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的临床研究

宁慧杰;陈巍;李永华;田谋利;朱秋峰;石学银

关键词: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 并发症, 气管拔管
摘要:目的 测定瑞芬太尼抑制50%及95%患者拔管期呛咳反应的效应室浓度(EC30及EC95),为其应用于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和合适的药物浓度.方法 23例ASA Ⅰ或Ⅱ级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男性患者,用Dixon's序贯法和Probit分析确定瑞芬太尼抑制呛咳反应的EC50、EC95及其各自的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根据Probit分析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患者拔管期呛咳反应的EC50为1.67 ng/ml(95% CI为1.44~1.96 ng/ml),EC95为2.13 ng/ml(95% CI为1.89~3.34 ng/ml).结论 全麻拔管期抑制患者呛咳反应的瑞芬太尼EC95为2.13 ng/ml,维持此浓度靶控输注(TCI)可安全、有效地消除呛咳,改善全麻苏醒质量.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癌痛大鼠脊髓脑啡肽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脊髓脑啡肽在大鼠骨癌痛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雌性未交配Wistar大鼠72只,体重160~180 g,随机均分为两组:骨癌痛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B组制成骨癌痛模型,C组为假手术组,B组和C组分别在左胫骨中上端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2×105个或PBS液,体积为10μl.所有大鼠于术前1d、术后7、14、21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左后肢抬足时间.大鼠行影像学检测判定其胫骨骨质破坏情况.两组于术后7、14、21 d各取12只大鼠分别处死,取左侧胫骨作HE染色,组织学鉴定肿瘤生长及骨质破坏的程度;取腰膨大L4~L6脊髓组织,采用逆转录一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前脑啡肽原(PENK) mRNA表达情况和放射免疫法(ELISA)检测脊髓组织中亮氨酸脑啡肽(L-EK)的含量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B组术后7、14、21 d机械痛阈进行性下降(P<0.01),左后肢抬足时间进行性延长(P<0.01).与C组比较,B组术后7d脊髓PENKmRNA和L-EK增加,14、21d脊髓PENK mRNA和L-EK逐渐减少(P<0.01).结论 脊髓脑啡肽的表达在大鼠骨癌痛中明显变化,推测脊髓脑啡肽在骨癌痛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孙怡;龙瑞春;赵国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水溶性脂质体运载siRN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NMDA受体1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水溶性脂质体(WSLP)运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 D-aspar tate receptor 1,NMDAR1)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spared nerve injury model,SNI)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选取鞘内置管成功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四组: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C组,SNI+鞘内注射生理盐水;W组,SNI+鞘内注射WSLP/siRNA混合物;L组,SNI+鞘内注射乱序siRNA与WSLP混合物.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NMDAR1 mRNA相对表达和NMDAR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C组和L组第4天脊髓背角NMDAR1 mRNA相对表达和NMDAR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W组(P<0.05).结论 WS-LP可有效运载siRNA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NMDAR1的过度表达.

    作者:胡春奎;陆建华;陈昊;熊家祥;林勤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手术麻醉一例

    患儿,男,16个月,体重9.5kg,因“活动后气喘4个月”入院.胸部X线片及CT提示左肺体积增大伴多发囊状影,左下肺膨胀不全.初步诊断为先天性囊腺瘤样畸形.超声心动图显示右位心(心脏位于右侧胸腔),微量心包积液,左心射血分数(LVEF) 77%.拟行肺囊腺瘤切除及左全肺切除术.

    作者:音樱;柴小青;陈昆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拔管期呛咳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 测定瑞芬太尼抑制50%及95%患者拔管期呛咳反应的效应室浓度(EC30及EC95),为其应用于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和合适的药物浓度.方法 23例ASA Ⅰ或Ⅱ级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男性患者,用Dixon's序贯法和Probit分析确定瑞芬太尼抑制呛咳反应的EC50、EC95及其各自的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根据Probit分析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患者拔管期呛咳反应的EC50为1.67 ng/ml(95% CI为1.44~1.96 ng/ml),EC95为2.13 ng/ml(95% CI为1.89~3.34 ng/ml).结论 全麻拔管期抑制患者呛咳反应的瑞芬太尼EC95为2.13 ng/ml,维持此浓度靶控输注(TCI)可安全、有效地消除呛咳,改善全麻苏醒质量.

