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置换治疗妊娠急性脂肪肝的探讨

庞中强;赵卫峰;江敏华;罗二平;施敏;甘建和

关键词:妊娠急性脂肪肝, 血浆置换
摘要:回顾了救治的3例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分析其发病特点及临床治疗经过,认为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血浆置换结合综合基础治疗是该病救治成功的关键.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阴道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氨甲喋呤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41例

    目的探讨阴道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氨甲喋呤(MTX)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彩超引导经阴道对输卵管妊娠囊穿刺并注人MTX.结果确诊的41例早期输卵管妊娠中,MTX一次性治疗治愈者37例,2次或3次治疗治愈者3例,总治愈率97.5%(40/41).结论阴道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氨甲喋呤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具有安全、有效、无创伤性、局部用药浓度高、副作用小及费用少并取代了外科手术干预等优点,尤其对曾因宫外孕手术或迫切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新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璇;谢阳桂;黄德年;张玉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血管超声波并瘫肢电刺激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北京东健公司SUT-610颅脑血管超声扫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选择治疗组和对照组共140例,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发病第1d起给予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入院第10d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局部脑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局部脑脉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有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塞病人早期给予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对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白玉海;曹丽华;张丽君;崔志堂;闫俊杰;吴英;李艳;张锦;耿志伟;刘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调脂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调脂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辛伐他汀等调脂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经8周的调脂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其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P<0.05).结论调脂治疗不但能降低患者血脂的含量,还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微循环,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作者:王艳霞;张淑英;张迎春;粱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六味地黄丸对改善绝经期妇女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对66例绝经期妇女随机分为33例六昧地黄丸+谷维素治疗组(治疗组)和33例单用谷维素治疗组(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治疗观察并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六味地黄丸组对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此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六味地黄丸对人群预防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有作用.

    作者:徐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膀胱肿瘤的B型超声诊断(附120例分析)

    膀胱肿瘤居泌尿系肿瘤首位,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中[1].本文收集了我院1992年9月~2002年8月经腹部B型超声诊断膀胱肿瘤者共12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文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的抗凝方法对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凝方法对动-静脉内瘘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潘生丁50mg一日三次口服和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5 000IU皮下注射3d,观察内瘘充盈情况及出血、凝血指标变化.结果潘生丁组抗凝效果不如低分子质量肝素组,有2例出现内漏闭塞,各指标无明显变化.低分子质量肝紊组PT变化明显(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组内组间均无差异.结论抗血小板药物加量或联合用药可能起到与低分子质量肝素同等的效果.

    作者:池艳春;刘丽敏;王兴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5例初治、12例复发AML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45例初治、12例复发AML患者的血清VEGF表达水平分别为211.75±108.33pg/ml和237.17±113.56p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9.51±41.60pg/mL;P<0.05).初治AML患者中VEGF高表达组(>211.75 pg/ml)完全缓解(CR)率为52%,低表达组(<211.75 pg/ml)CR率为7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刺激白血病细胞增殖、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AML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预后具相关性.

    作者:徐升;李丽;朱子玲;张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我们选择5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以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检测,以探讨脑血栓形成的血液流学变化,为脑血栓早期发现,超前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何丽辉;王晓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四五颗粒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一氧化氮(NO)血脂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小四五颗粒(XSW)对DN大鼠的NO、血脂的变化,探讨其治疗DN作用机制.方法用STZ腹腔注射法诱导大鼠DN,治疗12周.观察大鼠血糖、NO、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结果无糖无改变,NO含量增高,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结论XSW对NO、血脂具有调节作用,改善血流动力学是XSW治疗DN的作用机制.

    作者:董晓蕾;雷作熹;徐俊;罗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基于Simulink仿真的心脏工作模型

    目的建立一个新的心脏工作模型.方法采用Matlab/Simulink系统软件,建立心脏搏动间歇流模型,并整合血管网络的8个腔室.结果在改变心率的条件下,对主动脉压力、左心室压力、左心室容积和左心室驱动压的变化进行仿真,得出了主要的特征数据和波形.结论仿真模型构造清晰,具有可扩充性,可以作为动物实验的预研手段.

    作者:周希平;王国卿;邹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患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加以分析比较.结果除红细胞聚集指数外,各项指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均明显升高.结论血液粘度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诱因之一.

