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祥;高长文;邓新桃;房爱杰
目的评价替硝唑、甲硝唑注射液对临床分离的185株常见厌氧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将药物稀释成不同浓度分别取2mL置于无菌平皿中,加入已融化并冷却至55℃左右的琼脂18mL制成含药琼脂平板,用以检测对不同厌氧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并选用2株厌氧菌进行杀菌曲线试验(KCS).结果替硝唑和甲硝唑注射液对受试菌株的MIC在0.39~200μg/L,对2株厌氧菌的杀菌曲线试验结果亦基本相同.结论两种药物对185株临床常见的厌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其抗菌效果无明显的差异.
作者:徐培君;顾冠彬;杨珠英;万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性和血糖水平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血糖和血流变学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缺血性卒中病人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其中全血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正相关(P<0.05).调整红细胞聚集和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后计算血糖和全血黏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发现全血中切、低切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和血糖正相关(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与血糖增高有关,高血糖主要通过影响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能力、血浆黏度,使全血黏度升高,长期高血糖和反应性高血糖均可影响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流变性指标.
作者:石志革;包仕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测定小细胞肺癌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并探讨该种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分别测定20例肺部良性疾病、20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以及45例初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CEA、CYFRA21-1、NSE的水平,再分别作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CEA、CYFRA21-1、NSE的水平高于良性疾病组,但CYFRA21-1在良性疾病和小细胞肺癌中、NSE在良性疾病和鳞癌以及良性疾病和腺癌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小细胞肺癌患者NSE显著下降(P<0.01),鳞癌患者CYFRA21-1 水平显著下降(P<0.01),但在腺癌患者只有NSE水平较化疗前下降,另两种标志物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种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均升高,其中CEA在腺癌、CYFRA21-1在鳞癌、NSE在SCLC中尤为明显,化疗后显著下降,三种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肺癌的病理分型,并且可以分别作为判定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化疗疗效的指标.
作者:徐跃华;汪家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WT1同白血病预后的关系及其作为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指标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及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白血病患者及正常人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WT1mRNA及其蛋白产物.结果 WT1mRNA及其蛋白产物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WT1mRNA阳性表达(39例)较阴性表达(12例)治疗完全缓解率(38.5%,83.3%)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完全缓解后WT1mRNA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无病存活率(15.4%,50.0%)经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意义.WT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率为51.0%,表达部位为细胞核,在白血病阴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率为0.结论 WT1表达同急性白血病预后呈负相关,其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可作为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一项实用而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胡永军;滕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讨论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小儿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运用.方法通过回顾近7年来对6例患儿实施的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分析术后患儿的围手术期恢复、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6例患儿术后均顺利恢复,随访5例至今无复发,无疤痕挛缩,无胸锁乳突肌纤维化,3例患儿有程度不等耳后皮肤麻木,颈部、肩部外形基本满意.结论通过严格掌握颈淋巴结清扫适应证,精心切口选择,细致手术操作,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小儿甲状腺癌的治疗有突出优越性.
作者:褚东明;顾兵;李端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149例因颅脑损伤而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引发颅脑损伤多原因系车祸所致,占82.5%;受伤人群以青壮年多占74.4%;死亡病例的GCS≤8分占85.9%,同时该组病例有合并伤较多,尤其合并休克占34.8%,颅脑外伤后三天内死亡占74.5%;死亡病例脑组织挫伤伴血肿普遍,发生脑疝50.3%.提示:颅脑损伤主要发生在交通事故以青壮年为主,颅脑损伤GCS≤8分,伤后发生脑疝和合并休克和其它器官损伤与死亡率极高.
作者:潘天鸿;张曙光;孙学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对KX-21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评价并报告.方法用手工方法和COULTER STKS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与KX-21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精密度:WBC、RBC、HGB、HCT、PLT的CV值(%)分别小于2.40%、0.86%、0.60%、0.85%、5.06%;线性试验:WBC在(0.03~48.8×109/L),RBC在(0.63~6.70×1012/L),HGB在(19.5~208.0g/L),HCT在(0.059~0.630),PLT在(12~610×109/L)之间有较好的线性;携带污染率:WBC、RBC、HGB、PLT的携带污染率均小于0.32%;血细胞参数与COULTER STKS进行对照,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在0.984以上;白细胞分类与手工分类结果对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929,0.960,0.554;两种测量模式的对照,除MXD%的相关系数为0.5604外,其它实验项目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KX-21血液细胞分析仪是一种性能较为优良,值得应用的血液细胞分析仪.
作者:顾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产妇分3组,一组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镇痛(CSEA组),一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镇痛(PCEA组),另一组未做分娩镇痛作为对照组,观察3组的分娩镇痛效果.结果 CSEA组和PCEA组在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和新生儿评分等方面均较对照组优.CSEA组镇痛优于PCEA组.结论 CSEA组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镇痛方法.
