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宫颈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

张春瓶

关键词:宫颈炎, 临床表现, 治疗方案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在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女性,由于很多因素会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产生,然而,在妇科疾病症状中宫颈炎就是主要、常见的妇科病症之一,也就是说,宫颈是女人重要的器官,而宫颈也是容易出问题的,一旦感染病菌,不仅给女性带来难以启齿的身体上的不适外,还影响着夫妻之间的正常生活、工作,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对宫颈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在心肌再灌注状态早期判定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依据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早期判定心肌再灌注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后测定其血清CK-MBact值.依据心肌再灌注判定标准判定心肌再灌注情况,同时对比ST段偏移峰值及下降速率.结果 参照心肌早灌注判定标准,37例心肌再灌注,14例心肌低灌注,57心肌无复流.在心肌再灌注、心肌低灌注和心肌无复流三组ST段下降速率对比上,心肌再灌注组下降率高,与另外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依据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可及时、准确判定AMI患者心肌再灌注情况,对临床及时掌握、判定AMI病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张海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加减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研究加减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总结其用药经验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98例荨麻疹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49例,观察组使用加减消风散治疗,对照组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风团持续时间,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风团持续时间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减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瘙痒症状及相关体征,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并使用.

    作者:李牧;曹魏;郑雯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护士长走动式管理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实施效果

    目的 探讨护士长走动式管理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护理部主任每周至少询问20个患者,片区护士长每天至少询问5个患者,病房护士长至少询问5个患者.结果 通过开展护士长走动式管理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减少护理纠纷、护士专业价值得到体现、保障病人安全.结论 护士长走动式管理,及时解决患者问题和护士工作情况,弥补护理管理漏洞,形成护理管理的互动模式.

    作者:李玲;吴瑞明;陈仁华;曾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外科手术可给患者的心理、生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术后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在围手术期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面对和适应手术,对增强其手术信心,减轻手术痛苦和焦虑,达到尽早康复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英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胺在小儿麻醉中的肌松作用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胺在小儿麻醉中的肌松作用,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ASA麻醉分级为I-II级的手术患儿86例,皆采取顺式阿曲库胺麻醉,按照使用剂量分为A组(0.10mg/kg)与B组(0.15mg/kg),各为43例,观察对比两组插管条件、肌松效果及注射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B组插管条件评级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体内起作用时间、阻滞维持时间、TOF无反应时间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注射前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顺式阿曲库胺在小儿麻醉中,使用剂量为0.15mg/kg的肌松效果更为理想,能够协助顺利插管,同时不会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意义.

    作者:曹艳丽;张文霞;李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湖南新邵地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选择湖南新邵县区内流动人口,自2011年7月针对影响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的因素展开调查,并对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4处流动人口聚集地,流动人口共993人,<15岁的小儿105人.主要来自本县及周边地区.散居622人,占62.6%;聚居371人,占37.4%.80人中,过去1年有感染性腹泻或感冒等疾病者32人.其中存在共用牙刷、水杯,生吃食品、喝生水、随地大小便宜等生活习惯30人,占93.8%;未患病组48人,存在不良习惯2人,占4.2%.两组不良生活习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周岁以下儿童接种率为75%.结论 针对影响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加强政府管理,职能部门责任划分,行健康、卫生知识宣教、从根本上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颜琳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心肌梗塞合并高脂血症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生脉注射液治疗心肌梗塞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心肌梗塞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50ml生脉注射液加入20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每疗程14天.结果 两组经过治疗后,高脂血症都有所缓解,观察组效果更好,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可改善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吴春菊;于丽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小剂量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68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小剂量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疗效,总结其用药经验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68例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34例,观察组采取小剂量硫酸镁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大剂量硫酸镁治疗,疗程相同,观察对比两组母儿不良结局,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结果 两组产后出血率及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大剂量硫酸镁治疗,能够达到控制血压及病情进展的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小,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作者:任淑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帕苏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帕苏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法考察不同情况下DNA对帕苏沙星荧光猝灭的影响.通过Stern-Volmer方程和Scatchard方程的简化形式,确定两者的猝灭类型和猝灭常数.结果 小牛胸腺DNA对帕苏沙星的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两者的结合常数大约为1.84×104,结合位点约为6.9个;通过考察KI对体系荧光猝灭的影响,发现两者的相互作用类型沟槽作用.结论 帕苏沙星可以与小牛胸腺DNA相互结合,产生较弱的荧光发光体.

