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胡晓清;于亚峰;吴文璎

关键词:糠酸莫米松, 局部变应性鼻炎,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局部变应性鼻炎(local allergic rhinitis, LAR)鼻部症状的效果。方法选择局部变应性鼻炎患者36例,采用鼻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测试患者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症状变化,评估疗效。结果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后,患者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症状较前均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短期内可有效改善局部变应性鼻炎鼻部症状,但长期效果仍有待研究。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有机结合氚内污染对输血质量与健康影响的剂量研究

    目的:探讨有机结合氚内污染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吸收剂量,为评价密切接触氚的献血者的血液质量和健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经动物尾静脉注入,应用均相液体闪烁示踪技术,测量不同时间各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活度,估算其吸收剂量,并导出各器官吸收剂量转换因子。结果进入血液的3H-TdR可迅速分布于各组织器官,注后0.5~1 d内器官吸收达高峰,然后迅速排除,各组织器官3H-TdR滞留曲线的回归方程为指数函数方程。注后1 d,按单位组织器官质量的放射性活度(MBq/g)计,3H-TdR主要分布于脾脏、胸腺、股骨、肝脏和小肠;吸收剂量较大的组织器官为外周血、肾脏、肝脏、肺、睾丸、脑和心脏。注后16 d,3H-TdR在各组织器官的滞留量均较低,而累积吸收剂量则增高,脾脏和胸腺的累积吸收剂量远大于其它组织器官,分别为9.9和8.3 mGy。吸收剂量转换因子(Gy?Bq-1?g)随时间延长不断增大。结论3H-TdR内污染早期外周血放射性活度和吸收剂量大,随时间的延长脾脏和胸腺的吸收剂量达高峰,表明外周血和免疫器官是3H-TdR内污染作用的主要组织器官,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献血者血液质量和健康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晶;郭丽;徐军;杨淑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颅多普勒联合CT血管成像及CT灌注成像评价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CT灌注成像(CTP)分析颈内动脉(ICA)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ICA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脑灌注与侧支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48例患者行TCD、双能量CT血管成像(CTA)及CTP检查。CTA诊断单侧ICA病变38例,双侧ICA病变8例,未见异常2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分析各组患者TCD及CTP血流动力学参数等特点。结果TCD示单侧ICA轻、中度狭窄患者MCA的Vm及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无症状组MCA的Vm及PI低于对照组,但MCA的V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症状组MCA的Vm及PI较无症状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临床症状与狭窄程度及颅内侧支循环有关,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无症状组较症状组侧支循环开放数量明显增多。CTP结果显示单侧ICA轻度狭窄患者、中度狭窄患者无症状组及症状组基底节区、颞叶及额叶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无症状组颞叶CBF、CBV、M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TP较对照组延长(P<0.05)。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症状组基底节区、颞叶CBF、MTT及TT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易出现双侧脑灌注下降。结论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脑灌注改变与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密切相关,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够维持脑灌注在正常范围。

    作者:颜燕红;惠品晶;惠国桢;徐正昌;郭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锥形束C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研究

    目的: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过程中摆位误差。方法对23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在首次放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连续扫描6周,重建后获取断层图像,使其与计划定位图像行匹配比较,得出3个方向左右(X)、头脚(Y)、腹背(Z)线性误差和Z轴向旋转误差(RTN)的平均摆位误差数据。结果23例患者共做CBCT 138次,在腹背、头脚、左右3个方向和水平面旋转的摆位误差均值分别为-1.82 mm、-0.31 mm、0.95 mm和-0.82°。结论使用kV-CBCT扫描系统能较准确地检测和修正摆位误差。

