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杨晓琴
目的 探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间隙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72例牙列间隙患者均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法治疗,牙列间隙应在治疗前后用游标卡尺对其进行精确测量,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牙列间隙明显减小,纠正了牙齿畸形症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牙列间隙发生概率高的是中切牙,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效果完全满意者20例,比较满意者52例,2例患者在佩戴矫治器期间并发牙周病,停止治疗并积极治疗牙周病后再次给予正畸治疗,治疗效果比较满意;2例切牙先天缺失的患者经矫治后复发,给予重新矫治后进行义齿修复.结论 牙列间隙的发生率较高.所有患者经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牙列间隙消失,前牙形态正常,左右基本对称美观,上下前牙中线协调一致,覆合覆盖关系趋于正常,牙齿畸形得到纠正,外形恢复自然美观,符合生理要求,经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后大部分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检测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8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16例.检测血清中cTnI、Myo、CK-MB、hs-CRP的含量水平,并动态分析其在AMI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结果 AMI组cTnI、Myo、CK-MB、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Myo、CK-MB、hs-CRP的联合检测在AMI的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贾新勇;郭改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内科常见病,常因多种因素尤其是感染因素导致病情加重,重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治疗重点是改善气流受限,恢复可逆部分,纠正低氧血症,消除二氧化碳潴留,现将治疗护理简述如下.1 氧 疗严重COPD患者典型表现为低氧血症.长期的低氧血症使患者活动能力受限,体重下降,精神改变.肺泡低氧引起肺血管收缩,虽使V/Q通气提供血流比值大于或接近正常,但引起肺动脉高压,血管通透性增强.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可使肺动脉压及阻力下降,减少渗出,运动耐量增加.
作者:张桂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联合应用,灌流器的静脉端与透析器的动脉端连接,形成一个有双重作用的体外循环,利用透析与吸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理,灌流应用吸附原理,将中大分子清除,随后血液进入透析装置,达到快速清除血液中农药,疗效迅速,抢救成功率高.我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共抢救农药中毒1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5岁,送入本科时3例深昏迷,其中1例重度休克伴呼吸抑制,16例病人经过急诊洗胃、补液、导泻等急诊治疗.
作者:赵靳;马小玉;吕静;孟繁珠;孙芳玲;董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使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对在我院使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40例(49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利用HSS膝关节评分评价实际疗效.结果 患者手术治疗前后HSS得分分别为(48.59±3.21)分、(83.47±3.04)分,评分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为93.88%.结论 在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中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预后令人满意,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可推广使用.
作者:万英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行发热患者60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泰诺酚麻美敏片治疗,连续服用4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退热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体温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发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退热时间,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廷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向病灶内注射50%醋酸(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05年——2011年期间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共126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共64例患者,单纯做经皮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TACE).另一组共62例患者,在做(TACE)2-3周后向病灶内注射醋酸.术后全部病例定期复查CT、AFP观察其疗效.结果 TACE治疗组有效率为43.9%,AFP下降幅度为66.5%,3年生存率22.0%.联合介入治疗组有效率为72.6%,AFP下降幅度为78.0%,3年生存率43%.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介入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肯定,优于单纯(TACE)治疗.
作者:董红建;张海峰;张培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并分析药物治疗依从性对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门诊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每周进行电话回访,回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血压状况与服药依从性.结果 依从性佳、部分依从与完全不依从患者人数分别为45、43、12例,分别占比45.0%、43.0%与12.0%,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1、2、2例,服用单药者31例,其中依从性佳21例,部分依存10例;服用两药者51例,其中依从性佳、部分依从与完全不依从患者人数分别为19、29、3;服用两药以上者18例,其中依从性佳、部分依从与完全不依从患者人数分别为5、4、9例.结论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存性存在于药物治疗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医师需要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黄大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Pd)、大P波时限(Pmax)以及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87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缬沙坦,每日一次,必要时联合利尿剂.对照组患者给予钙通道阻滞剂或/和利尿剂联合控制血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Pd、Pmax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和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6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房颤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 缬沙坦可有效控制血压达标,降低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d和Pmax,并能够减少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作者:李恺;陈国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当前,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医院也越来越关注对病人的护理情况,加强对病人的护理有利于病人能够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对待疾病.对手术室护理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病人在手术室内动手术的过程也很有可能会存在一些隐患,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医院就必须要加强对手术室的护理,就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并针对问题的存在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作者:古力米热·牙生;热孜万古力·铁木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疼痛科对疼痛全程护理的干预措施.方法 根据我科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分析讨论,根据患者的疼痛原因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比较患者在实施前后的焦虑程度以及疼痛程度.结果 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明显减低患者的焦虑程度与疼痛程度,与实施全程护理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疼痛科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焦虑心理.
