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彩霞
目的:比较开腹及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需手术切除胆囊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给予试验组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应用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并能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
作者:孟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06例小儿肠炎患儿,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葡萄糖酸锌+醒脾养儿颗粒)与对照组(蒙脱石散+阿莫西林颗粒)。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2/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止吐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肠炎采用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霄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用于术后1年内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术后1年内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采用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研究组35例,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观察2组宫颈成熟度,宫缩发动时间,宫缩发动至妊娠物排出时间,引产成功率,胎盘胎膜残留、产后出血及软产道损伤情况。结果研究组宫颈成熟度优于对照组,宫缩发动和妊娠物排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2 h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胎盘胎膜残留、软产道损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年内瘢痕子宫中期妊娠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更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飞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析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9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对其采集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种采血方式的红细胞比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选择静脉采血方式,不仅数值准确、检验结果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田英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在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3.81%,上述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黏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在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李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析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采取常规+尼莫地平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I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53%(P<0.05);治疗前2组BI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I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明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支架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共8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并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支架术中采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王红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家庭访视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干预作用。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120例出院糖尿病患者按照辖区分组,本中心辖区内为研究组,辖区外为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60例。常规组采用一般指导,而研究组给予家庭访视。7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遵医患者人数多于常规组,且血糖控制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出院后护理的过程中,注重家庭访视能够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维林;尹保琴;薛志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2组临床给予常规护理,A1组临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并发症表现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A1组明显优于A2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临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终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曹晓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患者中抽选5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术后Bolher角与Gissane角以及足部功能评分。结果手术后试验组的Bolher角明显高于对照组,Gissane角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能减小损伤,且可以将跟骨关节面直接暴露出来,有利于骨折的复位;此外,克氏针固定对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操作起来较为简单,能减少患者Ⅱ期复位时的丢失。
作者:邵旭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自由体位分娩中采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130例进行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65例)和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65例),对比2组产妇出血量、分娩时间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出血量、分娩时间、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李富秀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将4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2组同时进行彩超多普勒检测,分析对比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病患下肢动脉硬化率、一半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闭塞以及血栓发生概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显著,对其预防具有很大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井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4年9月在我科诊治的5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者31例设为A组,行锁定钢板固定术者28例设为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参数、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崔海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西医治疗,在血糖控制稳定后开始观察,治疗组(25例)给予补气活血通痹汤加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25例)予以补气活血通痹汤加甲钴胺臀部肌肉注射。2组患者均持续用药2周,记录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岳国荣;刘东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中药调剂的内涵及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方法以180份中药处方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中药调剂进行处方分析,观察处方书写不规范、用药内容疏忽、中药配伍禁忌、用药剂量和用法错误等问题的发生率。结果中药调剂未出现药物配伍禁忌、药物剂量和用法错误、用药合理性问题;仅出现1例处方书写不规范(漏写给药剂量),告知开具处方医师后及时纠正,未引起用药错误问题。结论中药调剂中进行处方分析可及时发现并改正处方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人为用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还能为中药调制做好准备,提高药物疗效,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赵慧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对育龄夫妇孕前优生检查结果的风险评估,探讨其对个体化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风险因素的重要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随访记录完整的2092名育龄夫妇进行分析。结果双方一切正常仅占检查人群的47.61%,具有一种或几种风险因素的占检查人群的52.39%。病史咨询中不良生活方式中吸烟居首位,占检查人群的42.83%;男性体重指数超标占检查人群的36.33%,女性体重指数超标的占检查人群的13.77%;妇科检查异常的占检查人群的19.31%,女性实验室检查异常的占检查人群的69.60%;男性实验室检查异常的占检查人群的17.78%;超声检查异常的占检查人群的6.88%。结论我县育龄夫妇的自主健康意识仍较淡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风险评估及优生指导,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的优生指导,对于提高育龄夫妇的健康意识和有效规避出生缺陷高危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许云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超高分辨率薄层CT诊断大径2 cm以下肺小结节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大径≤2 cm肺部孤立结节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用高分辨率CT与超高分辨率CT进行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对两种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变直径在0.5 cm~2 cm之间时,超高分辨率CT的显示效果优于高分辨CT,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分辨率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略高于高分辨率CT;病变直径≤0.5 cm时,超高分辨率CT诊断符合率高于高分辨率CT,显示效果优于高分辨率CT(P<0.05)。结论超高分辨率CT对大径≤0.5 cm的肺孤立结节的诊断效果优于高分辨率CT检查,在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刘跃民;肖林文;张爱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患者74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7例,采用戈舍瑞林进行治疗,观察组37例,采用安宫黄体酮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安宫黄体酮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后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琳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n=38例)与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n=38),并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治疗,可显著增强临床效果,降低血压水平,对保障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意义显著。
作者:王青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放疗后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放疗后睡眠障碍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结果影响肿瘤放疗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疼痛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放疗因素、情绪因素。2组患者护理后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PSQI评分较对照组优良(P<0.05);而对照组护理后PSQI评分与其护理前评分相较,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用于肿瘤放疗后睡眠障碍患者,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极佳,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韩丽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