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红;周晓红
患者常因意外受伤致使躯干或四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不能自主翻身或因疼痛不愿翻身和移动受伤的肢体,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压疮。发生压疮后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影响疾病康复。在临床护理中,我们一直在寻找治疗压疮的好方法,即疗效好又经济的方法。我科自2011年1月—2014年2月应用云南白药粉[云南白药(Ynnanbaiyao),国药准字Z53020798,玻璃瓶装,每瓶装4 g]加局部氧疗治疗Ⅲ期压疮患者14例(共18处),发现其能快速愈合创面,相比其他方法明显缩短治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降低费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丽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转归。方法我院2014年1月—12月诊治302例手足口病患儿,对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以小于3岁为主,男多于女;发病高峰5月份~6月份,多有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发生率70.5%,所有患儿均有皮疹,分布于手、足、臀、及肛周,部分并发心肌损害。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流行性高,对患儿早期诊治及采取隔离、消毒,可有效控制其传播。该病治疗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若无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
作者:李万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对住院血液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负面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90例血液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血液肿瘤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可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作者:刘辉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比MRI与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先行CT检查,后行MRI检查。观察对比不同发病时间、不同体积梗死灶、不同梗死部位的MRI及CT诊断情况。结果发病<24 h患者的MRI诊断率显著高于CT(P<0.05)。MRI对≤2 mm梗死灶的诊断率为90.91%,CT为15.15%;MRI对>2 mm梗死灶的诊断率为95.00%,CT为98.00%。 MRI对小脑及脑干梗死的诊断率为88.89%,100.00%,CT为11.11%,12.50%。结论 MRI及CT均是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MRI对后颅凹梗死灶、早期微小病灶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
作者:郗新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0岁~6岁儿童铅中毒情况,描述其分布特征。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1年—2014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海口儿童血铅水平和(或)铅中毒率研究的论文,按年份分类整理。按照纳入标准,入选文献有4篇:2001年1篇、2006年1篇、2007年1篇、2010年1篇、2011年1篇。结果2001、2006、2007、2010年海口市0岁~6岁儿童标准铅中毒率分别是:27.80%,8.72%,8.13%,1.11%,0岁~6岁儿童铅中毒率随年份增加而逐渐降低;0岁~1岁组儿童平均铅中毒率为6.16%,1岁~3岁组儿童平均铅中毒率为8.18%,3岁~6岁组儿童的铅中毒率为11.36%。不同年龄组儿童铅中毒率存在明显差别,高年龄组铅中毒率大于低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男性儿童平均铅中毒率为10.06%,女性儿童的铅中毒率为6.09%,男性铅中毒率高于女性,存在明显差异。结论2001年—2014年海口0岁~6岁儿童的铅中毒率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同时,儿童铅中毒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儿童高于女性儿童。预防儿童铅中毒仍然是我国今后应当重视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作者:于德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对1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150例正常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因子分及总分方面均高于正常人群,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患者年龄、饮食习惯、抗生素应用有关。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坚持治疗、合理用药、合理饮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艳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7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3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健康教育1年后比较2组血糖控制率、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患者满意度和自我管理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率和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自我管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秋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组织构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构建更加安全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是新一轮医院评审的核心理念。我院将ISO9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运用于医院复核迎检准备工作中,着力推动医院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作者:李焱生;邱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甲状腺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以甲状腺部位剧烈疼痛及触痛为主要表现,伴随发热、疲劳、食欲缺乏、肌痛、关节痛等,实验室检查多见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等表现,超声回报多为甲状腺一侧或双侧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该病病程长短不一,可持续数周至半年以上,复发率高。目前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多以激素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但在激素减量过程中病情易复发,长期使用激素还会出现满月脸、骨质疏松、高血糖、消化道溃疡等副作用。祖国医学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很快控制病情,减少激素用量,减轻激素的副作用,降低停药后的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陈玉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鼻部手术引起眼科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鼻内窥镜手术中38例术后出现眼科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鼻内窥镜手术引起眼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2%,其中眼眶内侧壁骨折15例,眼化学伤6例,眼眶内出血6例,眼外肌损伤8例,眶内蜂窝织炎3例。结论根据术后不同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作者:蔡小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CT诊断闭孔疝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提高对闭孔疝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4例闭孔疝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 CT能清楚地发现闭孔疝,疝囊多位于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疝出物多为肠管,可见肠壁增厚、水肿;增强检查肠壁增强减弱,伴有空回肠肠管扩张、积液。结论 CT检查能直接显示疝囊,可准确诊断闭孔疝及缺血坏死、穿孔等并发症,特别对老龄患者不明原因肠梗阻具有特征性,能为临床确诊提供帮助。