    作者:宁慧杰;陈巍;李永华;田谋利;朱秋峰;石学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瑞芬太尼对七氟醚诱导过程中QTc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醚诱导过程中瑞芬太尼快速输注是否延长校正的QT间期(QTc).方法 择期全麻行妇科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双盲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均分为瑞芬太尼组(RF组)和对照组(NS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5%七氟醚吸入诱导.BIS值60~65时,30 s内静脉注射0.2μg/kg瑞芬太尼(RF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NS组).BIS≤60时,给予0.05mg/kg维库溴铵,当BIS在45~50时行喉罩插管.分别记录诱导前(基础值)、喉罩插入后1、3 min的12导联ECG、MAP和HR.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结果 与NS组比较,喉罩插入后1 minRF组QTc缩短(P<0.05);HR明显减慢、MAP降低(P<0.05).而插入后3 min两组间Q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醚诱导联合喉罩插入时,瑞芬太尼快速输注可有效减轻QTc延长.

    作者:胡健;顾尔伟;张健;卢转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声门下血管瘤患儿致紧急气管切开一例

    患儿,女,3月,7kg,于2011年3月29号上午因吸气性喉鸣半月,加重两天入院,术前电子喉镜示声门下肿物,表面光滑,色红,约占气管腔4/5,诊断为声门下血管瘤,吸气性呼吸困难(Ⅱ度).查体:体温36.5℃,RR 30次/分,HR125次/分,BP80/65 mm Hg,神志清醒,表情痛苦,急性面容,前囟饱满,口唇无发绀,无上感症状,安静时可见胸骨上窝处稍凹陷,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一致,可闻及哮鸣音.

    作者:孟利刚;陈芳;张道珍;马星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重症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老年重症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60例行择期硬膜外复合全麻下腹部手术术后入SICU患者,年龄≥65岁.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 μg·kg- 1·h-1直至总剂量达200 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1、2、3天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和睡眠评分,术后6、12h、停药时、术后24、48 h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和用药量情况及术后7d内谵妄发生率.结果 两组低血压发生率、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睡眠评分治疗组(3.48±2.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7±2.44)分(P<0.05).术后7d内对照组谵妄发生率9例(31.0%),治疗组13例(4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外科重症患者,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μg·kg-1·h-1能改善睡眠质量,对术后镇痛及谵妄发生无明显影响.

    作者:姚月勤;王东信;史成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盐酸戊乙奎醚术前应用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术前用药对全麻下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8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插管后10 min分别静脉推注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P组)或东莨菪碱0.006 mg/kg(S组).监测给药前、给药后5、10、20、30 min呼吸力学参数变化和给药前、给药后30 min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给药后10、20、30 min P组胸肺顺应性(Comp)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且在给药后20、30 min时明显高于S组(P<0.05).两组给药前、给药后30 min PaO2和氧合指数(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术前应用可明显降低全麻气管插管后气道阻力及气道压力,增加Comp,改善肺功能.

    作者:王志鹏;赵国栋;李真;孙柯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及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血糖波动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及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116例无糖尿病患者择期心肺转流CABG.我们按照以下固定时间采集2 ml动脉血进行血糖测定:术前1d空腹(T0)、麻醉诱导后5 min (T1)、术中高血糖时(T2)、术中低血糖时(T3)、关胸骨后5 min(T4)、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SICU)即刻(T5)、回CSICU后2 h(T6),在T1和T4之间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血糖测定.所有标本均由同一血气分析仪进行测定.根据术中血糖波动水平分为两组,L组为血糖波动<2.2 mmol/L,H组为血糖波动≥2.2mmol/L.观察并记录术后高血糖率、房颤发生率、心肌缺血率、呼吸支持时间、自动复跳和术前、术后射血分数(EF)值.结果 L组为76例,H组为40例,T2、T4~T6时L组患者血糖明显低于H组,且术后高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H组(P<0.01或P<0.05).L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心肌缺血率明显低于H组,呼吸支持时间明显短于H组,L组自动复跳率和术后EF值明显高于H组(P<0.01或P<0.05).结论 在心肺转流CABG患者中,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发生有一定相关性,血糖波动水平可以预测患者的短期预后,而血糖波动水平≥2.2 mmol/L的患者预后可能存在明显恶化趋势.

