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李洪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效果、用药时间窗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尿激酶组给于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滴一周,对照组合于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一周.结果尿激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48h内溶栓均有效果,6h内疗效佳.尿激酶组仅有3例出现皮下瘀斑,未见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提示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用药时间窗应个体化.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粘度联合估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近期预后的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血粘度,以期探讨与ACS预后的关系.方法CRP浓度的测定采用胶乳法.采用文献报道的CRP≥3.0mg/L为预测心脏事件的临界值,分成ACSI组(CP≥3.0mg/L)和ACSⅡ组(CRP<3.0mg/L).血粘度测定采用北京世帝公司生产的R20血粘度检测仪.结果ASSⅠ组、ACSⅡ组、正常对照组的CRP浓度分别为(4.12±0.15)mg/L、(3.23±0.11)mg/L、(2.31±0.18)mg/L,ACSI组与ACSⅡ组比较P<0.05,与健康对照组P<0.01.ACSⅡ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3组血粘度检测显示ACSⅠ组、ACSⅡ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尤其CRP≥3.0mg/L,发生心脏事件机率高,显示血清CRP水平与ACS病情程度有关.提示在某种程度上血清CRP水平在判断ACS预后价值较血粘度更有价值.CRP≥3.0mg/L可作为判断国人ACS预后的界限值以便预测.

    作者:李勇;王平;宋执敬;荆媛;宋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含药血清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原癌基因表达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6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血清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组(5mg/kg、10mg/kg、15mg/kg),7d后采血并混合每组4只兔血,无菌分离制备分组辛伐他汀含药血清.另采用内皮素-1刺激原代培养正常喂饲兔主动脉VSMC建立增殖模型,采用MTT及3H-TdR法检测分组辛伐他汀含药血清对VSMC增殖的作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VSMC c-myc、c-fos抗原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c-myc及c-fos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分组辛伐他汀含药血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0.05~0.01);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结果表明,不同分组辛伐他汀含药血清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VSMC c-fos和c-myc mRNA表达(P<0.05~0.01).结论兔口服辛伐他汀后的血清抑制VSMC增殖,而辛伐他汀含药血清抑制c-fos和c-myc表达可能是其抑制VSMC增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覃军;何作云;万瑛;耿建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异丙酚对人类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目的研究异丙酚应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拟行乳腺肿物切除术(切口小、出血少)的病人,均为女性,ASAⅠ级,凝血功能正常,术前均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病人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和安定10mg.麻醉诱导静注异丙酚(2mg·kg-1)和维库溴铵(0.1mg·kg-1)后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以5~8mg·kg-1·h-1的速度静脉输入异丙酚,同时给予适当剂量的维库溴铵和芬太尼.围术期不使用吸入麻醉剂.在麻醉诱导前、注射异丙酚10min后和2h后从肘静脉采集血液标本4mL,留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及PT、APTT.采用比浊法在血小板聚集仪上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用ADP诱导血小板的聚集.结果与麻醉前相比,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给药10min后,受到显著抑制;在给药2h后,又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各时点的PT、APTT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异丙酚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但不抑制机体的凝血机制.

    作者:袁振红;孟丽巍;龚秀萍;李洁;姚洪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活血化瘀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患者多并发心脑血管等病变,尤其老年人更以心脑血管并发症多发.应用中医药活血化瘀法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在临床中已有较好收益.收集近5年在临床中选用脉络宁为主要活血化瘀治疗的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宁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褐毛甘西鼠尾注射液对心肌缺血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褐毛甘西鼠尾对大鼠缺血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用冠脉结扎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大鼠心肌缺血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褐毛甘西鼠尾可使LVSP升高、±dp/dtmax增加.各剂量组均使LVEDP、t-dp/dtmax显著降低,而对HR、SBP、DBP和MAP影响不大.结论褐毛甘西鼠尾注射液对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功能降低有明显的改善.

    作者:张荣平;李惠兰;秦剑;胡建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红外线、氦氖激光照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血液流变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外线、激光照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的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CAG动物模型,并设置正常组和模型组对照,采用不同强度的He-Ne激光、红外线分别照射CAG大鼠胃部.对大鼠的全血和血浆的血液粘度进行了观测比较.结果CAG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血液流变有显著性差异,而治疗中的激光组和红外线组与模型组血液流变也均有明显差异.结论患有CAG的大鼠其血液流变将发生改变.经过红外线、激光照射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也大有改善,趋于正常.

    作者:杨跃平;邵雪辉;高建武;戴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液标本体外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液标本体外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的影响情况.方法随机选取8名受检对象,每人抽取18mL静脉血,将每份标本根据温度分成3组(分别放在4℃、25℃、37℃),测定0h、2h、4h、8h、24h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黏度),然后进行方差检验并两两比较,观察与25℃(室温)放置,立即测定组(Oh)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经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及多重两两比较(LSD法)显示: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在不同室温情况下及随体外放置时间的延长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变化(P<0.01).结论血流变指标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要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应在25℃(室温)、4h内得到测定.

