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纪举;魏然;陈彬;任道凌;杨明峰;夏作理
目的分析肝炎患者血液流变与凝血因子指标的异常特点.方法常规检测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凝血因子指标,并设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无明显异常,重型肝炎、肝硬化则明显异常.而凝血因子检查有明显异常.结论肝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凝血因子异常是加重其疾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谷米;谷苞;刘素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6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血流变指标的异常情况.方法采用徐州产甲襞微循环显微镜观察患者双手无名指甲襞微血管,用LG-R-80粘度仪检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率为96.82%,并且绝大多数患者伴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结论不仅要积极治疗糖尿病,而且更要通过有效的检测手段进行早期预防.
作者:房晶萍;巨丹;线利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运用于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的临床意义及护理特点,通过揭示IFG患者血糖波动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其防治提供线索.方法对12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进行3d的动态血糖监测,同时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护理.结果 12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均顺利完成监测,并且发现总时间的54.7%±18.6%血糖水平高于7.0mmol/L,血糖高峰期约为三餐后1.2±0.6h.结论动态血糖监测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血糖波动特征及变化趋势的认识、完善血糖监测手段和协助制定IFG治疗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加强护理是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顺利完成的保证.
作者:解荣云;沈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筛选简便易行的血液流变学检测质控物制备方法.方法静脉采血,与输血1号抗凝液8:1混合;分为2份,1份每100mL全血加入1640液25mL,混匀后无菌分装无添加物灭菌真空管(简称真空管)和枸橼酸钠缓冲液抗凝真空管(CTAD管),1份不加1640液分装上述管,2℃~4℃保存.每日测定上述4种质控液在150s-1、60s-1和10s-1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并测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持续4周,统计变异系数(CV%)和第1周与后1周数据t检验.每周测质控液的全血和血浆血红蛋白,计算溶血百分率.结果抗凝血加入1640液分装真空管连续4周的测定值CV%均<4%,无显著差异(P>0.05)),溶血率<1%.未加1640液管组和分装CrAD管2组2周后开始溶血,3周后溶血率>1%,CV%均>6.4%.除血浆粘度和ESR外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输血1号抗凝液抗凝全血加1640液分装真空管的质控物制备方法简便易行,保存时间长,质控结果良好,可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石冬敏;吴元健;钮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予以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根据冠脉再通率和病死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结果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率、心功能明显改善;无一例死于溶栓后出血.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好、安全、可行.
作者:薛继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30例腺性膀胱炎,确诊依靠膀胱镜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治疗采用经尿道电切和术后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结果腺性膀胱炎的主要症状为膀胱刺激症状、血尿、排尿困难.病变常见部位为膀胱颈口和三角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肿瘤、结石、梗阻、慢性炎症有关.结论腺性膀胱炎为良性病变,但由于与膀胱癌有相关性也必须长期随访、复查和治疗.
作者:蔡政;张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由于各地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的条件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在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的检测中,加强质量控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1-3].
作者:来锦;赵晓丽;李淑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瘦素及游离脂肪酸(FFA)对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IR)状态形成的作用.方法按体重指数(BMI)将实验对象(82例)分为肥胖组及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脂肪百分比(%Fat)、腰臀比(WH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结果肥胖人群中血清瘦素、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升高幅度与反应肥胖度的各项指标(BMI、WHR、%Fat)呈显著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瘦素及FFA是重要的致IR物质,也是IR存在时重要标志.
作者:赵玉岩;郭磊;都健;刘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方法采用DADE BEHRIG BNP特种蛋白分析仪测定95例脑梗塞(CI)、脑出血(CH)病人血清HS-CRP含量,选104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同时用DADE BERIG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计算TC:HDL-c比值.结果 (1)HS-CRP浓度:脑血管病组4.69±2.94mg/L,正常对照组0.54±0.54mg/L,有显著性差异(P<0.01);(2)TC:HDL-c比值:脑血管病组3.62±1.33,正常对照组2.34±0.4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1)HS-CRP水平升高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HS-CRP和TC:HDL-c比值联合分析,对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和诊断有更大的价值.
作者: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TC、TG)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糖尿病的影响.方法检测80例2型糖尿病患者TG、TC、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TC、TG、TGB、FIB、ηb、ηp、TK、HCT、ESR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血管并发症发生、加重的原因之一.临床治疗上应重视降脂、抗凝、扩容和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的治疗.