    作者:苏建林;李屹壁;陆永红;阳子华;刘兵;黄保堂;敖虎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七氟醚对二氧化碳气腹血浆心钠素及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七氟醚对腹腔镜手术下血浆心钠素(ANP)及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双盲均分为两组:研究组(S组),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对照组(P组),术中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麻醉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T2)、气腹即刻(T3)、气腹15 min(T4)、气腹结束(T5)、手术结束(T6)时的MAP、HR.检测T0、T3~T5时两组血浆ANP和ET的含量.结果 T3时P组的MAP明显高于T1、T2、T5时(P<0.05);T6时S组HR明显快于T3时(P<0.05);P组Ta~T5时ET、T5时ANP明显高于T0时和S组(P<0.05).结论 七氟醚能够减轻气腹状态下ET分泌,稳定ANP,抑制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

    作者:冯翠;戚思华;高大鹏;马雪松;邹玉梅;韩宝庆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单肺通气(OLV)时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肺内分流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20~65岁,随机均分为三组,OLV时患者VT均为6 ml/kg,PEEP分别为0cm H2O(A组)、5 cm H2O(B组)和10 cm H2O(C组).记录患者气道压变化,采集桡动脉血和深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OI)和肺内分流率(Qs/Qt),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与双肺通气30 min时比较,三组OLV 30、60、90 min时Qs/Qt、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T2、T3时A、C组白细胞介素8(IL-8)明显增高(P<0.05),但B组Qs/Qt、IL-8显著低于A、C组(P<0.05).A、C组OLV 30、60、90 min时OI较双肺通气30 min时明显降低(P<0.05);B组仅在OLV 30 min时降低(P<0.05).与A、C组比较,B组OLV 30、60、90 min时IL-10显著增高(P<0.05).结论 OLV中VT 6 ml/kg联合PEEP 5 cm H2O)可以降低Qs/Qt,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氧合.

    作者:管小红;蔡宏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临床麻醉监测快捷指南

    临床麻醉监测是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科医师作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安全,促进术后转归.麻醉期间临床监测的步骤1.首先完成ECG、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2.设置血压自动测量时间(间隔2~5min);3.通常观察Ⅱ和Ⅴ导联ECG;4.观察SpO2图形和数值,开启脉搏音,并设置低限报警功能;5.麻醉科医师必须在麻醉期间全程始终在岗.

    作者:佘守章;吴新民;于布为;岳云;曾因明;王国林;郭曲练;林财珠;周海燕;王泉云;孟凡民;衡新华;许学兵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定对顽固性癫痫患者皮层脑电监测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顽固性癫痫患者术中皮层脑电(ECoG)监测的影响.方法 40例顽固性癫痫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在开颅行ECoG电极探测定位致痫灶后,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的负荷剂量,M组泵注咪达唑仑0.04mg/kg,均泵注10 min后再次行ECoG探测定位.记录两组患者药物泵注前(T1)、泵注10 min后(T2) HR、MAP、BIS及给药前后ECoG中癫痫波频率及分布.结果 两组给药前后ECoG确认的致痫灶一致.T2时M组癫痫波频率明显少于T1时及D组(P<0.05).T2时M组HR明显低于T1时(P<0.05).T2时两组BIS均明显低于T1时,且M组明显低于D组(P<0.05或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癫痫波无明显抑制作用,对ECoG定位的影响较咪达唑仑小,二者均能使BIS降低.

    作者:刘晓军;唐靖;杨开军;徐波涛;王洪筱;肖金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髓核溶解术中胶原酶渗入蛛网膜下腔一例

    患者,男,35岁,体重76 kg,因左小腿疼痛3个月,加重3d入院.查体:BP 120/75 mm Hg,CT示L4~5椎间盘向左突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常规治疗前30 min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入手术室后左侧卧位,C型臂机下定位,穿刺突破黄韧带落空感,注入2 ml生理盐水,气泡无改变,注入碘海醇1~2 ml,C型臂机观察影像成线性上升,位置正确,注入2%的利多卡因3 ml,观察15 min后试验其肌力正常,随后给予1 200单位胶原酶缓慢推注,观察15 min,患者诉疼痛减轻,无其他不适,安返病房.

