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管良恶性狭窄的内镜治疗

李兆申;江华;许国铭;孙振兴

关键词:胰管狭窄,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治疗学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胰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胰管狭窄患者,病因包括慢性胰腺炎、胰腺分裂症、胰头癌、胰腺假性囊肿等,分别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基础上行内镜治疗,包括胰管支架置入、气囊扩张、探条扩张以及经内镜胰管括约肌切开术(EPS)、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同时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如腹痛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36例分别进行了胰管支架引流术、气囊扩张、探条扩张、EPS和EST,术后腹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随访1个月~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近期(≤3个月)腹痛缓解率为72.2%(26/36),长期(>3个月)随访显示47.2%(17/36)的患者腹痛缓解无复发,63.9%(23/36)的患者体重增加,生活质量改善.高淀粉酶血症、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3.9%(5/36)和5.6%(2/36),均经一般内科治疗于3 日内缓解.支架阻塞、支架脱落的发生率分别为12.5%(3/24)和4.2%(1/24). 结论经内镜治疗胰管狭窄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

    尽管小肠镜检查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小肠疾病的检测上仍存在许多盲区与不足,部分患者对小肠镜的检查也难以耐受.2000年5月在美国举行的消化病周会议上,胶囊内镜的报告引起了消化内镜界极大的兴趣[1].胶囊内镜又称M2A,由以色列Given Imaging公司制造.它是一个尺寸为11 mm×30 mm药丸大小的无线肠镜,由电池、光源、成像系统和传送器等部件构成[1,2].这种无创性的检查不仅能达到目前内镜普遍难以到达的小肠位置,而且可获得清晰的图像,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白杨;张亚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三种直径导入器安装食管支架的比较

    晚期食管癌置入食管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姑息疗法,可达到进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对伴有食管气管瘘者,经安装带膜支架后可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内而减少气管感染[1,2].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对比了三种不同直径的支架导入器安置支架的效果.

    作者:苏鲁;潘洪珍;洪梅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性胆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硬质胆囊镜的价值

    1991年以来,我们采用硬质胆囊镜(rigid cholelithoscope,RC)多途径治疗原发性胆管结石已有372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梁志鹏;高焱明;王和鑫;张卓军;陈博艺;张宏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内镜胆道引流治疗胆道梗阻

    目的进一步提高经内镜胆道引流术的成功率. 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1年9月对320例胆道梗阻患者行十二指肠镜下各种胆道引流术的经验,其中鼻胆管引流术(ENBD)242例,胆道内置管引流术(ERBD)43例,胆道金属支架术(EMBE)35例. 结果305例得到成功引流,胆道梗阻症状缓解;失败15例.其中ENBD失败10例,经调整鼻胆管位置或重新置管获得成功;ERBD失败3例,2例选用合适长度的支架后引流成功,1例经努力仍未成功改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EMBE失败2例,其中1例金属支架未超出肿瘤狭窄段,经原金属支架再套入另一金属支架而成功,另1例支架放置1月又出现胆道阻塞,经原金属支架通道再放入塑料支架而恢复通畅引流.结论经内镜引流治疗胆道梗阻疗效确切,及早分析内镜引流失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绝大多数引流失败是可以避免或补救的.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高卫东;何国杰;徐美东;秦新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内镜微波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

    我院1998年9月~2001年6月经内镜微波姑息性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所致狭窄者2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军;李学林;黄桂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贲门癌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观察

    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支架的广泛应用,现将资料较完整的未经手术治疗的食管贲门癌性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的28例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方春华;于皆平;江应安;胡仕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四步法对污染胃镜的消毒效果

    内镜检查与治疗引起的交叉感染时有报道,因此,内镜的有效消毒显得非常重要.我院内镜室用四步消毒法对内镜进行清洗消毒,经验证,消毒效果肯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庆水;李福康;王常会;王庆才;胡月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清晰放大胃镜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粘膜表现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高清晰放大胃镜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胃粘膜的特点,观察 Hp感染根除治疗后胃粘膜的变化.方法使用Fujinon EG 485 ZH 85万像素高清晰放大电子胃镜,对50例门诊病例经常规胃镜检查后转换高清晰放大功能,详细观察胃体和胃窦粘膜的微细结构,判断 Hp感染情况.结果50例中Hp阳性26例,普通胃镜判断 Hp感染的敏感性为34.62%,准确性为58.00%,阳性拟然比为2.08,阴性拟然比为0.78;高清晰放大胃镜判断 Hp感染的敏感性为69.23%,准确性为78.00%,阳性拟然比为5.54,阴性拟然比为0.35.两种胃镜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176和0.563.结论Hp相关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主要是胃小凹不均匀发红,小凹变粗、变宽,集合静脉的模糊、混乱或消失.高清晰放大胃镜判断 Hp感染的准确性明显高于普通胃镜.

    作者:于永征;王青忖;于中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CD44V6分子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CD44是粘附分子家族成员之一,可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其多种拼接变异体与肿瘤转移、复发有明显关系[2].研究表明,CD44拼接变异体(CD44 splice variants, CD44v)的表达,特别是CD44V6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复发关系密切[3].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CD44V6表达在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张军;赵志泉;徐顺福;孙士其;陈志坦;王自正;王书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幽门管溃疡46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1~2000年胃镜检查14 944人次中发现幽门管溃疡46例,均经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现作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严永祥;刘立新;李海良;周士军;李树斌;潘新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内镜下结扎与硬化联合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皮圈结扎术(EVL)以其简便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在国内已被普遍采用.Gimson等报道EVS与内镜硬化剂注射(EVS)相比,并发症少[1].近年来,我们应用EVL和EVS联合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汪文生;张焰平;张国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频电切除多发性大肠息肉致完全流产一例

    患者女,42岁.间断脓样便2年,加重伴血便半年,门诊肠镜示多发性大肠息肉,为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入院.既往有子宫肌瘤及放环节育史,近2个月未行经.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第2 d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距肛缘2.0 cm处见0.3 cm×0.4 cm扁平息肉,用PSD-10型高频电发生器指数3.5,先电凝后电切切除成功.