作者:王修德;谢红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总结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撑喉镜声带息肉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和对照组各20例,路径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结果路径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支撑喉镜声带息肉患者的围术期,能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祖芳;伍向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的异常心电图分布情况,为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体检中心45378例心电图检查结果,筛选异常心电图,分析其类型及与人群性别、年龄等的相关性。结果总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中老年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高于青年组(P<0.01)。不同类型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心电图的改变与年龄相关,中老年人尤其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可早期发现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作者:黄惠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成人癫痫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8例癫痫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行一般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应当进行合理及时的治疗,而护理干预也是恢复患者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杨颖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患者压力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0例骨科患者,实施下列护理干预措施:强化管理、风险评估、健康教育、重点预防措施、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结果通过实施护理干预,骨科所有护士充分认识了预防压力性溃疡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92.31%的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压力性溃疡预防知识,并积极配合参与自我护理;98.46%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无护理纠纷发生;发生Ⅰ度压力性溃疡0.77%。结论通过实施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压力性溃疡预防知识并积极配合,参与自我护理,增强护理满意度,减少压力性溃疡的发生。
作者:徐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脑损伤残腔纤维性修复的弥散加权成像(DWI、ADC)和增强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脑损伤后残腔出现纤维性修复患者的DWI、ADC和增强征象。结果20例出现残腔纤维性修复患者中,表现为结节状附于残腔内壁15例,蔓状附于残腔内壁5例,大小在5 mm~20 mm之间,边缘清楚。增强见4例明显强化,16例不强化。DWI呈高信号, ADC图呈低信号。随着复查时间延长残腔内壁纤维性修复不增大而且变小,有5例消失。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和增强征象可表现脑损伤后残腔纤维性修复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
作者:胡健;姚毅;罗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神经系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多、学时少,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难理解[1,2]。近来,我院在系统解剖学的神经系统教学中安排了病案讨论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案讨论课的实施方式病案讨论的目的是通过病案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通过讨论加深对神经系统解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安排上,病案讨论课安排在神经系统课程的后,但提前布置给学生预习,以备查资料。病案讨论的内容根据神经系统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如内囊出血出现“三偏”综合征表现、肱骨中段骨折损伤桡神经、脊髓半横断的临床表现等。课堂教学学时为4个实验学时,根据分组轮流进行,学生先根据实验分组由组长代表发言,以幻灯片的形式分析病案中的症状体征和初步诊断,其余同学可进行补充或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甚至是辩论。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对分析正确的内容予以肯定,对错误的诊断或分析结论加以纠正,并联系神经系统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通过病案讨论进一步掌握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知识。
作者:夏春波;田顺亮;李鸿文;周思;于兰;张幸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动脉硬化血管相关疾病,并可因继发性的改变而进一步引发斑块内出血、动脉瘤、斑块破裂等,同时对脑实质性缺血性病变有重要的影响,且其还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相关性,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行早期诊断与筛查在临床上有重要价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会出现新生血管,且在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针对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应用超声造影进行检测,评价超声造影检测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应用现状及国内进展。
作者:张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形成术手术过程中的医患配合以及术后的护理心得。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因骨质疏松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之前,医生要和患者做好术前沟通,交代好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将手术所用装置连接无误,手术器材认真查点好;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患者的术前体位的摆放以及通过椎弓根再向椎体中灌注骨水泥的同时,患者出现的生命体征变化的记录观察。结果本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术后的护理中也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手术前医生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患者的信息状态以及手术过程中医患的配合程度,手术器械的准备,当然,手术取得后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患者术前体位以及在对椎体进行骨水泥灌注过程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与记录。
作者:郑笛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对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60例,80例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80例采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经腹组,但手术时间长于经腹组,差异明显;腹腔镜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腹组;2组在术后复发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子宫肌瘤剔除率方面,经腹组优于腹腔镜组。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证广泛,肌瘤剔除率更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肌瘤情况,结合腹腔镜与经腹术式的优缺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作者:桑秀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