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PH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许文婷

关键词:痔, PPH术, 并发症, 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对策.方法 选择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除术(PPH)257例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对策.结果 该组患者于术后8~12h下床,术后发生尿潴留47例,术后下腹部坠胀31例,肛门区严重疼痛7例,肛门出血2例,术后吻合口感染2例,肛门水肿90例,平均住院7d(4~19d).随访6个月,术后吻合口狭窄2例,257例患者均无大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PPH术后正确的并发症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的方法对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48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先行ERCP+EST,术后再行LC术治疗.结果 该组病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毛伯能;蔡海;张云;张学俭;曹惠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摄取18F-FDG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测定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18F-FDG细胞结合率方法及用吉西他滨化疗后对A549细胞摄取18FFDG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条件下测定A549细胞的18F-FDG细胞结合率,细胞浓度5×104~1×107/瓶;18F-FDG放射性活度1.85~29.6KBq;反应时间20~120min;葡萄糖浓度0~11.1mmol/L.MTT测定加入不同剂量0~120mmol/L吉西他滨24h后细胞抑制率.测定加入不同剂量0~120mmol/L吉西他滨24h后18F-FDG细胞结合率.结果 18F-FDG细胞结合率随细胞数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高,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与18F-FDG放射性活度无关;加入不同剂量吉西他滨后,细胞结合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两者呈负相关(r=-0.78,P<0.01).结论吉西他滨作用24h后引起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 18F-FDG细胞结合率下降,可用18F-FDG显像早期观测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疗效.

    作者:邹惠峰;邓胜明;章斌;吴翼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3年1月~2009年12月手术治疗5例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据肿瘤的部位及侵润程度,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2例,1例仅做局部活检.1例右室梭形细胞肉瘤患者因术后出现灌注肺和肺部感染家属放弃治疗,其余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手术,结合术后化疗、放疗可使心脏恶性肿瘤的预后有所改善,但远期效果仍较差.

    作者:袁丰;沈振亚;于曙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肿瘤标志物正确度验证及评价

    目的 探讨罗氏E-601全自动免疫测定仪,正确评定检测项目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各参数的准确度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 水平.结论 六项肿瘤标志物5个样品分析结果与上次室间质评结果靶值、实验室测定值的偏倚,其结果均在室间质评的允许范围内,均通过100%符合.另外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该次测定结果均在卫生部回报的室间质评允许范围内.

    作者:高中芳;张建荣;郭小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贫血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贫血的关系.方法 收集87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三组:非贫血组(男性≥120g/L,女性≥110g/L),轻度贫血组(男性90~119g/L,女性90~109g/L),中度贫血组(60~89g/L),测定血清铁蛋白(SF)、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TH)、hsCRP水平,记录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分析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三组临床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SF、PTH、EPO用量无统计学差异,血清hsCRP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血清hsCRP SNK法两两比较:中度贫血组hsCRP高于非贫血组和轻度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贫血组和轻度贫血组比较,血清hsCRP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hsCRP水平与贫血关系密切,可反映贫血状况.

    作者:陈凤玲;严春寅;李声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发作期的临床分析——附34例报告

    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感染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COPD感染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细菌清除率为9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总有效率85%,细菌清除率为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两组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OPD感染发作期疗程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姚建华;郭小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划船运动员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免疫指标的变化

    目的 观察大运动量训练前后运动员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取四川省水校2006年冬训期间在队训练的男性划船运动员19名,于训练前、后分别测试其免疫相关指标.结果 WBC、W-NCR在20d的大强度训练中无明显变化,但有下降趋势,训练第10d、20d时IgG较训练前显著下降,训练第20d时IgA较训练前显著下降,并存持续下降趋势,IgM训练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 划船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可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训练可能过量,在此期间应合理安排训练,警惕过度训练,防止疲劳发生,避免因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感染.

    作者:邹明;虞亚明;马建;刘波;涂禾;张鑫;徐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苏州市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按1:2的比例进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质相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调查的人样本群中确诊的AD患者81例,对照为同人群中符合匹配条件的认知功能正常者162例.用SAS8.2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脂者患AD的危险较大,OR值(95%CI)分别为2.441(1.282~4.641)、1.875(1.015~3.464)、1.770(0.976~3.199).结论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可增加AD患病的危险性.

    作者:惠晓萍;徐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苏州市吴中区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了解苏州市吴中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4月~2010年4月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628例,入院后48h内采集患儿血清标本,应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结果 6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阳性164例,阳性率26.11%,其中男116例(18.47%),女48例(7.64%),无明显性别差异.全年均可检出RSV,发生率高的是10~12月(33.04%),低的是4~6月(11.65%).RSV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尤以6个月以下患儿感染率高(38.19%).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吴中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特别是婴幼儿感染率高.

    作者:丰惠元;顾晓玲;高兰平;彭国玉;王晓梅;周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BIS监测下异丙酚靶控输注和持续输注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通过全麻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对血流动力学、苏醒与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观察,比较术中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和持续输注(CI)二种不同方式对全麻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TCI组和CI组.通过调整异丙酚的输注,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BIS值45~55),记录术中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TCI组和CI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相比,前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多于C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靶控输注或者持续输注丙泊酚均能很好地维持全身麻醉的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但前者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作者:时玥;马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浆肌钙蛋白I、脑钠肽联合D-二聚体检查对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D-二聚体(DD)检查在血压正常的肺血栓栓塞(PTE)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肺通气/灌注扫描和(或)肺动脉CT成像(CTPA)明确诊断的非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病例,以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组(次大面积PTE组)21例和B组(非大面积PTE组)26例,通过其血浆中的cTnI、BNP和DD的水平高低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NP和cTnI血浆水平在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查有助于排除诊断,血浆cTnI、BNP水平在次大面积PTE患者中明显升高,联合应用血浆cTnI、BNP和D-二聚体检查在血压正常的PTE患者中有助于筛选出高危患者.