    作者:孙朝晖;彭明远;张卫云;徐德兴;朱爱辛;符玉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及判断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32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并进行了随访.结果所有患者甲状腺内均见双侧或单侧、局限性或弥漫性回声不均匀减低并伴有压痛.所有病变部位其内血流信号丰富,其内的动脉血流为低阻低速的特点.治疗后病变部位全部消失或残留小片状略低回声区.结论彩超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和疗效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姚伟东;刘保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六味地黄丸对改善绝经期妇女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对66例绝经期妇女随机分为33例六昧地黄丸+谷维素治疗组(治疗组)和33例单用谷维素治疗组(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治疗观察并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六味地黄丸组对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此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六味地黄丸对人群预防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有作用.

    作者:徐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血管超声波并瘫肢电刺激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北京东健公司SUT-610颅脑血管超声扫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选择治疗组和对照组共140例,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发病第1d起给予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入院第10d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局部脑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局部脑脉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有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塞病人早期给予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对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白玉海;曹丽华;张丽君;崔志堂;闫俊杰;吴英;李艳;张锦;耿志伟;刘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药黄芪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黄芪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筛选降低血液粘度的药物.方法以黄芪水煎剂灌服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6周后检测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模型组加以对照分析.结果灌服黄芪水煎剂组大鼠血液粘度较衰老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黄芪具有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作者:郭晶;齐玉;沙薇;陈方倩;王黎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目的为了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效果、用药时间窗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尿激酶组给于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滴一周,对照组合于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一周.结果尿激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48h内溶栓均有效果,6h内疗效佳.尿激酶组仅有3例出现皮下瘀斑,未见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提示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用药时间窗应个体化.

    作者:李洪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岛津CL-8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老化期常见故障的分析和排除

    目的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运转数年后,进入老化期,仪器的故障频繁而复杂,为了保证仪器正常运行,总结了分析排除这些特殊故障的经验,供同道参考.方法根据仪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2类7种特殊故障现象,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结果有效的排除了故障,保证了仪器的正常运行.结论认真总结经验,认真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能够保证仪器快速、准确的特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顾炳权;王作军;董柯;阎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我们选择5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以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检测,以探讨脑血栓形成的血液流学变化,为脑血栓早期发现,超前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何丽辉;王晓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脂血症患者应用血脂康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血脂康治疗高脂血症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用LG-R-80检测53例高脂血症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血脂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高脂血症患者经血脂康治疗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有好转,有显著差异.结论血脂康是有效的调脂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线利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及对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6例高血压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5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作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有:(1)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在中、低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在高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及各项指标检测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并对临床诊断、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伟华;陈华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心肌梗死与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关系的研究

    对36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纤维蛋白原和全血粘度检测,并以36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心肌梗死组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故提示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参与心肌梗死的病程相关.

    作者:王宝珍;王晓静;毛齐学;王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复方缬芎提取物对脑缺血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复方缬芎提取物对脑缺血的影响.方法99mTc+ECD摄人示踪法观察复方缬芎提取物对正常及缺血的脑组织微循环的影响;大脑中动脉线栓法观察复方缬芎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肾上腺素+胶原蛋白静脉注射法和颈总动脉-静脉旁路法观察复方缬芎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复方缬芎组的脑组织摄取的99mTc量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或0.01);复方缬芎组的脑梗塞指数及神经症状均明显低(轻)于溶剂对照组(P<0.01);复方缬芎组肾上腺素+胶原蛋白静脉注射诱导的死亡率、瘫痪率及脑组织的乳酸含量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或0.01);复方缬芎组的血栓平均重量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缬芎提取物可以显著增加脑组织微循环灌流量,对脑缺血、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薛存宽;何学斌;屈文;李颖;曾玲;彭仁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疗产品体外细胞毒性的试验研究

    目的研究医疗产品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采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比色法,分别检测93种医疗产品的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参照美国药典的评价标准,93件样品中87件对L-929细胞的增殖无影响,其细胞毒性为1~2级,判为合格.其中6件样品对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细胞毒性为5级,判为不合格,6件样品均为医用乳胶手套.结论医疗产品细胞毒性试验的合格率为93.5%,所测样品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杨珠英;房红莹;顾冠彬;万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的抗凝方法对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凝方法对动-静脉内瘘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潘生丁50mg一日三次口服和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5 000IU皮下注射3d,观察内瘘充盈情况及出血、凝血指标变化.结果潘生丁组抗凝效果不如低分子质量肝素组,有2例出现内漏闭塞,各指标无明显变化.低分子质量肝紊组PT变化明显(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组内组间均无差异.结论抗血小板药物加量或联合用药可能起到与低分子质量肝素同等的效果.

    作者:池艳春;刘丽敏;王兴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