考核观察.每次均通过环境抽查设框调查螺情并解剖钉螺以求出钉螺感染血吸虫的自然感染率.结果11年内共考核10次,结果显示灭螺后3年内查不到活螺,但第4年开始又在原螺点内找到钉螺,至第5年钉螺密度恢复到灭螺前水平,并有感染螺出现,且在未进行第2次灭螺的情况下,其疫源性保持5年未变.结论阳性螺点的长期监测及消灭对于阻断云南山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阳性螺点的监测可每2-3年进行1次.
作者:李飞;夏代光;马灿华;贾雪梅;张学筝;曾加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溧阳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全市有16个血吸虫病流行镇(场)、83个流行村,历史有螺条块1 558个,历史有螺面积928.50 hm2.经过反复防治,于1976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并于1997年通过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省级考核.
作者:刘建平;陈达金;潘和富;卞梅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对云南省1992-2000年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防治效果评估.方法每年9-10月进行病情监测,对监测村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一、二层监测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先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定性,阳性者再用Kato-Katz法定量;三层监测村采用IHA法筛查,阳性者用集卵孵化检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定量;耕牛用顶管孵化法检查.每年4 5月进行螺情监测,对一、二层村用系统抽样法,查到钉螺用压碎法解剖;三层村用环境抽样,所获活螺全部解剖.结果全省一层村由1992年的111个减到18个,二层村由132个减到31个,三层村由198个增至394个:项目执行的12个县(市)中已有6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在未控制的3个县中已有38个村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8个村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通过项目实施,全省血吸虫病流行程度减轻,流行范围缩小,人、畜感染率、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密度均有显著下降.
作者:罗天鹏;李远林;张显清;方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在全球范围的传染病中,寄生虫的感染率可能要超过其它任何病原所致的感染,而血吸虫在许多方面都是一种不寻常的寄生虫,如雌雄异体、性染色体异配,寄生于宿主的门脉系统及有性和无性生殖的生活史等,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医学和兽医学中研究为深人的虫种之一.
作者:司进;朱荫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历史上,德保县为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12个乡(镇)中有4个乡,9个村,59个自然村为流行区.全县有螺面积392 981 m2,血吸虫病人1 005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14人.病牛39头.
作者:陆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2001年10月9日至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了预防与控制血吸虫病和土源性蠕虫病专家委员会联席会议.现将有关血吸虫病的交流及讨论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陈名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西昌市血吸虫病目前的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送3检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和Kato-Katz法对邛海湖周边地区的20个自然村居民进行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的调查.结果检查5-60岁居民3 41 5人,血吸虫感染率为28.81%,病人EPG为36.07.各年龄组中,1 5-19岁组感染率高,达36.02%,病人感染度(EPG)以5-9组高,为41.96,5 9岁、25-29岁、30-34岁3个年龄组IPC及RIPC均高于其他年龄组;男女性别感染率及感染度无明显差异.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收入高的血吸虫感染率低.种植烟草、蔬菜的居民感染率分别为72.46%和49.53%,高于其他职业人群.阶、梯地居民感染率及感染度明显高于平坝地区.结论该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仍较严重,居民感染率及感染度均高.血吸虫感染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有密切关系,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居民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职业者.
作者:许发森;沙开友;刘伯钊;赵联国;肖永富;尹洪智;吴子松;邱东川;梁松;R.C.Spear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