    作者:沙薇;齐玉;郭晶;潘宇;王黎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粘度联合估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近期预后的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血粘度,以期探讨与ACS预后的关系.方法CRP浓度的测定采用胶乳法.采用文献报道的CRP≥3.0mg/L为预测心脏事件的临界值,分成ACSI组(CP≥3.0mg/L)和ACSⅡ组(CRP<3.0mg/L).血粘度测定采用北京世帝公司生产的R20血粘度检测仪.结果ASSⅠ组、ACSⅡ组、正常对照组的CRP浓度分别为(4.12±0.15)mg/L、(3.23±0.11)mg/L、(2.31±0.18)mg/L,ACSI组与ACSⅡ组比较P<0.05,与健康对照组P<0.01.ACSⅡ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3组血粘度检测显示ACSⅠ组、ACSⅡ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尤其CRP≥3.0mg/L,发生心脏事件机率高,显示血清CRP水平与ACS病情程度有关.提示在某种程度上血清CRP水平在判断ACS预后价值较血粘度更有价值.CRP≥3.0mg/L可作为判断国人ACS预后的界限值以便预测.

    作者:李勇;王平;宋执敬;荆媛;宋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哈尔滨市健康人血流变部分指标的季节性变化

    目的探讨哈尔滨市冬夏季节变化对血流变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500例于2003年6月~2003年11月体检的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各年龄段的全血粘度低切、高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冬夏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各年龄段的全血粘度低切夏季均显著低于冬季,其余上述血流变指标则与之相反.

    作者:金英玉;玉光哲;董娟;辛晓敏;李洁;宋丽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褐毛甘西鼠尾注射液对心肌缺血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褐毛甘西鼠尾对大鼠缺血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用冠脉结扎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大鼠心肌缺血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褐毛甘西鼠尾可使LVSP升高、±dp/dtmax增加.各剂量组均使LVEDP、t-dp/dtmax显著降低,而对HR、SBP、DBP和MAP影响不大.结论褐毛甘西鼠尾注射液对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功能降低有明显的改善.

    作者:张荣平;李惠兰;秦剑;胡建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及对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6例高血压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5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作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有:(1)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在中、低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在高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及各项指标检测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并对临床诊断、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伟华;陈华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脂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血脂检测采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采用北京普利生LBY-M6B,PLS-F200B型血液流变工作平台.纤维蛋白原检测采用德国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结果高脂血症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根据观察值表明:血液流速、血液粘滞性、血液凝固性与高血脂密切相关,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瑛;乔艳红;常靖;关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变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u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脉冲多普勒(Pulse wave Doppler,PD)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HDI-5000型超声诊断仪,用CDFI及PD对糖尿病组32例(64眼)、非糖尿病组20例(40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进行检查,观察多项血流参数.结果(1)糖尿病组CRA的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舒张末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2)糖尿病组CRA的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及搏动指数(Pulsatillty Index,PI)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但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CRA在出现临床形态学改变之前,血流参数(PSV,EDV等)已发生明显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糖尿病视网膜早期病变的敏感手段.

    作者:查月琴;林和平;蔡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化脓性肝脓肿的CT诊断(附44例分析)

    目的探讨化脓性肝脓肿(PLA)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PLA患者CT及临床资料.结果44例PLA患者多有发热、腹痛、血象异常等急性感染症状;24例PLA(55%)具有典型CT表现,20例(45%)表现不典型.44例中CT明确诊断PLA37例,提示PLA可能6例,误诊为肝癌1例.结论CT表现比较典型的PLA,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不难;而不典型PLA,综合分析增强扫描尤其是动态和延时扫描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沈小健;徐建良;蔡庆;沈玉英;黄文才;范国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液标本体外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液标本体外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的影响情况.方法随机选取8名受检对象,每人抽取18mL静脉血,将每份标本根据温度分成3组(分别放在4℃、25℃、37℃),测定0h、2h、4h、8h、24h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黏度),然后进行方差检验并两两比较,观察与25℃(室温)放置,立即测定组(Oh)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经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及多重两两比较(LSD法)显示: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在不同室温情况下及随体外放置时间的延长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变化(P<0.01).结论血流变指标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要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应在25℃(室温)、4h内得到测定.

    作者:孙朝晖;彭明远;张卫云;徐德兴;朱爱辛;符玉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发性骨髓瘤血液流变学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血浆置换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高粘滞血症的疗效.方法用全自动血液粘度快测仪检测全血粘度(200s-1、30s-1、3s-1)、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用常规方法检测血沉、球蛋白,对7例球蛋白>35g/L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球蛋白显著增高,血浆置换能降低球蛋白、血粘度.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高球蛋白血症是导致高粘滞血症的基础.

    作者:韩丽英;黄纯兰;吴鹏强;徐丛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