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IF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研究

郁心;苗丽;盛伟华;缪竞诚

关键词:人白血病抑制因子, COS-7细胞, 真核表达, HL-60细胞
摘要:目的 人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基因在COS-7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检测表达产物对HL-60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方法 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0-LIF真核表达质粒导入COS-7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MTT、FCM法研究COS-7细胞表达产物对HL-60细胞的影响.结果 人LIF基因可在COS-7细胞中进行有效表达,表达产物对HL-60白血病细胞具有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 人LIF基因在COS-7细胞中能有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较强的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支架姑息治疗食管贲门狭窄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食管支架在食管、贲门部狭窄中应用的临床资料,充分了解其适应症、置入技术、注意事项、并发症及疗效.方法 30例次食管、贲门狭窄患者行MTN型形状记忆钛镍合金食管支架治疗.男28例次,女2例次,年龄44~84岁.25例次在胃镜直视下放置支架,5例次在X线下放置.结果 30例次置入支架后吞咽困难消失,有效率100%,其中,27例次一次置入成功,一次成功率90%.结论 对于肿瘤引起的食管、贲门部狭窄所致的吞咽困难,放置金属支架是姑息疗法中常用、有效的方法.胃镜下及X线下两种置入法各有优缺点,可相互结合,扬长避短.

    作者:孙宏文;朱雄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麻醉处理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简称TUVP)是近几年国内外开展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新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痛苦少、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6例TUVP病人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钱美娟;吴学东;鄂勇;赵建华;方志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胰腺钝伤的CT诊断(附4例报告)

    目的 探讨胰腺钝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4例胰腺钝伤的CT表现及其特点.结果 2例为胰腺离断CT表现为一条清楚分隔的低密度线,1例位于胰颈,1例位于胰尾,手术可见胰管断裂;弥漫性胰腺肿大1例,增强后强化不均匀;胰头局限性肿大1例;3例合并胰周积液,4例均合并邻近器官损伤.结论 CT评价胰腺钝伤是准确可靠的,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沈莉;饶圣祥;徐东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癌切除术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术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7年6月~2004年10月100例肝癌切除术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简称分析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同期100例肝癌切除术后未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简称对照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分析组术后3个月AFP转阴率为95.4%(62/65),1、3、5年的生存率为76%(76/100)、51.4%(36/70)、43.2%(19/44),累积复发率为26%(26/100)、47.1%(33/70)、59.1%(26/44).对照组术后3个月AFP转阴率为77.5%(55/71),l、3、5年的生存率为62%(62/100)、35.1%(26/74)、24.0%(12/50),累积复发率为40%(40/100)、67.6%(50/74)、78.0%(39/50),P值均<0.05.结论 肝癌切除术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了肝癌生存率.

    作者:蒋辉;周健;黄勤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其裂解酶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正常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g)水平及vWF裂解酶(vWF-CP)活性,探讨vWF及vWF-CP在PI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法及ELISA法分别对35例正常孕妇及52例PIH患者血浆vWF-CP活性及vWF:A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妊娠妇女血浆vWF:Ag(103.4±68.4)%显著高于正常非孕妇(78.4±51.6)%(P<0.01),而血浆vWF-CP活性(76.3±18.4)%显著低于正常非孕妇(84.7±2.1)%(P<0.05).轻度妊高征妇女血浆vWF:Ag(98.8±48.5)%及vWF-CP活性(70.4±21.8)%与正常妊娠妇女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中、重度妊高征妇女血浆vWF:Ag(148.4±75.6)%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P<0.01),血浆vWF-CP活性(60.8±19.8)%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妇女(P<0.05).结论 妊高征患者血浆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参与妊高征的发生、发展,内皮损伤可能是致妊高征患者血浆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的原因.

    作者:傅伟勤;卢国元;吴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肺部感染中的治疗及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治疗颅脑损伤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共收治颅脑损伤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A组)26例;BAL治疗组(B组)50例.结果 A组22例肺部感染痊愈时间4~6周,死亡4例;B组44例肺部感染痊愈时间1~3周,死亡6例,两组病例的疗效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颅脑损伤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治疗中运用BAL明显缩短疗程,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作者:李翔;封辉;王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有良好的疗效,为进一步观察乌司他丁的疗效,对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作者:白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顿服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观察

    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照罗帕酮是临床常用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药物,因其与开放和失活状态的通道亲和力大,对器质性心脏病物别敏感,有潜在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可能,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该报告2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顿服普罗帕酮12h后,18例(81.82%)安全复律,提示普罗帕酮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作者:吕荣;王维中;尤华;吴雁鸣;叶福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29例HELLP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ELLP综合征)的发病及各项指标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6月确诊的HELLP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ELLP综合征多发生于孕34+周左右,大部分有腹痛、恶心、呕吐等主诉,可出现胎盘早剥、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可能是早提示疾病发生的指标,而肝酶和乳酸脱氢酶(LDH)是反映病情变化趋势的可靠指标.新生儿的预后主要与终止妊娠时的孕周有关.结论 HELLP综合征病情凶险,成功治疗HELLP综合征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终止妊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母婴的死亡率.