    作者:陈浩;周菊英;徐升;蒋华;宋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ARC蛋白在SU5416联合低氧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后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SU5416联合常压低氧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PH),继而暴露于常压常氧时肺小动脉平滑肌中ARC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10只大鼠予以常压低氧处理3周,作为对照组;50只大鼠于试验开始时腹壁皮下注射SU5416,常压低氧处理3周,然后随机分成3组:“SU5416+低氧”组(n=18),不再做任何处理;“SU5416+低氧+常氧3周”组(n=16),大鼠暴露于常压常氧3周;“SU5416+低氧+常氧12周”组(n=16),大鼠暴露于常压常氧12周。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中膜厚度百分比(WT%)及无肌性血管肌化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肺小动脉平滑肌ARC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3组大鼠mPAP、RVSP、肌化程度均有显著升高(P<0.05);与“SU5416+低氧”组相比,“SU5416+低氧+常氧12周”组大鼠mPAP、RVSP、RVHI、WT%和肌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大鼠肺小动脉平滑肌有少量ARC蛋白表达;与“SU5416+低氧”组相比,“SU5416+低氧+常氧3周”组和“SU5416+低氧+常氧12周”组大鼠肺小动脉平滑肌ARC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随着常氧时间的延长,ARC蛋白表达增加更显著(P<0.05)。结论SU5416联合常压低氧诱导大鼠PH,继而暴露于常压常氧时肺小动脉平滑肌ARC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ARC蛋白表达增加更显著。

    作者:葛梓;冒山林;赵晖;曹隽;夏志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0T磁共振成像全身类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全身类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30例MM患者的MRI全身弥散加权扫描图像,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有无弥散受限病灶及病灶分布情况。结果 MM浸润病灶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而在ADC图上为低信号。30例患者类PET成像中,23例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病灶,阳性率76.7%。病灶主要分布于肋骨(15/23,65.2%),骨盆(13/23,56.5%),脊柱椎体及附件(11/23,47.8%)。结论类MRI类PET成像技术可较好地检出MM浸润病灶,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茆雯雯;李平;江南;王雪元;顾云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Doublecortin样激酶1在结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Doublecortin样激酶1(DCLK1)在结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结肠癌旁正常黏膜组织、20例结肠腺瘤、60例结肠癌及20例结肠癌转移灶组织中DCLK1的表达,分析结肠癌组织中DCLK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DCLK1在结肠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结肠腺瘤组织、结肠癌组织及结肠癌转移灶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70.0%、65.0%和60.0%。结肠癌组织中DCLK1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结论DCLK1的过表达可能在结肠肿瘤的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安淑香;孙硼朋;赵丹;雷丽;刘景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肾上腺B超筛查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肾上腺B超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中的筛查应用,为早期发现肾上腺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7月1日-2014年8月1日入住新生儿科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TSB)>342μmol/L]的新生儿行肾上腺B超筛查。结果入选的17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中有肾上腺出血的有12例,12例均为足月顺产儿,4例为巨大儿,2例有产钳娩出史。合并颅内出血的有3例,治疗过程中有2例合并发热。结论肾上腺B超筛查在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中应用可以早期发现肾上腺出血。

    作者:乔林霞;朱文英;张海燕;朱月芳;王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DAM17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DAM17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脂质体介导的ADAM17-shRNA转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沉默效率;以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小室试验观察通过抑制ADAM17基因表达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结果ADAM1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78.33%,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患者ADAM17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肿瘤分期有明显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无关。SGC-7901细胞成功转染特异性ADAM17-shRNA后,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DAM17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抑制;同时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也明显下降,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DAM17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ADAM17-shRNA通过脂质体转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抑制ADAM17蛋白产物表达后,细胞增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提示ADAM17基因在胃癌进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孙金兵;蒋建龙;卢旷逸;陈桥;陶丹浩;孟建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年龄组子宫脱垂行阴式子宫切除17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及非老年女性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方法对2010年01月-2014年12月因子宫脱垂Ⅱ度及Ⅱ度以上为第一诊断入院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的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子宫切除是治疗女性子宫脱垂的理想方法,但老年组术后恢复明显迟于非老年组,术后并发症增多,术中、术后需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术中风险及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丽霞;刘琴;杨宁;张雪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预见性护理模式对骨科护理风险的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护理风险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取样原则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骨科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将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长短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其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模式对骨科患者护理风险的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上应用推广。

    作者:金建美;孙晋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鼻空肠营养管在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研究鼻空肠营养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营养支持方式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经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组(N+EN组)、经胃管行肠内营养组(S+EN组)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疗效、治疗前后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蛋白(TP)、IgG、IgA、IgM的差异。结果 N+EN组和S+EN组患者ICU时间、死亡率和肺外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患者(均P<0.05);N+EN组患者ICU时间、误吸率显著低于S+EN组患者(均P<0.05)。N+EN组、S+EN组和TPN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的PA、ALB、TP、IgG、IgA和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PA、ALB、TP、IgG、IgA和IgM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N+EN组、S+EN组和TPN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依次降低(均P<0.05)。结论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佳,并发症少,其疗效及安全性高于经胃管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

