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强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到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从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方面开展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并与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情况(护理安全、环境管理、护理监控、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以及人文关怀等)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且手术医生对手术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培训管理质量,调动培训管理积极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放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锥颅,并采取闭式引流的方法,根据术后血肿引流情况,决定是否注射尿激酶或调整引流。结果30例中,1例复发,1例头皮坏死,2例脑脊液漏,1例硬膜外血肿;无颅内感染,无癫痫,无张力性气颅,无术中及术后新鲜出血。结论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创伤小,无需全麻,简单易行,疗效确切。
作者:于广亮;糜作飞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4例患者停服降压药物5 d~7 d后,口服依那普利片10 mg,每日2次,共8周。结果患者用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用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好,副作用少。
作者:陈亚绒;张显梅 刊期: 2015年第26期
胃溃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尽管目前研究对胃溃疡已有较深入的认识,但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治疗等方面都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动物实验是研究疾病和寻找治疗药物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理想的胃溃疡动物模型,对探索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发展规律及明确治疗方法及研发新药均有积极意义。根据人体胃溃疡的发病机理,动物实验中已设计了多种相应的模型,所用的方法不同,引起的病变也各有特点。本文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对胃溃疡动物造模方法及评价作一综述。
作者:高蓉;苟炜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胃癌术后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外营肠(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各34例,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EN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 EN组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体重下降情况、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均优于PN组(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能够促进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增强免疫功能,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谭雨芳;程燕群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观察怀孕前与怀孕后心电图P-R间期的变化,了解妊娠期间P-R间期缩短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对100名育龄妇女在怀孕前、妊娠早、中、晚期各做1次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4次心电图P-R间期的演变。结果妊娠中、晚期P-R间期缩短明显高于准怀孕前和怀孕早期,且予吸氧后P-R间期多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出现短P-R间期与需氧量增加及耗氧量增大,机体出现缺氧有关,并非由于传导异常,属一正常的生理反应。
作者:邓月娟;罗翊芝;严恺舒;关秀兰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观察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伤后4周内开始综合康复治疗)38例、B组(伤后10周~12周开始康复治疗)42例、C组(未行康复治疗)40例。比较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独立性,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比较,A、B 2组的BI评分和FIM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P<0.01);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1)。 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C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功能独立性,减少并发症发生;且开始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作者:吴文广;王晓亮;张泽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对比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均分为3组,甲组40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乙组40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丙组40例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对比分析三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丙组效果佳,传统疝修补术差。3组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情况,丙组的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明显少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为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中腹腔镜疝修补术应用操作更为简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安全可靠,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何翔 刊期: 2015年第26期
新上岗护士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也是随着医学科学发展需要不断改进的教育工作。基于手术室护理的特殊性,岗前适应期长的特点,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对新护士进行系统、规范、全面的培训尤为重要。我院在护理部的统一布置下,护士长根据手术室护理操作常规及手术要求,将规范化训练的内容纳入标准,制订培训计划,进行规范化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碧英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分析高校教师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因素。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鹤壁职业技术学院780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年龄、体重指数(BMI)、家族史、血糖血脂、吸烟饮酒与高血压患病有关。结论劳动岗位压力大、高血压阳性家族史、BMI值超标、血糖血脂明显升高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
作者:王居召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RP)与数字图形在骨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月间的60例骨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结合数字图形及RP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对患者病情的了解,设计了安全合理的外科手术方案,取得良好的骨伤手术效果。结论数字图形及RP技术作为新型的骨伤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尤其是在精准掌握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三维重建实现术前预演,假体植入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预防手术中的风险发生,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并提升了骨科手术质量,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吉红星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导向下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CT导向下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治疗,观察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疼痛程度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CT导向下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治疗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海燕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误诊原因,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误诊疾病的类型、临床表现、救治方法等加以分析。结果本组男24例,女16例,心功能不全10例(25%),因心电图误诊者10例(25%),异位疼痛6例(15%),消化系统症状5例(12.5%),手术后疼痛3例(7.5%),神经系统症状2例(5%),精神症状2例(5%),神经官能症2例(5%),死亡10例(25%)。结论本组资料显示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律失常、异位疼痛、心电图的正确判断与否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因素,以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症状就诊者应考虑到急性心肌梗死。普及急性心肌梗死专业知识,以及肌钙蛋白T或I的检查和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应用,是减少误诊误治的关键。
作者:张显梅;陈亚绒;王创国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分析青海基层卫生人员现状,掌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向。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走访青海省西宁市周边县乡医疗机构,通过专题会议、与医务人员座谈以及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结果基层医疗机构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有一定的需求;基层医生的工作内容及任务已经发生改变;基层全科医生的服务理念和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结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要紧密联系岗位人才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及专业群与行业发展一体化进程。
作者:张朝霞;史绍蓉;安顺英;叶海安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9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2组患者术后第1~7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除了术后第7天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模式,可有效改善膝关节术后患者的疼痛感,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术后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汪利辉;刘刚;李叶萍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采用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全部实施骶管注射治疗,护理干预方法包括注射前护理:实施心理护理、完善注射治疗前准备;治疗中配合;注射后护理:保持合理体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活方式指导。结果随访2个月~3年,平均(1.80±0.77)年;治疗效果优63例占70.00%,良24例占26.67%,无效3例占3.33%,总有效率为96.67%。护理满意率为98.89%,无护理纠纷发生。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是巩固和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姜耀珍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讨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对所有患者的康复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状况。结果康复护理前患者疾病知识了解程度评分为(59.6±11.2)分;康复护理后评分为(85.2±13.4)分;康复护理前患者躯体功能活动评分为(63.2±15.4)分,康复护理后为(78.6±11.5)分;患者康复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为(62.8±18.4)分,康复护理后为(81.6±14.7)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状况,帮助患者康复。
作者:韦方霞;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老年进展期胃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5月—2014年6月60例采用手术治疗的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胃癌起病不典型,往往伴贫血等内科疾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33%,围术期病死率为3.33%。结论治疗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应准备充足,仔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相应手术治疗方式,术后注意观察,并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永胜;孙保君 刊期: 2015年第26期
外科学是一门非常强调实践的学科,课堂教学多是抽象的理论内容,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往往感觉非常枯燥,理解上存在较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适时地导入手术视频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腹腔镜技术中,手术视频高清易得,这些视频经过适当的剪辑以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展示,可以使普外科的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且更加贴近临床,有助于医学生对外科内容尤其是手术相关内容更为深入地了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腹腔镜视频剪辑后应用于普外科临床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骥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原有心脏病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43例)加用胺碘酮,对照组(43例)加用普罗帕酮。观察2组患者用药24 h内快速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05%,对照组65.12%,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闫长春 刊期: 2015年第26期