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刘晓丽

关键词:糖尿病, 并发症, 老年, 治疗, 血糖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世界各国糖尿病发病率都逐年增加.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 评价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hilips Achieve l.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采用SENSE Flex Medium线圈,对20例患者进行DIR-T1WI、TSE-T2WI、TSE-PDWI、3D-TOF四个序列的扫描,获得不同序列的MRI图像,评价有无颈动脉狭窄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并对斑块进行初步分型.结果 MRI显示20例患者颈动脉管腔均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中度狭窄6处,重度狭窄2处,完全闭塞1处,余均为轻度狭窄.20例患者均有硬化斑块形成,其中9处延续性斑块,40处局限性斑块,按部位分类共62处斑块,包括颈总动脉19处,动脉分叉19 处,颈内动脉23处,颈外动脉1处.参照AHA分型斑块分为Ⅲ型15个,Ⅳ-Ⅴ型43个,Ⅵ型2个,Ⅷ型2个.结论 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及稳定性,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郭静;徐孝秋;郭建峰;王美芹;孙海涛;徐菡;孙敬;沈钧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方法 依据多导睡眠仪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HI<5)、轻度OSAS组(5≤AHI<20)、中度OSAS组(20 ≤AHI<40)、重度OSAS组(AHI≥40),对各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hsCRP进行检测.结果 轻度OSAS组hsCRP高于对照组;中度OSAS组的hsCRP、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OSAS组hsCRP、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SaO 2<90%所占百分比、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与AHI呈正相关( r=0.326;0.458;0.353;0.410).结论 OSAS患者的hsCRP升高,血液流变学异常,且与OSA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O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晓玲;李飞;谷德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高半胱氨酸(homcysteine,HCY)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全自动免疫比浊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半胱氨酸浓度.据尿蛋白定性试验将糖尿病组分为尿蛋白阴性组(A组)和阳性组(B组).结果 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与B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5);血清半胱氨酸水平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敏感度优于尿蛋白常规定性试验.

    作者:邵耀明;吴国荣;倪芳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基本资料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分别在入院时、14d、6月对入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在1月和6月行死亡登记.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入院时血压及入院后7d内平均血压与1月死亡率和6月死亡或残疾率呈U型关系,血压过高或过低者预后均差.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和舒张压在70~100mmHg预后较好,取中间值即血压在150/85mmHg时预后佳.(2)大动脉硬化型梗死及心源性梗死均在入院时血压(120~180/70~100)mmHg时预后相对较好,在入院2d内平均血压、入院7d 内平均血压不同血压段的梗死近期死亡率、远期死亡和残疾率无显著性差异,TOAST其它亚型脑梗死因样本量小无法进行统计分析.(3)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较低,预后较好.入院7d内平均收缩压越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越低,预后越好.入院时、入院7d内平均舒张压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无明显关系.(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伴发病评分、卒中后3d内加重、1d内DBP下降大于20%与6月时NIHSS评分正相关,入院后降压治疗与6月时NIHSS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呈U型关系,在(120~180/70~100)mmHg血压段预后佳.经卒中分类及梗死分型后分别进行研究,推断脑出血急性期的高血压宜平稳下降,脑梗死因病例数少尚不能得出结论.

    作者:沈明强;程庆璋;邵国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液高黏度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相关分析

    目的 研究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原发病引起的血液高黏滞和无原发病性血液黏度升高(单高黏症)等血液高黏度综合征(BHVS)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临床常规血液流变学方法检测以上4组BHVS患者全血黏度( 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聚集指数(IEA),分析各组间上述指标变化的差异性及η P、Hct、IEA与ηb的相关性.结果 经与60例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各BHVS组上述指标多有异常(78%),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P<0.05~0.01.各BHVS组中Hct、IEA、η p与ηb的相关分析表明引起ηb 增加的主要因素是Hct和IEA.结论 存在BHVS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分析BHVS患者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为临床针对性治疗高黏滞因素、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循证依据.

    作者:谢忠明;曾昭炜;李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显微镜下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32例报道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清除32例高血压壳核血肿.结果 手术后32例病人预后,Ⅰ级(完全恢复)4例(12.5%);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11例(34.4 %) ;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 12例(37.5%);Ⅳ级(卧床, 意识稍醒)4例(12.5%);Ⅴ级(植物生存)1例(3.1%).结论 显微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术后再出血发生可能小,手术疗效好.

    作者:钱兴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悬丝式血液流变仪的性能分析

    2007年7月29日~8月4日,卫生部临检中心在京举办全国血液体液学检验质量控制培训班.

    作者:杨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1.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PT、APTT、Fbg及D-Dimer是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静华;蔡应木;焦晓阳;方琳丽;昊映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血压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概况

    高血压是常见病,40岁以上的人群中15% ~20%受累,且随年龄而升高,不同种族存在差别.

