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肾病患者腹膜透析19例护理

王丽华;王淑娟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腹膜透析, 护理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PD)作为肾脏替代疗法之一,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治疗费用底,适于家庭透析,保留残存肾功能比血透好等优点[1],已成为慢性肾衰患者的第一线治疗方法。做好PD前后护理,对患者顺利透析有着重要意义。现将19例PD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脑星形细胞瘤p16基因缺失及5'CpG岛甲基化检测

    目的:探讨p16基因异常与脑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PCR及PCR-based甲基化技术检测了 56例不同级别的脑星形细胞瘤组织p16基因缺失及5'CpG岛甲基化状况。结果:18例高病理级别的脑星形细胞瘤发生了p16基因缺失,而低病理级别的脑星形细胞瘤无一例发生缺失(P<0.05);6例脑星形细胞瘤发生了p16基因5'CpG岛甲基化。结论:p16基因失活可能参与脑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发生、恶性进展。p16基因纯合缺失是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

    作者:翟广;王树凯;宋来君;冯祖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口腔科器械污染监测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所引起的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后果严重而又难以预防。口腔是各种疾病传染的门户,乙肝在口腔科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口腔科器械及医护人员密切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等污物,如治疗操作不慎或消毒灭菌不严,则可能在就诊的患者中或医患之间引起乙肝传播,因此,阻断乙肝在口腔科的传播极其重要,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任务。作者对本院口腔科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金淑;张建成;韩全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双搭桥分流法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双搭桥法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即用自制双头静脉插管和静脉内置管完成门静脉-左肾静脉搭桥、肝后下腔静脉内置管行临时性分流,在体持续低温灌洗保存肝脏,观察复流后肝脏形态学变化和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本模型手术成功率94%,搭桥时间20~25 min,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肝细胞结构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双搭桥分流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方法可行,能作为肝移植基础理论研究的模型。

    作者:景生虹;张水军;金中奎;屈清荣;张忠玲;邓中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结核病12例诊治体会

    肾移植术后患者为了预防排异反应,需要维持在一定的免疫抑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易并发结核病,且有不典型性、播散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本院1986年10月至1999年12月,共治疗肾移植术后结核病12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珍;丰贵文;赵显国;栗河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赞比亚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108例药敏分析

    由于耳部解剖和生理等特点,儿童容易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了预防、治疗儿童急性中耳炎的发生及复发,了解儿童中耳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十分必要。在赞比亚共和国卡布韦省中心医院(1997年4月~1999年4月)共收治108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儿童病例,并进行中耳分泌物的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道如下。

    作者:王琳;叶放蕾;王广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ELF与EA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对比分析

    X作者自1998年开始采用E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16例,并与同期用EAP方案治疗的18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入选对象均为姑息手术后复发及转移或不能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共34例,年龄49~72岁,平均59岁,均经病理组织或细胞学证实。肝、肾功能及血像正常,近1个月内未行其他肿瘤治疗,karn of sky评分≥70,预计生存3个月以上。随机分为ELF及EAP 2组,分别为16例和18例,2组性别、年龄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美鑑;黄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3种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其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本实验室分离的316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了体外药敏分析,并测定其产β-内酰胺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百分率。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CFS)的MIC90为8 mg/L;依米配能/西司他丁(泰能IPM)的MIC90为4 mg/L,耐药率分别为8%和16%;而其他抗生素的MIC90为128 mg/L或256 mg/L,耐药率均大于30%。细菌β-内酰胺酶总检出率为54.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出率为12.1%。结论:CFS和IPM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由于持续高产量β-内酰胺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不仅使得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也使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等抗生素出现较为严重的交叉耐药现象。建议临床医生在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上应参考实验室报告,合理选择,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冯羡菊;朱琳;王喜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兔不同动脉多巴胺受体亚型的比较