    作者:冯晓;沈宗姬;郭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Bamford分型(OCSP)各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2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和颈动脉斑块彩超检查结果.结果 颈动脉斑块彩超检出率69.08%,其中不稳定斑块31.43%,105例颈动脉斑块检出者中脑梗死类型主要为腔隙性梗死(LACI)61.9%.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对颈动脉彩超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作者:张志英;王薇;程庆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建立线粒体DNA中A3243G突变检测方法

    目的 建立正常人血线粒体DNA中A3243G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集正常人血液标本,抽提DNA,设计两对启动-关闭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tDNA的高变区I(HVI)3221-3524bp片段.结果 正常人血DNA中检出A3243G突变.结论 该方法可在正常人血DNA中检出A3243G突变,可作为一种临床检测方法用于人群早期检查.

    作者:张维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多段骨折

    目的 介绍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前臂尺桡骨多段骨折的经验.方法 对12例尺桡骨多段骨折采用骨折复位,Smith-Nephey公司生产的Foresight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无病例发生伤口感染和出现髓内钉断裂,松动.术后1例骨折延迟愈合,12例均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个月.前臂旋转功能丧失<30..结论 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多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等优点,是治疗伴软组织损伤的前臂多段骨折的良好手术选择.

    作者:王轩;刘志伟;包欣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17例分析

    目的 检测住院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确保输血安全.方法 以凝聚胺法配血用于检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结果 苏大附二院自1996年以来,共发现红细胞不规则抗体17例,分别为抗E 8例,抗-cE 3例,抗D 2例,抗c1例,疑抗-Leb1例,抗M 2例.结论 对住院患者常规检测红细胞抗体有利于保障输血的安全、有效和及时,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林军;钱建新;祁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药丹杞24味方治疗脂肪肝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目的 用中药治疗脂肪肝并为脂肪肝的治疗与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方法 采用丹杞24味方(含配方颗粒)治疗脂肪肝2 140例,并检测B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指标观察其疗效.结果 通过对2 140例脂肪肝患者的疗效统计分析,临床有效率为95.14%,临床治愈率为81.03%;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丹杞24味方治疗脂肪肝有显著疗效,且安全、经济、实用.

    作者:王瑞兴;刘祥法;袁士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射频参数在细胞学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细胞形态学自动分析方法中的射频技术(RF),探讨在不同细胞簇,不同疾病时射频参数的变化.方法 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细胞的射频值,然后用SPSS对不同种类细胞的射频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细胞射频值与细胞胞体呈正相关,且与细胞利类无关;只与细胞成熟度有关.

    作者:郑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清七项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的初步评价

    用甲胎蛋白(AFP)、总唾液酸(TSA)、癌胚抗原(CEA)、铁蛋白(Ft)、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酸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CP)等七项血清标志物作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肝脓肿、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评价了单指标与多指标分析的临床价值.结果 表明,单指标的灵敏度均低于临床诊断要求,而特异度也仅AFP(>400μg/L)较高,多指标组合分析可使肝癌诊断的灵敏度提高至90%以上,特异度可达96%,同时对于AFP升高范围在25~400 μg/L之间的非肝癌患者可起到很好的排除作用,特异度达96.7%,提示该鉴别诊断模式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荣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剪应力瞬时作用可能使血小板活化

    剪切诱导血小板活化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表明血小板在受到高的流体剪应力作用,在无外源化学因素(诱导剂)存在情况下,也可以发生活化,产生稳定的聚集及释放反应[1].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其表面膜糖蛋白及颗粒膜糖蛋白在数量、质量和空间构象上发生显著变化,成为活化血小板的检测标记物[2].本实验应用恒速注射器对血小板施加不同的剪切力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瞬时剪应力对血小板活化的可能影响.

    作者:游云;张红霞;崔巍;王硕仁;廖福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泼尼龙序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22例ITP应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后口服序贯治疗,对照组19例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口服泼尼松,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总有效率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低值持续时间及血小板升高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输注单采血小板次数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PAIgG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泼尼龙序贯治疗ITP见效快,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

    作者:程骁赪;李汉冲;张晓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研究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acarbose,商品名:拜唐苹)对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4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仍在8~11 mmol/L,HbAlc为7%~10%,予拜糖苹50mg.tid治疗16周.结果 经16周的治疗,餐后血糖、餐后胰岛素、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空腹胰岛素、血脂、体重并无明显变化.除极个别患者有腹胀外,单独用药均无低血糖、肝损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阿卡波糖在不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荷的基础上,改善了代谢异常和胰岛素分泌紊乱,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作者:蒋志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特点(附病例报告)

    多发性肌炎是免疫炎性肌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该文通过分析比较4个多发性肌炎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并侧重分析它们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而对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阐述.

    作者:俞佳;方琪;曹建;金蕾;董万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