    作者:邹忠平;孙殿贞;曹明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胰管良恶性狭窄的内镜治疗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胰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胰管狭窄患者,病因包括慢性胰腺炎、胰腺分裂症、胰头癌、胰腺假性囊肿等,分别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基础上行内镜治疗,包括胰管支架置入、气囊扩张、探条扩张以及经内镜胰管括约肌切开术(EPS)、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同时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如腹痛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36例分别进行了胰管支架引流术、气囊扩张、探条扩张、EPS和EST,术后腹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随访1个月~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近期(≤3个月)腹痛缓解率为72.2%(26/36),长期(>3个月)随访显示47.2%(17/36)的患者腹痛缓解无复发,63.9%(23/36)的患者体重增加,生活质量改善.高淀粉酶血症、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3.9%(5/36)和5.6%(2/36),均经一般内科治疗于3 日内缓解.支架阻塞、支架脱落的发生率分别为12.5%(3/24)和4.2%(1/24). 结论经内镜治疗胰管狭窄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兆申;江华;许国铭;孙振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目的探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方法--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禁忌症等问题.方法选择无服药情况下出现每周3次以上烧心或反酸、食物反流,并且24 h食管pH监测证实胃酸异常者,共26例进行ELGP, 其中2例为贲门切除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6例GERD患者食管下端裂口直径1.5~3.5 cm,平均2.5 cm;并食管裂孔疝20例,达77%.缝合器为美国BARD公司二代缝合器.术前检查、常规胃镜观察后,辅助静脉麻醉,在齿状线下或吻合口下1~3 cm缝合,采用环行、纵行或两种方法结合治疗.记录手术前后食管裂口大小、缝合位置、针间距、缝合皱褶数、术中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缝合32例次,其中环行缝合17例次,纵行缝合11例次,环行和纵行结合缝合4例次.两针间距1~3 cm,两褶间距约1.5~2 cm.每例次1~4个褶,平均每例2.3个褶.缝合后食管裂口平均约1.5 cm.烧心及反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6%(完全缓解36%,部分缓解40%),无效24%.1例感冒患者术中出现呼吸困难,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镜下腔内折叠术能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2 cm以上的食管裂孔疝及贲门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均可应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术程安全.

    作者:杨云生;令狐恩强;孙刚;王向东;孟江云;杜红;郭荣斌;王志强;程留芳;汪鸿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巨大息肉一例

    患者女性,60岁.上腹部烧灼感、反酸、嗳气2年,近1个月反复出现黑便收入院.体检:贫血貌,右上腹可触及包块,约6 cm×4 cm,质软,轻微压痛,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红细胞2 8×1012/L,血红蛋白70 g/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正常.CT检查示:胰头占位性病变.B超:腹腔内有一低密度实质性肿物,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巨大息肉伴糜烂出血.开腹探查,见肿物位于十二指肠腔内,6 5 cm×4 cm×3 cm,分叶状,形似佛手,粉红色,粘膜表面糜烂出血,息肉基底部蒂宽为2 0 cm×1 8 cm,连接于十二指肠球部上壁.

    作者:刘捷;金晓荣;郑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镜检查中应用异丙酚的临床观察

    胃镜检查时患者因有明显的咽部不适、屏气、呛咳、恶心、呕吐等,往往难以配合,给胃镜检查带来困难,甚至造成机械性创伤.为此,我们应用异丙酚进行镇静镇痛,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彪;周海燕;周代伟;肖晓山;薛红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术中内镜检查诊断原因不明下消化道大出血

    近11年来,我院胃镜室配合普外科在剖腹手术中紧急内镜检查5例原因不明的便血患者,全部诊断明确并抢救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侯激流;张亚平;李桂芳;朱爱红;张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癌性溃疡假性愈合原因分析

    胃癌性溃疡在胃镜下常表现为巨大(直径>2.5 cm)、形态不规则的深溃疡,常规抑酸及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疗效不佳,溃疡可出现假性愈合,或经久不愈.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35例出现假性愈合的癌性溃疡,分析其出现假性愈合的可能原因,并与同期收治的47例胃良性溃疡的愈合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甘涛;王一平;杨锦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胆道支架以及选用

    支架在临床的应用很广,胆道是使用支架为频繁的部位之一。对手术无法切除的胰头癌、胆管癌、胆囊癌以及胃癌淋巴结转移造成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放置一定的支架内引流可取得与姑息性减黄手术相似的效果,但侵袭性远较手术为低,尤其适用于老年高危患者。目前已研制成功并投向医疗市场的胆道支架有多种,根据每种支架的具体特点,择善而用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笔者就目前胆道支架的种类、特征及放置途径进行综述。

    作者:钱立武;于群贤;郭义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鼻胆管引流治疗胆总管良性梗阻58例报告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是新的内镜治疗技术,它对于解除胆道梗阻、提高手术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年以来对58例急性良性胆道梗阻的患者行ENBD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正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