    目的:比较兔不同动脉对多巴胺1(DA1)受体激动剂和多巴胺2(DA2)受体激动剂舒张的效应,分析不同血管床多巴胺受体的生理特性。方法:利用DA1受体激动剂FODA(Fenoldopam)和DA2受体激动剂PBDA及其拮抗剂,测定离体血管环舒张反应的大小。结果:①DA1受体激动剂FODA引起的舒张血管效应以肾、肠血管为强,而肺血管较弱、股血管则基本无反应;②DA2受体激动剂PBDA的舒血管效应则以股、肠动脉血管为强,肾和肺血管仅有轻度反应;③FODA的舒血管效应除肺血管外,均无内皮依赖性;④用6-羟多巴胺(6-OHDA)处理的兔进一步证实在一些血管存在DA2受体。结论:尽管上述4种血管床均存在有DA受体,但是不同血管多巴胺受体的亚型类别与反应特性存在有明显不同。

    作者:朱琳;赵荣瑞;冯羡菊;曲凌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维生素C对体外循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维生素C对体外循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维生素C组,麻醉后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 ml/kg和维生素C 0.2 g/kg,术前及麻醉后不同时刻进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测定。结果:对照组RBC-C3bRR术中及术后进行性下降,与术前比较P<0.05;维生素C组RBC-C3bRR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CPB停机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丙二醛均升高,但对照组与术前比较P<0.05,维生素C组与术前比较P>0.05。结论:维生素C可降低体外循环患者红细胞内过氧化脂质反应,改善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作者:徐传青;陈文钊;宋丙章;杨成河;戴启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化疗药物对肺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化疗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肺癌患者及正常健康人血清TNF水平,应用化疗药物(卡铂、足叶乙甙)治疗,于化疗结束后1周、2周测定肺癌患者血清TNF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清TNF水平与正常健康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应用化疗药物后1周内血清TNF显著升高,然后逐渐下降,于化疗结束后2周时又降至化疗前水平。结论:化疗后血清TNF水平升高,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作者:李宏云;郑红;姚反修;秦超;孙意;徐建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的影响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的关系。方法:对27例梗死前1周内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和25例梗死前无心绞痛的患者进行比较。2组基础临床情况相匹配。梗死范围大小根据血清酶和∑R、NQ来估计,冠脉再通时间以抬高明显的ST段迅速下降达50%为准。结果:溶栓后30 min内梗死前心绞痛组33%冠脉再通,而梗死前无心绞痛组没有1例再通(P<0.005);60 min内再通率分别为59%和36%(P<0.005);再通时间分别为(49±16)min和(69±19)min(P<0.05)。在梗死前心绞痛组,反映梗死范围大小的血清酶均明显低,而∑R相对较高,NQ数目相对较少(均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组溶栓效果较好,梗死范围较小,梗死前反复心绞痛可作为对溶栓治疗敏感的预测指标。

    作者:张巧云;李凌;赵洛沙;赵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DA1受体激动剂对大鼠离体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巴胺1(DA1)受体激动剂非诺多泮(FODA)对大鼠离体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反应机制。方法:利用离体血管微量生物反应检测技术,分别观察FODA对离体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以及N-L-精氨酸甲硝基酯(L-NAME)、甲烯兰(MB)、优降糖、左旋精氨酸(L-arg)对FODA引起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影响。结果:①L-NAME明显降低完整内皮的肺动脉环对FODA的舒张反应;②L-NAME对FODA引起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抑制反应能够被L-arg翻转;③MB亦可明显减弱FODA对肺动脉的舒张反应;④ATP钾离子通道阻滞剂优降糖则不影响FODA引起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结论:DA1受体激动剂对肺血管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主要是通过内皮舒张因子(EDRF)NO引起的,而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不参与这一过程。

    作者:朱琳;赵荣瑞;冯羡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癔病患儿17例整体护理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指患者在精神因素刺激或影响下出现多种多样的精神障碍或躯体功能障碍等症状,但是缺乏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及相应的器质性疾病基础。癔症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可因心理因素突然发病,也可通过恰当的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而迅速恢复[1]。日前,我国独生子女增多,儿童生理与心理发育提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稍不顺心的事即可使某些儿童发病。恰当的暗示疗法和实施整体护理,能使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杨丽梅;李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犬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多巴胺受体亚型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犬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多巴胺(DA)受体亚型类别与反应特性。方法:利用离体血管微量生物反应检测技术,测定多巴胺1(DA1)受体激动剂非诺多泮(Fenoldopam,FODA)和多巴胺2(DA2)受体激动剂propylbutyl-dopamine(PBDA)对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管环的舒张反应。结果:①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均有DA1受体分布,但其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别;②脑动脉内既有DA1受体又有DA2受体分布;③用6-羟多巴胺(6-OHDA)处理后的实验进一步证实脑动脉存在有DA2受体。结论:冠状动脉和脑动脉DA受体亚型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阐明这种异质性将有助于了解多巴胺受体对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不同生理反应。