    作者:何作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面神经轴浆快转运蛋白运输在术中对不同放疗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中放疗对面神经轴浆运输的影响,为临床术中放疗后面神经的恢复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制作腮腺区面神经术中放射预防剂量13Gy、治疗剂量15Gy、组织细胞坏死剂量17Gy动物模型,利用面神经核内微量注射标记蛋白前体结合闪烁计数技术,测量兔面神经放射损伤后不同距离段的放射活性及同一距离段不同剂量、不同时期放射活性变化的脉冲值.结果 各组面神经轴浆转运蛋白放射活性脉冲值随距近心端的增加而下降,且实验组都低于对照组;在同一神经段的脉冲值:13Gy组术后4周恢复(P>0.05),15Gy组术后8周恢复( P>0.05),17Gy组术后未能恢复(P<0.01).结论 术中放疗影响神经轴浆运输,预防剂量及治疗剂量不影响面神经功能恢复,为腮腺癌手术保留面神经、术中配合放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韩思源;唐明睿;李荷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细胞分析仪应用中镜检标本的漏诊分析

    近年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使临床实验室血细胞分析的速度大大提高,在它的使用过程中,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各省、市地区临床检验中心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各级医院也建立了血细胞自动分析的质控程序,使全血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明显提高.

    作者:潘建玲;付桂华;刘方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佩尔地平与三磷酸腺苷用于动脉导管结扎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佩尔地平与三磷酸腺苷在动脉导管结扎术中控制性降压的临床效能.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行开胸导管结扎术的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为三磷酸腺苷(A)组和佩尔地平(B)组,每组20例.降压时A组缓慢静注ATP0.5~1mg·kg-1,B组缓慢静注佩尔地平3~ 5μg·kg-1.注药时每1、2、3、4、5、10、15min 分别记录SBP、DBP、HR.结果 2组降压效果均较好,但B组降压程度及时间均大于A组( P<0.05),A组降压过程中心率减慢较B组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 佩尔地平和ATP均适合用于动脉导管结扎手术中的控制性降压,而佩尔地平在降压过程中心率变化较稳定有一定的优点.

    作者:欧珊;周乐顺;白树荣;林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血康滴丸治疗血栓病的血液流变性的观察

    目的 观察脑血康滴丸治疗血栓病并高粘滞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80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血流变学5项指标.结果 经脑血康滴丸治疗后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 脑血康滴丸能有效地改变血栓病高粘滞状态,对防治血栓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势彬;王瀚申;苑晓峰;刘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MELAS综合征的主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 分析MELAS综合征CT、MR表现及其主要临床特点,提高对MELAS早期诊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MELAS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为其较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病变区CT表现为低密度,MRI平扫呈等或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急性期病灶DWI呈脑回状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肌组织活检GT染色检见红边纤维(RRF).电镜见线粒体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结论 MELAS综合征CT、MRI具有较为特征性表现,结合肌肉活组织学检查和电镜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作者:孙敬;沈钧康;张博;郭静;徐菡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1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各种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对6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VST)患儿入院后接受的机械刺激、药物治疗、食道调搏和射频消融治疗,根据其转复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机械刺激组转复率16%(8/50),药物治疗组转复率93.8%(45/48),食道调搏组转复率100 %,射频消融组转复率100%.结论 儿童PVST的治疗临床上仍应首先行机械刺激,无效则应选用药物治疗,药物疗效不佳或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可行食道调搏,对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学习者可予射频消融术进行根治.

    作者:王波;严文华;曹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建立实验室生化开放通道试剂评价的标准操作程序——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为例

    目的 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为例,建立一套符合该实验室的生化开放通道试剂评价的标准操作程序.方法 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5-A、EP6-A及EP9-A文件 [1],对在开放通道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使用的4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分别进行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干扰实验、溯源性以及与现有系统相关性的评价.结果 4种试剂中,A厂家的ALT试剂准确度较高,精密度均小于5%,稳定性较高,线性较高,超过1,000U/L.但B厂家的试剂的线性较宽达约1,500U/L.4种试剂在干扰试验中无显著差异.4种试剂与现有系统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结论 1.4种试剂均可以满足临床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要求.2.A厂家的ALT试剂性能相对更为优越.

    作者:杨顺;杨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在实体瘤化疗后对肝功能损害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化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以及肝功能.数据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在接受化疗的实体瘤患者中,在化疗前PAB下降群体中发生肝功能损害概率为72.2 %,而在化疗前PAB正常群体中为4.4%,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 前白蛋白是实体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预见性指标.

    作者:王刚;季楚舒;胡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PFN钉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转子间和转子下骨折效果.方法 回顾2005年3月~2006年7月使用Smith-Nephew产PFN治疗21例转子部骨折病例,按AO分类,手术使用闭合复位,术后24h活动髋、膝关节,早期(3d~4 周)患肢部分负重.结果 21例病人经5~18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度达健侧90 %,无感染、螺钉切出、主钉末端股骨干骨折等严重并发症,1例出现断端塌陷吸收,髋螺钉退出1cm.结论 PFN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股骨转子部骨折的治疗.

    作者:尹毅;钱荣勋;王洪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

    目的 初步探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和复发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56例DVT患者,其中初发组和复发组各28例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初发和复发DVT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沉、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复发的致病因素.可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监测病程、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作者:邵晶莹;姒惠;赵彬惠;申东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压疮的治疗预防及护理

    压疮已经成为影响疾病控制和恢复的重要因素,压疮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马艳宏;张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