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研究

刘娜;邵建苹;伍丽红;朴影;李春双;惠凯

关键词:脑梗死, 胆红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摘要: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胆红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1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 血清胆红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CNKI等国内外大型专业数据库及相关儿科学杂志,初筛文献,经全文浏览确定终纳入文献.通过Meta分析,比较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退热时间、CR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无反应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初筛得到22篇文献,经过严格筛选终纳入11篇文献,其中7篇将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用于川崎病的初始治疗,4篇将糖皮质激素用于对丙球无反应患儿的治疗即追加治疗.经Meta分析,①追加治疗组、激素联合初始治疗组急性期、治疗1个月随访后与丙球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热程比较:激素原发治疗组比丙球组热退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无反应率的比较:在川崎病原发治疗时,激素联合丙球与单用丙球相比,治疗的无反应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激素联合丙球用于川崎病初始治疗或追加治疗时,与常规丙球治疗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方面无差异,且可缩短热程,使炎症指标(CRP)下降更快,并可降低治疗无反应率或需丙球再治疗率.目前仍无单独应用激素作为川崎病初始治疗的依据,但对耐丙球或高危川崎病患儿可选择性慎用.要进一步验证激素疗效,以指导临床治疗,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朱伯会;吕海涛;孙凌;张建敏;曹磊;贾红亮;严文华;沈月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两种方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控辅助呼吸与静吸复合麻醉下机械通气两种不同方法,用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的麻醉特点.方法 随机选择32例ASA(Ⅱ-Ⅳ)级患者,比较两种麻醉方法(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和不行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的手术时间、术中低氧血症及偶有躁动的情况.结果 与不行气管插管组比较,气管插管组术程术中低氧血症发生较少且程度轻,并且几乎没有躁动,手术过程较为顺利.结论 行DSA治疗的麻醉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并发症.

    作者:汪吉明;赵泽林;刘怀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发作时的脑血管改变

    目的 探讨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的脑血管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时脑血管改变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应用TCD检查、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脑血管的改变.结果 TCD、64排螺旋CT检查脑血管改变异常92.9%、94%.结论 TCD、64排螺旋CT在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发作时检查诊断中对脑血管改变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说明脑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狭窄及并发颈椎病的发生,终导致后循环脑血流减少,脑组织低灌注,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症状,总之,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发作与脑血管改变、颈椎病关系密切.

    作者:周勇;徐树军;刘娜;伍丽红;袁玉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692名门诊洁牙者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分析

    目的 对临床洁牙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门诊洁牙患者692名,对其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洁牙者洁牙原因、洁牙后感受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性别比为男:女=1.2:1,洁牙者中青年为主,问卷调查发现洁牙原因多为刷牙出血,洁牙过程舒适度较低.结论 苏州地区人群口腔保健意识较差,要加强宣传.

    作者:朱文伟;李仁静;丁敏娜;葛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临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7年9月~2010年6月恶性实体瘤患者合并感染并明确病原菌病例共213例次,分析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临床危险因素等.结果 在所有恶性实体瘤合并感染患者中,呼吸系统(51.8%)为常见的感染部位,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48.4%)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占27.7%,真菌占23.9%.其中肿瘤分期为晚期以及近1月内曾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更易发生感染.结论 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合并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真菌感染比例有上升的趋势,提示必须加强癌症患者感染的预防,减少感染的潜在因素.

    作者:刘细友;程熠;邹艳梅;熊慧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急性初发腔隙性脑梗死与血脂、Lp(a)、ApoAⅠ及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初发腔隙性脑梗死与血脂、Lp(a)、ApoAⅠ及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初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1例,同期59例性别和年龄相仿的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均做血脂、Lp(a)、ApoAⅠ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分别对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血糖、Lp(a)、ApoAⅠ、纤维蛋白原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腔梗组和对照组之间血尿酸、血糖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梗组和对照组总胆固醇、HDL-C、LDL-C、ApoAⅠ、纤维蛋白原和Lp(a)、甘油三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积极监测血脂水平,及时采取降纤、抗凝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发病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贝;赵合庆;张辉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0例脑梗死患者及31 例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Fb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Fbg水平显著增高(均P< 0.01).结论 血浆中的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浆Fbg水平的升高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Fbg的增高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罗文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白细胞介素24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4(IL-24)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细胞抑制因子,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形成.在信号转导方面,IL-24介导STAT1和STAT3的激活.研究表明,IL-24基因既能抑制肿瘤生长,又能表达刺激免疫系统蛋白;IL-24与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抗肿瘤效应.IL-24有望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梁光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观察

    直肠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外科关注的焦点.以往对无法行肠镜切除的良性肿瘤和早期恶性肿瘤多采用开腹和腹腔镜肠切除术、直肠肿物局部切除术等.但各种术式都有其缺点且均无法覆盖整个直肠.

    作者:丁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2,28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5年3月~2010年3月的2,287例胆囊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急性胆囊炎发作病例260例.结果 2,280例成功完成LC,中转开腹手术7例,其中因Calot三角解剖不清、周围致密粘连5例,结石嵌顿于胆囊管1例,手术早期出血1例.术后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胆道狭窄胆道损伤,另1例为胆道损伤.结论只要能把握手术时机及注重手术技巧,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是一项安全、高效的手术.