作者:孙红梅;郭雪林;孙东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diopathic Pulmonary Hemosiderosis,IPH)的影像学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对痰中、胃液内找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的11例IPH患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肺纹理紊乱、毛玻璃样、云絮片状、网状、网结状、粟粒状或上述几种改变的复合征象,同时心影多有增大.结论 X线胸片是发现并提示IPH有效的检查方法,高分辨率CT扫描(HRCT)对IPH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作者:王琪;周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对34例无出血或内出血少的早期异位妊娠患者,予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有效率91.2%(31/34),无效率8.8%(3/34).提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无内出血或内出血少的早期异位妊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黄琴芬;胡建铭;黄亚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是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严重脱水、无明显酮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障碍或昏迷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多见于老人,常有诱因.来势凶险,死亡率高达50%以上[1].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治和良好的护理对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极其重要.我院1996年6月~2004年1月共收治DM高渗性昏迷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抢救处理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惠娟;邹建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年来,冠心病(CHD)已成为全球性致死与严重致残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冠心病中严重的一种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狭窄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所致,而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与血浆中的各项指标密切相关,特别是那些程度比较轻的新斑块(狭窄直径小于50%)趋向于易发生破裂,破裂后动脉硬化斑块激发各种凝血因子过度分泌,血小板活化形成血栓.本研究观察冠心病(CHD)心梗(AMI)的病人血脂、血浆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在血栓形成中的关系,以探讨诸指标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超;何晓东;宋颖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原发性胆囊癌43例,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胆囊癌的治疗效果差,全组术前诊断率为34.9%.结论早期诊断且行根治性手术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方法,选择高危人群预防性胆囊切除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谭纪伏;狄琳娜;孙茂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选择简单而合理的手术处理方式.方法通过分析1991年~2003年16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治愈15例,死亡1例,十二指肠瘘3例,胰瘘2例,腹腔脓肿2例,经换药及B超定位下腹腔穿刺引流治愈,未发现远期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手术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十二指肠修补和改良的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是比较实用的,有效的十二指肠引流及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森;陆志荣;刘兆伟;陶国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非那根止咳糖浆中愈创木酚磺酸钾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直接测定愈创木酚磺酸钾的含量,检测波长为228nm.结果愈创木酚磺酸钾在浓度为15~40μg/mL内呈线性范围,相关系数r=0.9998.浓度为15.0、25.0、40.0μg/mL样品液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5%、100.48%、99.18%,RSD值为0.68%.结论该方法可消除其它组分的干扰,简便易行,适合医院制剂的含量测定.
作者:沈惠明;尚尔宁;樊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儿童及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的异同.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97例初治ALL,其中儿童109例,成人188例.结果在成人T系ALL中,男性多于女性,在成人B-ALL中,女性多于男性,在成人伴髓系抗原表达ALL(My+ALL)及CD34+ALL中均为女性多于男性,而在儿童中均未见显著差异.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CD34+在B系ALL中的表达均高于T系ALL;CD34+ALL伴髓系抗原(CD13或CD33)在成人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儿童,两者有显著差异;在成人ALL中伴My+明显高于儿童,两者有显著差异;在成人及儿童My+ALL中CD34的表达显著高于My-者,且有显著差异;CD2+B系ALL均高表达CD34,且儿童比成人多见.结论 B-ALL在儿童及成人中的比率均高于T-ALL;在成人及儿童ALL中,CD34表达与B系ALL及CD2+B系ALL相关;在成人My+ALL明显高于儿童;在成人My+ALL及CD34+ALL中,以女性多见.
作者:王爱清;朱明清;陈黎;耿美菊;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并以R显带为主G显带为辅对33例婴儿急性白血病(infant acute leukemia, IAL)患者进行染色体分析,发现24例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数目上以假二倍体多见,结构上转位多见,常伴有11q23异常和HRX基因重排.这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利亚;何海龙;何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供体CD4+CD25+免疫调控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受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方法 1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供体CD4+CD25+免疫调控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随访患者移植后Agvhd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Ⅰ (a)GVHD 5例, Ⅱ (a)GVHD 2例 ,ⅣaGVHD 1例.发生aGVHD组供体CD4+CD25+免疫调控T细胞水平为(1.52±1.25)%,未发生aGVHD组为(2.70±2.08)%,两组免疫调控T细胞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供体CD4+CD25+免疫调控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受者aGVHD的发生有相关性,提高供体免疫调控T细胞水平有望减低移植后aGVHD发生率.
作者:刘跃均;吴德沛;李彩霞;曹俊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三探头符合线路SPECT显像在诊断肿瘤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临床怀疑为恶性肿瘤或肿瘤转移复发的患者,空腹静脉注射18F-FDG 370~555MBq后45~60min,采用PhilipsIRIX三探头符合线路SPECT进行显像,经迭代重建,获得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三维断层图像,以目测双盲阅片和计算病灶感兴趣区(ROI)与同一平面对侧正常组织(L/B)的放射性比值进行诊断分析,并与手术、组织病理或影像学和临床随访作出的后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44例患者中后确诊为恶性者34例,良性者10例.恶性组L/B值为5.76±3.38,良性组L/B值为2.01±0.74.两组患者的L/B比值差异显著(P=0.000).采用受检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L/B值2.0为区分良恶性病变的分界值时,18 F-FDG三探头符合线路SPECT显像对肿瘤或其转移复发灶诊断的灵敏度为94.1%(32/34)、特异性为80%(8/10)、准确性为90.1%(40/44).结论 18 F-FDG三探头符合线路SPECT显像对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鉴别肿瘤良恶性、寻找肿瘤转移复发灶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尹立杰;张玮;何杨;吴翼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估过敏家族史对婴儿过敏性疾病的阳性预测价值.方法 304例婴儿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各电话或门诊随访一次并详细记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过敏家族史阳性的婴儿77例,过敏的发生率为57.1%;阴性的婴儿为38.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4).父亲过敏史与婴儿荨麻疹有关,母亲过敏史与婴儿湿疹有关,双亲过敏史与婴儿反复喘息有关.过敏家族史对婴儿过敏的PPV为55.8%,特异性为80.5%,敏感性为33.1%.结论阳性过敏家族史是婴儿过敏性疾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俞雪梅;高树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