作者:李清;熊焰;宋宏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1996年10月以来,应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法(ILIB)治疗了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等48例,治疗前后均做了血流变及部分生化检验,如血糖、血脂等,发现治疗前,这些指标明显增高,经ILIB治疗后有了显著性差异,为了配合临床应用ILIB治疗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的观察,作了护理观察记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孟淑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1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Hct、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与健康对照比较(P<0.01或0.05),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提示:中西医药物结合血液稀释能明显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
作者:赵亚丽;陈丽颖;郭晶;陈丽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分析地奥脂必妥、塞宁治疗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和血脂的改变.方法应用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LG-R80血粘度仪,检测100例高脂血症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高脂血症用地奥脂必妥、塞宁可以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血脂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地奥脂必妥、塞宁作为临床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理想药物.
作者:韩颖;姜虹;李松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TGF-βR Ⅰ、Ⅱ(TGF-βR Type Ⅰ,Ⅱ receptor,TGF-βR Ⅰ、Ⅱ)在人类各种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及与凝血纤溶因子(FRA、FN、α2-PI、PLG)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促使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理,从而寻找影响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MP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GS)、膜性肾病(MN)共41例中TGF-β1、TGF-βR Ⅰ、Ⅱ的表达;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FN和FRA;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α2-PI和PLG;共65例.全部数据采用Ridit分析、Spearman's等级相关.结果 (1)TGF-β1、TGF-βRⅠ、Ⅱ与FRA、RN、α2-PI、PLG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随肾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加重,其表达增强.(2)肾小球纤维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TGF-β1、TGF-βRⅠ、Ⅱ与FRA、FN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因素作用.结论 TGF-β1、TGF-βRⅠ、Ⅱ与FRA、FN、α2-PⅠ、PLG在肾组织内的共同表达及协同作用,是促进肾脏纤维化或硬化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玉侠;戚其学;周希静;严海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皮层下梗死伴抑郁患者的局部脑血流变化.方法对17名单一皮层下梗死病灶的卒中患者进行99mTc-SPECT脑血流灌注显象.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相比,梗死灶同侧的额叶皮层的脑血流明显减少,这种血流的降低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额叶皮层的灌注减少可能反映了神经功能失联络,推测额叶的某些区域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关键.
作者:李根华;徐元;吴锦昌;包仕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骨髓腔内,制备预构血管化骨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及术后1周、3周及5周分别检测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5周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尤以术后1周时变化显著.结论监测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的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液流动情况,评估血液的循环流态.
作者:谭学新;戚其学;邓春富;黄韶辉;王绪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不稳定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不仅痛苦,而且致残率、病死率都较高.近年来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目前在药物方面已有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目前随着国内外PTCA(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技术的成熟,使大多数心绞痛病人得到良好的控制已成为可能.但PTCA价格昂贵,而且要求医院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不是多数病人所能承受及多数医院所能做到的.
作者:赵毅;朱柏祥;范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流变特性及体外模拟血栓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UAP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用降纤酶10U静滴,每日一次,连用5d,观察治疗前后低、中、高切变率的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及体外模拟血栓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低、中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毛细管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体外模拟血栓长度、湿重与血栓指数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治疗后降纤酶通过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性来改善血液流变特性异常,增加纤溶活性,抗栓,减少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显著临床效果.
作者:李涛;许香广;张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变形性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愈后评估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其发展较快,已成为临床各科在疾病诊断、治疗及愈后判断中不可缺少的检验项目之一.由于受仪器、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正常参考值,给临床带来不便.对我院2002年4月~10月445例健康体检者,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分组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线利波;李松梅;孙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液t-PA和PAI-1的水平及活性与血流变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0例40~60岁无心、脑血管意外病史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t-PA和PAI-1浓度、活性、血流变指标常规测定.结果 t-PA浓度与PAI-1浓度高度相关(P<0.001),t-PA浓度与血液黏度呈高度的正相关(P<0.001),t-PA活性与血液黏度无相关关系(P>0.05);PAI-1浓度、活性与血液黏度无相关关系(P>0.05),PAI-1活性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性别之间外周血t-PA,OAI-1活性、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间全血黏度、血还原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数值男性大于女性(血沉除外).40~49岁体检者与50~60岁年龄组间只有血压、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除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外,数值以年龄≥50岁组为高;其他无差异.结论血液t-PA浓度与PAI-1浓度高度相关(P<0.001),t-PA浓度与血液黏度呈高度的正相关.
作者:韩纪举;魏然;陈彬;任道凌;杨明峰;夏作理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