    作者:张胜利;施敏骅;房三友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破裂脑动脉瘤的早期综合救治

    目的 探讨185例破裂脑动脉瘤采用急诊或早期综合救治措施的效果.方法 所有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应用相关的措施和药物改善和纠正病人生命体征、高颅压、高血压、低氧血症等,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急诊或72h内行显微外科夹闭126例,介入栓塞59例.术中、术后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治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185例不同程度病情的患者预后良好131例,总预后良好率为71%.其中开颅显微手术夹闭126例,预后良好87例,良好率为69%,轻残15例,重残9例,植物状态6例,死亡9例(7.2%);介入栓塞59例,预后良好44例,良好率为74.5%,轻残7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3例(5.1%).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致残率、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尽早明确诊断,加强围手术期救治管理,急诊或早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行开颅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消除动脉瘤再出血破裂危险,利用早期综合救治措施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作者:朱文焕;穆士卿;周岱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流变性、血小板参数与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9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参数及血脂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比分析.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发病与血液高黏度、早期发生血小板变化及高血脂密切相关,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脂增加及血液流变性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程多智;朱名安;张吉才;杜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 该研究旨在建立大鼠脑出血的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观察VEGF在出血灶周脑组织中的细胞定位和动态表达.从而探讨VEGF的表达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组织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脑内立体定向仪,采用二步法自体血注入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和对照组,分别于6h、24h、2d、3d、5d、7d后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脑内VEGF表达变化;显微镜下计数脑内VEGF表达阳性的细胞.结果 脑出血组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随时间逐渐增多,随着出血时间延长,表达VEGF的内皮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存在较多微血管和血管样结构.结论 脑出血灶周VEGF的表达增加,7d达高峰,但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提示VEGF可诱导新生血管的生成,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缺血性损伤起修复作用.

    作者:刘娜;徐树军;任中秀;耿红梅;王淑荣;朴影;李春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

    目的 研究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方法.方法 该试验为随访研究,对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50ms)和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及正常组(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50ms).主要终点是180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是180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难治性心肌缺血.结果 共有384例患者入选,180d随访时,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5.9%,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及正常组0.5%(P=0.01),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30.2%,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及正常组10.2%(P=0.00).180d随访时心力衰竭发生率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14.8%,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及正常组5.6%(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性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预测指标.

    作者:王诗俊;李渊;徐卫亭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丁基苯酞对蒙古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及Caspase-3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蒙古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min再灌注,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沙土鼠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CON);2)模型对照组(I/R);3)NBP治疗组(NBP).采用Niss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锥体细胞形态及数量的改变,通过蛋白印迹检测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完整,细胞大而圆,尼氏体位于胞浆,深染;模型对照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胞体缩小、变形、核固缩,并向四周扩散;NBP治疗组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细胞大而圆,尼氏体深染,但仍可见少量胞浆浓染.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NBP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蛋白印迹检测发现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有显著性差异(P<0.01);NBP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丁基苯酞对海马区锥体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作者:耿海威;李嘉姝;王欲立;聂莹雪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联合抗栓治疗和单用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诊断明确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和单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3d内变化不明显,能基本控制病情进展,疗程7d后临床疗效显著,评分明显减低;而单药治疗组治疗后3d、7d内评分仍有增加,病情有进展,在疗程14d后才显临床疗效.联合治疗组的出血发生率低,没有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联合抗栓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药治疗,能有效阻止进展型脑梗死的病情进展,且安全性好.

    作者:闫红梅;崔志国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例MS患者,每天口服非诺贝特胶囊200mg,干预12周,干预前后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酶法测定血脂,放免法测定胰岛素,ELISA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8(IL-18).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MS组患者血清CRP(2.70±0.59 vs.1.26±0.23,P<0.01)、TNF-α(17.34±4.46 vs.11.43±2.49,P<0.01)及IL-18(308.61±52.53vs.230.60±29.15,P<0.01)等炎症因子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干预后,CRP(2.70±0.59 vs.2.40±0.34,P<0.01)、TNF-α(17.34±4.46 vs.13.74±3.09,P<0.01)及IL-18(308.61±52.53 vs.291.19±30.54,P<0.05)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 非诺贝特能够显著降低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孔颖宏;沈玄霖;成兴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40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79例可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40层螺旋CT扫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9例患者共有711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675个(94.94%)可用于评价,结果显示40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88.04%,特异性为91.08%,阳性预测值为77.47%,阴性预测值为93.56%.对冠状动脉>50%狭窄的检出准确率为90.66%.结论 40层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及病变程度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筛选.

    作者:唐旦华;朱玉兴;顾文豪;蔡俊;陆署;王彩红;王健;王治国;王晓芳;许大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在不同年龄组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31~60岁的体检人员.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女性257人,男性455人.胆固醇指标增高,女性512人,男性1,145人.甘油三酯指标增高,女性642人,男性2,032人.结果 31~40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41~50岁组胆固醇、甘油三酯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国钰梅;张建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