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

陆慧勤;汪克定;陈强;王皓

关键词:左旋卡尼汀, 促红素, 贫血,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40例,分别设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每次透析后治疗组注射左旋卡尼汀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照组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疗程共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外周血Hb、Hct.记录血压升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Hb、Hct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高血压发生率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肾性贫血能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引起的副作用发生率.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4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病情严重,死亡率极高,治疗效果差,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清楚,本文通过对48例CRF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42例健康人进行对比,以期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对CRF的发生、发展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卡明;刘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NA克隆和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克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ail growth factor165,VEGF165)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用RT-PCR法从人白血病细胞株TF1扩增VEGF165 DNA片段,将该片段插入质粒pUCmT中并测序鉴定.将测序正确的pUCmT-VEGFl65与PET20b(+)均用EcoRI和SalⅠ双酶切,回收纯化目的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构建VEGF165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0b(+)-VEGF16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NTA Resin纯化,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结果表示:1.测序结果示扩增的VEGF165序列与文献报道相符;2.SDS-PAGE电泳示IPTG诱导后出现分子质量约23kd的重组蛋白条带;3.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可与兔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成功克隆、表达及纯化VEGF165,为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张明辉;安广宇;董宁征;白霞;余自强;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SHI-1糖基转移酶表达的差异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株K562与SHI-1糖基转移酶表达的差异.方法应用RT-PCR法研究白血病细胞株K562与SHI-1糖基转移酶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 K562和SHI-1细胞株均表达OGnT、β3GnT1、β3GnT5、β3GalT2,但表达量不同.K562细胞株主要表达ppGalNacT2、T4、T5、T7,但表达量有差异,而SHI-1细胞株ppGalNacT1、T2、T3、T4均有表达但表达量亦有不同.

    作者:郭向红;仇灏;潘浩;金美芳;吴士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因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受累靶器官先后顺序、轻重程度及伴随症状不同,极易误诊、误治.同时利用有关检查,可正确评估疾病的预后.

    作者:徐荣香;杨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沈阳三生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7例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1.0μg/k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肿瘤化疗组使用rhTP09d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需19±9.4d,较对照组24±6.2d明显缩短.难治性ITP组显效6例,良好1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严重减少有促进增生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梅;张东华;孙汉英;邓金牛;周剑锋;刘文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40例,分别设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每次透析后治疗组注射左旋卡尼汀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照组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疗程共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外周血Hb、Hct.记录血压升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Hb、Hct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高血压发生率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左旋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肾性贫血能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引起的副作用发生率.

    作者:陆慧勤;汪克定;陈强;王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用细胞学方法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癌附132例分析

    目的探讨细胞学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意义.方法细针抽吸、涂片、染色、镜下观察恶性肿瘤细胞,探讨其临床细胞学特点.结果 132例淋巴结转移癌,诊断为腺癌79例(59.8%)、鳞癌17例(12.9%)、未分化癌21例(15.9%)、恶性黑色素癌5例(3.9%),其他类型恶性肿瘤10例(7.5%),与组织病理检查对照,二者符合率为100%.结论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癌,准确率高、简便易行,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诊断方法,同时亦可以指示临床查找原发病灶.

    作者:吴晓芝;吴广平;黄秀霞;张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白细胞流变性的动态图像研究及半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一种判断人体白细胞流变性的新方法.方法采取指尖微量血,应用布氏镜(多功能可变投射显微镜)和动态数字成像技术,对活体白细胞进行动态图像扫描,设定粒细胞形态结构、变形运动、胞浆及颗粒运动三项指标,以三项指标积分及三项指标积分总值作为判断人体白细胞流变性的客观指标;对120例正常人按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正常参考值.结果用多功能显微镜直观、动态地观察到显示白细胞流变学的特征:形态结构、伪足形成、颗粒运动、胞质环流及变形运动;白细胞流变性三项指标积分及总积分别为2.917±0.306、2.433±0.498、3.042±0.418和8.392±0.792;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总积分正常参考值为8.249~8.635.结论建立了一种快速判断白细胞流变性的动态细胞学检测手段,提出观察指标、判断标准和半定量计分方法;方法简便,直观,易被病人接受.