    作者:刘宝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经纤支镜气道灌洗成功抢救严重误吸窒息一例

    患者,男,31岁,因腹痛、腹胀伴停止肛门排气、排便24 h入院.既往有阑尾切除手术史,拟行剖腹探查术.入室时被动体位(胸膝卧位),鼻腔留置有胃管一根,外口封闭.常规给氧,监测生命体征正常.开放静脉后即行全麻诱导,刚给予丙泊酚50 mg时患者突然躁动,并出现呛咳,同时从口鼻腔喷出大量胃内容物,考虑发生反流误吸,停止加压给氧.

    作者:王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帕瑞昔布钠对妇科经腹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对妇科经腹手术行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全麻下行妇科经腹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当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平稳后及BIS值在40~60,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5ml)(P组)和生理盐水5 ml(C组),记录给药前、给药后5、10、15、20、30、40 min的HR、MAP、BIS.并记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及拔管后45 min VAS疼痛评分.结果 P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给药前后BIS、HR、MAP和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对妇科经腹手术行全凭静脉麻醉患者可显著缓解术后疼痛,对BIS值、术后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无明显影响.

    作者:秦红;柴小青;潘建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Klippel-Feil综合征患者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麻醉一例

    Klippel-Feil综合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外显率约25%,以室间隔缺损为常见,此外可有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肺静脉畸形引流等.我院为一例Klippel Feil合并法洛四联症、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多发房间隔缺损、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成功施行根治术,现将麻醉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庞晓林;邵燕斌;杨永涛;张东亚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氢化泼尼松对全麻女性患者罗库溴铵神经肌肉阻滞效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氢化泼尼松对全麻女性患者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女性患者40例,拟行甲状腺或乳腺手术,年龄18~65岁,ASA Ⅰ或Ⅱ级,BMI 18.5~25 kg/m2,随机均分为两组:氢化泼尼松组(H组)和对照组(C组).H组麻醉诱导前50 min给予氢化泼尼松30 ng,两组麻醉诱导相似.使用TOF-watch肌松监测仪四个成串刺激模式监测刺激尺神经时TOFr( T4/T1)变化,记录起效时间、TOFr 25%及75%的恢复时间(TOF25、TOF75)和TOF25%~75%恢复时间.结果 H组起效时间为(129.30±28.57)s,明显长于C组的(83.55±17.90)s(P<0.05);H组TOF25为(40.95±2.89)min,明显短于C组的(49.55±5.81) min(P<0.05);H组TOF75为(50.65±4.63) min,明显短于C组的(62.50±5.19) min(P<0.05);H组TOF25%~75%恢复时间(9.70±2.83) min,明显短于C组的(12.95±4.65) min(P <0.05).结论 氢化泼尼松能使全麻女性患者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延长,而恢复时间缩短.

    作者:曹明香;柯剑娟;张宗泽;王焱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无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脊柱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使用和不使用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脊柱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70例ASA Ⅰ或Ⅱ级脊柱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研究组(T组)和对照组(C组).用琥珀酰胆碱诱导插管后,T组只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C组按常规使用阿曲库铵.术中维持BIS值在30~60之间,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0)、插管后即刻(T1)、切皮时(T2)、手术后30 min(T3)、60 min(T4)和拔管时(T5)的BIS值和TOFr,比较两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20 min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及不良反应,术后请手术医师评价肌松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瑞芬太尼用量、外科肌松效果评价、术中体动次数、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5时T组TOFr明显高于C组(P<0.01),T5时T组BIS明显高于C组(;P<0.05).丙泊酚用量多于C组(P<0.05),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或P<0.05),拔管后20 min OA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 无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脊柱手术患者呼吸恢复早、拔管快、清醒程度好,具有优势.

    作者:徐成明;李玉兰;刘映龙;吕兴华;万占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临床监测:麻醉安全的基石

    临床麻醉学是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及时全面地监测患者是引发围术期麻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保证围术期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手术科医师、麻醉科医师、患者家属等共同关心的头等大事.减少围术期患者的意外事件、避免发生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是医师的使命.然而,即使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疗事故或医患关系紧张仍时有可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缓解矛盾,显然是我们麻醉科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而通过加强临床监测,及早发现问题的苗头并正确处理之,则是预防此类不良事件的佳办法.

    作者:佘守章;于布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