作者:程琳;高丽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简易腹膜外剖宫产的临床应用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本院需行剖宫产的孕妇120例进行本次研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进行划分,其中60例采用简易腹膜外剖宫产术,作为研究组;其余60例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研究.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且在术后不良发病率方面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简易腹膜外剖宫产操作简单,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的效果更佳,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产褥感染的发病率极高,是诱发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发生产褥感染后,必须尽快进行专业的治疗,避免威胁产妇生命[1].现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72例产妇发生产褥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行之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论通过积极护理工作,为产妇疼痛减轻,舒适感增加,缓解患者焦虑.
作者:付翠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孕晚期贫血对孕妇及婴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60例孕晚期贫血孕妇,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并选取1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孕妇产后出血等现象,新生儿健康状况.结果 研究组孕妇产后出血者多于对照组,研究组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11.25%高于对照组3.75% (P <0.05).研究组早产率、胎儿宫内窘迫率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研究组婴儿贫血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孕妇孕晚期贫血会对孕妇及婴儿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孕妇出血率高,婴儿贫血几率高,因此需有效防治孕妇贫血疾病,增加孕妇及婴儿安全性与健康性.
作者:魏莉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分析2005——2011年宜宾市翠屏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麻疹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麻疹病例个案流调资料,对麻疹发病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麻疹发病以冬季为主,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人群为主;散居儿童发病多,占54.48%;病例主要分布在城镇、城乡结合部,占发病总数的57.46%;有免疫史病例占总病例的47.76%.结论 本区麻疹防治工作时间应以冬春季为主,人群应以5岁以下为主,提高麻疹疫苗的及时接种率及适时地加强免疫是预防麻疹有效、经济的手段.
作者:周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 概 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以双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炎症累及细支气管壁的全层,导致细支气管区域内继发性支气管扩张,从而引起支气管、肺反复感染,终发展为呼吸衰竭.本病有报道男性占优势,男女比常超过2:1,高峰年龄在30多岁,通常于20-50岁时诊断.2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东方亚洲人,少数病例被报道在亚洲以外的国家如美国和欧洲等,但大多数是亚洲移民[1].
作者:郭爱新;刘炳波;王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应对措施,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100例报告为回顾性分析对象,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原因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我院门诊因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100例报告中涉及抗菌药物高达28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发生的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涉及20类药物,发生78例,口服给药22例,涉及8类抗菌药物,口服给药的安全性高于静脉滴注给药;临床不良反应表现部位以皮肤组织为多见,共54例,其次为消化系统23,原因主要为剂量使用不当、滴速过快、联合用药不当等几方面.结论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存有一定的隐患,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与控制,强化医德教育,建立处方评估制度,以确保临床抗菌药物安全、有效、规范的使用,尽大限度避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作者:龙家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危妊娠的临床处理原则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方法 2011年4月以来,我院共收治高危妊娠患者18例,搜集其临床治疗以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安全生产,无临床并发症.结论 临床积极有效的治疗配合有效护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作者:董翠萍;李春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和丹参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7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给予丹参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1%,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76.9%,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可有效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顾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并分析射频消融术靶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射频消融术靶位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肌瘤剥除治疗,针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与82.5%,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射频消融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减少对患者的身心创伤,该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