    作者:刘宗印;潘齐川;刘颖颖;曲东平;鞠全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移植后肾脏损伤的关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腹正中切口,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后腹膜间隙游离左、右侧肾蒂、肾脏和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8只.A组:阻断左侧肾脏血流,24GA静脉留置针经腹主动脉缓慢匀速灌注10mL0℃~4℃HC-A液至肾脏颜色变白,缺血1h后恢复左肾血流,切除右肾;B组:假手术组,采用同样方法游离左右侧肾脏后,不实施阻断左肾脏血流和肾脏灌注,切除右肾;A、B组分别于肾脏复灌后1d、3d、7d检测肾功能和切除左肾作病理检查.结果 A组1d和3d血清Cr、Bun值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d时血清Cr、Bun值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d和3d肾脏病理切片可见典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变,B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充分模拟临床上肾移植时以冷缺血为主的特点,是研究肾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吕金星;平季根;严春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液平衡对高甘油三酯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对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以及血液平衡疗法对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30例高TG血症患者(治疗组)经血液平衡治疗前后及3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脂(TC、TG)、血糖(GLU)及胰岛素(Ins)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 (1)高TG血症组经血液平衡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高TG血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胰岛素(Ins)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高TG血症组经血液平衡治疗后Ins明显降低(P<0.05);ISI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TG血症患者血浆胰岛素浓度高于正常,血脂水平的升高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血液平衡疗法的治疗在降脂的同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作者:王子布;王保平;张凤岭;商秀娟;陈沛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lzheimer病血脂代谢异常的研究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AD)与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对25例AD患者和对照组30例健康老人的的血清ApoE、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AD组ApoE为(39±5)mg/L、TG为(1.35±0.31)mmol/L、TC为(4.4±0.5)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8)mg/L、(1.55±0.22)mmol/L、(4.8±0.6)mmo1/L],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D患者体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

    作者:杨虹;李栋;高锦声;徐培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患儿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出生一天内118例NHIE患儿,用微量血糖检测仪测定治疗前空腹血糖.结果中、重度HIE病例出现明显高血糖,并且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χ2=16.85,P<0.01),病死率增加.结论血糖监测为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帮助,对Apgar评分较低者应早期监测血糖并及时纠正.

    作者:刘恒;白华;陈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精泰来颗粒对大鼠血凝及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血凝及血液流变的实验研究探讨精泰来颗粒的活血化淤作用.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精泰来颗粒组(3个剂量)灌胃给药7d.通过检测PT、APTT、FIB及血液各流变学参数观察精泰来颗粒对大鼠血凝及血流变学的影响.结果精泰来组能显著延长PT、APTT、FIB时间,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结论精泰来能够抗血凝和改变血液流变性、具有活血化淤作用.

    作者:彭丽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SOD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效应

    化疗时使用SOD,以及对不明原因白细胞计数低下者使用SOD,可明显保护化疗癌患者白细胞计数不发生明显下降,以及能明显提升不明原因白细胞低下者的外周白细胞计数.

    作者:王利群;江家贵;姜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颅脑伤硬膜外血肿39例

    目的总结1996年11月~2001年12月收治急性颅脑伤硬膜外血肿39例GCS3~9分,不同程度颅骨骨折及脑挫裂伤.经头颅CT平扫描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就诊时间,采用不同救治方法.结论尽早清除硬脑膜外血肿.大骨瓣减压,如脑压力增高,去骨瓣,硬脑膜敞开.早期亚低温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

    作者:许海金;沈雪峰;刘丰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体会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操作特点、注意事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手术方法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取早期的功能锻炼,随访了30例受置换术的患者.结果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鹏;康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5DF血球分析仪检测白细胞分类计数与瑞氏染色镜检结果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5DF血球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传统的瑞氏染色镜检计数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用5分类血球分析仪和瑞氏染色法同时对100份血样进行分类计数,并用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中性粒细胞、嗜酸、嗜碱性细胞和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两法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单核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比镜检法结果偏高(P<0.001).结论对于一般血液常规检查可选用仪器法筛查,而血液系统疾病或某种原因引起的细胞结构改变应选用镜检法.

    作者:胡泽溪;刘凤琴;杜月娟;王亚辉;张宁宁;孙魁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0例CO中毒致死者心血中COHb浓度分析

    液化石油气本身无毒,当氧气充足时,它完全燃烧,生成CO2;而当氧气不充足时,将发生不完全燃烧而生成有强烈毒性的CO气体,从而造成CO中毒死亡.

    作者:戴明华;许长表;卞士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局部溶栓加抗凝对急性肺栓塞性肺高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在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 20只小猪自体血栓注入建立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随机分2组,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加抗凝(A组10只)、局部溶栓不加抗凝(B组10只).溶栓前、溶栓后2h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股动脉收缩血压(SABP)、心率(HR)、心输出量(CI)、血气分析(PaO2、PaCO2、pH)、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一氧化氮(NO).结果两组SPAP、CI、PaO2、PaCO2、PAP、DD、NO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5),A组的SPAP、PAP的变化较B组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肺栓塞治疗中,局部溶栓加抗凝的疗效优于单纯局部溶栓.

    作者:杨玲;林建海;王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归芪口服液促进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恢复的研究

    目的探讨归芪口服液促进放射损伤小鼠早期骨髓造血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42只清洁级近交系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归芪组和对照组于6.0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分别被胃饲归芪口服液(200mg/次,2次/d)和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照射后第4、8和14d计数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组织中巨核细胞数,测量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和CD54的表达水平.照射后第8d计数小鼠的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数.结果照射后第4、8、14d归芪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组织中巨核细胞计数和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第4、8d归芪组骨髓组织中CD44、CD5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至第14d归芪组CD44、CD54表达水平下降,趋于恢复正常水平.照射后第8d归芪组CFU-S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归芪口服液能够促进放射损伤小鼠早期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骨髓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CD54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郑邈;刘文励;孙汉英;周剑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