    作者:夏晓华;倪春华;刘龙;曹臻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双源CT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扫描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的90例患者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对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结果90例患者中共检出主动脉夹层27例,主动脉瘤14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5例,主动脉壁溃疡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主动脉缩窄1例,主动脉变异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布加氏综合征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2例,门静脉血栓1例,左肾动脉瘤1例,脾动脉瘤1例,肺动脉血栓4例,肾癌1例,正常7例。所有图像质量优良,有效射线剂量平均约3.14 mSv。结论双源CT扫描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能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朱建国;郭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疗近期疗效及早期反应影响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甘氨双唑钠(CMNa)对鼻咽癌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增敏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增敏组:将甘氨双唑钠800 mg/m2的剂量,30 min内静脉滴注后于60 min内行放疗,每周3次,连续用药至放疗结束。对照组:只采用6 MV-X线照射放疗治疗。结果鼻咽原发灶CR率在增敏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8.3%与7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4,P=0.035)。颈淋巴结CR率两组分别是80.0%和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19,P=0.064)。两组早期反应如皮肤、黏膜、消化道反应及血白细胞下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氨双唑钠可以增加鼻咽癌的放疗敏感性,提高鼻咽癌近期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能否降低放疗总剂量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姬磊;周菊英;王利利;秦颂兵;徐晓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小脑梗死1例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从而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法通过详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积极行心超、头颅MRI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完善诊断及治疗。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头颅MRI、心超及其它各项检查结果,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小脑梗死,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后有所好转。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合并无明确病因发热的脑梗死患者应重视全身体格检查以明确病因从而对症处理。

    作者:解力;蔡秀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数据,以静脉溶栓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分为早期有效组和早期无效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各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后早期疗效与3个月预后相关(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5,95%CI 1.017~1.289,P=0.025)、基线血糖(OR=1.867,95%CI 1.011~3.450, P=0.046)及发病-给药时间(OR=1.019,95%CI 1.002~1.036,P=0.028)与溶栓后早期疗效相关。结论溶栓后早期疗效好者3个月的预后相对较好。高龄、基线高血糖和发病-给药时间长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夏玉蕊;董万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35例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对照组35例行阑尾切除术(OA)。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肠粘连)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国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乳腺X线检查在乳腺癌早期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X线检查在乳腺癌早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采用乳腺钼靶进行检查的2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手术病理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乳腺钼靶术前诊断正确率为92.9%。结论乳腺X线检查分辨力高,对比度好,是乳腺影像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乳腺癌早期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窦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种不同术式建立动静脉内瘘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建立动静脉内瘘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探讨手术方式、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侧侧吻合87例临床资料。结果端端吻合一次性手术成功24例,端侧吻合一次性手术成功37例,侧侧吻合一次性手术成功19例。结论非糖尿病端侧吻合术式手术成功率略高于其它二种术式。

    作者:祁从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TP方案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TP方案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53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3)。对照组采用TP方案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采用TP方案联合调强放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剂量学差异。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3.9%和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3.3%,16.7%vs 52.2%,34.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V-Dmean、PTV-Dmin、PTV-Dmax等剂量分布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I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HI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LD、V10、V20、V30等参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V5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方案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相近,但调强放疗剂量分布更合理,放疗后并发症更少。

    作者:李金利;王建平;李莉;柴晓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对不同原发疾病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疾病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简要探讨疾病疗效与ISTH显性计分、治疗方案等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断明确的DIC患者50例,分析其原发疾病及不同原发疾病所致DIC的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PLT、PT、APTT、FBG、FDPs)、疗效等特点,并进一步探讨疾病疗效与ISTH显性计分、治疗方案等的相关性。结果1)DIC以原发于恶性肿瘤和感染者多见,分别占48%和32%。2)不同原发病DIC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中有不同,恶性肿瘤合并DIC时出血常见而较少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在实验室指标中,感染组患者多见APTT延长,恶性肿瘤组患者少见APTT延长。3)疾病疗效可能与ISTH积分高低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DIC表现多样,病情凶险,临床应提高警惕,一经诊断,应积极进行规范化治疗并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孔丹青;崔久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