    作者:王毅;朱琳;郑丽丽;赵荣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髁状突骨折22例

    1996年元月至1998年12月,对22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行坚固内固定术,现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2例行手术坚固内固定患者均为成人,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小21岁,大52岁。单侧骨折17例,双侧骨折5例;髁状突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9例,髁状突移位18例,脱位4例;髁状突颈骨折15例,髁颈下骨折7例。1.2 材料坚固内固定钛板、钛钉及固定工具均为第四军医大学齿科材料厂与西安中邦公司联合研制的口腔颌面外科专用器材。小型钛板为均4孔或加长4孔,厚0.1 cm,钛钉直径0.2 cm,长0.7 cm。

    作者:刘玉学;郭俊梅;王国庆;王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DA1受体激动剂对大鼠离体肺动脉和肠动脉cAMP生成量的影响

    目的:对比分析多巴胺1(DA1)受体激动剂非诺多泮(FODA)对大鼠离体肺动脉和肠动脉cAM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FODA对肺动脉和肠系膜动脉cAMP生成量的影响以及DA受体拮抗剂对FODA诱发肠动脉、肺动脉血管cAMP变化的影响。结果:非诺多泮可剂量依赖性增加肠、肺动脉cAMP的生成量,肠动脉cAMP的生成量显著高于肺动脉cAMP的生成量。选择性多巴胺1(DA1)受体阻断剂SCH23390能够阻断非诺多泮所引起的肺动脉和肠动脉cAMP生成量增加,多巴胺2(DA2)受体阻断剂Domperidone则不影响非诺多泮的反应。结论:大鼠肺动脉和肠动脉均存在有刺激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的DA1受体,但肺动脉DA1受体的位点数明显少于肠动脉DA1受体位点数,提示肺动脉DA1受体的生理反应弱于肠动脉。

    作者:朱琳;刘爱华;赵荣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RNA对人脑垂体瘤细胞的作用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RNA对人脑垂体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以VEGF反义RNA进行垂体瘤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VEGF反义cDNA、正义VEGF cDNA质粒转染垂体瘤细胞,通过Northern印迹杂交鉴定其表达,测定被转染细胞生长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经鉴定被转染的垂体瘤细胞有外源性VEGF反义基因的整合及表达,其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但其生长速率无明显减慢。结论:VEGF在垂体瘤血管形成及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基因治疗垂体瘤的优选靶的之一。

    作者:王建祯;付瑞锋;张鹏远;宋乐;臧卫东;牛光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磁力矫治器治疗骨性反牙合6例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相当复杂,临床上采用的比较公认和有效的方法是前牵引矫治法,该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疗效较确定,而磁力矫治法则在临床中应用较少,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作者通过头影测量技术来定量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从而对磁力矫治反牙合的临床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报道如下。

    作者:余炜伟;贾建设;张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前后NO和NA的变化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CASI)支架植入前后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1例,年龄(54.7±8.3)岁,对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取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浆中NO和NA的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即刻血浆中NO生成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后即刻血浆NA释放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支架植入术后NO和NA浓度有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与再狭窄的发生可能有关。

    作者:姚珂;贾国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临床因素对肾病综合征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因素对肾病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寻找预测疗效的临床指标。方法:应用SAS 6.12软件系统,对12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多项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压、尿素氮、血肌酐、血尿、尿γ-谷氨酰转肽酶(尿γ-GT)、血清γ球蛋白百分比及胆固醇与肾病综合征的预后高度相关(Ρ<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收缩压、尿素氮、血尿、尿γ-GT、γ球蛋白百分比、血浆白蛋白6项指标对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血压、肾功能、血尿、尿γ-GT、血清γ球蛋白百分比对肾病综合征的预后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临床指标。

    作者:石建华;魏崇一;王风业;杨福燕;张盛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