    作者:陈勇;王树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原发性胃淋巴瘤46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9年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及病理确诊46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病史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 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39.13%)、胀痛(21.74%),实验室检查均有轻度贫血,病变部位主要是胃窦和胃体,上消化道内镜活检确诊率为70.59%,病理类型多为DLBCL(52.17%)和MALT(26.09%).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症状为上腹隐痛胀痛,病变部位多在胃窦胃体,病理类型以DLBCL和MALT多见,上消化道内镜活检仍是主要术前诊断方法,后腹膜肿大淋巴结有利于诊断.胃癌根治术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术方法.

    作者:罗苏青;管洪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初发型心绞痛患者的左房节段功能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初发型心绞痛患者的左房壁各节段功能.方法 选择50例明确诊断为初发型心绞痛患者及40名正常人测定其左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和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应用STI技术测定左房壁各节段(后侧壁、房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应变及应变率曲线,获取左室收缩期左房壁各节段峰值应变(Ss)及应变率(SRs),左室舒张早期左房壁各节段峰值应变率(SRe),左室舒张晚期左房各节段峰值应变率(SRa).结果 心绞痛组较正常对照组,左房存储功能指标:各节段Ss均减低,SRs减低,左房小容积(LAVmin)显著增大;左房管道功能指标:SRe、LAPEF显著减低;左房辅泵功能指标:左房前壁及下壁SRa显著减低,LAAEF及余左房壁SRa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初发型心绞痛患者左房管道功能明显减低,存储功能增强,泵功能部分受损.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评价初发型心绞痛患者左房壁各节段的功能.

    作者:朱静;陈建昌;高岚;徐卫亭;吴燕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地尔硫卓预防冠心病病人气管插管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地尔硫卓对冠心病病人气管插管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52例.随机分为两组:地尔硫卓组(n=24)麻醉诱导前2min静脉注射地尔硫卓0.2mg/kg;对照组(n=28)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1min、给药后2min、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气管插管后1min,3min和5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HR×SBP).插管前10min至插管后15min记录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即刻和插管后各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心率收缩压乘积明显高于插管前;而地尔硫卓组除了在插管后1min心率明显增快外,在插管即刻和插管后各时点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增高,且分别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插管后动态心电图ST段和/或T波改变的发生率为56%,地尔硫卓组为26%,两组间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有两例发生ST段改变,地尔硫卓组无ST段改变.结论 气管插管可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冠心病病人还可诱发一过性心肌缺血,诱导前静注地尔硫卓0.2mg/kg具有预防作用.

    作者:方波;马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天然乳胶中过敏蛋白质的酶催化交联研究

    天然乳胶中普遍存在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的水溶性蛋白质.用谷氨酰胺转氨酶催化天然乳胶中的蛋白质使其发生不同结构层次上的改变,致使水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在提高乳胶强度等性能的同时解决蛋白质过敏问题.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获得了MTGase催化天然乳胶蛋白交联的优化条件.

    作者:冯屏;闫伟;田晓慧;程必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七氟烷-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食道异物手术的临床观察

    小儿食道异物是五官科的常见疾病,食道异物取出术操作简单且时间短,由于患儿不配合医生操作,接受食道异物取出术的患儿常需镇静-镇痛.我们通常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来完成手术,但这种方法有经常导致患儿呼吸抑制,术中肌肉松弛不够,术后苏醒慢等缺点.

    作者:钱秋;徐毅明;陈尔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检测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相关炎性标志物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根据斑块性质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3个亚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MMP-9水平依次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1).结论 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王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

    肠缺血再灌注导致远隔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与肠源性细胞/内毒素移位关系密切,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肠源性细胞/内毒素移位的作用机制值得关注.该文从肠道复合屏障功能损伤、肠道细菌过度繁殖与菌群失调、机体与肠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发生机制,从门静脉途径、肠淋巴途径阐述了其移位通路.

    作者:杨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右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右室舒张功能.方法 对HCM患者及对照组分别测量舒张期三尖瓣口的血流峰值速度E峰、A峰,并计算E/A;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隔叶及前叶瓣环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及Em/Am,并对两种检测方法和各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HCM组较对照组三尖瓣E峰减低,A峰增高,E/A<1,三尖瓣环Em减低,Am增高,Em/Am<1;HCM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能够反映HCM患者右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作者:赵广明;吴晓萍;胡燕华;刘炯欧;李淑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50岁以上人群肥胖状况和血脂水平的调查分析

    目的 为了研究50岁以上人群的肥胖状态和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生化法测定了3,688例50岁以上人群的血脂水平和肥胖状况.结果在调查的3,688例50岁以上人群中,随肥胖状况的日趋严重,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增加,血脂分析表明:780例心脑血管病、541例糖尿病和233例急性胰腺炎血清TC、TG较之正常人明显增高,而HDL-C明显降低.结论 50岁以上人群中,血脂异常的主要危险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急性胰腺炎等.

    作者:郑林生;杨永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行肝动脉造影及栓塞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对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例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重复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意义.结果 10例均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前后显示下腔静脉癌栓血管,16例在栓塞后1~3月内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癌栓的供应血管增多,癌栓增大,其中4例累及心房.4例下腔静脉癌栓血管不显影.栓塞后癌栓内均见碘油沉积,部分癌栓缩小.结论 原发性肝癌之下腔静脉癌栓由肝动脉主要供血,造影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对癌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排除有促进癌栓生长的可能.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

    作者:骆江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