    作者:张锋;张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早期综合干预护理对新生儿HIE患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

    目的 对早期综合干预护理对新生儿HIE患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HIE临床患者病例82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对比.结果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估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HIE患儿实施早期综合干预措施,能够促进新生儿的智力以及运动发育,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作者:解慧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易致因素及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6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次静脉注入胺碘酮3-5mg/kg,随后以1.0-1.5mg/min维持24h,可同时口服胺碘酮600-1200mg/d,观察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为89.5%,8例无效,未见严重致心律失常作用,心功能不全无加重.结论 室壁瘤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是顽固性室速的主要原因,大剂量胺碘酮治疗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

    作者:吴晓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淋病

    目的 通过观察36例无并发症淋病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中药、西药相结合治疗总显效率88.9%,总有效率100%.结论 无并发症淋病多为内蕴湿热、外感邪毒、败精瘀阻、蕴毒于阴而致,治疗宜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作者:葛冬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关于儿童有机磷经皮肤吸收中毒误诊的分析

    根据我科多年来有机磷中毒的病例分析,经皮肤吸收者占有70%,经消化道吸收者占30%,其中有意口服者占10%,误服者占20%.故一半以上儿童有机磷中毒为皮肤吸收中毒.皮肤吸收中毒因缺乏主诉,病史隐匿不详,且潜伏期长,起病缓慢,并有突然加重的特点,往往造成误诊,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现将我科多年来收治的有机磷中毒误诊病例分析如下,与大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1 临床资料例1:患儿女,3个月,因咳嗽、呼吸困难3天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3°C,脉搏120次/分,呼吸40次/分.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苍白,大汗,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充满中小水泡音,心音低钝,肝脾未触及.初步诊断:婴幼儿肺炎.予以吸氧,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作者:张钧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浅谈电子病历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研究与传承中的应用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继承和研究是繁荣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临床名医的重要途径,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研究目前还缺少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临床病历多为文本文档,临床医疗信息是以文字形式储存,因此临床信息不能直接为科研所用,需要经过再加工.而电子病历的机构化很好地解决了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问题.

    作者:张冰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免疫印迹法在临床TORCH项目检测应用价值评价

    目的 探讨医学检验中免疫印迹法指标分析在TORCH项目检测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需要免疫印迹法进行检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酶标IgE和生物素/抗生物素酶标IgE三种检测支原体方法及酶标IgG检测军团杆菌Ⅰ型方法,进行了血清抗体测定.结果 筛选出的50例患者(皮肤点刺在+ + +以上)检测阳性率为100%,眼结膜激发试验检测的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92.3%,有效性为91.4%.其引发的症状一般较轻微,仅限于眼部和鼻部.结论 免疫印迹法指标可作为TORCH的检测诊断指标,在一定程度可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永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针刺配合温经汤治疗月经不调的分析

    目的 讨论中医针刺配合温经汤治疗月经不调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2月年-2011年5月,在我院门诊求治月经不调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中医针刺配合中药温经汤调治,随症加减;对照组40例采用雌激素-孕激素周期疗法及克罗米芬促排卵法.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0.0%,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平均3个月后月经周期恢复,质、量正常,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平均5个月月经周期恢复,有5例出现皮疹、恶心等不良反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方法针刺和温经汤配合应用,对于月经不调有独特的疗效,安全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崔薇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曲美他嗪片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曲美他嗪片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0年3月到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共56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服用曲美他嗪,20mg/次,每日三次,疗程定为3个月.结果 观察组显效17例,占60.71%,有效9例,占32.14%,无效2例,占7.14%;对照组显效9例,占32.14%,有效14例,占50%,无效5例,占17.86%.结论 曲美他嗪有助于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患者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高秀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丈夫对产后避孕意识和避孕必要性认知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 调查丈夫对产后避孕的意识和避孕必要性的认知度,研究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方法.方法 采用研究者自己制作的调查问卷表.问卷内容包括对象的属性、产前及产后的避孕意识和避孕方法、避孕方法的选择理由、产后避孕必要性等.随机抽取75名产妇的丈夫或性伴进行调查.结果 丈夫对产后避孕知识的缺乏,必要开展包括以丈夫、夫妻为对象的生育健康教育.

    作者:何少红;籍秋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改善大鼠微循环实验研究

    目的 阿托伐他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12生理盐水1ml/d),其余38只用于糖尿病组模型的建立,饲养1周后选取成功造模的糖尿病大鼠26只,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大鼠组(n=12生理盐水1ml/d),糖尿病大鼠+阿托伐他汀组(n=14阿托伐他汀2mg/kg/d),除未成模大鼠12只.大鼠成模后开始灌胃,持续约4周,于灌药后第2周及第4周分别应用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大鼠下肢微循环血流量(PU值).结果 糖尿病大鼠+阿托伐他汀组与糖尿病大鼠组比较,2周与4周时PU值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作者:刘宗武;李良昌;孙世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68例脑出血临床研究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6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发病原因、年龄以及出血部位方面进行临床研究分析.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发病的主要原因占研究对象的85.29%;脑出血的发病率同年龄相关;出血部位同发病原因也有十分重要的关联.结论 脑出血的病因以高血压常见,不同发病年龄病因不同;高血压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基底节,脑血管异常多见的出血部位是脑叶出血.

    作者:侯德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